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是谁,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齐天大圣是谁,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明朝时,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神魔小说层出不穷,《西游记》《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部作品除了题材相同之外,还有诸多其它相似之处:如人物关系的重叠,故事脉络的承接顺延等。但同时它们也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例如在《西游记》中大放异彩的孙悟空,并没有出现在《封神演义》中,而在《西游记》中打酱油的哪吒却成了《封神演义》的主角之一,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孙悟空和哪吒的原型又是谁?下面我将结合两部书的成书背景和原著内容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
《封神演义》中为何没有孙悟空同为神魔小说,但孙悟空并没有出现在《封神演义》中,而哪吒却出现在了《西游记》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两部书时间设定不同;二是它们的叙述重点有很大差别;三是成书背景的差异。
两部小说的时间设定并不相同。《封神演义》的时间设定在商末周初,大约是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3年之间。具体到哪吒,其出生时间应该处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封神演义》第十二回详细叙述了哪吒出生的场景:
话说陈塘关有一总兵官,姓李,名靖……遣下山辅佐纣王……李靖大惊,望肉球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取名叫做“哪吒”。
而《西游记》的时间设定主要集中在西汉末年至唐太宗贞观年间,故事发生的时间要晚于《封神演义》。根据推算,孙悟空大约出生在汉元帝初元四年,即公元前45年,比哪吒整整小了一千岁。也就是说,《封神演义》故事发生时,孙悟空还没出生,因此他当然不会出现在封神故事中。而西游故事发生时,哪吒已经出生并修炼成仙,因此从时间逻辑来看,他当然可以出现在《西游记》中了。
叙述重点两部书的叙述重点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封神演义》主要侧重点在宣扬本土的道教,构造的神仙体系也是在道教的框架之下。《西游记》则有着浓厚的扬佛抑道思想,叙述的重点是外来佛教对本土道教的冲击。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牛魔王、红孩儿等一开始都处在道教阵营,最后弃道从佛,成为了佛教的代表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孙悟空作为佛教的代言人,自然不是以宣扬道教为主的《封神演义》重点描写的对象,而在《西游记》中打酱油的太上老君、李靖、哪吒、太乙真人等道教人物则一跃成为《封神演义》中的主要角色。
成书背景根据考证,《封神演义》约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略晚于《西游记》(约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同时,《封神演义》在诗词和景色描写等方面大量借鉴了《西游记》,也可以看出《封神演义》成书时间要晚于《西游记》。关于《封神演义》成书的背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记载道:
林樾亭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
由此可见,在《封神演义》成书之前,《西游记》已经广泛流传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许仲琳(一说陆西星)撰写《封神演义》的目的是想要与《西游记》掰手腕。而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已经没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只有另立新人才能有所突破,因此在写作《封神演义》时,不排除作者有意规避孙悟空。
孙悟空在《封神演义》中的影子由于《封神演义》受《西游记》影响太大,许仲琳又是吴承恩的铁杆儿粉丝,以至于虽然孙悟空并没有正式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但在《封神演义》中却可以找到孙悟空的影子。不少人还将其视为孙悟空的前世,他就是梅山七怪之首袁洪。袁洪与孙悟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两者本象相似。袁洪是白猿修炼成精,孙悟空则是花果山天产石猴,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是猿类。其次,两者神通重合。袁洪最有名的神通是八九玄功,其中就包含七十二般变化、砍头再生、元神出窍,孙悟空同样以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砍头再生、元神出窍等神通著称。再次,两者兵器类似。袁洪手持的兵器为一根铁棍,孙悟空则是如意金箍棒,同属棍棒行列。最后,两者均是杨戬的手下败将。袁洪是被杨戬借助女娲所授的《山河社稷图》擒获,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同样也是被杨戬打败的。
由此可见,袁洪与孙悟空之间在冥冥中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虽然如此,但并不能说袁洪就是孙悟空的前世。一方面,在两部作品中,并没有将袁洪与花果山仙石联系起来的直接证据,现有的所谓联系无一例外都是人们自行脑补的,小说中并没有相关线索。另一方面,袁洪在《封神演义》中已经被封神,不可能再通过仙石转世成孙悟空并归顺佛教。与此同时,孙悟空掌握的那些神通均是后天学习的,如果他真是袁洪转世,应该和猪八戒、沙僧一样拥有前世的兵器和神通,根本不用花力气再学习一遍。因此,《封神演义》中的袁洪仅仅是孙悟空的影子,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他仅仅是许仲琳向《西游记》致敬的产物。
综上所述,《封神演义》中没有出现孙悟空,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故事设定在商周时期,远远早于《西游记》,孙悟空当时还未出生。此外,《封神演义》的叙述重点和成书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孙悟空的出场。但是,由于《封神演义》深受《西游记》影响,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孙悟空的影子,袁洪即是证据之一。(完)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沙僧取经成功之后都分别被封为什么称号?
