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驾崩了,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
皇上驾崩了,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
诸葛亮自从下山后就对刘备的蜀国是鞠躬尽瘁,一生都在计划着北伐,就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一个人挑着大梁,依旧在负重前行,这就是忠诚。
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领衔的魏军对抗,因日夜操劳,鞠躬尽瘁,身染重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眼看诸葛亮就要不行了,他也深知再这么下去肯定会离死不远。但是这时候还不是他死的时候,因为蜀国还没有完全好起来,魏国的仇也没有报完。如果这时候诸葛亮死了,刘禅身边没什么能人,蜀国注定是会灭亡的。
再加上人类有本能的求生欲望,诸葛亮于是便为自己想到了一个求生的办法使出上古秘术——七星续命法,以延寿一纪。
那么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为何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我们先了解下七星续命法是什么?七星续命法,又称七星灯,乃失传已久的上古续命秘术,系诸葛亮从恩师处学来,但恩师曾叮嘱诸葛亮此计只得使用一次,如若成功,可延寿十二年;如若失败,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不得万不得已不得使用。
七星续命法为什么会失败?施法那天他交代了自己的手下姜维,把自己的大帐门口守好,不管什么原因,哪怕遇见了天大的事情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这时候诸葛亮要使用一种名为祈禳大法的法术,利用这个方法可以再延续自己12年的寿命,不过期间一定不能受到打扰,要不然就会续命失败,诸葛亮也是因为信得过姜维,这才让他来看守大账的。
姜维也深知诸葛亮要施法了,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姜维十分认真的守在了门外,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到帐篷里和惊扰到他。
终于,眼看最为关键的第七天就要到来了,在场的所有人在这一刻都表现得很紧张,因为只要挺过了这一天,那么就意味着诸葛亮不用这么快死,还可以再延续12年的寿命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了,基本上要不了多久,顶多也就几十分钟的时间,这第七天就要过去,诸葛亮祈禳续命的方法也会获得成功。
眼看没什么大碍了,一直都警惕万分,守在门口死死看住了帐篷的姜维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可就在姜维这分神之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魏延不知道什么时候冒了出来,竟然直接就风风火火的闯进了大帐,好像有什么大事要禀报一样,可由于走的太急,他一下子就误入了诸葛亮之前所布下来的阵图,然后一不小心就扑灭了那个主灯。主灯一灭,七星续命法宣告失败,气得姜维拔刀就要砍了魏延。
诸葛亮阻止了姜维,他叹息道:
“生死有命,不可挽也。”
看来一切都是天命注定,自己注定要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了。
但诸葛亮并未彻底放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蜀军安危。诸葛亮知道如果司马懿知道自己死去,一定会大举进攻,届时蜀军危矣,于是他下令自己死后要在自己嘴中含上7粒米,可以维持天上将星不坠,并把模仿自己制作的木像推到阵前,制造自己仍然活着的假象,如此可吓退司马懿,保住蜀军安全撤返。
临死前的最后一计—托生转世诸葛亮不忍心看到蜀国就这么灭亡,于是便又想出了一个托生转世的办法。这个办法也正是他的最后一个计谋。
那就是在自己死后命人将自己的坟墓埋在成都里,这样他就可以在成都这么一个好地方再次转世为人了。可惜的是,这个计谋好是虽好,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一旦自己的坟墓没有被埋入成都,那么自己就会被陷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知道刘禅都是和自己反着干的人,让他赶狗他会去撵鸡,让他不要葬在成都,他一定会把他葬在成都的,但是他这一次错了,刘禅在拿到信的时候,说丞相死了,一生鞠躬尽瘁最后的愿望要给他实现。
于是就让4个人抬着棺木向南,这四个人4天后,看到绳子那么结实,不知道要抬到什么时候,就用刀割短了,后来刘禅又打的他们招供了,就把这几个人给杀了,后来想到还没有问诸葛亮埋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本来是埋在成都,等12年一个轮回到了,自己就能超生了,这样一来他成了“孤魂野鬼”了,不光没有人天天焚香,连个祭拜的都没有,陷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的状态,最后一计也失败了!此上内容都是偏向于野史,有待近一步考证!
