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之死,确有其根据吗
庞统之死,确有其根据吗?
我是梁一杂说,我来回答!
读三国、说三国、品三国,三国时期名将辈出,谋士如云,无论是刘备、曹操,亦或是孙权,手下都有顶级谋士,比如蜀国诸葛亮、魏国郭嘉、吴国周瑜。
今天巧合看到题主的问题,那我们就谈谈诸葛亮与郭嘉的事情。
题主问:为何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一说法呢?
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三国时期,确实谋士很多,而且个个都很生猛,特别是像郭嘉、诸葛亮、周瑜顶级谋士,但至于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粉也太能装了,把诸葛亮都黑出天际了!
郭嘉,确实是一位厉害的角色,可惜天嫉英才,很早就死了。正是因为郭嘉出场后,每次献策或给曹操的意见,总能百发百中,几乎丝毫误差地命中,这便给了郭嘉粉极大的自信。
同时,恰恰郭嘉死亡不久,诸葛亮便遇到“三顾茅庐”的刘备,正式出山了!
我们来盘点下,郭嘉粉为什么那么自信,看看郭嘉都出过什么谋,献过什么策!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曹操担心孙策会偷袭许昌,这时,郭嘉说:“诸位别担心,孙策确实是一位人杰,但非常自负,经常一个人到处瞎走。若遇到刺客的话,必死无疑”。
结果:孙策真的被刺客给干死了!
特么真是计策!搞不好这场谋杀曹魏就是主谋!(就算能看相,也没有准的那么可怕呀!)
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七万军士,十倍于曹操。曹操一度担心自己的实力相差太多,干不赢兵强马壮的袁绍。
这时,郭嘉又出来说话了,这就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其实,在《三国志》里,这些都是荀彧说的,但今天我们只谈《三国演义》
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激励曹操,即曹操拥有胜利的十个要素: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
只能说,郭嘉绝对是销售高手,把“宁可负天下人”的曹操都夸的不好意思了,来了一句: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意思就是,郭嘉你特么太会说的,我听着都不真切,太假了!
这些话骗不了曹操,可曹操却可以拿这番话去鼓舞七万将士,奠定了曹操大军与袁绍对抗的决心!
结果: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确实是这么回事,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出了!
官渡之战胜出后,袁绍的实力还是很强悍,但还是子不如人,其中袁尚与袁谭闹起来内讧,众将领一看,都觉得是好机会,劝曹操要:“乘胜遂攻之”!
这时,郭嘉又站出来说:“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大概意思:诸位的脑袋都是用来吃饭的! 现在打袁氏兄弟,不就是等于帮袁绍吗?我们攻急了,他们就可能促成联合;若我们任其相斗,一死一伤,那时,我们将不费吹灰之力。
此时,我们更应该拿下刘表的荆州地区,属于中原大陆的心脏,进可攻,退可守!
结果:真的像郭嘉说的那样,袁尚被袁谭击败了。
击败的袁尚去投奔塞外乌桓(东胡),曹操一看,就问各位文臣武将,乌桓与袁尚搞一块去了,不能让他们圈土重来,正好可以一锅端了他们。
诸位将军一听,脑袋发麻,说:一方面远征乌桓太远了;一方面又担心刚刚对抗的刘表偷袭许昌;
这时,郭嘉又站出来说: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大概意思:袁尚若取得乌桓信任,人又帅,四世三公,人脉又广,再搞个与乌桓联姻,久之,必成大患,必须盘它!
至于刘表,不过是一个只会吹牛的家伙,不用管他!
结果:真如郭嘉所说,刘表还真没偷袭许昌。
而在这次远征乌桓的路上,年仅37岁的郭嘉病亡了,他的人生也因为他的死亡变得更加传奇。但却给后人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郭嘉粉也生出了无数愿望和遐想!
因为太过恰巧,智谋超群的郭嘉死后的第二年,学富五车,自比管仲、乐毅的大帅哥诸葛亮出场了,直接抛出“隆中对”,告诉刘备先拿下刘表的荆州,然后进入四川蜀地,联合东吴,一起抗击曹魏,硬生生地将东汉割据势力,办成“三国对抗”,让一无所有的刘备,一跃成为三国的主角。
结果:完美实现隆中对的想法,开拓了三国鼎立的局势。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就是一句扯淡话!
