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有哪些,边塞诗除了塞下曲还有哪些诗
边塞诗有哪些,边塞诗除了塞下曲还有哪些诗?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望天门山属于边塞诗吗?
【原创问答】
《望天门山》是唐·李白写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一首七言绝句。天门山位于安微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称博望山)与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然门户,因此得名“天门山”。此诗重在写景,不属于“边塞诗”。
借此话题,我来说一下唐宋的边塞诗有何特点和风格。
首先来说,边塞诗在美学意义上呈现出的是:雄浑、悲壮、磅礴、浪漫、现实等不同的风格。
其次,唐宋两朝,时间跨度较大,不同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边塞诗的风格走势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变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是这些风格的表现并不以唐宋两个时代共同所有。因为唐朝前期,国家昌盛,政治清明,统治阶级较为强大,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导向己转变,这就导致诗歌的前、后期变化较大。而宋朝因为统治阶级对外总体政策的改变,致使诗歌风格的发展趋势都有一个较大的转折。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唐宋不同风格的边塞诗有何独特之处吧。
一、唐朝轻松明快风格唐朝诗人针对边塞地界独特的地理风貌,表达当时的风土人情,浓墨重彩的去对边塞景物做具体细致的描写,同时也对独特的景物进行歌咏。
如“文章四友”的边塞诗:
君不见走马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首诗描写边塞山川风物以及行旅征战生活,抒发军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则注重写景,可以把边塞景物写的神奇瑰丽,同时将他的豪情融入诗中。如他的《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序》诗中,便描写了唐军不可阻挡的气势:
上将拥旎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二、唐朝边关军士思乡风格战争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残酷的。不论在唐朝初建国之时的自卫战争,还是安史之乱的收复战争以及晚唐时期的割据战争,都会因为战争给天下百姓、从军将士带来伤痛和苦难。正如卢照邻的《关山月》中,表达的就是将士们对家中父母妻子的牵挂,以及这份牵挂中的无奈之情,更感叹自已为了国家只身赴死,但是有谁又会知道我的存在呢?
这些将士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忧思还是无奈,都被边塞诗人通过描写抒发并表达了出来: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出谢中妇,时看鸿雁天。又如王昌龄,他在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都有所创新,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重在表现边关将士们的艰难困苦、漂泊无意和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性,他的创新主要在于看到并描绘出了整个边塞全局的悲伤意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不再以描写边关的苦寒为重点抒发思乡的情感,而是通过边关独特的情景,空旷无人的黄昏,悠远绵长的笛声,通过秋月无边抒发忧愁无尽、漂泊无奈的痛苦之情。
这样写出的情感,丰富了边塞诗的现实主义内核,也能够使读者直击心灵,写出来广大戍边诗人和将士的共同感触。
三、宋朝边塞救国风格宋朝边塞诗的写作表达情感中,他们主要通过边塞诗表达忧国忧民、对朝廷腐败、无能的痛楚,从而表达自已救国救民的心情和志向。
如苏舜钦的《庆州败》,就记述了当时宋与西夏战争的失败,作者痛心疾首的批判了朝廷在边防战略部署的失误和边关将领的无能: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聘山岳倾。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宋朝诗人以边塞诗作为抒写方式,通过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抨击社会的黑暗性,同时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已要救国立身的高风亮节,讽刺当朝的无能和软弱,不仅不敢反击,还主张议和低头,所以大部分诗人创写了很多很多咏史怀古的优秀诗篇。尤其是通过回想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的风姿为议论方式,从而达到抒发个人感情、议论国事的目的。
例如北宋末期吕本中就写下了《柳州开元寺夏雨》,诗人借李安民和班超的典故,表明自已的心意,诗者不并希望能够有高官厚禄,实际上就是抒发对朝廷当局不满的一种姿态,同时将自已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在南宋像这样以爱国为主调的边塞诗,是寄希望于朝廷能够抗战救国收复失地,恢复以往国强力胜的局面。然而,只能是空发情感而无力回天,所以这类作品较之北宋更为兴盛。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边塞诗的大体思想感情是什么?
边塞诗的大体思想感情是乡愁、边塞生活的困苦和对祖国的热爱。
边塞诗的情感表达一般包含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描绘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是王维,他笔下的《陇头吟》、《老将行》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唐代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边塞诗歌?
