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当又立什么意思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2023-04-10 16:55:04 100阅读

又当又立什么意思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麦子的第157篇原创文章

(全文2500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又当又立什么意思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文章关键词:“30岁/感悟/人生”

妈的,又掉那么多头发,看着洗发泡沫里的一根根碎头发和镜子里发际线渐高的自己,我无奈的撇撇嘴,开始庆幸自家祖传的大发量基因,还算经得起折腾。

是的,这次我停了5个月没有更新推文,其间有好几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不更新了,我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时间,没动力”,但这句话刚说出口,又觉得这是一句完美的借口,对大多数人来说,谁又是有时间有动力的呢?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这句我们从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听到的“老师的教导”,当你没有感受到它产生的改变的时候,它就是一句废话,和千千万万正确的废话一样,这些废话之所以变得有力量,是在于它让你看到了对比和变化,与你发生了共鸣,让你感受到它活生生的存在。

而我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在这三十岁来临之际,没错,今天,我30了。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里曾说:“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我的30岁和20岁感受非常不同,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我明白了几件事儿。

一、身体是自己的

回想起来,意识到自己开始掉头发是在今年年初,宝宝出生的时候,晚上总是睡不够,加上工作的忙碌,这预示着中年油腻的M型额头开始找上门来,这个时候,那个用冷水洗头不吹干就满街跑的小伙子是真的离开了。

身体机能开始下降,看过一个数据调查,人从25岁开始,基础代谢率就开始每年以5%-10%的速度下降,这意味着,你吃同样的东西,之前能代谢得了的现在不可以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重增加,腰围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毕业以后容易胖的原因。

20岁的生日,是在网吧过的,约了几个哥们儿,包夜,用几场冰封王座的胜利和几瓶玻瓶汽水庆祝自己的生日,第二天,回去睡个天昏地暗。30岁,已经不敢再熬夜了,身体不行,家庭,也不行。

不再逞强的表现自己,拼酒、激烈的打球,因为难受的,最终是自己,别人代替不了,自己开始知道这些,是因为经历了几次宿醉,以及逞强打球半月板撕裂做手术的痛苦之后深刻体会到的,这种逞强只不过是把自己之后的身体透支,提前预付,之后还款的,还是自己。于是,把酒换成了茶,把打球换成了跑步。

二、生活是自己的

现在,是早上5点30分,30岁的第一天和之前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早起,运动,阅读,写作,开始自己节制、规律的生活,为什么起那么早,之前那篇5点起床的干货文已经说过。总之,为的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不让琐碎把自己的时间,空间掏空。

前两天,美国的表妹在感恩节发了一大段文字过来,说以我为榜样,庆幸我没有活成30岁就一眼到头的油腻大叔,其实,我只不过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罢了。在这个5线小城,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份安稳的工作,和一堆个人爱好。

我确实有很多爱好,音乐,阅读,跑步等等,这些,都是持续了最少8年以上习惯,值得一提又不值得一提。突然想起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活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不能告诉别人也不能发关于这个活动的朋友圈,看他还愿不愿意做就知道了,真正把外界反馈剥离,只看内在本我体验。

朋友圈使用次数的减少,是很多同龄的朋友开始出现的现象,我们姑且把这个叫做成熟吧,因为更加见多识广,因为更加克制理智,也更加压抑圆滑。而我的朋友圈,只是作为一个记录和分享的地方,比如我会用它来做年终总结,分享喜悦以及烦人的“每日一拍”。

6年前回来的时候,不认识朋友,郁闷不得志,每天只是看书、看电影、跑步,觉得生活怎么总是那么枯燥乏味,一点也不像曾经大学时候的自己,同时也羡慕着留在昆明和外地的朋友们,而到了现在,我突然明白了,生活,真的是自己的,你选择过怎样的生活,生活也就怎么对你,不用怨天尤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对的,这一年,我有了更大的两个转变,一是有了自己的小公主,每天回家看到她努着小嘴对我笑的时候,感觉心都化了,这个时候我感受到的,是爸爸这个称呼的意义。另外一个转变就是,工作上可能会有了调整,从临床岗位变到了管理职位,这是我反抗爸妈坚持做的决定,也是工作6年之后,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决定,7年就是一辈子嘛,得改变了。

很多人不敢进行选择的真正原因是:既想享受选择带来的最大收益,又不愿承担选择可能带来的责任和后果,这当然是不可能两全的,于是,把选择权交给别人或者时间,而最后唏嘘的,还是自己,生活就是千千万万个选择的汇总,最终,都是自己的。

