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论,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2023-04-16 00:00:03 108阅读

孟子的人性论,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是的。《中庸》的确是以中立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中庸》是儒家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代社会的指导思想。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孟子的人性论,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中庸》是论人性修养境界的一部专著,《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意思就是,上天所赋予的叫作性,遵循人性行事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作教育。很明显,《中庸》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修养论,是建立在天赋人性论之上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循性而行就叫道,修治此道谓之教。

《中庸》中的天命思想来源于传统宗教中的“帝”、“天”等观念。“命”的最初含义是命令之命,而后发展出宗教性的天命,再发展出客观必然性的命运。此外还可以指一般性的道德法则,向具体个体上的凝结。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刘康公的一段话“吾闻之,民受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但此处的“哲”,只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还不能把它归结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不能把它看成是人之为人的“性”。

《中庸》并没有点出人的本性是什么,不过既然讲要“率性”,自然表明了人的本性中含有某种积极的或良性的潜质,否则如荀子所主张的“人性本恶”,必须“化性起伪”,就不能提倡“率性”了。我们知道思孟学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正是在《中庸》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内涵作了发挥和扩充,明确指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中庸》上承孔子思想,并加以发展扩充。虽然在《中庸》的时代,天的地位进一步失堕,但《中庸》仍把人德性的超越、形上的基础建立在“天”或“天命”之上。孔子证悟出了天命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为天命下贯即为人性,但他并没有直接作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到了子思,经过了孔子的证悟与曾子的传授,天命下贯即是人性这一思想己经成为一种不证自明几乎可以说是先验的东西。所以《中庸》开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西方关于人的天性不同观点?

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天性于人类最初意识产生时期产生,其作用在于满足个体生存、群体互助、个体间的生存竞争、种族繁衍等等需要,促进人类种族进化,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最初源泉。包括:

1、好奇心(探索欲)

2、占有欲(控制欲)

3、食欲

4、性欲

5、敌意(警觉心)

6、善意

7、创造欲

8、破坏欲

9、表现欲

10、嫉妒心

11、保护欲(使命感)

12、依赖感(安全感)

13、恐惧感

14、崇拜感

15、孤独感

16、懒惰

17、虚荣

天性也指本性。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古代思想家们对此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他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性都差不多,后天性因为习惯和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而同样是儒家学派的荀子则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表现出来的善是由后天努力、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约束自我而成的。今天我们要讲的另外一位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人称“亚圣”的孟子,则是“性善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意思是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

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不仅在东方哲学世界,在西方的哲学世界也非常常见,苏格拉底、柏拉图都认为人性本善,而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则认为人性本恶。而大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其《人性论》中也说到: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性中的恶是源于生存的本能,人性中的善源于同情心。显然对于人性善恶,经过了数千年的争论,并没有一致的观点。

三大人性论有哪些观点?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之分,说法都有道理,只是存在着理念分支。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是站人性角度上看,人之出生,先天性存,婴儿那有好恶之分。一张白纸,只是后天成人才有自己理解。没有天生的好人坏人,只有后天发展。这就是人处社会关系气氛下,人与人之间教育与修养了。这也是为什么儒家讲究,浩然正气了。

修身治国平天下当作人生理想,而修身就是首要,治国平天下在后了。毕竟人皆有私心,没有高尚情操与道德修养,容易公器私用。才能越大,作恶越多,才有祸国殃民词语由来。遍观世界,因私废公者与为国为民族大义者,史书多矣。可见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是站在人性光明一面看待,但晚晚脱离实际,不懂变通。那就成了人们口中腐儒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古代读书人通病。一味死读书难免成了书呆子了。

法家说人性本恶,站在社会团体角度上看,是正确的,成年人罪恶就像魔鬼,一但从心里释放,轻者爱伤,重则伤人伤己。一切重大恶性事件记录发生,无不证明了人性本恶。

从法理上看,法家主张人性本恶,用制度律法限制,让一切事物脱离不了条条规则限制,从理想上看很丰满,但现实根本不可能。一切制度建立,在于时代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一成不变,只会落后时代发展,被历史埋设抛弃。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那就守旧不知因地因人而变,难免逆反潮流而动,最终结果消逝岁月时代里。

法无上法,理无上理,无论儒法,没有一种理论是独一无二,不可超越的,前人经验后人只可借鉴与吸取,有用无用,时间是最好答案。万

万物生长化消亡,四时春夏秋冬,人性即本牲,先天性善,后天性恶,终归是人走向自然社会结果,一切取决于本心。有人恶相善心,有人面善心恶。

人类本来面貌,会随着身份地位人际关系随时随地变化,这就是取舍了。取了舍了一切。尊守本心,不会变化迷茫,则人的一生不会面临善恶不分,好坏不变境地。

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