总结:编者认为其实这正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诸葛亮早就料到军士们会把自己随处掩埋,刘禅会把军士斩杀,这样一来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死对头在内都找不到自己的葬身之处,自己也不怕受到任何人打扰,可以在地下安静清修了。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
经常看历史书的朋友们肯定都对一个问题感兴趣,那就是我们对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方式,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称呼某某帝、某某宗,还有称呼康熙、乾隆等等。许多小伙伴们肯定搞不懂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或者也仅仅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我们对古代皇帝称呼的方式,以及这些称呼背后一些好玩的故事。
我们对皇帝的称呼一般是三种: 谥号、庙号和年号。
1谥号
谥号肯定很多小伙伴们都知道,中学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作为文学常识老师都讲过,好多人都纠结过“谥”这个字的读音。
古代王侯将相死后都有谥,比如,我们常常称呼的汉宣帝、晋武帝等等,“宣”“武”就是谥号。那么究竟什么是谥号呢?其实,谥号起源于周朝,史书记载为周公所定,据《逸周书·谥法解》解释:“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意思就是说根据受谥者一生的功绩行止对其做出综合性的评价。既然是评价,那这谥号可有讲究,每一个谥都有它的意义,一般谥号的意义分为三种:表赞扬,表批评和表同情。比如,有皇帝被谥为“文”“武”,何为“文”“武”?“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类似的谥号就是美谥,而“宣”“明”“庄”“昭”“穆”等也是美谥,表示皇帝功业德行有值得称赞之处。
有美谥就有恶谥,我们熟知的隋炀帝的“炀”就是恶谥,《谥法》解释说:“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类似的还有“灵”“厉”等等。皇帝一般都是因施行暴政而得到这样的谥。还有一种情况是表示对帝王同情的,比如“愍”“哀”。历史上的晋愍帝,赶上八王之乱中继位,最后被匈奴杀死。这正符合《谥法解》中的“在国遭忧曰愍”,祖上作的孽报应在他身上了,实在令人同情。历史上被谥为“惠”的几位皇帝都是比较平庸的。
谥号是王侯将相死后政府授予的,就像今天重要人物去世后,官方讣告中给予的称号,没有人活着就给谥号的。所以,某些电视剧中居然出现皇太后自称“我孝庄”的台词,就实在可笑了。
中国古代的帝王当中,一般周朝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君我们称呼谥号,比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都是谥号。谥号曾经在秦朝被一度废除,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过汉朝又予以了恢复,从汉到隋的皇帝我们一般可称其谥号。
2庙号
庙号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起源于商朝。庙号即帝王死后宗庙牌位上所称呼的名号,我们常称呼的某某祖、某某宗就是庙号。周朝建立后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直到汉朝才重新恢复,所以,西周至秦是没有庙号的。
庙号也有讲究。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太祖或高祖,比如唐高祖、明太祖。从第二位皇帝开始,就是某宗,一般被称为太宗。开国皇帝及其继任者的庙号合起来就是“祖宗”。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庙号就还是祖,因为皇帝功绩太大,对本朝有定鼎之功,被尊为成祖。康熙被尊为圣祖也是同样的道理。
自汉朝开始,皇帝有了庙号,刘邦就是汉高祖。不过,从汉到隋,庙号都还是个稀罕物,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两汉皇帝有庙号者极少,只有大功大德者才配享有。西汉就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其余有过庙号的刘奭、刘骜等人均因功绩德行不够而被取消。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魏明帝曹睿,此君实在是皇帝中的一大奇葩,他居然在位之时就为自己定好了死后的庙号——烈祖,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有此奇葩行为的皇帝。故而,后世史家常嘲讽他:庙号都上好了,那不就等死了吗?果然,上庙号两年后他就病死了,终年36岁。