1、唐僧-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2、孙悟空-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3、猪八戒-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 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4、沙和尚-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 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长篇小说《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书中师徒四人虽性格不同,但他们最终团结一心、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西游记》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修正果的故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谁?
谢谢邀请!《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农民,有人说是孙悟空真真实纯在。更有人说孙悟空在《山海经》里有原型。所以关于孙悟空原型之说众说纷纭。 孙悟空学艺归来,回到了花果山。想着找个合适的兵器自己用。就到了东海龙王的宫里,龙王拿出几样刀枪剑戟,孙悟空都嫌太轻了,于是看到了定海神针。孙悟空看着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能打能小,就收为己有了。东海龙王被逼无奈只好上天告状。孙悟空又到了阎王的地狱,阎王只好按他意思画掉了生死符!玉帝知道后派太白金星招安孙悟空,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后被人耻笑,才知道弼马温只不过是个看马的官。孙悟空就气回花果山了,玉帝派天兵天将,巨灵神,哪吒三太子,托塔天王都不能取胜,只好再次招安,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让孙悟空看管蟠桃园。听说王母娘娘要开蟠桃会,请的都是各路神仙,却没有孙悟空,孙悟空就大闹蟠桃会,喝了蟠桃会上的酒。又跑到了太上老君的宫里,打翻了炼丹炉,吃了仙丹,成了金刚之身,又被烧成火眼金睛!玉帝只得派十万天兵和神仙来捉拿孙悟空,结果都不行。一时间天宫里乱成一团。玉帝只好请来了如来佛,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来,在观音的点化,孙悟空开始保护唐僧取经的西天之行!
每种称呼代表他对孙悟空什么心态?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可以说是唐僧师徒几人中最具人情味的一个,这一点从他对孙悟空的称呼就可以看得出来。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猪八戒对孙悟空的称呼是截然不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至少出现了九种不同的称呼,分别是弼马温、哥啊、哥呀、哥耶、哥哥、猴子、师兄、行者、遭瘟的。这九种称呼按照感情色彩可以分为三类,即中性称呼,包括哥啊、哥耶、哥呀、行者;褒义称呼,包括哥哥、师兄;贬义称呼,包括弼马温、猴子、遭瘟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中性称呼所有称呼中,中性称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称呼,包括哥啊、哥耶、哥呀、行者四种。主要出现在二人日常对话之中,交谈时双方心态都比较平和,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周围环境、气氛比较宽松,无紧急情况发生;感情色彩也不是很强烈。
哥啊这个称呼出现频率最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猪八戒都是称呼孙悟空为“哥啊”。这个时候的猪八戒心态摆的比较正,对二人之间的定位也比较客观、准确,将孙悟空视为自己的长兄,不卑不亢。例如,第二十回,猪八戒加入取经团队不久,见到路边有人家便要吃饭借宿,被孙悟空批评后,猪八戒回答时称孙悟空为“哥啊”。
行者道:“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报怨!”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这喝风呵烟的人。我从跟了师父这几日,长忍半肚饥,你可晓得?”
哥耶与“哥啊”相比,这个称呼的感情色彩要更欢快一些,一般发生的情景都是在二人打趣、开玩笑的时候,特别是猪八戒认为自己占了孙悟空便宜,内心窃喜的时候。例如,第三十九回,孙悟空对唐僧说救治乌鸡国国王有难度,自己干不来。猪八戒便撺掇唐僧念紧箍咒,得手之后,八戒内心窃喜,称呼孙悟空为“哥耶”。
行者骂道:“你这呆孽畜,撺道师父咒我哩!”八戒笑得打跌道:“哥耶!哥耶!你只晓得捉弄我,不晓得我也捉弄你捉弄!”
