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在古代什么日子,历史上的柔然是哪国的
520在古代什么日子,历史上的柔然是哪国的?
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来自于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游牧民族是由各部族组成的政治联盟,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实体。“国家”一词在蒙古语中念作“兀鲁斯”——这是专指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部众联盟国家:有实力的首领可以统合各个部众国家,而当强势人物去世后各部可以自行选择脱离或加入新的联盟体系。这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贯现象:由于游牧经济的天然脆弱性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太需要一套庞大复杂的国家行政机器,所以在游牧经济条件下很难产生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尽管如今这片草原被称为蒙古草原,然而自古以来这片草原就是各种游牧民族活跃之地:在蒙古人兴起之前这片草原上就曾活跃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各种民族。这其中的柔然是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继匈奴、鲜卑之后草原上有一个兴起的部族联盟国家。
关于柔然人最初的来源有出自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诸多不同说法:《魏书·蠕蠕传》中一会儿声称柔然为“东胡之苗裔”,一会儿又称其是“匈奴之裔”,一会儿又说“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和《梁书·芮芮传》则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南齐书·芮芮虏传》称其为“塞外杂胡”。公元3世纪中叶鲜卑拓跋部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俘虏了一个名叫木骨闾的草原游牧部落王子,后来木骨闾触犯了拓跋部的法令而被定为死罪,然而他成功逃脱了对他的抓捕并集合逃亡者万余人深入草原腹地。到了木骨闾之子车鹿会继承部落时他们的实力开始日益提升,最终这个部落在经历长期的东征西战之后成功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吸纳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柔然汗国。柔然崛起后逐渐发展成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大的外患:当时北魏还没统一北中国,柔然以远交近攻之策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西北割据政权共同对付北魏。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柔然丘豆伐可汗模仿北魏模式立军法、置战阵,在此后的八十余年间柔然进入了全盛时期:西至阿尔泰山西麓、东至阿穆尔河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河套平原的广大地区一时间均处于柔然的统治之下。而在这八十余年间柔然与北魏先后爆发过20多次国家级层面的大规模战争,至于边境纠纷更是从未中断过。
正当公元402年柔然汗国兴起之时北魏也正处于开国之君拓跋珪的统治之下,很显然他和柔然的丘豆伐可汗一样均为一代雄主。这位雄主面对柔然的威胁以反击到底作为回应:他展开了一系列穿越戈壁的战略反击,迫使柔然人退出河套地区。拓跋珪死后作为其继承人的拓跋嗣延续了他对柔然的坚决反击政策。到了北魏第三代君主拓跋焘时期北魏开始在与柔然的博弈中占据绝对上风:公元425年拓跋焘领兵北上穿越戈壁攻击柔然。两年后拓跋焘对赫连氏建立的位于如今陕西境内的夏国发动进攻并于公元431年最终消灭了这一割据政权。紧接着拓跋焘将自己的打击目标锁定为北燕和北凉,到公元439年拓跋焘确立了自己对北中国的绝对统治,这在无形中也使柔然再也找不到共同对抗北魏的盟友。在此之后拓跋焘三次深入戈壁打击柔然并均取得了胜利。北魏兼具游牧民族的勇武与中原汉化王朝的制度优势,这使北魏军队在日常训练、军队纪律性等方面具有比柔然更强的优势,已进入定居农耕文明时代的北魏在支撑战争的经济资源方面显然也比柔然人脆弱的游牧经济更为充足,北魏境内的汉人和鲜卑人一样顽强抵抗了柔然人的入侵,可以说北魏在兵力、武器、经济、行政效率等各方面均优于柔然,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北魏一方倾斜。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此后柔然统治下的各部族纷纷开始叛离柔然本部。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柔然可汗丑奴在内乱中被杀,其弟阿那瓌继位刚10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被迫投奔北魏。北魏将其安置于燕然馆并册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此时当初脱离柔然的阿伏至罗的后裔建立的高车国正日渐崛起,北魏出于制衡新兴的高车国而采取保存柔然分其势力的对策,这使阿那瓌得以率部驻扎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以北的吐若奚泉。公元523年已聚集起30万兵力的阿那瓌在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后退还漠北。