到了唐朝,庙号终于落到了每位皇帝的头上,不管干得好坏,都能享有。另一方面,唐朝开始谥号被滥用,皇帝去世后都被加上一长串歌功颂德的谥号,业绩平平的唐睿宗李旦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明清时期,情况就更加夸张,皇帝谥号达二十多字。这样的谥号称呼不便,而且全是美谥,谥号已经失去褒贬评价的功用。所以,唐朝以来,我们常以庙号称呼皇帝,庙号也有了某种对皇帝盖棺定论的评价意味。
3年号
年号即纪年的名号,相比谥号和庙号,年号起源较晚,始于汉武帝。此后,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是为“建元”,经常中途还要更改许多次年号,为“改元”。改元次数多的,甚至达十几次。当然,年号的制定也是有意义的。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当有异常天象发生或遇到内外大事时,皇帝总要改元。
《史记》记载,汉武帝狩猎得一独角兽麟,群臣以为此乃吉兆,于是改元“元狩”,而“元封”的来由则是汉武帝封禅泰山。另一种情况,年号也表示帝王的意志。宋太宗即位后改元“太平兴国”,即表明自己欲成就一番大业的决心。明成祖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功劳赫赫,却以“永乐”为年号,其心可明矣。所以,年号一般表达与天命相符,或者表达皇帝的某种愿望。
有些皇帝年号换得比较勤,汉武帝一生就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15年里竟然换了18个年号。不过后来,改元不再频繁,到了明清,皇帝一般一生只有一个年号。例外的只有两位: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曾被瓦剌俘虏,后来复辟,两次出任皇帝因而拥有两个年号;另一位是皇太极。其余的明清皇帝一生均只用一个年号。故此,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以年号称呼,比如我们常称嘉靖帝、康熙帝等等。
年号后来也传入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至今天,日本还在使用年号制度。今年是日本的“令和”元年,日本的上一个年号“平成”还是来源于中国古籍。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读懂中国历史,许许多多的文史常识是一把把钥匙,不可不察。
为什么要这么多活人陪葬?
你觉得这件事情很残忍吗?其实只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而已,如果把这句话说得再直白一些,古代帝王不得不这样做。
如果古代帝王不这样做的话,那么自己的子孙后代就不能坐在皇位上,会有很大危险。
第1点,顺位继承制的必要性。皇帝去世之后,除了清朝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的老婆叫皇后,皇后生下来的儿子叫做嫡长子。
只有这一个人拥有当皇帝的资格,不管这个孩子是痴是傻,只要皇帝去世的时候,这个孩子活着,那么这个孩子就能当皇帝。
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地位和人物,首先皇帝最重要的是身份,那就要靠近皇帝的人在无形当中拥有非常贵重的身份,比如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妃子、臣子。
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天底下所有的权利都是围绕着这位皇帝顺序继承下去的,只要这个皇帝还活着,那么就翻不起多大的浪。
只要皇帝还活着,那么天底下所有的臣子,太监宫女,后宫当中的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皇帝去世之后,皇帝的继承人选能不能服众是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一些皇帝临死之前还玩一些心眼,故意把某些臣子贬下去,然后让他们坐大牢,或者让他们蹲监狱,等到新任的皇帝当了皇帝之后,才通过某些莫名其妙的方式来让这些臣子们官复原职。
无非就是为了让这些臣子们继续跟着新皇帝一起去打天下,皇帝也用心良苦,终究还是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比如后宫当中的妃子们。
当皇帝的时候,他还拥有皇帝的身份和地位,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皇帝身边的这些妃子们个个都是手握大权的。
