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万元补情商,外行人却不懂常常被欺骗的
花费万元补情商,外行人却不懂常常被欺骗的?
为什么在银行200万买的金条涨到300万,银行却拒绝回收?为什么银行工作人员帮你开通手机银行时这么热情?为什么4S店宁可不收利息也要劝你贷款买车?为什么尸体火化时不允许家属在现场观看?这些行业背后的“猫腻”,你了解过吗?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这些行业内幕只有自己真正从事这行后才能知道。
比如生活中很常见的金银首饰店铺,每天都在推出“黄金以旧换新”的活动,像我们这样不了解珠宝行业的人不禁要问了:黄金的价格一直很高,要是每个人都拿着旧黄金去换取新的足金首饰,那金店不亏本吗?正因为我们对珠宝行业的不了解,才会导致很多人被“黄金首饰免费以旧换新”所套路,最后损失惨重。
今天我们来盘点几个大家所不知道的行业秘密,对于这些内幕,大家应该有所了解,早知道、早学习、早避坑。
一、银行:为什么银行工作人员帮我们开通手机银行时这么热情?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去银行要求工作人员帮忙开通手机银行时,工作人员不但热情还特别有耐心,从头到尾专业化服务帮你开通,甚至有时在开通完手机银行后还会万分感谢的送你一袋鸡蛋或一桶豆油。
银行这种“赔本”操作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套路客户?
其实,银行之所以如此热情地帮我们开通手机银行,工作人员不惜自掏腰包买礼物也要让我们注册一个手机银行,是因为手机银行直接与他们的业绩和工资挂钩。
所谓无利不起早,“给用户开通手机银行”属于银行一个硬性工作考核内容,如果工作人员完不成,那么当月的业绩就不合格。而有的银行财大气粗,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向用户们宣传手机银行的好处,更是直接把开通次数与工资挂钩。
例如我有一个朋友在某银行做基层员工,她告诉我,她们银行给每个支行网点的要求是:每月手机银行新用户不得低于150人,每注册成功一个手机银行,员工享受推荐奖励3元,上不封顶。
这种奖励机制,有的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一个月光靠帮用户开通手机银行就能多得几千元收入。而至于像网上说的:银行是为了套路用户。这个说法也不对,之所以银行给网点支行下达这样的任务,并强制性要求员工必须完成,主要是为了银行未来的发展,毕竟手机银行上能办理许多业务,如果用户直接用手机银行就能办理业务,那么银行柜台的业务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最重要的是,注册的人多了,也就抢占了更多的用户资源,银行锁定的目标客户多了,未来还愁没钱赚吗?所以,当银行工作人员热情帮我们开通手机银行时,就放心大胆地让她们去操作吧,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用户来说不但没有损失,还能白得一些小礼品,何乐而不为呢?
