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向背,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像美国特工呢

2023-04-22 09:35:03 96阅读

民心向背,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像美国特工呢?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矢志不渝,无授权禁止转载

民心向背,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像美国特工呢

苏联的解体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直到苏联解体前夕,世界各国都不曾想过苏联会解体,甚至苏联人民也想不到苏联会分崩离析。然而,事情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苏联解体就是民心逐渐丧失到人民彻底抛弃的过程。

(二战胜利是苏联的高光时刻)

(苏联领导层的不断作死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政权的存亡。苏联建立之初,创建了全新的秩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打赢了卫国战争,此时人民对苏联是拥护的,支持的,一直到赫鲁晓夫乃至勃利日涅夫时期,苏联虽然犯了一系列错误,但总的来说,苏共仍然是人民爱戴的,苏联的政权是稳固的。

(如果没有这位的努力,苏联大概还能苟延残喘下去)

可是到了勃利日涅夫后期,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仍然持续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农民和轻工业者做出了巨大牺牲而得不到补偿,人民怨念渐深。也就是在此时,苏联形成了庞大的特权阶层。此时,高层逐渐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贪图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脱离了人民大众。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勃利日涅夫后期,官僚集团及其家属等共有四百万人,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蚕食国家财政,像蛀虫一样啃食着庞大的苏联。在苏联后期,社会分层明显,上层社会极度奢华,而下层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因为苏联轻工业和农业的落后,苏联人民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水平也无法保障。

(苏联解体之际,苏联老百姓的心态极为复杂)

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苏联人民逐渐丧失了对苏共的信心,渐渐抛弃了苏共。到了苏联解体前夕,苏共高层则彻底堕落,极度无耻。以戈尔巴乔夫为例,在叶利钦等人策划下分裂苏联的运动中,戈尔巴乔夫不关心苏联的存亡,竟打电话谈起退休金多少的问题,其堕落可见一斑。

(炮打白宫,叶利钦这个一手促使苏联解体的人物杀伐果断)

在种种事件累积下,苏共渐失民心,最终在叶利钦等人的推动下,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了庞大的苏联。苏联人民最终宁愿选择叶利钦而抛弃了带领苏联人民走了近一个世纪的苏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参考资料: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关于曹刿的评价?

从“其乡人曰”句中能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 但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也可以看出曹刿自信心和对统治者的蔑视,(下文庄公的“鄙”处处衬托出曹刿的“远谋”。)

我们从对敌作战这三方面的准备看曹刿: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胸有成竹。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因此我们说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从前两次对答中可以看出,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下,这正表现了他的“鄙”。

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诚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

这一部分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也就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中的“远谋”,突出了他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以及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总之我们说: 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 但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也可以看出曹刿自信心和对统治者的蔑视,有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他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

如何评价梁武帝萧衍?

历史上集少年得志成功建国、励精图治繁荣盛世、自毁家邦身死国灭于一身的帝王不多见,梁武帝萧衍算一个。

它是南朝历史上在位最长久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更是缔造出了南朝盛事,特别是在文化、宗教和艺术等方面,是东晋衣冠南渡后两百年来的高峰。

另外他在经、史、佛、诗歌方面都有不俗的著作,他少年学儒,弱冠奉道,知天命转佛,一生充满传奇。

我就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梁武帝的生平。

少年得志,成功建国

少年学艺,成就颇丰。梁武帝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人,老爹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兄弟,在南齐为官。从小就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私徳更是南北朝帝王所罕见。长大后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可称为南朝士族子弟中的翘楚,特别是在文学方面,名列“竟陵八友”之一。

《梁书》评论他:

“六艺备娴,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什么意思呢?说萧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很精通,而且还会占卜算卦。虽说记载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萧衍当时妥妥的是一个三好学生、四好青年。

如果南齐君主不那么昏庸无道,萧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会有更大的成就。

然而齐武帝萧绩死后,南齐就开始混乱不断,萧衍在这个时间开始崭露头角,积累人气。

忍辱负重,成功立国。后来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咱先说一下这个萧宝卷,这是一位奇葩的皇帝,还是一位集大成的皇帝,集昏庸和作死于一身的皇帝。更奇葩的是他不沉浸女色,也不好酒,他喜欢什么呢?都想不到他喜欢捉老鼠,记载他每晚不睡觉,通宵达旦捕鼠,五更才睡觉,文武百官每天等他日上三竿起床上朝。

在他的骚操作治理下,果不其然,全国各地爆发叛乱。万幸他手里有个王牌将军,就是萧衍的哥哥萧懿。在萧懿的东征西讨下,叛乱慢慢都被平息,可功高震主的萧懿被萧宝卷弄死了。

