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刀万剐是什么生肖,是不是每年农历正月都属虎
千刀万剐是什么生肖,是不是每年农历正月都属虎?
虎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不是每年农历正月都属虎。
农历一月为三阳之月,从十一月开始阳气逐渐增加,在此时阳气已经可以改变天气了,在日支之中凌迟三五点时虽黑但光亮将至,也就说此时阳气剧烈宛如暴虎,所以以虎配之。之所以我们的一月是虎月一是因为虎性暴躁,正好和一月的阴阳之气相合。
那么杀猪行业是怎么规避皇家忌讳的?
历代皇帝都对自己的名字十分的看重,也因此不允许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有任何东西与自己的名字出现碰撞,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一个“世”字,进而将观世音的“世”字去掉,称“观音”。宋太祖赵匡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赵匡美,一个叫赵匡义,后来为了避讳赵匡胤的“匡”,一个改名赵廷美,一个改名赵光义。
猪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动物,而猪肉则是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纵古至今都是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姓“朱”,朱与猪同音,明朝时期百姓是如何忌讳猪的称呼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差的一位大一统皇帝,其中第二差的皇帝是刘邦。刘邦虽然差,但好歹是生于小康之家,自己则担任泗水亭长,是个小官。
而朱元璋十七岁那年父母双亡,紧接着出家当和尚,后来由于碰上大灾之年,寺庙里的收入急剧下降,被赶出寺庙到处化缘,说简单点就是流浪要饭。试问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有哪一位大一统的皇帝出身有朱元璋这么惨。
朱元璋在二十岁出头的那一年,加入郭子兴红巾起义军。二十六岁那一年离开郭子兴单干,首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势力,逐鹿中原,与众多枭雄争夺天下。十四年后,朱元璋四十岁,在南京登基称帝。
朱元璋的创业史太过于彪悍,也因此他对于别人(别的皇帝)看重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看重。就比如别的皇帝特别看重自己的身世,当皇帝的同时认一位祖先,而这一位祖先必须得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唐高祖李渊就将老子认作自己的祖先。
朱元璋原本打算将宋朝的圣人朱熹认做自己的祖先,但是后来他接见了一个姓朱的官员,试探性的问了一下这个姓朱的官员,他的祖先是不是朱熹,这位姓朱的官员直接表示否认。
朱元璋感慨万千,区区一个小官都不乱认祖先,我堂堂一个皇帝,为什么要乱认祖先呢?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将宋朝圣人朱熹认作自己祖先的想法。
如果说朱元璋是别人,那么肯定会对自己是和尚乞丐的出身,特别忌讳,毕竟实在是太低下,实在是太见不得人,打死都不肯承认或者打死都不肯说。然而事实上朱元璋经常在公开场合大喊:“我本淮石布衣出身”的这种感慨,丝毫没有顾忌。
朱元璋的这种自信肯定是来于自身的本事,而对于猪这个畜生的称呼,朱元璋也是丝毫不避讳。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下过一条命令,那就是将猪的名字改为“彘”或者“豕”。其实这条命令下跟没下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起到一点点微妙的作用,因为并没有下死命令,说不允许以后再将猪称为猪,所以百姓该怎么称呼猪就怎么称呼猪,有个别怕事的可能会将猪称为“彘”或者“豕”,但大部分的百姓都是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元璋下得这条“改猪名”令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用处,而之后的皇帝也没有对此进行规范。时间离朱元璋越来越远,一代人又一代人,皇帝对于猪的称呼习以为常,而百姓也对于猪的称呼也习以为常,但是这一切直到正德十四年发生了改变。
正德十四年,位处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这场叛乱只持续了三十五天就被地方官平定,而这位地方官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
当时朝廷一收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平日里就喜欢到处玩乐的明武宗朱厚照直接就表示要亲征,无论朝臣怎样劝阻都没有用。
由于叛乱平定的过程太过于迅速,朱厚照才刚刚准备出京,叛乱已经平定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了京城。朱厚照的目标原本就不是平定叛乱,而是玩,所以叛乱虽然已经被平定了,但朱厚照依旧选择下江西。