一些臣子是皇宫贵族,还有一些臣子在民间有超级大的影响力,一些臣子从爷爷那一代人开始,就已经进入皇宫当中开始干涉整个朝廷的走向了,他们不甘心在自己这一代落寞下去。
那么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在这一代当中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呢?需要通过巧妙的机制,把自家的女儿安排进皇宫就可以了,他们只需要服务好皇帝,将来生个一儿半女的,生了女儿无所谓是个公主,生了儿子那就有可能成为太子。
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后宫里面的那些嫔妃们或者小妾们,权力大到离谱,在关键时刻甚至可以通过动用某些特殊的方式来掌控皇权。
以明朝为例,就发生过不止一次后宫皇帝的上一任老婆甚至是皇帝的奶妈,有可能掌控整个局势,这是非常诡异的事情,但是诡异中透露着必然性。
为什么皇帝在去世之前下令将自己身边的这些宫女或者为皇帝生过儿子的人直接殉葬,看起来极其血腥,极其残忍,但是却有着逻辑的可行之处。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殉葬,能够保证接下来皇帝继承皇位的时候,能够保证自己接下来的子孙后代,在当上皇帝的时候,最起码不会受到后宫的干扰。
我们必须要确认的一点就是后宫殉葬本身是非常血腥,非常残忍,非常不人道,而且有违良心的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封建帝国统治者也没有那么好心,他们在运作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有猫腻或者有漏洞可查询的。
第2点,古代帝王的其他想法。其一,长生不老之后以供享用。
封建帝王认为人死了之后并不是真正的死了,而是可以长生不老,那么人死了之后如何可以长生不老呢?他们认为理所应当的,这样或者那样的流程来实现长生不老的最终诉求。
如果有一天自己活过来了,自己周边没有公寓可以享用,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动用自己的小脑袋,使劲地想一些聪明的方式。
比如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发明了一种方式,让殉葬的这些宫女通过流程来保证尸体不腐烂来保证维持正常人的面貌。
有人说这也太残忍了,也太不人道了,怎么可以有这样的想法或者做这样的事情呢?当然是太上皇了,除了太上皇除了太上皇制定的组织,作为一个普通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的。
其二,单纯地为了排面。
在奴隶制时期有这样的礼仪约束,周天子去世的时候需要有多少人殉葬,普通的王公贵族去世的时候需要有多少人殉葬,那个时候都是有明确数据约束的,为什么有这些人殉葬呢?
就是这些人按照当时老祖宗制定的规则去殉葬,如果想偷偷摸摸的多殉葬,一旦被别人发现,很有可能把你的殉葬坑直接挖开,让你死不瞑目。
在古代奴隶制殉葬是非常血腥且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而且这种殉葬由血腥和残忍变成了理所应当变成了排面。
一般人还没有资格做这样的事情,只有王公贵族或者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才可以这样做,而且就算这样做还得请示周天子,还得获得周边人的认可,当周边人都同意之后才没有问题。
这时候的殉葬就变成了单纯的脸面问题了,如果不殉葬脸上无光,如何能够显示出我的贵族身份,又会造成一些人死于非命,那无所谓了,死于非命就死于非命吧,反正没有任何事情比我的脸面更重要,脸面才能够排在第一位。
其三,宫女不想殉葬怎么办?
凭什么到了我就得殉葬了,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呢,你想让我殉葬我就殉葬,那是不是我很没有面子呀?这件事情还真的不能用面子来解决,我给你面子让你体面地走,但如果你不想体面的话,有不体面的方法。
在某些朝代里面,宫女殉葬是采用非常简单粗暴的殉葬方式,直接挖一个坑,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呢,一脚踹下去马上就给活埋了,等你反应过来了,人早就没了。
还有一些时候殉葬就比较文明了,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让宫女自己愿意上吊或者喝毒酒,2选1或者3选1的方式,反正就让你安安静静的走。
如果不想安安静静周边的那些太监们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会使出吃奶的劲完成这一项使命,因为这些太监们完成不了这项使命,那么自己就得去殉葬。
这项制度是非常残忍,也是非常残酷,他视人命如草芥,在某种程度来说,既体现了帝王的可怕之处,也体现了古代权贵的黑暗之处。
而且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殉葬的次数简直是数不胜数。
后宫的妃子都怎么处置?