按理说,萧宝卷弄死了萧衍的哥哥,萧衍肯定会起兵讨伐萧宝卷。可萧衍一反常态,跟没事人一样,继续跟着萧宝卷。就跟当初西汉末年刘秀的哥哥被更始帝刺死,刘秀的表现一样。哥哥被你们弄死了没事,我藏心里,继续给更始帝出谋划策。

萧衍就接替哥哥萧懿的职位做雍州刺史,为了迷惑萧宝卷,萧衍在任上不忙政务,整天忙着收集当地民歌,收录到乐府诗集里。

同时他暗中招兵买马,以寻找机会讨伐萧宝卷。他暗中派人大量的砍伐竹木,沉到洞庭湖底,举兵的时候,把竹木打捞起来,并让早已召集好的数千工匠在最短时间内建造战船,此即后世“伐竹沉木”的典故。

公元501年,萧衍起兵,很快就攻入首都建康,赶跑了萧宝卷,并立了一个傀儡皇帝。不久萧宝卷被萧衍悬赏,谁杀了萧宝卷,就赐百金,封侯爵。萧宝卷就被部下干掉了。502年,在萧衍的暗中操作下,又是童谣,又是传说的,萧衍半推半就下受“禅让”登基,建国“梁”。

励精图治,繁荣盛世

勤勉不辍,政绩卓著。梁武帝在位时,勤于政务,每天五更天准时起床,不分春夏秋冬,冬天批改奏章,手抖冻裂了也不停止。

吸取前朝教训,他很重视百官操守,经常亲自召见、选拔地方官,耳提面命他们必须清廉。地方官上任之前都是会被萧衍单独会谈,搞得百官去之前都是先吃几天素食,刮刮油,免得皇帝看到肥头大耳的,不放心其上任。

另外他广开言路,广纳谏言。他命人在宫门口挂两个箱子,类似现在的意见箱,一个叫“谤木函”,一个叫“肺石函”。

如果老百姓觉得哪个官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或者看到不公之事,不平之事,都可以投进“谤木函”,由专人取出,递交给皇帝看。类似于现在的举报信箱。

如果有人需要打官司,需要诉讼,或者想告谁,就写好讼书放进“肺石函”,由人取出后交给大理寺受理。给穷人开了一条申冤的通道,可以直达天听。类似于现在的法院的递交传票一样。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梁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节俭的皇帝,节俭程度可以跟汉文帝媲美。他“一冠三年,一被两年”,一顶帽子戴三年还不舍得换一顶,导致朝堂上文武百官上朝都戴着一顶破烂不堪或者层叠补丁的帽子。即使有新的,也不敢戴啊,皇帝头上一个旧帽子都露头皮了,谁敢戴新帽子。

至于衣服,这是蔽体的,露肉的话不雅,但是也是到处都是补丁,实在洞太大,没法补了才换身新的。所以百官们也只是在皇帝换新衣服的时候,才能上朝穿新衣服,其余时间也都是带补丁的破衣服。

更甚者,他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每餐大部分时间只吃蔬菜和豆类,实在政事太忙,就喝点粥充饥。

每次出行,只要求两匹马拉车,而且他只有一辆马车,用了很多年,下雨会漏雨,刮风会漏风。车夫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

“御帝辇,阴着蓑衣,阳着冠,风时我寒帝亦寒。”

感觉好搞笑,车夫都受不了了。给皇帝当司机,下雨天得穿着蓑衣,大热天就要戴着帽子,起风的时候我很冷,皇帝也很冷。

看来当时给萧衍当司机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说达官贵族开的车是大奔奥迪,那萧衍的车最多就是辆卡罗拉,还是开了至少五年的卡罗拉。萧衍有多节俭,可见一斑。

在他辛勤的治理下,南梁政治风气较南齐大大改善,民风也日益纯朴,不像北朝那么好狠斗勇。而且官员行政效率很高,国力也大幅度提高,南朝已俨然是一个明主盛世的社会了,也可以说是小康社会了。

钱穆就称赞他:

“俭过汉文,勤若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自毁家邦,身死国灭

以杜牧的一首诗《江南春》为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以看出佛教在南朝是何等的发达。据记载首都建康附近的寺院就多达五百余所,和尚尼姑众达十余万,这样的结果当然离不开梁武帝萧衍后期对佛教的痴迷。造成的结果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处理政务,把皇权移交给亲信大臣。