在北魏与柔然对峙最激烈的时期北魏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的边境地带设置了六个军镇——这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从内地调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这里同鲜卑军户日渐融合,渐渐地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地方豪族武装混合的独特的北魏军制。北魏在孝文帝南迁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后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到了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南侵,北魏朝廷调怀荒镇兵马抵御,镇兵要求镇将开仓放粮以便吃饱了肚子去打仗,然而镇将没允准他们的要求。恼羞成怒的镇兵一气之下杀了镇将后聚众起义。次年怀荒镇的起义蔓延到沃野镇: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随后率部南下,又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攻怀朔。一时间起义军声势浩大,席卷边城。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北魏召阿那瓌率10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协助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起义军。阿那瓌乘机占据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又向西击败了高车国。
六镇起义后北魏朝廷已名存实亡,实际军政大权开始转移到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实力派人物手中。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邺镇)。永熙三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魏文帝)。至此昔日的北魏王朝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名义上东魏和西魏的皇室仍是北魏元氏家族,然而实际权力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两个权臣手中。阿那瓌趁机周旋其间: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宗室女化政公主嫁给阿那瓌的弟弟塔寒,又娶阿那瓌的长女为皇后;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之妹乐安公主嫁给阿那瓌之子庵罗辰,阿那瓌则以孙女邻和公主嫁给高欢第九子高湛。这一时期柔然开始效法北魏进行汉化改革:阿那瓌重用汉人淳于覃——以其为秘书监、黄门郎,在淳于覃的辅佐下阿那瓌开始定官制、立年号、筑城郭......柔然甚至跨过东西两魏的领土遣使建康(今南京),在双方的交流中柔然表示希望南朝派遣医生、工匠等有专业技能的人前往漠北,这一时期原本逐水草而居的柔然开始出现一部分定居农业和手工业。当然柔然与南朝的交往除了吸收先进的制度与技术之外也包含有牵制东西两魏的意图。然而此时已是柔然最后的辉煌了:与北魏的长期征战以及内乱严重削弱了柔然的国力,尽管阿那瓌趁北魏衰亡之机实现了短暂的复兴,然而根基尚未稳固的柔然却很快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发展道路,一时间草原各部对柔然本部的离心倾向日渐增加。居住在阿尔泰山南麓的突厥人原本是为柔然人锻打铁器的奴隶。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在求婚于阿那瓌被拒后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兵败自杀。阿那瓌死后柔然部众一分为二: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在突厥的压力下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后来东部柔然试图脱离北齐重返漠北,最终被北齐镇压。公元555年西部柔然在突厥木杆可汗的打击下投奔西魏,后来西魏在突厥的压力之下将包括首领邓叔子在内的西部柔然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突厥使者遂将这些人杀害于长安青门外。
柔然汗国灭亡后柔然人除了投奔北齐与西魏之外也有一部分在与突厥的战争中脱离了本部,这部分柔然人像昔日的匈奴人一样开始西迁并以阿瓦尔人之名出现在欧洲的历史典籍中,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这些西迁的柔然人和匈奴人一样存在与其他民族高度混血的现象,其实阿瓦尔人身上真正的柔然血统已不多了。应该说阿瓦尔人同柔然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亲缘关系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话题。公元567年阿瓦尔人与伦巴第人联合击败了盘踞在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的格皮德人,在此建立起阿瓦尔汗国。全盛时期的阿瓦尔汗国的势力范围南起亚得里亚海,北至波希米亚,东临喀尔巴阡山,西及阿尔卑斯山。此后阿瓦尔人进一步征服了斯拉夫人后并开始向西欧进军:他们渡过莱茵河与日耳曼人交战。公元八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在国王查理曼的带领下先后平定了阿斯坦、伦巴德、萨克森、巴伐利亚,此后查理曼把目光瞄准了阿瓦尔汗国。在经过公元788年—796年八年的征战后查理最终征服了阿瓦尔汗国。
孙子兵法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但其实最早的时候孙武其实只写了“兵法十三篇”,如今所说的三十六计是用三十六个故事来讲解其中所对应的三十六个计策。那么,孙武是在什么环境下,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完善了《孙子兵法》的呢?