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老皇帝驾鹤西游,身后庞大的红粉军团该怎么办呢?我总结了一下,她们大概有八种结局。当然,面对即将到来的结局,她们的心情天差地别,有人偷着乐,有人仰天哭。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所谓“三千佳丽”只能当作一个形容词,不能当作实数。因为古代的妃嫔制度很严格,皇帝也没办法随心所欲。
最早的妃嫔制度出自于《周礼》,它规定,除了嫡妻外,天子可以拥有120个庶妻,她们分别是: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算上嫡妻共计121人。
当年太后王政君为儿子汉成帝的后宫事操碎了心,为了抱孙子,她不得不纵容汉成帝花心,为了健康,她又不得不管束儿子。
后来有个叫杜钦的大臣提了个建议:皇帝很努力,却不结果,原因就是违背了《周礼》。咱应该谨遵天道,一次性给皇帝补足120个妃嫔,以后如果有缺省也不能再娶了。
当然,他的这个建议缺乏操作性,皇帝审美疲劳了咋办?美女们人老珠黄了咋办?因此不了了之。
最滑稽的是王莽,这是一个对《周礼》信奉到固执的人,王皇后去世后,他借着迎娶史皇后,真的一次性娶了120个庶妻。当然王莽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尊《周礼》。
可见,古代妃嫔制度的影响力很大的,已经上升到法律认知层面,绝不是皇帝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你可能索然无味:才120个?事实上,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庞大了,根据确切的史料记载,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的嫔妃数量超过这个“法定红线”——宋徽宗。
根据《宋史》,以及民间史料的汇总,宋徽宗有名号的妃嫔为143人,另有29人没有名号,合计172人。
好事者统计,“亚军”是嘉靖皇帝,有79位妃嫔;“季军”是康熙皇帝,66位;“殿军”是乾隆皇帝,41位。那位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屈居”第五,才38位。
既然如此,“佳丽三千”的说法哪里来的?难道是后人意Y?
也不全是,因为以上120个庶妻是有名分的,没名分的“小三”数量不限,理论上宫中的女官、宫女都是皇帝的女人,如果皇帝够强悍的话,“小三”可以扩充到“小三千”。
古代女官、宫女的数量非常庞大,少则两三千,多则一两万,唐玄宗时期高达4万人。有这些“编外”佳丽们的灌水,“三千”这个数字都是毛毛雨。
这些“编外”佳丽虽然没有名分,但只要皇帝碰过她们,就一定有记载。算上她们,皇帝的女人们远不止法定的120人,那么,皇帝驾崩了,她们该如何处置呢?
第一种:遣散出宫这种情况最常见,每当新皇登基都要大批遣送宫女、妃嫔出宫,没有名分的女人基本上都在其中,即便有名分的,很多也会被遣送。
当然,出宫前她们会得到一笔补偿,但这二者之间的待遇肯定不一样,与普通宫女之间的差别更是巨大。
据史料记载,汉成帝驾崩后,他的舅舅们就收留过不少宫人。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嫡妻柴氏,原本就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驾崩后,柴氏被遣送出宫,在回乡的途中偶遇郭威,成就了一段佳话。
随着贞洁观念的逐步形成,妃嫔出宫几乎成了奢望,尤其是明清,只要是皇帝的女人,那就等着命运的审判吧。
第二种:当守陵人那些得到过皇帝临幸的女人,尤其是没有名分的女人,她们出宫的路被堵死后,大多会走上陪伴亡灵苦度余生之路,皇帝的陵寝就是她们的归宿。
守陵是一种带有惩罚性质的出宫,陵寝不比皇宫,那里的清冷阴森将陪伴她们剩余的岁月,因此很多女人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去守陵。