任人唯亲,赏罚不分。萧衍是一个靠阴谋和打仗夺得政权的皇帝,所以造就他疑心重,忌惮功臣。他不像历史上其他皇帝猜疑功臣就大肆屠戮,他从没有杀戮过功臣,这一点跟赵匡胤有点像。但是他对待功臣却尊而不亲,不舍得分赏他们实权,把这些军权和朝堂大权都赏给萧姓子弟,萧家至上,萧家唯一,希望独靠萧家人来拱卫南梁。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从这里得到的经验,大封同姓王。

然而,人一吃饱没事做就容易腐化,南梁皇族很快就出现了违法乱纪、破坏纲常的人来。

萧衍的六弟萧宏带队第一次北伐,刚愎自用,不听部将劝告快速行军,反而屯兵不动,给了北魏休整的时间,待北魏援军赶到,才想到可能打不过了。适逢天降暴雨,萧宏胆怯,竟偷偷抛弃军队,自顾逃往建康。待北魏大军赶到,诸将找不到主帅,随即溃败。武器军需遍地都是,伤病士兵也无人理会。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败了。

原本这场北伐胜率还是很高的,一是因为南梁在萧衍的统治下国力已经远超北魏,各式武器令北魏人眼花缭乱,胆战心惊,可惜所托非人。

而临阵脱逃的萧宏回到建康也是整日惶恐不安,怕萧衍惩罚他,但是萧衍非但不惩罚他,还给予萧宏封赏。

萧宏都很意外,自以为北伐的失败跟他无关,都是陈庆之不给力。萧宏更肆无忌惮了,贪财枉法,无视伦理。史载萧宏和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也就是他自己的亲侄女,生下了一个儿子。萧宏怕事情败露,两人就铤而走险,派刺客谋杀萧衍,想取而代之。然而行动失败,刺客被砍,大公主羞愤不已,自杀身亡,令人想不到的是萧衍竟然没有惩戒萧宏。这得多大的心啊!

群臣联名上书,要重惩萧宏,可梁武帝以同袍手足情谊为由,赦免萧宏无罪,并让萧宏务必把孩子养大,以宽慰公主。群臣至此以后对萧家甚是忌惮。没办法啊!错在己身受罚,错在他身也要受罚,这么赖皮,谁还跟他们玩?

崇尚佛学,四度舍身。公元520年,“知天命”的萧衍这一年突然迷上佛学,变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大举兴建寺庙,造佛像,鼓励人们出家当和尚以增加剃度僧侣的数量。

据载,萧衍规定国人,一家一人当和尚可免半年地租;一家两人当和尚,可免全年地租;一家出现三人当和尚,国家奉养老人。而且和尚待遇也超级好,和尚不用服兵役,不用耕地,只需要吃斋念佛就行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是真心皈依,大都是冲着免税、免役去的。

在萧衍的一番骚操作下,国家税收和兵源逐渐减少,朝廷军费拿不出来,官员领不到工资,自然而然当官的都想歪门邪道了。贪财受贿,卖官鬻爵比比皆是,萧衍善心滥发,也从没制裁过,官员们更加肆无忌惮了。

另外由于萧衍的长子萧统,也就是昭明太子,英年早逝,不得已立了萧纲。可萧衍对萧纲的办事能力又不放心,所以崇佛的萧衍一边工作,一边信佛。

后来信奉已满足不了萧衍了,就“以身饲虎”,自己亲身体验做和尚,并乐此不疲。

公元527年,萧衍不顾群臣反对,不顾嫔妃们的挽留,前往同泰寺舍身。

后来被劝回来,回来以后他开始不近女色,不吃肉只吃素,还规定要用蔬菜水果代替三牲祭祀。他又感觉不妥,就又出政策,民间可以用面捏的牛羊猪,鸡鸭鱼当做祭品。这也许就是现在民间还在流行的用面做的各种动物做供品的由来吧。

公元529年,梁武帝萧衍二度舍身,被群臣从国库里拿出一亿钱才赎出这个“皇帝和尚”。

公元546年,萧衍又作妖,第三次舍身,这次群臣凑钱凑了二亿钱才把他赎出来,文武大臣还是有钱的。

公元547年,四度舍身,获得众和尚的推崇,得到达摩赐予“梁武尊者”的称号。没错!你没看错就是达摩祖师。

但是,退一步想,梁武帝既然这么痴迷于佛家,那么他怎么不直接禅位于太子萧纲呢?自由自在的当和尚多好!这就是萧衍的一个弊病。

说好听一点,这是尽忠职守,勤勉不辍。说难听一点就是刚愎自用,抓权不放,野心不断,自不量力。

试想一下,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又要礼佛,又要处理朝政,还要想着北伐,更要兼顾朝廷内部的纷争。一个年轻小伙子也顾不来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呢?所以在时间和精力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萧衍做出了很多轻率和错误的决策,终于被侯景趁虚而入。