三、开始理解别人

愤世嫉俗是我20岁的常态,那个时候我是一名Rocker,留一头长发,和一群乐队的朋友趾高气扬的谈论政治、人生观、价值观,串联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唾弃庸庸碌碌的人生不值得留恋。

10年过去了,我依旧是一名Rocker,依旧玩乐队,但我剪去了长发,穿上了白大褂,低调少语,尽量优美的低于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

一个朋友说过“我每天和20多岁的朋友们混在一起,让体重减到20岁的时候,不让油腻大叔的形象找上我”。

另一个朋友说:“我们在刚工作的那个时候就死了,现在如果再不努力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到时候自己的拐棍儿都不允许。”

还有一个朋友说:“我现在的生活虽然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很多以前学习好的同学在外面混的虽然看起来人模狗样的,但真的并不幸福,再去读个学历,还是算了吧,没啥用!”

这是我问起一些朋友30岁时候他们的感受,终于,我开始理解了别人,不再为父母的唠叨烦心,不再批判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再为后悔的选择揪心,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他们选择的生活,必定是基于自身考虑的最佳状态,也是他们必须承担的甜蜜负担。

2018年,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这一年,我进行了内容创业的尝试,开办了线上课程,兼职了文案写手,虽然,结果都不是太满意,但我知道,这是我努力尝试的生活,或许有着诸多的不理解,但我,开始理解了自己,理解了积淀的意义,理解了功不唐捐,理解了自己的局限。

30岁了,没有传统的三十而立,也还不够体面,依旧时不时的迷茫,但走过的路告诉我,迷茫只是暂时的迷雾,有着坚定的信念为指引,美好的明天依旧在等待。

30岁了,我并没有老去,生活对我来说都是时间的馈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庆幸,我不是无感的渡过每一个10年,我用不同的事件标记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现在的我,虽然褪去了一点点青涩,也还不够精明世故,但我终于明白的知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我一生的追求。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分享,我们下期见~

我是尾巴~

❤在这里,看见成长的自己❤

我是麦子,三甲医院里能唱歌的,唱歌里最能码字的摇滚奶爸~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互动,或查看我的历史文章,里面已经有150余篇共30余万字原创成长类干货文章!你的关注和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THE END~

我朋友在监狱服刑期间?

我认为你的朋友在虎假虎威,出来凭着释放证、凭着在监狱里呆过一段时间来吓唬你们,他不外乎说自己在监狱里得到众犯人的支持,他在里面说一不二、他在里面没有人敢管,连管*都给他面子等等,你别信他,再得瑟你就告他敲诈勒索,再进去就是二进宫了,要重判的。

现在的监狱管理比以前严格了,事实上的铺头改成了小组长,这个小组长的任务多,帮助管*管理犯人,带领舍内的犯人整理内业、学习、出操、劳动等等,他稍带着的福利就是能够获得减刑的分数,见见家属等等。

类似影视剧中打架斗狠的铺头,没有听他们说过有,在里面不吃亏的都是以前在外面就是打过架,还有类似黑*会的那一类人,他们在里面熟人多,门头熟,有些人不自然地就会敬而远之,没有直接的冲突。

在里面有时会吵架、打架,在监控探头多,防守严密的情况下,几分钟的时间就会有人冲进来隔开,大家除非有血*,基本上动了几下就被分开了,关禁闭,失去减刑加分的机会。

像你朋友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在监狱里认真反省、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把里面的生活当成了一种资历,把几个人的吹捧当成了真理,他这样下去,早晚还会进去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机会劝劝他,再不听你就离开他吧,当没有这个朋友,他早晚是进去的货,会把你带坏的。

但从来记不住?

当然要读的,而且,读书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要记住书中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那叫背书。再者,从来没有谁敢说,自己读了一遍的书,就全部记下来了,可以随时信手拈来。

读书的方法和目的

读书要讲方法,分速读和精读,读书要有目的,不同类型的书,读来目的肯定不一样。

拿我来说,读小说类的书,肯定是速读,小说吸引人的往往是故事情节,一目数行去读,抓取书中关键词,就能很快读完一本书,也会知道书中讲的是个怎样的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会看到精彩之处,比如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大致情节我一览而过,但是读到精彩的打斗场面,或者对剧情影响较大的人物心理活动时,我就会慢下来,仔细读一下。

这就是速读与精度的结合,通过速读,我会知道杨过想杀郭靖,但后来没杀;我会知道张无忌不愿意当皇帝,甚至把江山拱手让给朱元璋。

但为什么呢?

