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怎么死的,李治上位后李承乾怎么了

2023-04-29 19:20:03 79阅读

李治怎么死的,李治上位后李承乾怎么了?

李承乾太宗长子先李治死了

袁天罡和李淳风是怎么死的?

民间关于袁天罡和李淳风的传闻太多,绝大多数是站不住脚的风闻,这跟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特性相关。预测,是中国古老的一门玄学,正因为“玄”,所以人们一直趋之若鹜,从业者被附会上光怪陆离的传说不足为奇。关于这两人的死,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都是正常死亡,却被后世传出了“花”。

李治怎么死的,李治上位后李承乾怎么了

一、袁天罡之死

根据《新唐书》记载,袁天罡卒于贞观八年(635年),时任蜀地火井县令。袁天罡出生时间有争议,有的说他生于547年,终年88岁,有的说他生于583年,终年52岁。

袁天罡死后,葬于家乡四川阆中。明朝时期,他的墓被重新发现,明英宗还下令替他重修坟墓,并将原来天宫院重新修葺,作为他的祭祀场所,至今,他的坟墓依然保留着。

据记载,袁天罡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向李世民请求回到家乡,并获得了准许,以火井县令身份返蜀。临行前,高士廉问袁天罡:你最终会做什么官职呢?袁天罡说,到今年夏四月,我的寿数就尽了,还做什么官呢!

果如他所言,袁天罡就死于这一年火井县令任上。

不过民间传说里不是这样,说袁天罡在凌云山得道成仙了。说袁天罡和徒弟李淳风一起推演著作《推背图》,这事被天帝知道了,害怕他俩泄露天机,就派陈抟老祖去阻止。陈抟老祖见了他俩,说:你俩算什么天下事,有本事先算算我的下一步是进还是退?说完,陈抟老祖岔开步,目视二人。袁天罡和李淳风面面相觑,无以言对,顷刻间他俩猛然顿悟。于是两人化仙而去。

现代的各种小说和电视剧,也常有袁天罡出没,情节更是离奇得让人惊掉下巴。比如《神探狄仁杰》里就有袁天罡出现,这是不可能的,袁天罡在贞观八年就去世了,怎么会跑到武周时期兴风作浪?

二、李淳风之死

史书记载,李淳风死于咸亨元年(670年),终年68岁。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说李淳风是“溘逝”,也就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一种说法是,李淳风是无疾而终,另一种说法是被李世民鸩杀。

李世民鸩杀李淳风的原因就是,李淳风预知了太多秘密,有可能威胁到皇家利益。这种说法完全不成立,因为李淳风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唐高宗咸亨元年,李世民已经去世二十一年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高宗李治或者武则天所为呢?没有任何证据。

如果说因为职业特性,可能知道太多“玄学”内幕,而背负杀身的可能性的话,我觉得袁天罡被杀的可能性,要比李淳风高得多,他俩虽然并称预言大家,但其实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个人。袁天罡更像“玄学”,李淳风更接近“科学”,没有后人传说中那么多神秘的东西。

三、袁李二人的差别

民间传说,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史书没有这样的记载。两个人生活的年代有交集,但要说有多紧密,没可靠证据说明。

一般认为,《推背图》是袁天罡与李淳风合著,《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也是两个人的合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推背图》的作者、产生时期,一直存在疑点,没有定论,《晋书》中的三个志篇,可以肯定是李淳风所著,没有袁天罡什么事。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人的特点,就知道这两人根本不是“一路人”。袁天罡最擅长的的是“相术”,而李淳风则是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差异太大,根本看不出传承关系。

当然,古代天文星相学也是做预测的,这一点跟袁天罡相似,但两人的预测的内容和方法完全不一样。袁天罡通过面相,预测个人前途,李淳风更多的是通过星象和计算,推断事件。

事实上,袁天罡的形象,更像一个“玄而又玄”、“云山雾罩”的“神汉”,个人认为附会太多,不乏自我神话的成分。而李淳风则不同,他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他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精通,绝不是神话传说。比如他历法计算、圆周率计算、浑天仪、风力定级等,至今仍然影响着学术界。

所以,李淳风的特性,不大可能因“玄学”而遭遇杀身之祸,他和袁天罡虽然都因预测名噪一时,但绝对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他俩的死,也没那么多悬疑!