边塞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以记录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等为主要内容,表达一种雄浑的边塞景象,抒发内心的壮志豪情。边塞诗歌自先秦出现,发展至盛唐达到了文学顶峰,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无关系。本文欲从唐朝的战争的纷繁、士人们的选拔方式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三个方面,来解释唐代边塞诗歌鼎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纷繁的战争为边塞诗歌鼎盛提供了温床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的时间内,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从未停息。以突厥、吐蕃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是相互承认的国家,每当唐朝内部发生动乱、国力衰微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便会侵袭唐王朝,甚至深入内地,烧杀抢掠,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袭扰,唐王朝建立了十分牢固的防御战略,派兵驻守防护,很多诗人兼具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长期驻守边塞的岁月中,写下很多舒展保家卫国的诗句。如岑参弃官从戎,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写下很多边塞诗,,他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擅长七言,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是盛唐边塞题材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真实记录了八月飘雪的边塞风光,展现了一幅磅礴气势,最令人叫绝的应该是“梨花开”的景象,这种景象正是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与寒冷,突出了戍边战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与此类似,还有高适的亲临边塞实际生活,根据个人体验写成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的边塞诗多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作者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与功名志向融合在一起,写出许多慷慨激昂的边塞诗,而这首《别董大》正是淋漓尽致的展示了自己离京十余年,戍守边疆的苦难与豪情,“千里黄云”、“北风飘雪”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却始终怀着“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若没有丰富的边塞生活体验,是不会写出如此精致的边塞诗的。
唐朝国土的安稳,离不开戍边战士们的辛勤守卫,士人们面临国家利益受损、百姓颠沛的境况,点燃了内心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他们在纷繁的战场上杀敌作战,经历着边塞的春夏秋冬,马革裹尸,便用笔真实记录边塞的点点滴滴,这种现实状况为盛唐边塞诗歌的鼎盛提供了温床。
“边帅自辟僚佐”制度让失意文人靠胜仗入仕成为可能受到汉魏将领建功立业的影响,唐朝君臣也十分崇拜汉武帝大靖边塞、远征匈奴的伟岸壮举,在初唐时期,便有文人的边塞诗歌中引用汉代军武英雄典故来抒发踌躇满志、为君重用的激扬情怀。初唐时期,以“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王勃、杨炯为代表的诗人,从未到过边塞,却用边塞诗歌来表达不受重用的苦闷和渴望立功的志向,这表明士人对边塞的渴望,也表露了士人们的心迹。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道: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气。在这首诗中,杨炯正是写到了烽火燃烧,照耀着京都长安,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也跟着烽火熊熊燃烧。诗人从未到过战场,却幻想着战场上兵将战败、军旗倒塌、四面楚歌的战败景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渴望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使得许多入仕的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试图在边塞战争中施展政治抱负,此外,唐代“边帅自辟僚佐”制度也给那些科举失败的士人留下了通过戍边胜利博取功名的道路。如祖咏在仕途失败后,希望通过北上蓟门获得战争胜利,得到功名,他在此期间写下《望蓟门》一诗:
燕台一去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为了取得功名,只身北上,到达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登上燕台眺望不由“心惊”,听到军中的鼓角声开始感受到战争的冷酷,也激发了自己平定忧患、为国立功的壮志。特别是尾句“论功还欲请长缨”表达了作者积极投身疆场的决心。这一类型的边塞诗将儒家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个人的功名气节与国家生死存亡融为一体时,这种政治抱负就会升华为“投笔从戎”和“以身殉国”的忧患意识。
唐朝盛行的边塞诗,与当时的边帅自辟僚佐制度息息相关,也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密切联系,他们在仕途受挫之后,仍然怀着昂扬的入仕态度,通过战争胜利来博得功名,这些边塞诗人们在面临仕途不顺的困境和建功立业的抉择中,敢于走上战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双赢。
统治阶级与士兵矛盾突出,通过边塞诗歌揭露社会黑暗开元天宝年间,边塞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诗歌题材,许多有过边塞经历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歌颂战士英勇奋战、勇敢抗敌的边塞诗歌,描绘了祖国边塞辽阔壮丽的风貌,同时也揭露了汉族与外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将军与士卒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进步文人重振国威、和平统一的心愿。相较于唐朝之前的边塞诗,不仅继承了建安诗的“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骨,也吸取了六朝时期诗歌的离愁别绪,形成了悲壮、高亢的情感基调,比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中分别从老卒、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完整生动展现了边塞生活,其中,前两首写道: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其一)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其二)
在这第一首诗中,高适刻画了一位多年驻守戍边的老兵,诗中极力描绘了这位老卒的形象,用“古老”、“鬓白”等词赞扬了这位老兵为国捐躯的誓死之情,但同时也暗含了对白头尚未建功立业的老兵寄予深切的同情,对朝廷养痈遗患的做法提出批评。而在第二首中,作者从“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的角度用戍卒食物匮乏与投降的胡人丰衣足食作对比,批评了朝廷纵容降胡的做法,指出统治者处理战乱关系缺乏远见,未能解决边境潜在的危机,更忽视了将士们的身心感受,揭露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复杂矛盾,鞭挞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昏庸。在盛唐时期,写边塞诗歌揭露矛盾的还有王昌龄,他在《出塞》中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具有“绪密思清”的写作特点,而这首诗更是以秦汉的明月关山入手,写出了古往今来将士守护边疆多未生还的不幸,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将士带来的无限灾难,也表达了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与自豪。诗歌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讽刺统治者的无能和将士们的消极迎战,寓意含蓄,却表达了是深厚的思想情感。
唐朝的边塞诗达到空前的鼎盛,正是由于战争无情中透露着统治者的无为昏庸。诗人们在边塞诗中歌颂了战士奋勇杀敌的豪情,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露了军队骄奢淫逸和朝廷赏罚不明、安边无策的惨痛现状,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
结语唐代是诗歌绚丽多彩的时代,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歌内容受到战争频繁的现实影响,多数诗人有感而发反映了边地战争艰苦的现状;也受诗言志的儒家视角原则,在“边帅自辟僚佐”制度的影响下,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更是由于诗人亲历战场杀敌后,深切感受到战士们的勇敢无畏、悲情愁苦,他们为了报效祖国,白了头发,伤了身子,身子呆在边疆数十年,直到战死沙场,这种舍小家为大国的伟岸心胸受到诗人的歌颂,同时也批判了统治者内部昏庸、安边无策的无能,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总而言之,唐朝边塞诗歌的鼎盛,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残酷,也正是现实的矛盾,铸成了边塞诗歌成为绚烂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塞之音成为盛唐绝响。
作者:蔡小记
书愤是边塞诗吗?
书愤不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