郑板桥的小故事,郑板桥怪脾气指什么
郑板桥的小故事,郑板桥怪脾气指什么?
郑板桥怪脾气指这三怪:
第一怪,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从不画鲜艳的花朵。
第二怪,郑板桥做官的时候,审案怪。
第三怪,郑板桥卖画明码标价还不准砍价。
第一怪,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从不画鲜艳的花朵。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尤其酷爱画竹子,他曾有诗写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少年的时候,卧室旁边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放到窗纸上,他觉的凌乱的竹影就是天然的图画。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第二怪,郑板桥做官的时候,审案怪。他审案子留下不少的美谈至今传诵,据说有一个他审石头的故事,说他在潍县做县太爷的时候,潍县东门外的沙滩上一到大集就人山人海很是热闹。这天大集,县太爷郑板桥正在城墙上看百姓来来往往的做买卖,忽然听到城墙下有人嚎哭。他低头细看,原来是一个老妇人来卖鸡蛋,挎着篮子往集上走,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一篮子鸡蛋摔了个碎。老妇人心疼的哭嚎不休。
板桥大人听了,发话说:“大胆的石头,竟然敢绊倒老人,摔碎鸡蛋,让老人家怎么过活?来人,立即将这个讨厌的石头锁上大堂,本官要审问!”,手下的衙役听了心里感觉好笑,又不能违抗命令,所以就把这个石头锁了,领着老妇人到了县大堂里来。这一下惊动了满集的人,大家听说县太爷要审一块石头,都好奇的不得了,看热闹的人都跟着进了县衙里看热闹。结果郑大人问了老妇人摔倒的经过以后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人帮百人难,百人帮一人易。在场的诸位,一人帮老人一文钱,可救老人一难”大家明白了郑大人的用意,纷纷拿出钱来放到老妇人的篮子里。
第三怪,郑板桥卖画明码标价还不准砍价。历来的文人画家卖画都会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他不同,他觉得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就大大方方的。他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哦!可见他活得潇洒自我,桀骜不驯,不惧世俗的眼光。
郑板桥做官的时候政绩显著,造福了一方的老百姓,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他常常身穿便服脚穿草鞋到民间察访,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离任的时候,百姓争相为他送别,甚是不舍。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竹,其实 ,郑板桥画竹,也是画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位坚韧、孤傲、清高的艺术家,不攀权附贵、不哗众取宠、为官清廉、胸
史上最奇葩的古诗?
一、东方朔的“分肉诗”
东方东方,你太鲁莽,肉还没分,怎能领赏?
拔剑割肉,举止豪爽,割肉不多,还算谦让。
拿给殿军,情义难忘,皇上宽大,谢过皇上。
东方朔在历史上本就有机智诙谐的美名,他能写下这首分肉诗,还是比较符合他的形象的。
据说汉武帝每一年都要给大臣分肉,这年夏天,又值分肉日,但是分肉官却迟迟不来,东方朔索性便自己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汉武帝知道后,想要责罚他,但是东方朔却急中生智,写下了这首“打油诗”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看后,被东方朔的滑稽所打动,转怒为喜,免了他的鲁莽之罪,额外还给他多分了肉。
二、纪晓岚的“祝寿诗”
太老夫人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儿偏惯去为贼,
偷来蟠桃敬母亲!
民间流传:清代的大学士纪晓岚,曾经为一位官员的母亲祝寿,那位官员想让纪晓岚写首诗助兴,于是纪晓岚提笔写道:“太老夫人不是人”,那位官员大怒,众位宾客也大惊失色。谁知纪晓岚笔锋一转,又接道:“九天仙女下凡尘”,官员立马转怒为喜,大赞精妙。谁知纪晓岚第三句又写:“养儿偏惯去为贼”,官员又非常气恼。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写出第四句:“偷来蟠桃敬母亲”!惹得满堂叫好,寿宴也尽兴而归。
当然,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止纪晓岚一人,还有说是明朝大才子解缙写的,故事大同小异,只不过字句略有变化,为:“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另外还有一说,是唐伯虎写的。但无论作者是谁,故事都类似,可见民间对这类事情的喜爱。
三、朱元璋的“咏鸡鸣”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
扫退残星与晓月。
相传朱元璋登上皇位的那天早晨,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声,众官以为祥瑞,朱元璋也非常高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朱元璋刚写完第一句,大家觉得太水,想笑而不敢笑,写完第二句,有人便捂着嘴笑了起来,但三、四句一出,众人瞠目结舌,大赞精妙!
诚然,这首诗的气概全在最后两句,一种迎新辞旧、充满自信和朝气的气势,着实令人佩服!