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的什么人?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1-2] -683年12月27日 [3]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最为庞大。唐朝在李治的带领下,上接贞观之治,下启武则天时代以及李隆基时代。李治在位的数十年,唐朝的国力不但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外战争更是少有败绩。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李治这位唐朝皇帝,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公元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长安。就在李治出生两年之前,他的父亲李世民刚刚发动了那场玄武门事变,通过政变当上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在李治出生之前,李世民已经有了八个儿子,而且这八个儿子当中,有两个是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所生的嫡子,李治则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嫡子。

前面有两个嫡亲大哥,照理来说,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李治是无论如何都没机会当上皇帝的。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巧合,原本没机会当皇帝的李治,最后偏偏就当了皇帝。

李治9岁那年,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因病去世。长孙皇后的去世,对于李治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但同时,也给李治带来了一个机会。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但打仗厉害,一生基本没打过败仗,在治国方面更是有大才。然而就是这样的李世民,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世民就是一个典型的狼爸。

李世民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带入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特别的优秀才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世民对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施行了所谓的‘狼爸式’教育。在物质生活上,给儿子提供最好的环境,但是在人生发展方面,坚决要求儿子遵从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对于太子李承乾,也就是李治的嫡亲大哥,更是极为苛刻。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和李承乾这对父子之间,有长孙皇后作为沟通的桥梁,尚且还能友好沟通。但是等到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断了。李世民偏执地认为,只要给自己的儿子,多找优秀的老师,就一定能把李承乾教导成最优秀的储君。但李世民忘了,任何一最开始的时候,李承乾表现得十分出色。但很快,随着李世民的要求越来越高,李承乾的那些古板老师们对他的要求,更是十分苛刻,李承乾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到了公元643年这一年,李承乾干脆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通过谋反抢夺李世民的皇位,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然而最后,李承乾的造反行动还没有开始,就被李世民发现,并且被提前粉碎了。

对于自己的嫡长子造反这件事,李世民当时表现得极为痛苦。作为父亲,李世民显然很爱李承乾这个儿子。但同时,造反是古代十恶不赦的大罪,就算是太子也不行。所以最后,李世民只能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李承乾流放黔州。

李承乾被废了之后,接下来立谁为太子,就成了李世民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既然李承乾这个嫡长子被废了,那么接下来就该由嫡次子李泰做太子。但问题是,之前李承乾做太子的时候,李泰曾和李承乾产生过一些矛盾,有意争夺储君之位。李世民担心,如果立李泰为太子的话,李泰将来登基之后,会去找李承乾的麻烦。所以思来想去之后,李世民决定放弃李泰,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上限的。

就这样,原本绝对没机会做太子的李治,偏偏阴差阳错地成了太子。这一年,李治刚刚16岁。

此后的几年里,李世民开始竭尽全力培养李治,想要把李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大概是李世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所以对待李治,李世民也不再那么严苛。而李治也是竭尽全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李治同时即位,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李治即位之初,虽然资历尚浅,很难服众,但在李世民留下的一批贞观老臣的辅佐下,还是很快坐稳了皇位。尤其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更是昔日贞观年间的第一功臣,尽一切力量辅佐李治。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西突厥侵犯唐朝边境,长安城内也发生了一场荆王谋反案,但这些事情,都没有动摇李治的帝位。反倒是随着在位时间越来越久,李治的皇帝宝座也越来越稳。

不过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情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

第一件事情,是后宫内部的事情。李治即位之初,宠爱自己的妃子萧氏。眼见萧妃得宠,李治的皇后王氏,开始大为恼火。为了和萧氏争宠,王皇后把当时正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接入宫中。按照唐朝的规矩,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所以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必须出家为尼。但是王皇后为了争宠,则是让武则天还俗入宫,做了李治的妃子。

然而王皇后怎么都没想到,武则天入宫之后,不光分去了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而且还威胁到了王皇后自己的地位。李治甚至已经开始动了废后的念头,想要改立武则天为后。