二、4S店:为什么4S店宁可不收利息也要劝我们贷款买车?如今买车已经不是难事,再加上市面上也出现了类似零首付分期购车的方式,甚至有些购车软件对外宣称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把车开回家,只需要每个月还几百元慢慢还清即可,这对于许多囊中羞涩又打算买车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事。
而当我们去参加车展时,销售员们不但特别热情,甚至直接把车钥匙丢给我们,让我们去大方试车,真实的让我们体验一把什么是“顾客是上帝”。同时,当我们决定要全款买车时,销售们则会极力劝我们去贷款买车,为了让我们贷款买车,还给我们指出全款买车的种种坏处。
有些销售更是允诺,只要我们贷款买车,就送价值XXX元的汽车保养、汽车美容。如此乐此不疲地劝我们贷款买车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
我同学正好就在大城市某4S店当销售,他告诉我,这种操作几乎每一个4S店都有,可以说是一种惯用的营销手段,看似亏了实则赚的比谁都多。车选的越贵,贷的越多,销售员们提成就越高,如果顾客是全款买车,销售员们不但一毛提成都没有,可能还会挨领导骂。
做所以劝顾客贷款买车,还是因为行业不景气,同行间的竞争压力很大,4S店单纯的靠卖车根本赚不到什么钱,所以4S店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强强联合,把4S店作为中间桥梁,4S店推荐顾客贷款买车,从中收取利润。
每推荐一位顾客贷款买车,4S店在帮客户办理贷款时,还会收取一个金融服务费,大部分金融服务费为车主贷款金额的3%,假设顾客办理20万的贷款,那4S店金融服务费大概在6000元左右。同时银行还会给4S店贷款额度3%的回扣,即6000元左右,要是顾客在4S店上保险,4S店又能从保险公司得到一部分回扣,整体算下来卖一辆车,4S店能得到不少额外收入。
4S店有利可图,自然会要求店内销售们加把劲儿多让顾客贷款买车,贷款多了分到的钱自然也多了,销售员们为了业绩和奖金,卯足了干劲儿。
很多4S店在给顾客办理贷款买车前有些事情压根儿就不会告诉,比如:贷款买车不能同时享受店内的其他优惠活动;贷款买车不能享受特价车价,只能以原价购买;还款期间必须在4S店里买商业保险等。
仔细算下,贷款买车到最后也没省太多钱,反而在后续还款中还会产生一些额外的费用,对于那些没有经济压力、完全可以轻松全款买车的人来说,贷款买车更像是个“骗局”。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贷款买车虽然能减轻家庭压力,但也增加了负债率,一旦车贷没有还清产生了逾期记录,自己的征信会受到直接影响,有的金融机构在放贷前甚至还要扣押绿本,只有车贷完全还清后才会归还,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三、珠宝:为什么花200万在银行买的金条涨到300万,银行却不愿回收?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黄金从古至今都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很多人只要手里有闲钱都会去买点黄金首饰来保值,甚至还会买些大金条放家里储备着,“乱世”时用它来换点物资保命。
而说起去哪里买黄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金店,比如周大福、中国黄金、老凤祥等,这些金店售卖的各种黄金首饰品种繁多,样式齐全,很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但近些年来,银行也开始对外出售一些黄金,像有的银行每年都会推出具有自家特色的专属金条、足金首饰、生肖造型的金牌、金砖等。
但很多人却表示,自己在银行购买了一块金条,事后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想要把金条卖掉,当把金条卖还给银行时,却遭到了银行拒绝,这是为什么?莫非当初卖的是假黄金?所以不愿意回收?
首先告诉大家,很多银行都有回收黄金的业务,如果在银行购买了黄金,通常情况下都是能正常回收的,但前提是要满足银行回收的标准。
首先要是本行的黄金,因为每个银行制作的金条规格都是不同的,回购的标准自然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买了建行的金条,事后拿去工行卖钱,那么工行就得判断这块金条的真伪,还得对金条进行一次次的检验,同时如果工行最后给出的回购价位要是跟建行有很大的差距,客户心里一定不快,所以很多银行一看到不是本行的金条,基本上直接婉拒。
其次,对于银行来说回购黄金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但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检测,而且检测时间也较长,为了这种非利基业务而花费如此大的成本,对银行一点好处也没有。
总而言之,银行之所以这么样,说白了就是“懒”,但如果我们完全符合银行回购标准,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钱。同时也需要大家注意,银行对回购金条品相要求很高,必须完好无损,而且表面要素要齐全(品牌标识、克重、成色等),最重要的是防伪袋不要弄掉了。
四、殡葬:为什么殡仪馆火化遗体时,不允许家属在一旁观看,一定要家属在外面等待?人的一生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当人生走到尽头时选择下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土葬,一种则是被大力推崇的火葬。