四、康熙帝的“翁仲诗”
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
罚去江南作判通。
据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另一说为乾隆皇帝)带着一班文武大臣外出游玩,看到旁边一尊翁仲的石人像,于是便想想考考身边的一位翰林,问他这是什么,结果这位翰林一紧张,答为:“仲翁”,康熙当时一笑,也没说什么,等到第二天退朝时,从袖中扔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可谓极尽嘲讽之能事,算是以“毒”攻“毒”,将“功夫”、“翰林”、“通判”故意写作“夫功”、“林翰”、“判通”,一连串的反语充满了嘲讽和奚落,机智幽默,把那位翰林羞的满面通红,只好去江南做了几年通判。
这个故事的主角人物都不确定,从中便能看出,多半是民间附会之事,其实这个故事,明朝时便有了,不知后来为何安插到了康熙或乾隆的头上。
五、乾隆帝的“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乾隆帝一直有作诗的癖好,一生写诗无数,但是几乎没有一首佳作,流传极广的一个故事,便是关于这首咏雪的诗。
据说乾隆帝和一班臣子游西湖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雪,乾隆帝诗兴大发,便咏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最后一句却想不出来,旁边的纪昀看着尴尬,便接道:“飞入芦花都不见”,算是给出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尾。
六、郑板桥的“赠小偷”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据说某天半夜,郑板桥发现家里来了小偷,便打趣吟诵了这首诗,表示自己身无分文,是个穷书生,让他赶紧走,去别家偷吧。
郑老先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让小偷离开,并且提醒他不要惊动了门里的黄狗,不要损坏了墙边的兰花,最后两句,还风趣的表示,天冷了,我就不出去送你了,你趁着夜色,到有钱人家,还能再干一票,当真是令人莞尔。
七、金农的“补商人诗”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据说,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寓居扬州时,有一次和客人喝酒,席间,以“飞”、“红”两字为吟诗酒令,有个商人文笔不佳,下笔便来了句让人瞠目结舌的句子:“柳絮飞来片片红”,要知道,柳絮是白色的,怎么能是红呢?金农为了帮助掩饰,便为他补了前三句,成为了一首七绝,便是这首诗。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死马都能医活。
八、冯诚修的“暮鹤”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
据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某天傍晚,看到天边飞来一只白鹤,乾隆帝便让随行文人即兴赋诗,结果有一位叫冯诚修的张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故意想难为他,便打断说,“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面面相觑,谁知冯诚修不慌不忙地接了后面两句,“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当真是机智非常,乾隆听后,也不禁被他逗笑了。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的体裁是记叙文。本文讲述了郑板桥乘船到兴化北乡去,在途中看到美景和渔民生活的富足快乐,他不禁脱口而出“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渔民为了留做纪念便把此联刻在了石碑上。文章激发了人们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式的喜爱之情。
书法作者故事?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不单单仅限于他们书法创作的故事,下面这些书法领域之中或之外的故事同样不失经典,你一定要知道。
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
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
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小篆形体较为繁复,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程邈便产生出了在小篆基础上革新出一种新的书体的想法。
他通过十年在牢狱中书写的实践,创制出了新的书体并报告秦始皇。
古时犯人也被称作“徒隶”,因而这种书体被称为“隶书”。
程邈所创的隶书,不仅让秦始皇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具有里程碑的一次书体创新。
其次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名扬天下,他的书画同壁,并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技法。
他自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这是因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各种书体成分掺杂,使得本来八分的隶书只剩六分半,这是他书体创新也是他独到怪绝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扬州杂记》便是其代表之作。
他还体恤百姓,知晓民间疾苦。
在他当官为政的期间,县城遭遇了自然灾害,老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艰难,郑板桥看到这种情景,心急不已,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
有人提醒他此举必须获得上级批准才可,郑听后勃然大怒,严厉呵斥道,“百姓们饥亡无数,等获批准时不知还要死伤多少”并且承诺他一人承担此举的所有举动。
发放的粮米救济上了百姓,老百姓们感恩戴德,称颂他的政绩。
可惜,郑板桥的性格在仕途中并不受人欢迎,最终还是结束了为官生涯,此后他以卖画为生,过上了他的“糊涂”人生。
郑燮临终时送给儿子的话?
做人要自强自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这是郑板桥临终时留给他儿子的一纸遗嘱: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让后来人受益终生。要自强自立,这是郑板桥的临终心愿;靠人不如靠己,这是郑板桥的教子良方;靠人不如靠己,这也是教育子女的真谛。
家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了不少与家教有关的故事,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引人深思。
在众多的孩子中,郑板桥最宠爱他的小儿子。他的小儿子天资聪颖,从小跟着郑板桥舞文弄墨,拥有很高的学识。然而,这个小儿子也让郑板桥最放不下心。郑板桥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跟他的小儿子说:我想吃一口你蒸的馍。小儿子听罢后赶紧下厨房,没想到这个能在书斋里能写一手好字的小儿子,却在厨房败下阵脚,不知如何和面、上锅蒸馍。而这也成为郑板桥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原因:他担心小儿子是否能自立。由这个故事,我们应当反思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家长更重视知识、品德的教育,却忽略了教导孩子生活技能。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儿家务事,最终导致孩子不能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