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什么那么好看

2023-02-14 09:30:03 145阅读

黄仁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什么那么好看?

万历皇帝,图源网络

这本书的畅销主要是因为黄仁宇独特的叙事策略。

黄仁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什么那么好看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开头: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段叙述文学感很强,在平淡不惊中透出深沉阔大的感觉,这是不逊于许多文学名著的开头。这种散文式的叙述在一瞬间就改变了我对历史的印象

除了散文化的笔法,这本书在讲故事方面也很成功。

事实上《万历十五年》的叙事结构就是以一个个人物为中心,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作者把一桩桩历史事件围绕着一个个历史人物,叙述得娓娓动听。[1]

我们来看看这部著作的第一章《万历皇帝》,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展开全篇:

这一年阳历的三月二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既无几案,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不见踪影,不免心中揣测,互相询问:所谓午朝是否讹传?

豆瓣读书网站截图

这显然是历史小说的语言,而不是一本学术著作的语言。黄仁宇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把读者带入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当中。原来万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上午,本来非常平静的北京因为一个乌龙消息热闹起来,不知哪里传来的消息,说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会,文武百官拼命赶到宫门,却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迹象,连守门的军士都不知道要开会的消息。大家白跑一趟,莫名惊诧之后,只好拍拍屁股回家了。

黄仁宇为什么要写这件小事?他是要通过这一离奇事件,向读者展示万历朝的管理已经何等混乱,连皇帝午朝这样最严肃的政治大典都可能出现误传。那么,大明王朝原本庞大而严整的官僚机构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的懈怠混乱的呢?

因此,这本书成功的要点之一在于,作者能娴熟地使用文学化的手法。但是,要达到的却是史学的目的。

作者以文学性的写法,传达的却是史识:他以1587年极为平常的一天为起笔,讲述了一个宛如传奇的历史事件,一次讹传的“午朝大典”,带出万历皇帝这十五年所一一经历过的繁琐而令人窒息的典章制度,描写了整个朝廷就是一个主要由文人管理的机构,这个机构刻板地按照祖宗不变的法则运转着,是那么的疲惫与乏味。

对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不必读大量的原始材料就能直接地感受到明代的政治氛围,并且给予他们今天治国的启示:单凭文人以道德治国,忽略法律、商业、科技与军事的发展,国家势必会走向衰亡。[2]

其实真正伟大的历史作品,不论是通俗的还是学术的,大都应该可以写得很好读。因为历史和物理、化学、数学毕竟不同,它与普通读者之间的专业门槛本来没有那么高。

但是,在文学与历史杂交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者难以分辨哪部分是历史真实,哪部分是作者的文学虚构。黄仁宇在这一点上严格把握住一个界线,那就是文学性的虚构要完全为呈现历史观点服务。

作为更为纯粹的史学研究专著,应该尽可能地关闭读者对历史进行文学性及小说性想象的空间,应该把职业性读者的阅读眼光锁定在接近历史本体的层面上而无法逃逸。但是通俗史学不同。而且,《万历十五年》在通俗化和文学化的历史叙事中,不突破历史本体的底线。谨慎地择选文学修辞性语言和文学叙事性构架使历史准确的出场。[3]

在我个人的历史写作中,我一直在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使用虚构性的场景时,要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这是作者的想像和叙事策略,不会让他们误以为这是真实的史料。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作品可以用虚构手段,但是虚构要可识别。就像文物修复时可以用今天的材料去补上缺口,但是新材料要呈现与文物不同的颜色或者质感,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既能获得对文物的整体认识,又不致产生误解。

恰到好处地运用文学化手法,是这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评论说:“可以说,在散文里面,它的历史水平最高,在历史里面,它的散文水平最高。”

[1] 杨乃乔:《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学术月刊》 2007年第12期

[2] 杨乃乔:《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学术月刊》 2007年第12期

[3]杨乃乔:《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学术月刊》 2007年第12期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评价怎么样?

历史有两种。真实的历史。没人知道。后来者书写的历史。不能确定真实性。所以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断代历史的。并且有依据有说服力的。就很少见了。现在大部分见到的都是戏说历史。这本万历十五年不是的。它为什么在中国历史断代上。有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其严谨性,科学性。它可以说是说出了历史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是有内在动力在推动的。而不是皇帝或者人民推动的。

为什么黄仁宇认为万历十五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黄仁宇这个人其实在国内读的南开大学,之后日军侵华,他便参了军,而后就是去美国留学,后来成了史学大家。这个人写历史的特点就是大历史,换句话说就是宏观的看历史,通俗点就和我们平时聊历史差不多。他的历史书其实很适合普通人看,因为是大历史,不在意很多细节的东西。传统历史学术研究其实很多都是集中于一个点,比如某某地某某时期的税赋情况,这种比较繁琐,不大适合不同人看。

回到问题本身,黄仁宇这本书中文翻译为《万历十五年》,而英文名称是什么呢?叫做《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英语翻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其实,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是很平常的一年,书中是这样说的