朱厚照从扬州到南京的路途上,不知道是脑子抽了筋,还是怎么的,突然间发布了一道圣旨,这道圣旨就是“禁猪令”,明令禁止以后不准杀猪、养猪、吃猪,凡是敢触犯这条法令的,一律判处流放。
各朝各代流放的地方全部都是苦寒之地,人一旦到这种地方能够活着回来的几率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死刑第一的话,那么流放就是第二。
朱厚照突然间来这么一下,肯定是需要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的。朱厚照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朱厚照本人属猪;第二、猪与朱同音;第三、吃猪容易生疮。
当时民间最常见的三种畜生,无非就是牛、羊、猪。牛肩负着耕田的重任,除非奄奄一息,否则是绝对不会杀的,而羊身体上的肉少之又少,宰一只羊基本上没几天就吃完了,只有猪不但干不了农活,而且身上的肉量还多,是居家必备的肉类。
可是经过朱厚照来这么一下,凡是家中有猪的,都将猪推到水里淹死,不敢亲自动刀杀,毕竟皇帝都下了命令,哪里敢,有个别怕死的,连带着羊一块淹死。
明朝境内展开轰轰烈烈的杀猪活动,朝廷中的众臣对此一致表示反对,第一、没有什么畜生能够代表猪;第二、猪属于“三牢”(猪、牛、羊)之一,如果说以后天下都没有猪了,那么祭祀的时候用什么呢?“三牢”可是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的祭祀规格。
朝中有重臣给压力,民间有百姓给压力,再加上朱厚照本人并不是什么昏君,只不过是喜欢玩而已,所以这场空前绝后的杀猪活动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宣布结束。
不知道那些因为朱厚照一条命令将家里的猪斩杀殆尽的人会不会后悔,会不会恨的要将朱厚照千刀万剐,特别是那些养猪的养殖户。
结语
朱厚照这一生做过的混蛋事不止“禁猪令”这一件,其中最混蛋的当属这两件。
第一件是召怀孕的女子进宫宠幸,如果说朱厚照仅绿了人家的老公,那并不算一回事,毕竟朱厚照是皇帝,但重点是朱厚照身为皇帝竟然去临幸一个怀孕的女子,差点没有将当时的首辅杨廷和气死。
第二件是在宫中修建“豹房”,豹房的外表与其他的宫殿并没有什么两样,与其他的宫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内在。豹房的里面有无数美女,而且还有各种动物,连老虎、豹子都有,最主要的是朱厚照在里面办公。
为何同是草莽出身的刘邦朱元璋成功了?
刘邦、朱元璋、李自成,三人在出身上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是从农民起义起家的,但为什么前两位成功了,而独李自成却失败了呢?这其中实际存在一个“游戏升级”的问题,农民起义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升级,就会走向失败,李自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么刘邦、朱元璋是如何实现升级的?李自成又是因何没有升级?下面详解。
刘邦:从秦末农民起义的受益者到楚汉争霸赛冠军对于刘邦,一般的评价,都是一介布衣,市井无赖,游手好闲,爱交友,在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潮中异军突起,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夺取天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邦是在战胜项羽的基础上而升级为帝王的,所以,他并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而已,他是农民起义的受益者。
那么谁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呢?农民军当然是有参与的,但最大的有能力持续性的组织大规模战争的起义者,是原先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贵族势力。
陈胜、吴广点燃了起义的火种,并在短时间内形成燎原之势,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张楚,自称为王,但很快就被秦正规军歼灭了。从公元前209年秋到公元前208年12月,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就此已经结束了。
那么之后的游戏是谁在玩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巨鹿之战”,此战历时十个半月,秦军精锐和主力先后被歼,秦王朝的军事力量基本瓦解,秦灭亡的命运不可改变。
在此战中交战双方是项羽率领的楚军与章晗的秦军主力,项氏世代是楚国的将领,有着自己的封地,可以说,他有着世家贵族子弟的背景。与他一同在秦末农民起义出道的还有谁?可以参考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巨鹿之战时,项羽在前方与秦军苦战,这些诸侯们作壁上观,人家打完了,你们无功受禄,完了还不满意,刘邦就是其中之一。刘邦也是在秦末农民起义崛起的一支力量,不仅如此,他还率先打下了函谷关,攻入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看上去秦国还是他灭的呢?