当然,诸葛亮在书中也被太过神话了,料事如神,即便是死了,也把司马懿吓的够呛,叫: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我不是诸葛粉,也不是郭嘉黑,诸葛亮有太多高光时刻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况且,曹操手下还有很多谋士,比如荀彧、荀攸叔侄,特别是荀彧,多次被曹操赞誉为“吾之子房”。
又有号称毒士的贾诩!程昱、许攸等谋士,这些人在曹魏阵营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综上所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粹是无稽之谈,不过是郭粉的一种愿望罢了!即使郭嘉不死,只能说曹魏阵营多一位优秀的谋士。
然而,小编认为这并不能阻碍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因为诸葛亮是着眼于当时国家局势,根据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吴偏安一偶等态势分析的。
所以,郭嘉死或不死,诸葛亮该出山时也就出山了,区区一个郭嘉怎么可能阻挡诸葛亮呢?
您同意此观点吗?咱评论区见!
请帮忙点个赞,以资鼓励!
三国杀庞统怎么死?
楼主估计是认为庞统的涅槃技能可以无限发动了吧,其实不然,庞统的涅槃技能为限定技,每次游戏只可以发动一次,所以只能“原地满血满状态复活”一次而已。
这里把他的官方FAQ给你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武将技: 连环——出牌阶段,你可以将你任意一张梅花手牌当【铁索连环】使用或重铸。涅槃——限定技,当你处于濒死状态时,你可以丢弃你所有的牌和你判定区里的牌,并重置你的武将牌,然后摸三张牌且体力回复至3点。★庞统做主公时,发动涅槃后也只将体力回复至3点。[Q]庞统濒死时,能否先求【桃】,没人给桃后再发动涅槃?[A]从当前回合人开始依次结算,若庞统之前没人使用【桃】,则轮到庞统时须选择是否发动涅槃:若不发动,庞统之后的角色都不使用【桃】,庞统则不能再选择发动涅槃。[Q]庞统在受到超过1点伤害后进入濒死状态时,发动涅槃回复几点体力?[A]无论庞统濒死前受到几点伤害,进入濒死状态时发动涅槃,都将体力回复到3点。[Q]庞统装备【白银狮子】时进入濒死状态发动涅槃,回复几点体力?[A]回复至3点。涅槃已经发动,按其结算顺序结算:丢弃庞统所有的牌和判定区里的牌,这时丢弃【白银狮子】,庞统回复1点体力(尽管此时可能会濒死状态,但由于涅槃已经发动,应结算完毕),重置武将牌,然后摸三张牌并将体力回复至3点。[Q]庞统的判定阶段依次判定【乐不思蜀】,【兵粮寸断】以及【闪电】,前两者都判中的情况下,被【闪电】击中进入濒死,庞统选择涅槃,此时庞统是否还要受到【乐不思蜀】及【兵粮寸断】的影响?[A]受影响,依然需要跳过摸牌及出牌阶段。(另一种情况:若【闪电】是判定区里应最先判定的延时类锦囊,庞统被【闪电】击中进入濒死发动涅槃,则弃掉判定区里另外两张牌,不再进行判定。) [Q]庞统发动涅槃能否重新选择武将?[A]不能,重置武将牌的意思为解除连环状态,而非重新选择武将。[Q]如果涅槃时被铁索连环,身份牌怎么放?[A]重置回到未铁索连环的状态。[Q]涅槃状态再次濒死可否求桃?[A]可以。[Q]如果庞统选择涅槃,其梦魇标记(神关羽的)是否取消掉?[A]不取消,标记仍然保留。[Q]如果庞统处于被神诸葛大雾或狂风技能影响状态后发动涅槃,大雾或者狂风状态是否取消?[A]不取消,此两个技能状态依然保留。[Q]如果庞统做主公,被天香后涅槃,是否可以摸因天香导致的牌?[A]可以摸一张,因为庞统回复至3血后继续结算天香。有什么问题不懂欢迎追问~~蜀汉有可能一统天下吗?
(一)伏龙凤雏,可得天下于《三国演义》来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一说法似乎被绝大多数人认可了。
尽管我们都知道,哪怕是历史演义,得到伏龙、凤雏的刘备最后也并没有全有天下。
但是人们所认可的,并不是刘备得到伏龙、凤雏后是否真的使汉室中兴。
而是在历史演义中伏龙、凤雏所展现出来的才华使得大多数人们都愿意相信,这二人,的确有着这样的本领。
伏龙,自然便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而凤雏,便是庞统。在演义中,庞统是足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顶尖谋士,是得之即可安天下的人物。
那么,于历史真实中,被称作凤雏的庞统是否如演义那般神秘莫测呢?如果最终庞统没有阵亡,蜀汉会统一天下吗?