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这个其实就是他写作的特点,从一个平常的日子写起来,将整个明朝的历史穿起来。那么问题来了,万历十五年到底有哪些事情发生呢?首先看一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全书目录如下: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在万历十五年,那一年,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去世,还是那一年,万历皇帝开始连续不上朝。首先从海瑞说起来,海瑞这个人其实能力特别强,虽然只是举人,但是明朝一个读书人30多岁能中举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他刚开始从县里的教瑜干起来,历经三朝,最后一直干到二品大员,整个大明朝无人不知。他代表的其实就是朱元璋那一套,想法设法对安抚底层百姓,打击强势的地方官僚。但是,对整个大明朝来说海瑞其实还是起不了作用的。

万历皇帝不上朝,这个其实书中详细记述了明朝制度的繁琐,其实朝廷很多精力都浪费在这些繁琐的礼仪之上。到了万历朝,文官和皇权开始丧失平衡,整个社会开始出现问题,大家都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但是就是无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同《红楼梦》后面贾府衰败的时候一样,所有的人都没什么错,但是红楼梦中的那些人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幸福的生活了。书中的人,无论是万历,还是张居正,戚继光这些人,都是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的,但是被整个社会环境所胁迫,最后又都没有办法。所以全书最后是这样结尾的: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如何看待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点?

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的序里写道:“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但“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因为这是把经济学中“宏观”“微观”之说“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

“至于我自己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倒确经过一段长期间的周折。”

黄仁宇先生提到费正清博士对他的帮助,以及自己在治学方法上和他的分歧,并提出自己的大历史主张:

在《黄河青山》(P277)中黄先生也提到,费正清博士“无疑是亚洲研究领域的权威,但他的作品却一丝不苟……至于撰写博士论文的学生,他鼓励他们以二十年为研究范围,处理题材时才比较顺手……”“这个方法暗示,大历史一定要架构于小历史之上。”

而西方学院派的专业分科也对黄仁宇的研究形成阻力。(P289)“美国学者更注重他们的专业分科,经济历史学家绝不应该谈法律学,在研究中国官僚已小有进展的学者也不应该贸然踏入经济的领域,让我们尊重彼此的专长。”

(P287)但是在写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时,“我努力把素材挤进符合学术出版规范的模式时,零零星星的材料拒绝被挤入架构中,我也无法完全掌握。现在我必须一开始就接受它是有机体,功能必须先于解剖……”这样作者才逐渐打破研究的僵局。

黄仁宇先生说:“一旦大历史的观念盘踞我的脑海,我就无法摆脱它。”“就我目前的历史观而言,我并不欣赏将中国历史切块切片,却没有事先预想到如何还原成整体。”(《黄河青山》P535、P536)但他这种观念引起他和同行的分歧,无论是出书还是申请经费,都变得更加困难。但黄仁宇先生在很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坚持自己的史观,并坚持研究工作。

他在1980年被解除教职之后,用了三年时间写下回忆录《黄河青山》,追忆平生奋斗历程,回顾亲历的历史,阐述他的历史观点的形成,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他的家庭支出大半依靠社会福利津贴,这些费用仅让他们勉强为生,低空飞过最低生活水准。(《黄河青山》P531-P532)

在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还多次提到“技术”这个词,他在《中国大历史》序言中也强调:“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

黄先生不止一次用一幅图来形象表达自己的大历史观。这是《中国大历史》中的:

这是《黄河青山》中的:

虽然黄先生作品中有些话语的深意我在阅读过程中并未能透彻领悟,但他的文字能持续不断地给人新知。读他的文字越多,就越不会急于就某事下结论,以前的很多对世态的牢骚也逐渐减少,而是逐渐增加对历史的宽容度和接受度。

黄仁宇被纽约州立大学辞退是否与费正清有关?

我看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目前在看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已看到489页。他的大历史观概括起来有点困难,有机会另开一贴,先回答一下他被辞退的事。

以前一直以为他是个功成名就的美籍华人学者,所以著作在国内热卖,但看到他的回忆录,才了解到他一生的坎坷,包括他在61岁高龄被任教的大学解聘。不仅如此,今天被大众追捧的《万历十五年》,当初的出版也是困难重重!

黄仁宇先生被解聘一事,他在回忆录《黄河青山》第二部分有详细阐述。

这件事让他和他的妻儿一度陷入困境,他和妻子甚至去过社会福利局,邻居用同情的眼光看他们,邻家男童问他“你要卖房子吗?”当他和妻子躺在黑暗中不想动弹时,年幼的儿子虽然没有吃晚餐但并不来吵他们。

黄仁宇先生是1967年到纽约州纽普兹州立大学任教的,他在回忆录中回顾了从那时到他被解聘期间十余年来学校环境、历任校长、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学校的战略裁员,被留下的历史老师全是教授美国史、加拿大史及西欧历史。

他当时被解聘让他正在寻求出版的《万历十五年》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他也曾经经历过很多不够权威又不能完全迎合出版界眼中所谓“市场”的作者的困境:

希望如今他众多粉丝的认可能够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