火葬的历史其实很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已存在火葬习俗,而国家之所以大力推行火葬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减少土葬的占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但是火葬的形式却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很多人更是对火葬充满了排斥,网上也流传出了很多关于火葬的恐怖传言:比如“火化时流下的油被运到市场”、“火化时遗体会突然坐起来发出哭喊声”、“火化时会用铁钩钩破遗体肚皮”等。
而“火化时不允许家属在一旁观看”也是让很多家属不理解,为什么家属一定要在外面等待?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这样方便火化时顺走遗体身上的贵重陪葬品?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更好是从事殡葬行业工作的,他对我说,殡仪馆之所以这样做也是用心良苦,完全是站在家属的角度来考虑,并非像传言中那样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殡葬行业,而直接观看火化过程,只能给自己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火化的过程其实比较恐怖,亲眼目睹至亲遗体火化,心里会受不了刺激,要是遇到患有心脏病的家属在旁边围观,很有可能被那些画面刺激到直接犯病。
而遗体在火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样,比如突然在火化炉里坐了起来。对殡仪馆的人来说这是正常的火化现象,但是家属不清楚,家属会下意识认为人“没有死”,从而做出某些不理智的负面行为,进而导致火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其次,火化时遗体会散发出很多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伴随着火化炉内的黑烟一起飘出炉外,弥漫在整个火化室,如果家属们都挤在火化室里,就算戴着防毒面罩,时间久了也会吸入这些有毒气体,不利于人体健康。
至于“顺走金首饰”一说更是无中生有,因为火化工巴不得所有遗体都是“干干净净”来,遗体身上穿戴的衣物越少,佩戴的饰品越少,火化就越简单,越快,相反如果家属给遗体身上佩戴太多的金银首饰,反而不利于火化,甚至有些殡仪馆在火化前还会要求家属把这些贵重首饰取下来。
殡仪馆一般是不允许家属待在火化间内观看遗体火化的。但是现在殡仪馆的服务也越来越人性化了,如果家属们真的想要观看也并非不行。现在很多殡仪馆的豪华炉推出的附带服务,比如遗体入炉仪式,观看遗体火化过程、丧主亲自拾骨灰、骨灰交接仪式等,尽最大的可能给逝者一个体面的送别。
五、医院:为什么在医院看完病,医生都让病人去外面药店买药?我相信大家生活中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医院看完病后,让医生给开点药回家吃,医生直接在纸上写下几个药名,让我们去院外药店购买,甚至有些医生还会明确告诉我们去XXX药店内购买,买前跟店员报一下自己名字。
难道是医生和药店联合起来“黑”患者吗?这背后有什么内幕?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有些是合情合理,有些确实是部分医生从个人利益出发。
有些良心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如果这些药在药局里不能走医保,且价位也比外面药店贵,那么医生在看完病后故意不在电脑系统上开药,而是直接写下药名,建议患者去外面药店购买,有些医保定点药店,这些药可以报销,能给患者减轻一些经济负担。
但对于有些医生来说,医院每月给开的工资太少,为了赚点外快,于是就跟药店私下合作,每推荐一个患者去药店买药,药店就给医生一些提成或返点,这样做法也能理解,毕竟有些冷门科室的医生确实不赚钱,想要额外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有些药受医院的规章制度所决定,会增加药占比,医生给开了就会面临被扣钱的风险。比如某些特效药,根据国家物价局规定,价位不得超过XX元,但以这个价格医院根本无法拿到药,就算拿到了,医院也属于卖一瓶亏一瓶,根本就是赔钱再卖,所以干脆不进货,有需要直接让患者去外面买。
写到最后。总而言之,隔行如隔山,不了解这一行我们永远也不清楚这行背后的一些商业“秘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业小秘密都是“黑”的,有些确实也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有些也确实是行业的规则,商家这样做也是实属无奈。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遇事前先打听好这一行的“游戏规则”,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就好比去药店买药,如果提前去网上搜一下药名和公开的价格后,再去药店对比,就不容易被销售员们忽悠了。
你所在的行业,有什么外人不知道的秘密吗?欢迎留言探讨。
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年关了,讨债的都上门了,囊中羞涩,债主硬要,如果是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个常识性的,实际上,只要欠债人有个正确的态度,债主是会理解和宽容的。
一方面,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早还比晚还好。
说实话,除了情非得已,谁也不想整天背着债务过日子。我接触过几个欠债的朋友,每天不是东躲西藏就是东借西挪,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是债台高筑越补越多。究其原因,就是越拖利息越高,越拖压力和困难越多。
虽然借钱时各种手续也完备,可到了期限还债时却因为各种原因履行不了,这种状况时常发生。有些人为了躲避债主,选择手机关机家里铁匠看门,这种一躲了之的办法是最愚蠢的,尤其是现在大数据时代,躲得了初一还躲得了十五吗?