——《孙子兵法》的创作环境和背景《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名著。
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的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乐安)人。其生平年月己不可考,据史学家推算,他生活的年代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579年)差不多。
孙武出生于齐国军事世家的田氏家族,其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完,因避战乱,公子完逃到了齐国。齐桓公闻知其年轻有为,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公子完在齐国定居后,因陈与田在古代音同义通,故又称为田完。田完的五世孙即是孙武的祖父田书,田书因代莒立有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居住生活在乐安。
孙武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加剧,兼并战争激烈频繁的时代,也是各种学术、思想及流派兴起、发展的时代。加之孙武出生于军事世家,使得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军事战争知识熏陶,也受到各种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532年,齐国贵族田、鲍、国、高四族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矛盾和争斗。孙武是田氏的后裔,在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中,当然会站在田氏一边。其他家族对田氏的打击与危害,必然也危及牵联孙武。面对这种复杂险恶的形势,孙武不愿牵扯其中,作了这些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牺牲品,因此产生了投奔他国,另谋出路的念头。
约在公元前518年,孙武离开了齐国,来到春秋末期崛起的南方强国——吴国。作为一个普通的云游之士,孙武在吴国避隐深居,一面浇园种地,一面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法:同时,他也在观察吴国的政治形势,等待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时机。
——《孙子兵法》的创作及验证故事在隐居期间,孙武结识了由楚国流亡至吴国,在吴王宗室公子光门下做宾客的伍子胥,两位流亡异乡的年轻人很快成了知心好友。
在与伍子胥的交往中,孙武了解到公子光是一位具有卓越的才能与胆识,性格坚强、谋略过人的王室贵族,不禁对其产生了钦仰之情。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得知公子光图谋袭杀吴王僚,便向公子光推荐了勇士专诸差用。后来在伍子胥、专诸的帮助下,公子光成功的策划了刺杀吴王僚的行动进而夺取了王位。
公子光自立为王后,号为“阖闾”。阖闾即位以后,立刻致力于巩固其统治权。其一面改变作风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一面广揽人才、选贤任能。阖闾首先启用了伍子胥,在伍子胥等大臣的辅佐与治理下,吴国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力也在不断增强。孙武看到吴国百业俱兴、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十分兴奋,自然的产生了在吴国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强烈愿望。为了在日后得到阖闾的赏识,孙武抓紧时间完成了十三篇兵法的写作。
吴王阖闾在政协得到巩固、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求称霸一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吴王十分清楚,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战胜在当时己十分强大的楚国。为此,他十分渴求得到一位良将的辅助。这时,伍子胥向他推荐了孙武。伍子胥在吴王面前极力称赞孙武将是真正可以“折冲销敌”的大将之才,于是吴王召见了孙武,孙武将其的十三篇兵法进献于吴王。
• 宫女演练《孙子兵法》
吴王研读了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后,提出要孙武用宫女来演示一下怎么训练军队。孙武说:“宫女多不严肃,恐怕认真演练起来,吴王会后悔的。” 阖闾当时只想考证一下,大不了用兵法做做游戏,同时也戏耍一下这些宫女,没想到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孙武说:“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你就尽管去做。” 于是,孙武便和吴王约定了练兵演示的时间,并挑选了一批宫女。