但账是不能这么算的?没有其他诸侯队伍的闹腾,没有项羽这一关键人物,刘邦想要灭秦是不可能的,能不能灭章邯都是个问题。所以,刘邦只能说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受益者,只是灭秦过程中的一支力量。
最后到了楚汉争霸赛时,刘邦能胜出,韩信才是大功臣。所以,不夸张的说,刘邦的天下至少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此外,刘邦有一个优点,和曹操一样,他爱才,善于拉拢人才,又善于听从这些人才的意见,这是刘邦唯一能胜过项羽的地方。
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邦实现升级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特别是对韩信的重用。刘邦在建国后,鉴于秦国的短暂覆灭,也没有完全走中央集权制的路线,而是实行了分封制与封建制并存,从而实现了制度上的软着落。
那么,朱元璋凭什么能成功呢?
朱元璋:从农民起义领袖到地主阶级代表朱元璋也是从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的,那么他是凭什么击败对手的呢?
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反元农民起义军大致有两类:
一类就是红巾军,也是反元的主要力量。这支力量也有两个体系:一部分活动在安徽、河南、河北一带;另一部分活动在江汉流域。
另一类就是非红巾军系,主要力量有浙江的方国珍,江苏的张士诚和福建的陈友定。
红巾军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是韩山童,是白莲教起家的。他通过两种途径组织起了一波起义军,一种就是通过宣传白莲教,宣传封建迷信,利用“明王出世”,光明必然到来的迷信思想笼络了一部分受尽苦难的农民们,另一种就是打着“复宋”的口号拉拢了一部分对元朝不满的知识分子,关键还假托自己是赵家的子孙。
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接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并得到了各个地方的响应,安徽凤阳的郭子兴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就是在郭子兴门下起家的。
江汉流域的主要领导人先是徐寿辉,之后成了陈友谅。红巾军体系的革命意识和斗争力量都很强悍,但是到最后,除了朱元璋,都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朱元璋作为后起之秀,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终极目标,不像我们现代人一样,是消灭地主当家作主,而是将自己变成新一代的地主阶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得选。
当朱元璋意识到自己要建立政权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他要依靠谁来统治广大的农民阶级。元朝的大地主被消灭后,土地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集中在元朝大地主手中的土地被分配给了无地、少地,或者是新移民手中,社会矛盾自然缓和不少。但谁来当农民们的管理者呢?当然还是地主。
你看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有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宋濂等,这些人在元朝就属于地主阶层,到了明朝,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开国功臣,做了大官,挤身贵族。此外还有朱元璋招募的二十四个人,也成了大将、开国功臣,被封公封侯。
这些人构成了新一代的地主阶级,这就是朱元璋起义最后的选择。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没有其它选择。
所以,朱元璋在不断的斗争过程中,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早对自己的队伍进行了升级,他联合了原先元朝的旧地主阶级,背叛了红巾军,改变了农民起义的性质,最后把焦点集中在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民族战争上,这就是他成功的秘籍。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失败了呢?
李自成:从农民起义领袖到无路可走明朝是真正意义上被农民军推翻的封建政权,在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曾一度攻入明朝的“心脏”--北京,曾无限接近成功,那么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明朝最终走向灭亡,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内忧就是势如破竹的农民军,外患则来自关外的清军。李自成能攻入北京城,逼得崇祯自尽,清军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也是他的恶梦。
李自成起义的目的,与朱元璋是一样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新政权。李自成也的确建立了一个政权,即大顺政权。在这个政权里也一样有士人官僚,比如原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原明吏部员外宋企郊、原明潼关道兵备杨王休、原明兵部尚书侯恂等人。
这些人被吸收到大顺政权里,其基本职能也是帮助李自成向封建帝王转化,使这个政权从内部到形式按照地主阶级的意愿趋向统一。但是,李自成的操作又有别于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阵营中,像刘基、李善长、冯氏兄弟等这些人,他们很早就与朱元璋结成了同盟关系,而李自成的士绅成员,大多是在农民战争后期才进入大顺政权的。这也就意味着,大顺政权中的知识分子集团,在资历、地位,以及与李自成的关系上,都会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他们的政治发言权。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不仅没有联合官绅地主和文人士大夫,反而实行追赃助饷,对他们进行大肆打压,这样做的后果自然与封建化背道而驰,吴三桂就是因为受到打压才降清的。
如果没有清军的存在,再给李自成一些时间,在文人志士的帮助下,或许他能成功上位,变成一名封建主,但是由于大清的存在,彻底扼杀了李自成的皇帝梦,更何况还有一个吴三桂呢。
综上所述,秦末在农民起义中崛起的刘邦,其历史环境与朱元璋、李自成还是有区别的。朱元璋能够登上帝王宝座,也是通过转变阶级性质实现的,而李自成失败的地方,也正是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明武宗朱厚照真的像历史书里面记载的那样荒淫无道吗?