正确的办法还是要主动沟通协商,千万不能选择躲避和欠债不还。对那些把欠债当饭吃的人来说,既是人品道德的丧失,也是把他人的乐善好施当作儿戏,这是要不得的。
另一方面,遇到债主上门,要认真对待,不能消极躲避。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遇到欠外债时,一般都是在年三十前主动把债务结了,诸如工钱借款等,身边确实有困难的,有的也可用实物抵扣,也有些债务人,采取还一部分以缓解危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积极还债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起码让债主能感到债务人的诚心,也知道为什么还不上债的原因,以博得同情和理解。
当然,现在社会上还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欠钱的人说成是大爷,债主反而成了要饭的,这种倒转的形势只能说欠债的人道德出现问题,在有困难时人家帮了你,为什么人家上门要债却置之不理呢?
对债务人来说,既然选择了借债应急,就要想到及时偿还的风险,否则当初借钱时就没考虑明白。所以,债主上门要债也是人之常情,不要把年三十要债,用给人难堪一类的事来搪塞。时代不同了,哪怕初一上门要债,你欠人家的该还也要还,谁让你欠人家的呢?
所以,有没有钱还债是一种现实,能不能还钱是一种能力,但还与不还、能还和不能还之间却有一个态度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即使债主上门,哪怕一杯热茶一份解释也能缓解彼此的矛盾,千万不能把钱看得比命重要,有钱不还,宁可借钱打牌喝酒也不愿还清,这样的人,只能迫使债权人拿出法律武器,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如何做一个聪明人?
第一要明时。明时的实质在于充分认识时势的作用,学会驾驭时势,在时势变化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第二要辨时。在某时看来可行之事,并非永远可行;在某时看来不可行之事,并非永远不可行。辨时即在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行动,决策时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已变的时机。亦不能用变化的眼光去看未变的时机。时动我动,时变我变,方为辨时。
第三要识时。“识时务者為俊杰”,竞争场中审时度势至关重要。要看透事情发展的趋势,谋划出顺应此趋势的万全之策。奋斗路上时有难于应付的局面出现,关键是如何以“识时务”来保全自己。
第四要适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成就事业,是适时之要旨。早则操之过急,迟则时过境迁。时机往往悄悄而至,转瞬即逝,且很难再三光临。鸿门宴上项羽痛失良机,留下千古悲剧。
第五要珍时。竞争场中的时机极為珍贵,一旦错过,就会使原有的举措不能再实现;或虽能实现,亦须付出比有利时机时更大的代价。
第六要趋时。时机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终结的过程。要把握好时机的发展,趁高潮切入,以取得最佳效果。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饱时一斗,不如飢时一口。说话做事,亦如“碳食”,要选準适当时机。恰如放火要在“干燥”时。其时即令微小之刺激,亦能让其烈火中烧。倘于柴湿气潮之时,即使费尽心力扇风吹气,也难使之熊熊燃烧。同人谈同一件事,会因时机的不同而出现相反的结果。做任何事都应择准具有最佳效果之时机。
第七要驭时。时机固非主观意志所决定,然适当地把握之,适宜地运用之,则会变不利為有利,变被动為主动。客观条件固然有限,但只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驾驭时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无穷的。