当约定的时间到来时,孙武与吴王都来到吴王宫的苑囿中。孙武把选来的180名宫女分作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名妃子担任两队的队长,而且还指定了负责执行军法的人。随后孙武站在指挥台上开始指挥两队宫女向左向右操练,鼓声也随之响起。可宫女只是觉得新鲜有趣,嘻嘻哈哈笑个不停,根本没人听从指挥演练。孙武见此情景,以为自己规定的不明确,又把军法、军令及操练要领细细交代一遍。并且特意训示了两位队长,要求她们带头听从号令服从规定。交待完毕后,孙武亲自操槌击鼓,发令向左前进,可宫女仍然嘻笑不止,视操练如同儿戏一般。
孙武再次面对宫女们的嘻笑散漫,面色一沉道:“规定不明确,约令不明白,这是将帅的罪过。但既己反复说明,汝等仍不执令,那就是带队士官之罪了!” 此言毕,孙武询问执法官如此不服从军令按律令该判什么罪责?答:“按律当斩!” 于是,孙武下令要斩了左、右两队队长。
吴王在看台上一看要杀自己宠爱的妃子,心中大惊,急忙派人传令道:“寡人现己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就没必要来真的了!没有这两个美姬侍候,寡人必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还是不要斩首了!” 孙武听罢,严肃的说:“臣既己受命为将,照兵法演练,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言罢便下令斩了两妃子示众,再起用两名宫女担任队长继续演练。
这一次,没有一个宫女再敢视操练如儿戏了!随着鼓声响起,个个按令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行,全都合乎规范要求,有序推进。这时,孙武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己训练整齐,君王可以前来视察。君王现无论如何调遣,队伍均会依令进使,赴汤蹈火也无问题。” 吴王听毕,挥手示意让孙武可以停训,先回去休息。孙武看了此情,知道吴王余怒未消,但只是淡然的说了句:“看来吴王似乎只是爱好兵法书上之措辞罢了,并不是想真正去实行的。”说完,便行去。
吴王失去了两位美姬,好几天心情不悦。伍子胥向吴王进谏说:“用兵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是不可当作游戏的。现君王欲讨伐强楚以求霸诸侯,正在求贤若渴;而孙武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要想远涉千里带兵作战,非此人不行。” 经过伍子胥的劝导,吴王也冷静下来。细虑过后,也明事理,便抛却杀姬之恨,亲自挽留孙武,请孙武当任统帅三军的大将军。
孙武谨见吴王后,也向吴王谢罪并解释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是兵家之常法,是为将治军的通则。用众以威、责吏从严,只有三军将士遵从法令、听从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百战不殆。” 吴王不仅雄心壮志,也是个明理之人,听了孙武的解释不仅怒气全消,并且深信孙武确实是难得的将帅之才。此后,吴王便常常与孙武一起讨论治军领兵之道,孙武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兵法的内容和细节。
——《孙子兵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当时,对于吴国来说,楚国是十分强大的对手。吴王阖闾在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增强国力的同时,经常与孙武、伍子胥一起商议着如何加强战备,谋划着破楚大计。
在军队的管理方面,孙武结合伍子胥的建议,调整了吴国军队的编制,将吴军改编成三军,加强陆战奔袭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要求。
• 初试兵锋
公元前512年,吴王决定发动攻克楚国附属养城的战争。阖闾以孙武为将,这一仗是孙武初试兵锋的第一场战斗。因此,孙武在战前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孙子认为养邑一战,吴王的目的一方面是擒杀掩余和烛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统权的隐患;另一方面还在于扫除淮水北岸的楚军势力,为日后破楚入郢扫清障碍。因此,孙武向吴王阖闾提出“肄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运用“声东击西”的实际战术。在此场战斗中,吴军一举攻下养城,擒杀了二公子,胜利结术了战斗。
从这场战斗中可见,孙武兵锋初试,即己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孙武是站在争取早日破楚入郢的战略高度上来指挥这场战斗的。因此,孙武力求在运动中去寻找有利战机,以争取全胜。这场战斗的胜利,确定了孙武作为吴军不可多得军事指挥的地位。
• 攻打越国
吴军收兵回国后,孙武一面命令军队抓紧时间休整、训练,一面与伍子胥等武将文官们一起商议如何对付背后的越国。越国是楚国的盟国,在公元前544年,越国便开始参加以楚国为首攻打吴国的战争。三十多年来,只要楚国发兵攻吴,越国总是出兵配合、呼应楚国的行动。因此,吴国君臣上下都十分清楚,越国将是吴国争夺霸业,攻克楚国的劲敌。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为了早日制服越国,以消除日后攻楚的隐患,决定攻仗越国。战前,阖闾派人去越国与越王允常谈判,希望越国能站在自己一边,一起从吴伐楚,可越王允常拒绝了。