第二件事,则是李治和舅舅长孙无忌的关系。

长孙无忌是贞观老臣,更是昔日凌烟阁功臣榜上的第一功臣,同时还是李治的舅舅。当年李治能够当上太子,就是因为长孙无忌的支持。然而随着李治逐渐坐稳的皇位,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却逐渐成了李治的障碍。尤其是在那桩荆王谋反案之后,长孙无忌接着这桩谋反案,大肆除掉政敌,俨然在朝堂上一家独大,这就让李治更加难受了。

这两件事,在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当中,逐渐成了一件事情。

李治打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想要完成这件事,就必须得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尤其是长孙无忌的同意。为了让长孙无忌支持他,李治甚至主动带着金银珠宝,亲自来到长孙家,以赏赐的名义给长孙无忌行贿。然而结果,长孙无忌对李治带来的金银珠宝照单全收,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却依然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这件事情,让李治深刻认识到长孙无忌的威胁,同时也让武则天彻底走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为了达成立后的目标,武则天开始成为李治的政治盟友,帮助李治打压老臣集团。

再之后,李治得到了军方老臣李绩的支持,最终顺利立武则天为皇后,废掉了原皇后王氏。这件事情,在历史上被后人称作‘废王立武’事件。废王立武事件,严重打压了老臣集团的权势,标志着李治可以逐渐摆脱老臣集团的束缚,独自做出一些决定。

而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在朝堂上大肆扶持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和老臣集团争权。不久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开始被疯狂打压。就连长孙无忌本人,最后都被流放黔州,而后被武则天派去的官员,逼迫自杀。

凭心而论,李治或许并没有想过要杀长孙无忌,但在政治斗争当中,就算是亲舅舅挡了路,同样也不能宽容。所以武则天除掉了长孙无忌之后,李治也没有对武则天如何责罚,这就让武则天在朝中的权势更大了。

打倒了老臣集团之后,李治开始真正行使自己的皇帝权力。在李治的治理下,唐朝也开始延续贞观年间蒸蒸日上的局面,国力进一步提升。

公元657年,李治下诏将洛阳升为东都,以此摆脱传统关陇集团的束缚,唐朝自此开始实行两京制。同年,李治任命唐军将领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最终,苏定方一战灭掉了西突厥,将整个西域纳入了唐朝的掌控当中。

公元659年,李治任命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再次前往西域征讨几个叛乱的国家。后来,苏定方横扫西域,最远打到了今天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将叛乱小国直接灭国。一年之后,唐军再次东征,彻底灭掉了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李治亲自在洛阳接受主帅苏定方的献降。

公元661年,唐朝对原属西突厥的诸多属国,重新进行整编,彻底稳固了唐朝在西域的控制。至此,唐朝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咸海附近,唐朝版图由此达到了极点。

公元668年,唐军将领李绩,攻破高丽,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至此,唐朝周围的所有强敌,基本上都被打服了。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虽然唐朝的国力越来越强,但李治本人的头疼病,却越来越严重。后来甚至到了根本无法过问朝政,只能全部交给武则天处理的地步。这也为后来武则天彻底把持朝政,并且废帝自立,埋下了伏笔。

在此期间,李治也曾怀疑过武则天,认为武则天的权力过大,已经影响到了他的皇帝宝座,甚至动了废后的心思。但最后,念在夫妻之情,再加上李治当时处理朝政确实离不开武则天,所以还是没有真正废后。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于洛阳,终年56岁。此后,武则天全面把持了朝政,并且在几年之后,逼迫儿子李旦禅位,终成一代女帝。

总得来说,李治在位期间,唐朝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事上,李治在位期间,多次对外发动战争,彻底打服了周围的几个强大政权,为唐朝的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唐朝的版图,也是在李治在位期间,达到了极致。政治上,李治大范围启用寒门官员,彻底制约了传统关陇集团,为唐朝内部政治的稳定,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文化方面,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音乐、诗歌、绘画等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要说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让武则天顺利掌权,为后来李唐皇室惨遭屠戮,埋下了伏笔。不过,作为一个皇帝,李治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管怎么说,李治在位期间,唐朝国力进一步发展,国力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李治本人也成了历史上第四位封禅泰山的皇帝,完成了当年李世民都没完成的目标,这也是一个事实。

王玄策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王玄策确实是个牛人,他是唐朝著名的外交官,曾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这事说起来话长。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的第二年,即贞观二年(628年),曾派大唐高僧唐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西游记是以此为原型的)