第八要待时。时机不成熟万勿盲动。待时的难点是判断何时时机已经成熟。完全成熟的时机是不存在的。已趋成熟而未被大多数人所意识到时是最成熟之时机。待时不是消极等待。而应积极创造条件。积聚诸方力量,一旦处于有利局面或蕴育了一定的有利形势,则须果断地采取行动。
第九要顺时。“顺”固被动,然于即成事实,顺被动而转主动则乃上策。未来社会日趋复杂,形势千变万化,被动而转主动则乃上策。未来社会日趋复杂,形势千变万化,决无一种能应付一切变化的神机妙算策。但有一条是可以办到大,即顺时而变,使之朝有利方向发展。
第十要应时。“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时机成熟与否大判断是成败的关键。弄潮于未来社会须有超前意识:于表面上看来尚未成熟而实已露出成熟端倪时行动,是高人一筹的关键。但此时最易形成与大多数人看法不一的局面,或被人认為是逆时而动。因此应时要有力排眾议的气魄。
十一要因时。“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製”。顺乎事情发展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因时的精髓,也是混跡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旨。“见风使驼”于人格讲似不高尚,于竞争者却极重要。毛泽东能“战无不胜”,他有一秘诀,即善于搞清“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十二要寻时。时机尚未来临,就应该做好准备。以便随时可动,争得可能争到之利益。
戈贝尔宣布捐款50万?
浪子回头?迷途知返?亡羊补牢?恐怕这也很难改变球迷对戈贝尔的看法!
作为NBA联盟第一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球员,本该应该受到众人同情,但出于戈贝尔在确诊前的一系列行为,他真的值得同情和原谅吗?当然这个见仁见智。不过,在新冠肺炎病毒面前,戈贝尔缺乏了基本的敬畏心,缺少防范受到感染不说,还做出了故意触摸话筒的哗众取宠行为,另外还不顾及他人安危,在更衣室肆无忌惮与队友接触,甚至触碰他人物品,直到确诊才认怂离开。甚至有球迷怀疑米切尔的感染就是队友戈贝尔的无知造成的。新冠肺炎病毒确诊后,戈贝尔也算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此前的一系列荒唐行为进行道歉。如今戈贝尔为了挽回声誉,更是“慷慨解囊”捐出50万善款用于帮助受到NBA停赛影响的球馆工作人员和家庭以及法国的医疗系统。20万美元用于补贴爵士队主场兼职工作人员,10万美元用于帮助犹他州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响的家庭。还有10万欧元用于支持法国的医疗系统。至于戈贝尔的捐款能够挽回些什么?我觉得他想挽回的必定是在此次事件中因为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也是想挽回自己在众人面前的形象。但50万能够挽回的东西确实不多,哪怕戈贝尔再次捐款,他在球迷心中的形象也恐怕难以挽回。另外,此次戈贝尔的感染也直接造成了NBA停赛,造成至少5亿的门票损失。这样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是一个球员能够去挽回的事情。
篮坛观察家侃球:除了戈贝尔以外,字母哥和格里芬等多位NBA多位球星为自己的球队捐款,用来保障主场工作人员的生活收入。19岁的鹈鹕新科状元郎锡安也做出暖心举动,将会支付未来30天鹈鹕主场工作人员的薪资,粗略估计也得在20-40万美元左右。天灾无情人有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希望此次疫情早点过去,归还一个没有病毒的干净世界,也期盼着NBA赛事的再次重启!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一起讨论。(文/篮坛观察家)
原创观点,抄袭必究
大吉大利!喜欢的朋友帮忙点个赞,点击关注“篮坛观察家”与您分享更多最新精彩CBA&NBA篮球资讯,万分感谢!
没钱能把人逼到什么程度?