(二)乱世凤雏 士之冠冕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荆州襄阳人。生于汉室倾颓、天下大乱之际。可以说,最初的时候,他是不被人知晓的。也算是“默默无闻”的一类人物。
可他这种“默默无闻”既不像郭嘉那般,隐居起来,只与英雄结交,使得人莫能识。
又不像初期的诸葛亮那般,隐居起来,待时而动。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呢?用史料原话说就是: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也就是说,年少时,庞统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上去,孩子虽然很老实,但是却没有那么太聪明,以至于没有太多的人了解他。
就这样,一直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名声才渐渐的显露出来。而令他显名的,恰恰是那位水镜先生,颍川人司马徽。经过与庞统一天的谈论,他这样评价庞统:
“南州士之冠冕”。
也正是有了如此的评价,庞统才“由是渐显”。
庞统为人,喜人伦规范,对于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很是看重。而这,也是这个年轻的“南州士之冠冕”对于当时动乱天下的一个补救措施。
可以说,后世所论蜀汉谋臣,必然首提诸葛亮、庞统与法正。
可是三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就对于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实现方法来说,诸葛亮偏重于“治”与“法”的结合,在上以身作则,在下万民守法而效法,以此,来实现他的治国之梦。
至于法正,其更多偏向于奇谋,加之个人品德比诸诸葛亮与庞统要差一些,以至于并不见得他在治国理政、救济社会上有什么太大建树。
而庞统则不然,与诸葛亮相比,他有着一番属于自己的政治理念。那就是以教化安天下,正风气以安人心。
在《三国志》他的本传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说的是他在品评人物的时候,往往有些言过其实。
说的通俗点,就是过分夸赞他所评价之人。难道是他并没有过人的识人之能吗?
当然不是,他对于东吴名臣、江东大族中的陆绩、顾劭、全琮等人的评价,连这些人自己都很折服。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的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是不理解,故而发问。面对这些人的询问,庞统是这么回答的:
“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这也就是说,在庞统看来,值此天下大乱之际,世道倾覆、人心不古,针对于此等恶多良少的局面,他的办法就是重振儒道、正风俗,依靠良好的社会教化来洗涤人心。
人心若复则礼教重兴,礼教重兴则社会可安,社会若安则天下大定。
故而,他在评价一个人时,常常言过其实而增其名望。这样做,到最后所得到的真正为民为国的人才纵使十失其五,犹得其半!而得到的这些人便可以为了世道、人心自勉的同时而努力追取着。这,便是他以重振社会教化、道德风气来振兴天下的追求。
可以说,历史并没有给庞统机会来施展他如何救济社会的做法。也许乱世之中,单纯的依靠这种教化手段,并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或者说,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手段。
但其实庞统的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历史渊源,其实自东汉中期以来,社会上伴随着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而出现了品评清议的做法。往往经过某些大名士的几句好的点评,此人几乎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名扬天下,从此以后仕途也会变得通达。
而这些人中,有的人确乎谦谦君子,有着治世治国的能力。可也有着相当一部伪君子沽名钓誉,并不具备着安天下的能力。
所以,庞统才呼吁兴教化、正人心。他渴望天下回归到那个安定的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无法得之此法的可行与否,但是,这最起码表达了他对于安天下、救社会的看法与愿望。从这一点来说,比诸同时代的诸多策士,庞统是要强上一个境界的。
其实,仔细看其本传,便会发现,庞统不仅有着对于社会的展望,他的实际政务能力也是相当的高,并且其性格中亦有不违己心的不羁之气。
建安十五年前后,他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起初的时候,他以从事的身份守耒阳令,可是,此时,他也表现出了自己性格中的不羁的一面。那就是“在县不治”,这就真的像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不理政事。而其结果就是被免官。
庞统为何不理政事?是他的政务能力真的不行吗?还是他根本不以一县百姓为重?当然不是如此。我们可以猜测,庞统此举既有遵循自己的本心,也有着故意而为之或者说负气而为之掺杂于其内。
因为,他对自己有着自信,那是来自于对于自己才华与能力的自信。
恰巧此时,江东鲁肃与刘备书中写道: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这时,诸葛亮也是如此对刘备推荐庞统,因此,庞统真正开始逐渐的进入了刘备集团的核心。经过与庞统的一番交谈,刘备相信,这必将是一个才谋与政务通达,又可以辅佐自己定天下的奇才(大器之)!
既然都推荐他成为一州之内除却刺史州牧以外的高级官员,那么,庞统真的被刘备任命为治中从事,亲待程度仅次于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可以说,信任至极。
而此时,距离落凤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那么,在这五年中,“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的凤雏又为刘备谋划了哪些大计呢?