这一年,根据当时星相学的测定,天上的岁星恰好与地下的吴越两国相呼应。这种岁星与国家呼应的现象表明,两国都可能受到天命的保佑,但两国中如有谁先动兵,就会反受其害。鉴于此,吴王对是否用兵伐越举棋不定,很是犹豫。
此时,孙武以唯物论思想批驳了天命观。孙武指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武劝说吴王阖闾为缩短破楚争霸的历史进程而行征伐之事的观点,得到吴王和诸大臣的肯定。阖闾、孙武及伍子胥等一同率吴军突入越境与越军作战,大败越军。吴军此战的胜利,使越对吴的威胁减少至最低程度。
• 豫章之战
经过几年的战争,吴国己将自己边境的一些楚国的势力铲除或控制完毕。孙武、伍子胥开始与吴王一起谋划大举进攻楚国的计划。
在公元前508年,孙武出色的指挥了吴楚豫章之战。在豫章地区一带,还存在着一些独立的小诸侯国。这些小国每年都要向楚国交纳大量的赋税,才能获得楚国暂时的保护。孙武利用这些小国对楚国的不满,使桐国背叛了楚国,同时争取到舒鸠国为吴所用。并且又设计了一个诱敌之计,用舒鸠人用“反间计”和“激将法”来诱惑楚国的楚令。楚令尹囊瓦果然经不住坐收渔利的诱惑,中了孙武兵法中的“利而诱之”,率楚军去讨伐吴国。
楚军进入豫章后,孙武见敌军中计,又用兵法中“用而示之不用”的一招,拖而不战。楚军驻扎豫章数月之久,征讨吴国没有半点成果,又不见吴军攻打桐国,以致于士气丧失,军心涣散。此时,吴军主力突然进抵豫章,对楚军发起猛攻,楚军措手不及被吴军乘势掩杀,吴军大胜。
吴军得胜回师时,孙武又指挥吴军一举攻克了巢城,活捉了楚公子繁。这一仗,孙武以其,诱敌、骄敌、待敌的谋略大获全胜,帮助吴王阖闾打通了入楚通道,为吴军破楚入郢的战略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 破楚入郢的“伯举之战”
豫章之战后,吴楚之间的形势对吴国越来越有利。吴楚之间长期争夺的一些军事要地基本上都被吴国占领;楚国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经济萧条,政治腐败,军队疲惫,士气沮丧。
正当此时,蔡国国君蔡昭侯来到吴国,请求吴王出兵楚国,以报自己被楚无理囚禁三年之仇。吴王觉得攻打楚国郢城的时机己经到来,孙武也感到伐楚的条件己趋于成熟。孙武、伍子胥等决定用全国的兵力与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同时联合唐国和蔡国“三国合谋伐楚”,以保证战斗的胜利。其次决定以“避实击虚”为原则,确定了千里破楚的进军路线。
吴军经过充分的准备,于公元前506年九月举师伐楚,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直奔汉水,威逼郢城。吴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楚国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戌匆忙调集军队与吴军夹汉水对峙。后渡过汉水与吴军刚一交战,孙武便指挥吴军佯败后撤,引诱楚军一直追到了预定的决战地——柏举。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以孙武十三篇兵法中所言“料敌制胜……上将之道也……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孙子兵法·地形》)为依据,认为应把握时机,见机而行,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向楚令尹囊瓦的军队发起猛攻。孙武见夫概己率先发起进攻,便调兵增援,同时率主力随后掩杀,楚军一触即溃,大败。
同年11月29日,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攻陷了楚国郢都,孙武帮助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孙武指挥的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为“伯举之战”。
——结语在吴国伐楚的历次战斗中,孙武发挥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在真实的战争中实践和检验了自己的兵法谋略。创造了战争的有利条件,选择了有利的进攻方向,使得吴军最终得以顺利的攻进楚国郢都,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随着孙武辅助吴王破强楚创造的辉煌时刻的到来,孙武显赫的名声达到了顶点。同时,孙武似乎也走到了功名的尽头。
此后,孙武的名字便从各种史料中消失了。人们猜测,可能孙武从此便远离了各种争斗,隐居于江南的青山碧水之间了;也有人认为,孙武可能是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错杀后,才隐循山林了。
总之,孙武从此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不再理会谁胜谁负,谁输谁赢。然而,他的兵法著作却留传了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参考资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集》等。
另: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5月20日的历史意义?