滥施仁心,身死国灭。

公元548年,东魏大将侯景被新继位的高澄削权、猜忌,于是反叛北朝,投向南朝。

消息传来,南梁群臣恐怕接纳侯景之后被北朝怨恨,发兵入侵,都极力规劝梁武帝。太子萧纲跪在宫门前一天一夜,希望梁武帝能够以社稷为重,不要接纳侯景。

年老昏聩、好大喜功、不识好歹的梁武帝说:

“夜梦太平,侯景请降,正符所梦”

真是当和尚当出癔症来了。于是梁武帝派人接纳侯景,并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太子萧纲气愤至极,一病不起,直至侯景攻入建康,仍卧病在床。这是后话。

东魏听说萧衍接纳了侯景,就发兵讨伐侯景。梁武帝果不其然又派了一个本家侄子萧渊明为主将,增兵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打败,萧渊明被捕。侯景也被击败,退到寿阳。

东魏因为和西魏一直在干架,就顾不上南梁了,于是派人罢战议和。侯景很害怕,因为双方一停战,首先考虑的是侯景怎么处置。

于是侯景联系一直对萧衍不满的萧正徳,希望他做内应,反叛南梁。两人一啪即合,各求所需。

548年秋末冬初,侯景再叛南梁,直抵建康。梁武帝忙中出错,错招百出,真的就令萧正徳领兵抵抗。

萧正徳当然求之不得了,于是就接侯景过江,直接进了建康,包围宫城。

此时,分布在各地的萧家诸王都手握重兵,却没人出兵勤王,反而离心离德,互相斗狠。由于梁武帝的用人政策,异姓大将没有实权,也实在找不出像安史之乱时的郭子仪和李光弼这样能力挽狂澜的大将。

侯景区区八千人马就攻进了建康,萧衍的老脸都没地方放了,最后忧愤而死。

而侯景在攻进建康之后,大肆屠戮世族,掠夺钱财,诸如王、谢大家,基本被屠戮殆尽,所以后世朝代很少有王、谢二族的人出现。

这场动乱使南朝世族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梁书》记载战后情形说:

“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惨况可想而知。

结语

站在历史角度上,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没的说。自力更生,成功建国;一生勤勉,不辍朝政;实现南朝小康社会,国力达到南朝历史的顶峰。按理说,他有统一南北的可能和机会,但是他猜疑心太重,永远不放心外姓大将。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失利,北边越打,军队战斗机越强,南朝越打,战斗力越弱。

既然迷恋于佛家,就应该摒弃皇权,一心礼佛;最后搞的朝廷没治理好,佛学也没真正通透。

我一直在想,如果他能像《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明或者段誉一样,适时的放弃皇权,尽快移交给下一代,那么南梁朝代的发展就未可知了。

最后评判一下:英勇神武不足,刚愎自用有余;勤恳治国不足,造作败国有余。最后身死国灭,不值得同情。

最后以韦庄的《金陵图》结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end

文:千年老学究。

版权归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唐 .姚思廉《梁书》

唐 .李延寿《南书》

覆水载舟?

意思是把统治者比喻为船,老百姓比喻为水,水既能让船在水面上安稳地航行,又能将船推翻淹没,使船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则弊害。

扩展资料:

出处:《荀子.哀公》,是荀子讲述的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鲁哀公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关于对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解?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只要能得到民众百姓的拥护,就等于已经得到了天下。意思就是说想要治理好家国天下首先要得到的就是黎民百姓的支持。拥有人民支持的人才能赢得天下。这是孟子以人为本的思想中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天下都是皇家的,但如果皇家中有人失了道德,他就失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人们就会揭竿而起,建立新的王朝,拥护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治理国家的人奋斗。因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所以才会有朝代的更迭。

在当今社会,真诚的朋友本身就寥寥无几。很多时候,人们出于相同的兴趣,相同的利益而合作或者交往。这样的人也称不上是真正的朋友,因此从长远来看,就只会形成利益关系网,很难交到真心对待你的朋友了。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有更多的朋友,无论是真情实意还是利益驱使,都会有更多的出路,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也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公民的社会,至少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管理者要到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真正想要什么,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总而言之,这句话不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来说,都可谓是一句真理。上位者要守护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社会才能稳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