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始于哪个朝代,为什么元宵不能叫元宵
吃元宵始于哪个朝代,为什么元宵不能叫元宵?
根据南北习俗不一样,“北元宵,南汤圆”说法由来已久,而为什么这么讲,相信很多人已经清楚了,因为他们的制作工艺和味道等是不一样的。既然这样,那么,又为什么元宵不能叫元宵,却又只能叫汤圆呢?这个问题相信也困惑了不少人。其实也很简单啦,和历史有莫大关系。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王朝叫元朝。据闻在一次元宵节中,发起了一次一次政变,暗号就是“元消”,寓意推翻元朝统治。所以后来元朝君王下令禁止再叫元宵了。其实古来君王类似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冒犯君王名讳被迫改名的等等,当然现在不存在这种情况啦。那么我们的元宵又回来啦!况且,现在祖国人民这么爱护传统文化,更是会延续这个名字啦。
你们早上吃汤圆吗?
作为一个来自中原地区的人,家乡的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
汤圆也是当我长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才见识。
那个年代毕竟交通不如现在的方便,饮食也比较地方化。
当然,还有一个不同的说法,家乡一般都叫元宵,不怎么叫汤圆。
第一次吃元宵,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但印象中肯定是结婚以后了。
小时候喜欢甜食,大了以后减弱许多。感觉那种粘粘糯糯的元宵裹了一肚子糖水,不会多好吃,所以没有怎么尝试过。
有明确记忆的吃汤圆,拜托我家大妮儿。
大女儿基本上是猫的饭量,比较挑食。喜欢吃汤圆,但又吃不了几个。剩下的可惜,只能由我这个当爹的代劳了。
吃过了,感觉还可以,不像吃中药那么下咽,要说多么美味,却又没有感觉。
饮食习惯多有改变的现在,早中晚吃什么已经不是什么必须遵守的仪式。
有时候喝醉了,酒醒过来的时候,吃一碗清淡的汤圆,可以平复一下受伤的肠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元宵节是哪个朝代?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闹红火,观灯丶赏谜语、办社火,自然离不开吃元宵。
元宵节流行于哪个朝代?
传说中元宵节流行于宋代
京式糕点的发展史?
所谓的京派糕点,就是以北京地区为代表制作的糕点,也叫京式糕点、或京味糕点,属于北派。京式糕点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滋味各异,其代表特点为重油、轻糖、酥松绵软,口味以纯甜、纯咸为代表(甜咸的不多)。京式糕点实际上是融合了很多“外来元素”,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变迁,逐渐形成的流派。从大的方面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饮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拿北京来说,三千年古城、六朝古都,其中辽、金、元、清时期,都是少数民族王朝的都城,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不断交融。京式糕点实际上就包含了元朝的蒙古人带进北京的牛羊油、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风味糕点;明朝从南京迁都时,流入京城的江南糕点;清朝旗人进京更把他们喜欢的满族糕点带到北京。历经数百年的磨合,原本风格迥异的点心在相互影响中变迁着、发展着,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风味。
曾经,老北京人管糕点叫“饽饽”,有人说饽饽是满语,实际上蒙古族也这么叫,早在元朝,北京城就有”饽饽“这个词儿,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北京市面上就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点心。到了清朝,满族皇帝入关,于是市面上又有了“满洲饽饽”,清朝初期,汉人对满族皇帝还是非常有敌意的,管满人叫鞑子,所以当时的老百姓私下里将满洲饽饽称为鞑子饽饽!甭管怎么说,饽饽一词流传了很久,到后来多数北京人都管糕点叫饽饽,很多的老字号糕点铺,那会儿也都叫饽饽铺,现在基本上没人说了!其实对于满族人、尤其是旗人来说,饽饽不一定专指点心,大部分面食都叫饽饽,烙的面墩儿叫硬面饽饽,也叫墩儿饽饽(现在还有卖的),馒头叫饽饽,枣馒头叫枣儿饽饽,馅儿馒头叫馅儿饽饽,甚至连饺子,都叫煮饽饽!过去老北京的饽饽铺,许多都已什么“斋”为字号,其中最有名儿的有三家,据清朝学者宗彝编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北京的饽饽铺,“聚庆、瑞芳、正明诸斋三处,为京师最有名者”。
当然了,老字号的糕点铺远不止这三家,每家也都有每家的特点。当年的饽饽铺,经常按照时节供应节令糕点,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早春二月的太阳糕;初夏玫瑰花、藤萝花盛开时,售卖鲜花玫瑰饼、鲜花藤萝饼;五月端午的粽子和五毒饼;六月的绿豆糕、水晶糕、豌豆黄;八月十五的月饼是重中之重,因为国人很重视中秋节;九月重阳供应花糕; 冬季生产蛋糕、桂花板糕;临近年关要卖二十三祭灶用的南糖和春节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