来看看一个老实人是怎么被生活逼疯的,事情发生在2006年的上海街头,一个男人跟着荧屏上动画片,口中不停地喊着,我是齐天大圣,我不懂这天庭的规矩,周围的路人用看小丑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口音陌生的外乡人。
他们完全想不到,这个男人在三个月之前还是一名老实忠厚的正常人,男人名叫黑皮,来自山西,是南京路上的一名拾荒者,2001年时,为了赚大钱,黑皮和同乡一起来到了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他听人说上海遍地都是钞票,随便打工几年后半生就衣食无忧。
然而,当他真正来到这里,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黑皮一没文化,二没手艺,四处求职失败后,最终沦落为一名拾荒者,每天早上他推着小车,从南京路的一端出发,一路上捡瓶子翻垃圾箱,走到街尾,也就差不多能捡满一车。
拾荒期间,黑皮结识了刚从监狱里出来的阿乔,两人一见如故,干脆搭伙赚钱五五分帐,在南京路上,除了黑皮这样的拾荒者,还流窜着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底层人,他们中有小偷,有流浪汉,有偷电缆的废品贩子。
黑皮性格耿直,为人豪爽,总以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把这些人当成好哥们,每次卖废品赚的钱,他不是把钱借给别人救急就是请客吃饭,几次之后,黑皮以为自己融入了这个圈子,却没想到,其他人只当他是张免费饭票。
在南京路整整捡了五年废品,黑皮没有存下一分钱,而这也为他的疯狂埋下伏笔,逼疯一个成年人很难吗?一点都不难,仅仅只需要三千元,出于信任,黑皮将卖废品的收入全部交给阿乔保管,没想到阿乔手里的钱一多就立刻携款潜逃。
在最关键的时候背叛了黑皮,他卷走了三千元,这三千元是黑皮作为一个拾荒者的全部身家,没了这笔钱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当黑皮和所谓的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情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安慰,反而全是冷嘲热讽。
有人说,像黑皮这样的性格生来就是要被骗的,丢了钱纯属活该,饿着肚子的黑皮无力争辩,他四处找朋友借钱,期盼以此度过难关但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黑皮请客吃饭时,小偷们围着他大哥长大哥短,恨不得捶肩捏捏腿。
如今需要借钱,那些受过恩惠的就脚底抹油跑得比谁都快,黑皮从南京路街头一路借到南京路街尾,没借到一毛钱只喝了一肚子北风,无奈之下,他更加卖力的拾荒,当天挣当天花,勉强维持生计。
可就在这时,他干了五年的收瓶子,也开始遭遇诸多不顺,两个老人因为瓶子的价格与黑皮争持不下,推搡中还打翻了他一天的劳动成果,人类的悲喜并不互通,老人在纠结五块钱的废品价格时,是不会注意到眼前的人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当天夜里,黑皮一边喝酒,一边谈起这几天的经历,他说自己的那些朋友,一听说要借钱,不是立马跑得远远的,就是拿出3块4块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他,短短几天时间,他看到的人世险恶要远远超出过去的五年。
黑皮开始怀疑,难道真像别人说的那样?错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天真的自己,黑皮走在大街上,想起自己来上海时的踌躇满志,再看看如今落魄的样子,经受不住这重重打击,终于开始变得疯癫。
他手舞足蹈,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怪叫高歌,他坐在垃圾桶上,幻想自己来到歌厅舞池,往来路人都是高朋贵宾,最后他走到一块屏幕前,看着上面播放的大闹天宫,想象自己是里面的孙悟空,他有金箍棒会七十二变。
不需要捡瓶子维持生计,也不会遭遇阿乔的背叛,这可惜这一切只是他的想象,在外人眼中黑皮只不过是一个发疯的疯子,周围驻足的路人,以一种看猴戏般的眼光看待他,而他曾经的朋友如今正在街边刮彩票,无论黑皮是疯了,还是死了,似乎都与他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