虽然在古代520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不过有好事眼尖的网友发现武大郎被毒死的这一天刚好就是5月20日这一天,这就导致了大家有点调侃古代520的意思了,当然也是借着古时候5月20日武大郎被毒死这件事来挖苦一下现在过520的人们。
古代情话真心实意?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2020520”,礼物大餐都已就位之后,怎么对你的Ta说“我爱你”才显得走心又有文化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听听在古时候人们都是如何花式表白的。时光流转数千年,和爱情有关的节日由“上元节”“上巳节”“乞巧节”,变为了“情人节”“白色情人节”“5·20”, 而不变的是相爱的灵魂在爱情中燃烧的模样。那缠绵和炽烈,无关传统或新潮。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奇闻异事至今无法解开?
我说三个:其一1626年,今北京宣武门一带发生破坏惨重灾变。
当时数万人皆成粉碎状,瓦砾盈空而下,人头、腿、耳、鼻等从空中落下。街面上碎尸杂叠,血腥味浓;人亡惨痛,驴马鸡亦同。至今无科学定论。
看着这些文字的形容,我都觉得吓人。这件事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但是现在的科学依然无法解释。
这件事【王恭厂大爆炸】与印度“死丘”事件、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科学至今都没有办法解释出来。
【以上为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照片】
【以上为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照片】
那么我们来看看王恭厂大爆炸。具体是如何的:
时间是1626年,当时的北京那天早晨,天空晴朗,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突然间,传来轰鸣声。从首都东北部到西南角,灰蒙蒙的雾气升起,房屋一片混乱。清刻,一场大地震,天崩地裂,漆黑如夜,万间房平。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般烟消云散,经久不散。
你能想象那种场景吗?大概比打仗的那个时候都吓人。
东起顺城门大街,北至杏埠街,全长3-4里。周围有上万套房子,两万多人。碎片漫天飞扬,人的头、臂、腿、耳、鼻相继从空中坠落。
看着这文字都觉得好吓人。
当时到处都是尸体,你都可以闻到血的味道,人死的惨不忍睹,不光是人,活着的都死了,比如说家里养的鸡鸭,还有宠物之类的。
2000多名在北京宣武门工作的工匠被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摇下来砸成肉饼。树被连根拔起,飘得很远。一头重达500公斤的石狮从顺城城门飞出。
在香莱街皇家象园,所有的象屋都被推倒,成群的大象吓得从里面跑出来,狂奔。当然有一些死了。
里面含着的神奇事件一:太多太多人死亡了。当时有8个人在街上抬着一个女子过桥的时候,他们赶上了灾情。
轿子损坏了,在街道中央,但是神奇的是:轿子上的女客人和8个抬轿子的人都不见了。
神奇事件二:绍兴一位姓周的游客正在莱市口和6个人聊天呢。突然,他的头飞走了,尸体倒在地上。不过,附近其他的6人没有受伤。奇怪的是,在灾难中,受害者、受伤者和未受伤者都被脱光了衣服。你说奇怪不奇怪呢?
后面一辆经过园红桂街的女轿子在灾难中被掀开。所有人都光着,但没有受伤的痕迹。一位官员的仆人觉得灾难中没有棕榈帽、衣服、鞋子和袜子,这非常令人吃惊。
一个腿被压碎的人,看见他周围的男女赤身露体。有的用瓦片遮住下身,有的用扎脚带遮住下身,有的穿着床单或半条破裤子。
人都在,尸体包括一些其他的,但是衣服却不在。这就是除了那个为什么爆炸为什么出现这个事情的时候,又一个诡异的地方,出事的人衣服都没了!
然后。一个官僚的小妾,二妹,被埋在废墟下,突然听到有人在瓦砾上喊道:“有人可以答应你,下面有人吗?”她说:“救救我!”