杨过一次又一次想杀郭靖,但黄蓉有意无意的开导、他自己有意无意的反思、直到郭靖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细节之处,会对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产生巨大影响,我都慢下来了。

而读诗词类的书,我会有选择性地读,但一定是精读,因为在我的归类中,诗词类书籍,如《唐诗三百首》等,是属于工具书,我从来没有完整的看完一部《唐诗三百首》,但每当我需要了解一位诗人、一首诗的时候,我就会去翻诗集查找,然后静下来好好地看完一首诗。

当你读书多了,自然就会养成习惯,也逐渐学会了鉴赏,你看我平常写的文章,大多以诗词为主,我真能鉴赏那么多诗词吗,并不是,只是我拿到一首诗,首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鉴赏这首诗,然后再查阅资料,系统地去学习,最后把我自己的理解和名人名家的讲解,结合成我写的鉴赏。

怎样记住书中内容?

你可能会十分羡慕有些作者,对某本书中的内容、典故信手拈来,其实哪有那么神的人,无非是对相关领域熟悉罢了。

读书,从来没有读一遍的,第一次速读,在这一过程中,记住要紧的地方,做笔记、加书签,这样,你就会对这部分内容有深刻印象。第二次读,你可以直接跳过许多地方,着重读自己标记过的内容,再次加深印象。

拿我读《红楼梦》举例,最先接触影视剧,会觉得贾政这个父亲是不是有病,无论宝玉好与坏,他都要批评,凶巴巴的,后来读了原著,通过书中更详细的描写,以及脂砚斋的批注,我知道了原来古代的大家族就是这样,严父慈母。贾政也并不是要刻意针对贾宝玉,也并不是看宝玉哪里哪都不顺眼,只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他必须严厉。

了解到这一层之后,我在书中做了记号,加了书签,下次要写一篇跟古代家风相关的文章,或者遇到相关的问题,我打开《红楼梦》找到自己的书签,就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论点。你看下图,是我读《儒林外史》时加的书签,以后遇到相关问题,翻一翻就解决问题了。然后你读我的文章,觉得这个作者还不错啊,典故张口就来,其实你哪里知道,为了这个张口就来,一部书的笔记都写满了。

所以你说怎么记住书中的内容?

我的答案是:不用全部记住,只记住紧要处,多读几遍、多拿笔写、多加书签、多动脑子。

怎么做才称得上学习?

你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些人平时学习松松垮垮,但是学习成绩很好吗?

有些人归功于他们天生聪明,这固然有聪明的成份。但是,人们研究发现,人的智商相差并不大,影响人们学习成绩的,最关键的是学习方法!

“学习”是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汇,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因此,对“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认识基础。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也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对学习理解不深,学习方法不当,那就事倍功半,白白努力了。

关于学习,我们需要弄清楚以下4个问题:

何为学习?为何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最有效?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就是“学”和“习”两个字。

废话!不是两个字难道是四个字?

但是,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从这两个字开始。

什么是学?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中说到:“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学者,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

也就是说,效仿先人即为学。

什么是习?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到:“习者,如鸟学习,数数反复。”也就是不停地训练。

子夏则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不迁怒,不二过。”

西方学者B.R.赫根汉认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而不是由疾病、疲劳、药物等诱发的暂时的身体的变化。”

Maple and Webster则认为:“学习是一个由各种经历崦导致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贾维斯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始于经验,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引发学习。学习就是把各种经历到的东西转换成知识。”

布德认为:“只有当学习者的经验参与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才可能发生。联接:新知识与已知内容联系起来;整合: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确认:确定意获得的观点和情感的真实性;迁移:将知识内化为己有。”

马斯洛认为:“经验不像捡硬币一样,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

瑟沃诺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累积性的,脱离先前的经验,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或不可能学会。”

从东西方学者对学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容:

经验的获得;行为的改变。

同时,学习和教育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是一种观念、一种技能的获得,而教育则是一种理念、一种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改变,是一种习惯的获得。

我国古人在《学记》中说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救其失,这就是纠正人之过,经不是经验和技能的获得。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则在《大学一解》中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西方对教育也有深刻的理解。

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说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法国大哲学家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

从古今中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我们可以总结得出,教育主要在3个方面:

唤醒启发化育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内在的财富》(《learning , the treasure within》)说到:“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活成社会发展和实现个钵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可以通过4个方面来体现:

学会学习[ 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处(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be )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曾经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二、如何学习才有效?