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皇后身份被罚守陵的女人。但这个计划没能执行,赵飞燕一听到自己被罚去守陵,当夜就自杀了。
而另一位嫔妃班婕妤,则自愿告别王太后的庇护,主动去给那个曾经深爱过她的男人作伴。
第三种:出家为尼南北朝以后佛教兴盛,每一朝都有皇家寺院。原本它只是供皇室子弟烧香祈福的地方,但居然延伸出了另一种功能——收容先皇的女人。
这个例子最典型就是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按照遗旨,凡是被他临幸过,且没有生育的妃嫔一律进入感恩寺出家为尼,武则天就是其中一份子。
历史上还曾经有一位因为出家而“因祸得福”的女人,此人就是宋哲宗的皇后孟氏。
孟氏两度被废,又两度被复立,被废期间,她就在瑶华宫出家为尼,法号“冲真”。因为不在皇宫,所以靖康之变爆发后,她躲过了金国人的掳掠。
后来金国人强行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但金国人刚刚撤军,张邦昌就将孟氏迎入宫中立为太后,并垂帘听政,以示还政于赵宋。
后来在大臣们的努力下,孟氏拥立赵构为帝,并被尊为元祐太后。
第四种:殉葬那些生前曾经受到过皇帝“恩宠”的女人,最害怕的就是殉葬制度。至于谁能“享受”到这份待遇,除了皇帝的遗言,完全看皇后的意愿。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痛批殉葬制度的残忍,他甚至认为,用“人佣”代替真人殉葬也不行,他还大骂发明人佣的人“断子绝孙”。
这种制度到汉朝就基本绝迹了,但朱元璋却开历史的倒车,又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恢复了殉葬,直到他的玄孙明英宗再度下旨废黜为止。
第五种:赐死赐死先皇的女人不常见,大多是后来掌权的人出于权力目的,或者个人私怨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妾戚夫人,就被吕雉残害致死。汉桓帝死后,皇后窦妙在灵前处死了汉桓帝的心头肉田圣。如果不是宦官们劝阻,窦妙差点大开杀戒,将那十几个贵人全都杀了。
第六种:宫中养老这种方式最人性化,一般针对有名号的妃嫔,以及部分无名号但被宠幸过的女人。
皇宫很大,不缺这些女人们的生活场所,比如掖庭,就是她们的养老场所。明清时期的皇宫相对较小,宫外的离宫别所也可供她们的起居。
但这些女人们的待遇差别很大,有些等级高的妃嫔自然衣食无忧,还会有人伺候,有太后、皇帝、皇妃们的赏赐和照应。
但那些等级低的女人可就惨了,很多只能靠耕种、纺织,或者娘家人补贴用度。
第七种:随皇子养老皇宫中的女人们之所以斗成乌鸡眼,真正想夺嫡的其实寥寥无几,也不会指望皇帝会对她们“海枯石烂”,目的就一个——生个儿子。
只要嫔妃们生了儿子,地位立刻窜升,就不用担心后半生无处着落了,因为儿子就是她们的归宿。
老皇帝在世她们是妃嫔,老皇帝驾崩,她们立刻就成了王太后,搬到王府里当主人,从此扬眉吐气。
第八种:被收编虽然礼法不容,虽然老皇帝气得踹碎了棺材板,但他留下的那些红粉军团中,还是会出现被继任皇帝偷摸收编的女人。
比如隋文帝的嫔妃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据说隋炀帝吃相很难看,老爸还没凉透,他就跟宣华夫人进洞房了。
名气最大的当属武则天,不过李治还算是要脸的人,拖了两年才给她办理了新户口。
这种事在宋朝以前出现得比较多,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比如那位抢了儿媳的卫宣公,他的嫡妻就是老爸的嫔妃夷姜,这伙计奇葩不?
两宋之后,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越来越少,几乎绝迹了。
写完了,突然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有点无聊,自己的事还管不过来呢,关心起皇帝的女人来了,吃饱撑的!谁提的这个问题,站出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2位中国皇帝?