身为良谋,庞统对于当时刘备所处的环境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当时,刘备已经逐渐的占据了荆州大部,事业也正开始蒸蒸日上。可此时,庞统找到了刘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众所周知,刘备集团的发展指导核心,便是隆中对。而荆州的拥有,是隆中对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现如今,荆州已据,下一步,便是如何收取益州了。
可以说,庞统对于荆州的分析,更加的透彻。连年的战乱,荆州人口的确锐减。更何况,荆州如今三分,原有的中原避乱于此的贤才以及本地的人才也已经被三家瓜分殆尽了。若要想继续壮大自己,则必须将目光方向瞄向远方。
而且,庞统所说的话,重点在后半部分。那就是若刘备只有荆州,西无依靠、南无后路,东不可进、北不可胜,此四战之地,夹在曹孙两家之间,又无险可守,迟早会被两家吞并!
其实这种情况,刘备深知,诸葛亮亦深知,诸葛亮对于此时刘备的境况有着深切的认识和精辟的概括,那就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所以说,以此看来,庞统于此的见识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是,虽说见识如此,也将目标看向了益州,但是当务之急,就是怎样从速的拿下益州。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为刘备带来了入蜀契机的张松与法正,另一个就是促使刘备下定决心的庞统。
(三) 定计取西蜀 那年落凤坡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意欲讨伐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璋因此恐惧。
时在法正、张松劝说下,迎刘备入蜀,至此,刘备终于可以进入蜀地了。那么既然来此,刘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刘璋抵御张鲁,他的目的,是刘璋的益州。可是话虽如此,到底要不要借此入蜀,刘备还是犹豫了起来。
面对着庞统的夺取益州的进谏,刘备如此回答道: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刘备一生的政治信条,虽然不免有政治作秀于其内。可于当时天下诸侯来说,若是以品德论之,刘备的确数一数二。他如此说,不是不想取益州,也不是没有能力攻伐益州。
要知道,他与诸葛亮的隆中谈话,早就已经看准了益州。他怕的是若是取同为汉室宗亲刘璋的益州之地,会有损于自己二十多年来积累的政治声望,这不是他愿意见到的局面。
所以,当此之际,纵然他知道此刻益州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纵然他知道一味的拖延会引发什么后果,可是包括诸葛亮在内,二人还没有下定决心,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军益州。因为各种因素要求他们不得不慎重。
这一次,张松、法正带来了机会,可一向谨慎的刘备依旧是有些迟疑,此时,庞统为他找到了合理的理由,一个能够解开自己心结,说服自己的借口。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这一段话就两个意思,乱世当通权变,不知变通,不知取舍,以何与他人相争?另外,益州沃野,刘璋昏庸,此时不取,必为他人所得,如果还顾及虚名,不敢取舍,如此的难以抉择,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听过庞统的话,刘备动容了。他知道,庞统说得不错,而他也必须做出选择了。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面临着真实而严峻的外部压力时,庞统,以其权变之说,替刘备说服了自己。
因此,建安十六年冬,刘备亲率庞统、黄忠、魏延并数万大军应邀入蜀。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此时,距离落凤,还有三年的时间。
而他人生中的奇谋闪光也是在这三年里出现的。庞统此人,善奇谋,可更喜欢兵行险道般的奇谋。他是一个擅长帝王秘术的通变策士,因此,他的奇谋,往往会表现出很大胆的一面,就像是项羽用兵一样,兵出险招的同时,从不等待所谓的战机,而是以自己的冒险来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机会!
当刘备大军入蜀之后,远在成都的刘璋更是去成都三百六十里、亲率三万余大军前来迎接。
刘璋此举意思很明显,这其一,便是表达出自己的诚意。其二,便是炫耀蜀中的实力,以此震慑刘备,莫有他想。
而此时,两人相见之后,也是欢欣达旦,看上去,刘璋似乎已经没有防备了。此时,庞统出现了,他对刘备说道: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意思就是刘备应该趁此机会,拿下刘璋!以此要挟蜀中,从此定蜀轻而易举。可以说,这个想法大胆至极。充分的体现了庞统这种兵行险道的奇谋。对于他的这个提议,刘备也许也是内心一颤,不过,他最终没有同意庞统的这一提议。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就这样,刘备开始驻军葭萌,广树恩德,收买人心。继续着他对蜀中百姓、官吏的政治渗透。一年后,机会出现了。当时刘璋一方因刘备驻军葭萌一年的所作所为起了戒心,而另一方面,荆州也的确有了一些风吹草动。那么,是就此进军蜀中腹地,还是无功而返退回荆州?