从3个方面来跟大家谈谈:

以经验为基础的快乐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以方法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

1.以经验为基础的快乐学习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学习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顺着本性干事情,是开心的。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是很愉悦地学习,比如学说话,学走路,这些都是很快乐的事情,都是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上学了,学习就不快乐了呢?学习就变成了“十年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了呢?为什么我们每天都是哭着去幼儿园呢?

我们发现:

幼儿园,都是哭着去的。中学也不快乐。大学也不快乐。

凡是说中学时期过得快乐的人,后半生大都不太快乐。凡是以快乐学习为教育理念的大学都不是好的大学。这是不争 的事实。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把短暂的快感当成了快乐,错误、片面地理解了快乐的本意。低给的快乐,是以满足人的最低层的欲望,比如食物、性等这些快乐,都是短暂的快乐。

而长久的快乐,是以人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追求目标的,是一种成就感,这种快乐,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依然快乐,它是一种持久的快乐。

所以,以娱乐为快乐,那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解。

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的乐,是一种获得知识、感悟知识的乐,比掌握泡妞的技法快乐得多,它可以持续到你弥留人间的时候。而泡妞技法,当岁月这把杀猪刀让你软了香蕉的时候,就不能再让你感到快乐了。

2.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这是我近段时间以来一直研究的问题:行动学习法。

但是,我对它嗤之以鼻。根子错了,就什么都错了。

行动学习的理念,是: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组织能力得到提升,个人理念也得到改善。

而现在的行动学习,是一群人,说得不太好听一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聚在一起,上窜下跳,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研讨方法,去解决根本不是他们的问题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些人不是来自于同一个组织,他们没有组织架构,没有目标愿景。他们讨论的是别人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些办法,不是他们去执行,而是别人去执行。这就出现了出主意和出决策的人不是执行,偏差十万八千里。

还是知乎的口号讲得好: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改变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框架,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这才是行动学习的真谛啊!

学习和行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学习。

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说明,学和习是一对恋人,他们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关于行动学习,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团队组建、问题筛选、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等等。

今后,我会专门地就学习常用的行动学习法、费曼学习法等进行讲解,敬请期待!

关注我,不错不精彩内容!

3.以致善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当年老师和同学都夸我聪明,现在回忆起来,其实我笨得很!

我在中小学的时候,遵循是“五步学习法”:

学:看书。问:做思考题。思:把刚学的内容与以往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辩:质疑。先否定,再肯定,以达到升华的目的。行:大量的练习。这一点,我在学习了《一万次练习》后,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不要怀疑题海战术。我的实践证明,题海战术是有效的。如果没有效,肯定是你没有达到一万次!每一个知识点,你练习达到一万次,知识点就化成为你的潜意识,使用的时候根本不用思考。你参加过驾照文考不?我参加驾照文考的时候,练了几个月,才去参加考试,成绩是100分,时间只花了不到5分钟。很多题目,根本不看,瞄一眼就选答案了!纯粹是条件反射式的答题。如果当年高中时我也明白这个道理,把练习做到如驾考答题的到熟练程度,何愁做题时间不够?!

养成学习的习惯,这是一生受用的益处。现在虽已耄耋老矣!但是,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依然是我此生不变的习惯。

最后,送给学习者几句箴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青年人的学习应该像海绵汲水一样去汲取知识。√阳光普照,各取所需。

我是犁子,一个职场精英培训师。执着于培训,精心于学习。关注我,后继不断更新关于学习培训的内容。

三观是什么意思?

现在人和人闹矛盾,比如年龄代沟、恋人分手,朋友反目,上下摩擦乃至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人们常常归咎于三观不合,那么究竟什么是三观呢?

从学术上解释,所谓三观的意思和含义分别如下:

一、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的基本类型,即人们从小就知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或宇宙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世界观的制约。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通过人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与态度反映出来,是人们行为的动力。

价值观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但是三观不是框,不能什么东西都朝里装,

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一切社会问题都通过人来表现,但是,并不是什么矛盾都是三观问题造成的。我们可以这样来区别:

比如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你喜欢看书,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逼装雅装文艺嘛,这是三观不合。

比如你喜欢在家做饭吃,他爱吃排挡小龙虾,这不叫三观不合。但他说自家做饭太烦,还不好吃,说你是做作,这是三观不合。

比如你喜欢纵情山水,他爱宅在家里,这不是三观不合。但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的,花钱遭罪,躺在家里多舒服,这是三观不合。

三观问题是形而上的玩意,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往往是形而下。

发生矛盾要具体分析,到底是三观不合,还是兴趣爱好不同,不能把什么问题都朝三观这个框中扔,动不动就给人扣上一顶三观不合的大帽子,以显示自己的高大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