作为山水相连的邻邦,中朝之间人员、文化的交往历史极为悠久,每逢中原乱世,都有大批中国移民迁居朝鲜,在该国生存发展,并最终长眠于彼。葬在朝鲜的中国移民不计其数,其中地位最尊崇的两位男性,便是陈汉帝国的亡国君陈理与明夏帝国的亡国君明升。
陈理是陈汉帝国创建者陈友谅的次子,而陈友谅本是元末湖北红巾军首领、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因战功卓著逐渐晋升为军事首脑,并成功地架空徐寿辉。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在采石矶杀死徐寿辉,随即称帝建国,史称陈汉。陈汉全盛时,疆域囊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在南方各反元集团中实力最强。
陈汉立国之时,割据江东的朱元璋集团实力不断增长,对于志在混一天下的陈友谅来讲,是个必须铲除的心腹大患。因此,从1360年开始,陈友谅、朱元璋之间便开始兵戎相见,并在1363年8-10月间,双方在鄱阳湖水域及南昌近郊一决生死。最终,朱元璋凭借火攻大败敌军,不仅悉数摧毁其数百艘巨型战舰,杀伤将士无数,而且还射杀陈友谅。
陈友谅战死后,长子陈善儿被擒,次子陈理则逃奔武昌,随即被臣属拥立为帝。然而,陈理的皇位还没有坐稳,朱元璋的大军便已经杀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武昌,并很快将其攻克。至此,立国仅4年时间的陈汉政权覆灭。
朱元璋消灭陈汉后,册封陈理为归德侯,命其携全家迁往南京居住。陈理投降后虽然颇受优待,但他却因国耻家仇太过深重,因此对朱元璋怀有敌意,并且屡出怨言。有鉴于此,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做出决定,将陈理一家遣送至高丽看管。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陈理一家正式启程前往高丽,此后再没能回到祖国。
陈理达到高丽后,被国王王颛册封为陈王,并获赐土地、苎布、奴婢、米豆、酒等物,所享受的待遇还算是不错。然而不知何故,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称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后,陈理一家所享受的待遇却大降。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1403-1407年间,朝鲜国王只赏赐给陈理1名婢女、4石米、10瓶酒以及少量米豆,此外再无任何馈赠。
屡遭冷遇的陈理生活每况愈下,心情也是郁闷至极,最终在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病死,终年58岁。陈理死后,子孙彻底沦为庶民,虽然生活异常坎坷,但却在朝鲜半岛顽强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人数众多的“梁山陈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韩国)。中韩建交后,梁山陈氏经常到中国来寻根祭祖,这也算是中韩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了。
相较于陈理的结局,明升的遭遇则要幸运得多。明升是明夏帝国创建者明玉珍的长子,而明玉珍亦是徐寿辉的部将,曾奉命攻略川、渝等地,并在重庆镇守。等到陈友谅弑君称帝后,明玉珍拒绝向他称臣,而是在重庆僭号称帝,定国号为夏,史称明夏。明夏疆域最盛时,割据四川省、重庆市及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实力相当强。
明夏建国4年后(1362年),明玉珍因病去世,年仅10岁的太子明升继位为帝。明升即位之初,母亲彭太后执掌朝政,并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因此局势相对稳定。明朝创建后,朱元璋遣使劝说明升投降,结果遭到彭太后的拒绝。然而,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螳臂当车”的明夏最终只能有一个结局,那便是走向灭亡。
洪武四年(1371年)春,在消灭元朝在北方残余势力后,朱元璋正式对明夏用兵。当年六月,由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人率领的明军,在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后包围重庆,并击败四川等地入援明升的军队。此时,彭太后见大势已去,遂率领明升君臣出降。至此,立国仅9年时间的明夏帝国覆亡。
朱元璋消灭明夏后,册封明升为归义侯,并命其携全家迁往南京居住。明升在南京居住时,经常跟陈理互相来往,由于两人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因此经常会在一起发牢骚,令朱元璋很是忧心。为此,朱元璋在将陈理一家人迁往高丽的同时,也派人将明升、彭太后等27人遣送至高丽,时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
明升一家到达高丽后,受到高丽恭愍王王颛的厚待,后者不仅将延安、白川两县赐给明升做食邑,还把松都(今开城)兴国寺让与他们作为邸宅,并配以大量的奴婢。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称王,改国号为朝鲜后,历代国王对明升一家都非常尊重,并经常赐给他们礼物(详情见《朝鲜李朝实录》),待遇远胜于陈理一家。
明升定居朝鲜后,娶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并繁衍子孙后代至今(明升家族进入高丽后的情况,详见于郑麟趾编撰的《高丽史》)。有数据统计,明玉珍的后人绝大多数都分布在韩国境内,人数多达4万余人。每年12月,在韩国的明氏后人都要到重庆寻根祭祖,在当地也算是一大盛景了。
史料来源:《明史》、《高丽史》、《朝鲜李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