刘备当然不想放弃一年来的努力,可是,他并没有理由调兵相向,此时,该如何是好?
这一刻,凤雏再次出现了。其实纵观庞统对于以教化兴社会或者是对于谋略的兵行险道来说,我们可以发现。
他每提一策,往往超出常理许多。但是其策所致效果却是非常可观。尽管在超出常理的同时,一策的执行有着很大的风险,可是对于庞统来说,只要他敢提,那就是有着相当的把握。
若此策以他所提供的冒险之法来完成,那么其最好的结果是超出以谨慎之法来完成的。若此策不以冒险之法来完成,而以平常之法来驱使,其结果也是成功。
而若此策不成,他还能够给出相应的对策。在给刘备献策如何进取蜀中的三策,完美的体现了庞统大胆奇谋而又不失稳妥的特点。
他对刘备如此说道: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这是庞统人生中的闪光点,最终刘备选取了中策,一步步稳扎稳打,所过之处,蜀人望风而降,实力也是愈发的壮大。
虽然耗损了时间与钱粮,可是终究距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我们不知庞统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也许他最看重的当为第一策。可他的主公由弱小而逐渐强大,一生谨慎。既然选择了第二策以取益州,身为臣属,他只有誓死相从,直到雒城之下。
“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刘备是一个苦命的人,他出身低下,刚刚踏足天下的时候他的政治影响力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与曹操孙权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依靠着自己的屡败屡战,他一路走到了今天,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若有天命之说,似乎真的有些天不佑汉。一代英才庞统,英年早逝,留下了那未竟的梦。庞统战殁后,刘备甚是哀痛,每每提到庞统,便是痛哭流涕。那一刻,我相信,刘备是真心的。他欣赏与怀念那个敢与他说: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的凤雏,怀念这个与孔明不一样的谋主,斯人已逝,他所能做的就是追赐,来弥补内心的伤悲。
可以说,在刘备入蜀的前期,庞统的作用超过了法正,甚至说比过了孔明。那是属于他的荣耀,属于他的功绩。
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本传的结尾,将其与曹操的骨干谋臣荀彧相提并论。可以说,有着很大的合理性。但是,荀彧所显露出的奇谋与庞统不相上下,其精湛的政务能力,似乎要高于庞统。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历史并没有给庞统更好的展现其政务能力的机会。
而一旦庞统能够活下来,也许诸葛亮就会晚一些入蜀,在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中,若有庞统的存在,刘备就算是败,也不会败的太惨。
那样一来,就算刘备无法一统天下,蜀汉的实力也绝对会有所提升的,因为这一切,来源于庞统的能力。
可是,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里,身为策士谋臣,奇谋与政务并行,奇谋又颇高于政务的庞统,可能于蜀汉内部来说,似乎还是要弱于诸葛亮一线。但是他的眼界、心胸、个人修养是要强过很多策士的,综合来说,他足以称之为三国时期的一流谋臣,自然也就当得起凤雏的称号。
庞凤雏死在落凤坡?
评书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但是真实的历史不是庞统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兵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你说的杨老将是杨业么,如果是我继续说,杨业以前是北宋西汉皇帝手下的将军,后被宋朝皇帝相中,用计策使得西汉皇帝让杨业归降宋朝。可以想象一下杨业在西汉并不受重用。但是到宋以后宋是重文抑武的决策,从宋太祖开始就是。让后宋和契丹也就是辽朝打仗,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别被电视剧误导了,再补一句,我只说真实历史,从不看荒唐的历史剧,如果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对不起
庞统为什么甘愿为刘备而死?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千里马需要有伯乐赏识才不会被埋没,而庞统这匹千里马正是遇见了刘备这个伯乐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刘备出兵西川帮助刘璋打张鲁,庞统也跟随他一起出征。虽然最后张鲁被打跑了,但是西川却成为了刘备心中的一块心病,因为他想取西川,但是却苦于师出无名。
荆州是他借东吴的,西川是他同宗刘璋的,自己却一直无立足之地,再说荆州迟早要还的,而西川自己不取,曹操也一定会来取,但是自己又不想被天下所诟骂。当刘备将自己心中的烦恼告知庞统时,庞统便对刘备说:“主公放心,我一定会让你师出有名的。”
庞统所谓的师出有名,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他故意将自己的行军路线告诉张任,然后再大军分为三军,他率领前军走在最前面,而且特意要了刘备的的卢马,当他看见张任的伏兵时,大笑一声从容赴死。得知庞统中箭身亡的消息后,刘备痛不欲生,他知道庞统为了能够让自己攻取西川,用死来换取了这个机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庞统赴死也是自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