当她被紧急救出时,她发现小二姐是光着的,什么都没有穿。前面这不是都说了衣服斗没有了,那肯定,救出来的时候没有衣服也是正常的,光着是必然的,所以救她的文士赶紧脱下她的长袍,把她裹得严严实实,让她骑着驴子回娘家去了。
那么当时人的衣服究竟去了哪里呢?其实咱们自己都知道,想一想,如果被抢,总不能所有人的衣服都不见了吧,所以当时有一种说法:
【此图片为我从网络上找的图片,当时的图片没找到】
当时1626年宣武门灾变后,据报道说是所有人的衣服都被弄到几十里外的西山上去了,但是这衣服究竟是怎么去的,没人知道,现在科学也没有个解释。并且大部分的衣服挂在树梢上。
当时明代文官组织张凤魁派了一支长长的队伍(即随从)前来查看。在西山昌平府的教学场地上,有成堆的衣服、首饰、银器和器皿。不光衣服在,连一些不见的东西都在那。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由于放射状冲击波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强劲的流使"脱下”的衣服飘挂西山之树,昌平教场衣服成堆(《国榷》),"衣服挂 于西山树梢、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中”(《绥寇纪略》)。
据说当时:
发生爆炸的时候,明嘉宗朱由校正在乾清官吃早饭。然后他的大殿,突然间晃动起来,
在外面的士兵也没人通报,所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吓得不顾一切地往外逃。
【网络配图,奔跑当中】
跑到门外的时候呢,他又急忙拼命向交泰殿奔去,身边的侍卫们都惊得不知所措,只有一个贴身的内侍紧紧跟着 他跑。刚到建极殿旁,天上忽然飞下瓦片,正巧砸在这个内侍的脑袋上,内侍当场脑浆迸裂,倒地而亡。宗皇帝这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一口气跑到交泰殿。大殿的一角放着张大桌子, 他连忙钻到桌子底下,才喘了口气,希望自己能逃过这一次劫难。
这么大的事,在历史上的那个时候传播的速度也很快。很快就传播了全国。每个人都吓的不行,顿时人心惶惶的。
然后由于当时的国情,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忠奸不分,很多大臣认为这场大爆炸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纷纷上书,要求嘉宗皇帝匡正时弊,重振朝纲。皇帝一看群情激愤, 事情也是既诡秘又恐怖,不得不了道"罪己诏",表示要"痛加省醒”,并告诫大小臣工务要竭虑洗心办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长治久安,"万事消弭" 。他还下旨从国库中拨出黄金-万两救济灾民。
这件事虽然说是很神奇,具有神乎其神的色彩,但是确实是真实的,当时各种史料都有类似记载。虽然说是发生的300年前,但是还确实是真的。
以前的科学没有办法解释,现在的科学发达了,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但是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没有证据证明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以演变成了众说纷运:
王恭厂特大爆炸。
1 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
2 有人说是火药自爆
3 有人认为陨星坠落,认为隐火山热核强爆有之,认为是由地震、火 药及可燃气体静电爆炸同时作用亦有之
4 更有甚者,认为是外星人入侵、UFO降临等。
5 这场大爆炸,又不像般的炸药爆炸, 在爆炸之前还有征兆出现。皇帝的司礼太监刘若愚是这次大灾变的击者之在在他所著的《明官史》书中,尽地记述了这场巨大灾变。
没人知道,但是当时的人说是火药引起的,最主要的是火药大都由王恭厂制造,但是没有证据证明是这样的。所以就不了了之。
6 但是还有人说是什么呢?这个三百多年前发生和事件其迷底与不明飞行物有关。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这是一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处地闯入太阳系,导致了这场灾难。不过有科学家反对。假定是反物质,那么记载中的"不焚寸木”又怎么解释呢。
说到这了,其实科学都没有个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呢?
观点太多,很多乱七八糟的,都扯到外星人身上了都。但每一个观点都没有摆出可辩驳的证据,使人完全信服。
所以说你假定是这样的一个原因,当时灾难发生的事,又让你的这个假设不成立。所以说至今为止都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历史的答案,彻底解开还需要时间,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被解开了,但谁也不知道。
未来的事就交给后来吧。有想法或者看法的可以留言一起讨论哦!~
期待你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历史有关的真实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