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后的历史,三国前面的是那个朝代

2023-04-18 18:55:04 121阅读

三国之后的历史,三国前面的是那个朝代?

三国之前是汉朝。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

三国之后的历史,三国前面的是那个朝代

初平元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历史上的几位史官: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3、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由纪晓岚负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湖南永州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永州,位于湖南省的南部,境内潇、湘二水相汇,故又雅称“潇湘”。永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名人辈出,唐宋时期,湖南进士数永州为最。所以,历朝历代,永州均有出名人物,既有辅助君主的名臣良相,也有驰骋疆场的沙场猛将,还有立志推翻旧政权的仁人志士。通过对比归纳整理,我觉得永州最有名气当数以下十人。

1、蒋琬(?——246),字公琰,后汉零陵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少以才学闻名于郡县,初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北征攻魏,受丞相重托“统留府事”,诸葛亮死后,他主持政事,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封安阳亭侯,诏加大司马,尽力辅佐刘禅,死后谥“恭侯”。

2、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东汉末年名将。

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3、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古文改革被贬永州十年。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5、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县人,宋代思想家、文学家、理学家,人称濂溪先生,为北宋五子之一。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山水所吸,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遂定居于庐山。

6、陈荐(1545-1632),祁阳县人。隆庆丁卯(1567年)乡试中举,辛未(1571年)登进士第,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

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家乡百姓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驿马。后退居林下,杜门谢客,著《古今衷辨》百余卷。

7、陈大受(1702—1751年),字占咸,号可斋,祁阳下马渡藕塘冲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土。乾隆元年,授编修,御试第一,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乾隆十三年,升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苏、福建巡抚,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积劳成疾,卒于两广总督任所。有《陈文肃奏议》。

8、陶铸(1908—1969),号剑寒,祁阳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1926年陶铸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先后担任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鄂豫边区和新四军鄂豫挺进队政治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

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广西省委代理书记,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他还曾当选为三届人大代表,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9年11月30日,因为被林彪和四人帮的迫害,患上了胆癌,蒙冤去世,享年61岁。

9、唐生智(1890—1970),字孟潇,号曼德 ,东安县人,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进湖南陆军。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1931年5月宁粤对立期间任广州军事委员会兼军事参议院院长。1934年12月兼任国民训练总监部总监。1935年4月,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7年临危受命,指挥南京保卫战,在12月11日接蒋介石命令发布撤退令。南京保卫战后,唐生智辞去一切职务,决定回东安老家办学。其宗旨是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培养抗日救亡英才。

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此后他在湖南军、政机构任职到湖南省副省长等。1970年4月6日,因肠癌于长沙逝世,终年79岁。

10、李达(1890--1966),零陵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0年创办《共产党》月刊,喊出“共产党万岁”口号。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同年主持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9版社。

1923年因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与陈独秀发生争论脱离党组织。后长期任大学教授,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夕重新入党,是党的八大代表,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被推选为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任中国哲学会会长。

此外,还有缔造浯溪碑林的元结,书写《大唐中兴颂》的颜真卿,胡广地区第一位状元李郃,革命先烈蒋先云,等等。总之,永州名人甚多,以上人物均是当时之杰,至于算不算永州十大历史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各位发表自己的看法。

东汉灭亡后的三国算独立国家还是割据政权?

虽说三国都是自己说了算,可是他们还是在一个中国之内,大家用的都是同一文字,而大家也都想统一天下创立新的王朝,只能说三国是具有很大独立性的割据政权!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说曹魏才是国家,是正统的国家,毕竟曹魏从汉献帝那里继承了中原地区,也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所以认为曹魏是最正统的,蜀国的皇帝称为“蜀主”,吴国的皇帝称为“吴主”。不管怎样,从所有的中国人看来,三国就是三个割据的国家,曹操,刘备,孙权都接受过汉献帝的册封,也就是说三人都是臣子,这就是主仆名分了,就是说他们承认自己都是汉朝的臣子,只不过他们割据一方罢了!后来三人或者他们的后人称帝了,但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历史过往,都是割据了汉朝的曾经统一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还是中国的一份子,不算数独立国家,春秋战国时候那样的国家才算独立国家呢,因为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字和文化,货币,服装,信仰等等不同,而三国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说白了三国就是东汉皇权衰弱,三个枭雄权力再分配的局面。

何况蜀国认为自己是正统,刘备不是说自己有汉朝皇族血统啊,之后一直要北伐统一天下,大家都叫蜀国为“蜀汉”嘛,刘备还真不想自己就当一方的皇帝呢!只有吴国挺尴尬的,孙权没有皇族血统,也没有占据中原,可孙权一直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反正三国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家互相征伐,又互相交流,你还真不能当它们是独立的国家,感觉像三兄弟分了父亲的家产,各自生活去了,可三兄弟都想占据祖宗的名分,霸占祖宗的庙堂,你能说三国是完全的不同的独立国家吗,显然不是啦!

真的有那三大战役嘛?

感谢邀请,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三大战役,史料中对三大战役有明确的记载。

三国时期的战争不计其数,其中的三大战役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势,这三大战役便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这场战役决定了曹操和袁绍的命运,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袁绍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对手。战役之初,曹操被敌人包围,面对这样的局势,曹操没有太大的胜算,可是最终的结局是曹操反败为胜,并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铲除袁绍的残余势力。

这场战役中,袁绍带兵10万,而曹操手上只有2万兵马。这次战役成就了曹操,他统一了中原,让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关系到曹操是否能统一天下,也决定了孙权和刘备的命运。此时的曹操势力强大,他灭了刘表,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刘备不得不渡江而逃。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曹操成为压制孙刘的势力。而刘备却夺取了荆州。

夷陵之战:这场战争是刘备发起的大规模战争。这次战争使得东吴的局势由失势向防御转变,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经过这次战争,东吴阻止了蜀国的入侵,守住了荆州。夷陵之战中蜀兵大败,刘备战败而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