在大家的印象中,朱厚照就是个昏庸无道的人,似乎在清朝之后,明史中就没有一个好皇帝,我个人认为朱厚照并不是那么的荒淫无道,这一点我们从他在位期间的功绩就能看出来,但是朱厚照爱玩的确是真的,而且玩的有时候很过火,可朱厚照在大事上从来不糊涂。
朱厚照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喜欢骑射非常的爱玩,目前来说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夸他,认为他做事刚毅果断有才能,一方面是认为他荒淫无道。那么我们看看朱厚照在位期间做过什么。
首先朱厚照弹指之间就杀了刘瑾,他还平了安华王之乱以及宁王之乱,蒙古小王子也被他给打败了,他在位期间多次的赈灾免赋,对百姓非常的好,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在位的时候,大臣之中贤才非常的多,试问一下如果一个荒淫无道的人,怎么可能任用贤才呢?
在应州一战中,朱厚照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而且他还亲手斩了一个敌方的士兵,令己方的士气大涨,他在军队中威信非常的高,中国古代皇帝很少出现和士兵同吃同住打成一片的情况,他不仅是个好皇帝还是一个好的将领。
所以我认为朱厚照这个人,只不过是生错了时代,他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极具个性色彩,应州大捷也是他自己指挥的,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荒淫无道来形容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他即使不去上朝,可是大臣的奏章必须送去他玩耍的地方。当然了,在古时候这种个性的皇帝,被形容成荒淫无道也很正常。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古代问斩为何要等到午时的最后时刻才执行?
因为在中国古代传统讲究来看,午时三刻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时间的正午十二点左右,这时候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在这时刻地面上的物体阴影也最短,按照时辰来看这一刻是全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而斩人脑袋属于阴事,所以才会必须在正午时刻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去做阴事,以防尸变发生。
秋后午时问斩的流程在古代,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因此古代死刑也有复审制度。死囚报审的复审过程在汉代便形成了上报皇帝批准审核的制度,但是汉代仅限于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贵族,这是死囚报审初步雏形。
死囚报审的复核审核制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后来在隋唐时期彻底定型,至明清时期才臻至完善。
南北朝北魏时期《魏书·刑罚志》中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在古代通常死囚都会被判以秋后午时三刻问斩,就说明了,这个死囚被判定了死刑,执行时间是在秋后,但是具体哪一天就不会明确交代,会给死刑犯一个心理上的压力,通常都是有具体死刑执行者选择秋后的某一天处决犯人,这时会通知家属,让他们送别最后一眼。
那么何为午时三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两小时,而古代时间中的刻计量单位和我们现在相似,我们经常都会说到现在十二点一刻了,那就是十二点十五了,所以这和古代是一样的,一刻钟就为现代的15分钟,那么古代一个时辰就包含了八刻钟。
而提问为什么午时最后一刻开斩,其实也不一定,通常都是秋后午时问斩,但是具体执行时刻是由执行者决定的,有午时三刻问斩,也有午时最后一刻,但是午时是我们现代上午11点至中1点都算午时,这中间用现代时间看间隔两个小时,一般来看11点太阳还没到最高点,所以执行者一般都会选择午时三刻接近午时十二点左右执行,当然也有选择最后一刻,因为将近午时一点的时候太阳也是最旺盛最高点时期,所以这个时间也是非常适合做阴事的。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秋后呢?秋后问斩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之所以将死刑放在秋天,与古人的朴素自然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春夏是万物复苏季节,适合庆利和奖赏,如果把死刑放在春夏季节,古人认为就是违背天意,灾难就会降临,所以“秋冬行刑”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制度化。刚开始死刑一般放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隋唐以后,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明朝则规定则更为严格,“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杖八十。”所以问题答案就出来了,秋冬处刑是古人为了不违天意,午时问斩是因为斩人首级乃是阴事,所以要在一天之中最正午时期艳阳高照的时刻做最阴之事,符合阴阳相济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