唐玄奘一人西行5万里(历史上可没有悟空、八戒等人保护),历经艰辛万苦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如饥似渴在佛教中心学习了17年,期间收集了大量的经书和舍利子。最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学成归来。

印度的经书和神秘的舍利子吸引了李世民,在唐玄奘回来的第二年,即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再次派“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印度。

王玄策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他可不是像唐玄奘那样一个人去的,他是和副手以及随行的30人出使印度的。

当时印度是由几个小国家组成的联邦制国家。王玄策第一站出使的这个小国家叫中天竺国,不巧的是,大唐使者到达后,这个国家的国王被人杀死了。

原来在王玄策到达这个国家时,恰好中天竺王的手下大臣发动了政变。

古语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王玄策刚到就懵懵懂懂被卷进了动乱中,钱财被抢掠一空,他和手下30人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王玄策左思右想觉得自己窝囊透了,没招谁惹谁这是哪出啊!他要报仇。

要报仇,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逃出去。机会终于来了,他乘敌人外出抢掠的时候,和手下一起杀死了卫兵逃了出去。

逃出来的王玄策并没有直接逃回大唐,他要报仇。报仇必须要有人马,大唐离印度万里之遥,想调兵来不及的。怎么办呢?

王玄策果然不愧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他想到了吐蕃国是大唐的藩属国,文成公主曾远嫁吐蕃。说起来,吐蕃国王还是李世民的外甥呢。想到此。王玄策决定向吐蕃国王借兵,十几个人快马加鞭来到了吐蕃国。

经过一番外交公关,王玄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吐蕃国王借兵,最终王玄策从吐蕃国王那里借了7000人马。

带着有限的这些人马,王玄策等人没做任何停留杀奔了中天竺国。

别看人马少,但很精良,加上王玄策运用孙子兵法来对付印度兵,印度将士们对中国的战术一窍不通,被王玄策的“围魏救赵、釜底抽薪、关门打狗等战术弄得蒙头转向,纷纷作了刀下鬼。

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谁也不会想到,王玄策越战越勇,竟然把中天竺国灭了。

这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经过。

王先策,鞭敲金镫、高唱凯歌、押着俘虏回到了大唐,李世民很高兴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王玄策出使印度收获不小,这次他还从印度引进了一个人才,带回了一位印度高僧——那逻迩娑婆寐。

老王在印度听说了这位牛人,那逻迩娑婆寐自称活了200岁了,有长生不老之术。王玄策心想:“我要是把这牛人推荐给皇上,到时皇上能亏待我吗?”

“听说皇上身体不好,整天炼丹求长生不老,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这就是王玄策带回印度高僧的初衷。

李世民看到“洋人”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胡子很长很黑,和中国大师有所不同,中国大师都是雪白的胡子,印度高僧胡子却很黑。李世民心想:“200岁了,胡子竟然不白,果然是高人”。

“既然来了,那就显露一手吧”!李世民让高僧施展一下法术。但见高僧不慌不忙点燃一张黄表纸,用香灰和少量的水银,加上他带来的印度神水,大约有十几种材料,混合后搓成丸,嘱咐道童放到炼丹炉里练九九八十一天。

等第八十二天李世民用晨露水送服仙丹后,感觉没什么效果。高僧说是剂量不够,第三天李世民一下子吃了四粒。

还别说,这次身体有了变化,只见李世民眼直往上翻,手脚抽搐,这是人临死前的征兆,王玄策看要出乱子,心中暗骂印度高僧:“可把我坑苦了,皇帝要有个三长两短,还不把我砍了?”

王玄策急忙叫来高僧,高僧也吓坏了,只见他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倒出两粒药丸赶紧送到了李世民的口中,过了一刻钟,李世民才缓了过来。

醒过来的李世民,命令王玄策把高僧遣送回国,说,“我再不敢吃长生不老药了”。

两个月以后,也就是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

综合以上的原因,李世民的死,确实和王玄策有关。准确的说和印度高僧有关。如果王玄策不带回印度高僧,李世民也许会活的久一些。

文/秉烛读春秋

李治为何叫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第一个使用此庙号的帝王是商高宗武丁,其余较出名的还有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弘历。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