哥呀与“哥耶”相类似,“哥呀”一般也出现在气氛比较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此时,猪八戒内心是欢快的,或是认为有便宜可占,或是认为有好事要发生,总之对孙悟空心存感激或者敬佩。例如,第三十八回,孙悟空带领猪八戒前往乌鸡国御花园寻宝,看到芭蕉树下埋着一块石板,猪八戒以为下面是宝贝,心中一阵狂喜,于是称孙悟空为“哥呀”。
呆子欢喜道:“哥呀!造化了!果有宝贝!是一片石板盖着哩!不知是坛儿盛着,是柜儿装着哩。”行者道:“你掀起来看看。”
行者“行者”这个称呼“哥耶”“哥呀”不同,它主要出现在气氛比较凝重的场合。此时猪八戒内心通常都比较郁闷,感觉自己吃了孙悟空的亏,心里感到不平衡,有些许嘲讽、不满的情绪在里面。例如,第三十八回,猪八戒跟随孙悟空去乌鸡国御花园寻宝未果,还做了苦劳力,背了个死尸回来,心里很不满,于是便向唐僧告状。此时的称呼便是“行者”。
忽听得他来叫了一声,唐僧连忙起身道:“徒弟,看甚么?”八戒道:“行者的外公,教老猪驮将来了。”行者道:“你这馕糟的呆子!我那里有甚么外公。”
褒义称呼褒义称呼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主要包括哥哥、师兄两个词。一般而言,这种称呼都是发生在情况比较紧急、气氛比较紧张的情境中,猪八戒或是由于犯下了大错,或是有求于孙悟空,不得已对孙悟空进行恭维、夸赞。
哥哥一旦出现“哥哥”这个称呼,基本上都是猪八戒犯了什么错误恳求孙悟空原谅,或者眼前有比较大的利益自己又办不到,只能恳求孙悟空帮忙。此时的猪八戒内心对孙悟空是忌惮、害怕、尊敬和恭维的态度。第二十四回,孙悟空偷来人参果分给几位师弟。结果猪八戒囫囵吞枣的吃完之后,还想再让孙悟空偷些过来解馋,于是称呼就变成了含有恭维成分的“哥哥”。
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师兄与“哥哥”一样,“师兄”这个称呼也是发生在猪八戒有求于孙悟空的情境中。其实,猪八戒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有多认可孙悟空,而是为了突出孙悟空的长兄地位,满足孙悟空的虚荣心,从而使自己得到好处或者免于惩罚。例如,第三十八回,猪八戒被困于井底爬不出来,身边还有一具死尸,心里非常害怕,于是恳求孙悟空帮忙,此时的称呼就是“师兄”。
八戒急回头看,不见水晶宫门,一把摸着那皇帝的尸首,慌得他脚软筋麻,撺出水面,扳着井墙,叫道:“师兄!伸下棒来救我一救!”行者道:“可有宝贝么?”
贬义称呼贬义称呼的感情色彩也比较强烈,主要包括弼马温、猴子、遭瘟的三个词。贬义称呼主要发生在猪八戒愤怒、生气等气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或是由于孙悟空使自己利益严重受损,或是被孙悟空欺骗,内心强烈不满,于是对孙悟空进行讽刺、咒骂、贬低。
弼马温在猪八戒愤怒的情况下,称呼孙悟空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弼马温。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拥有实权,曾是天庭中的高层。而弼马温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猪八戒压根儿就瞧不上,因此这个称呼含有讽刺、轻视的含义。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时,起初猪八戒是看不起孙悟空的,因此双方对战时称呼他为“弼马温”。
行者闻言道:“你这厮原来是天蓬水神下界。怪道知我老孙名号。”那怪道声:“哏!你这诳上的弼马温,当年撞那祸时,不知带累我等多少,今日又来此欺人!不要无礼!吃我一钯!”
遭瘟的与“弼马温”一样,“遭瘟的”也是一个贬义的称呼,通常发生在猪八戒对孙悟空产生严重不满、厌恶的情景中,有诅咒的含义。第三十四回,孙悟空变作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母亲后,拿猪八戒开玩笑,撺掇妖怪先吃猪八戒。此时,猪八戒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和不快,于是口称孙悟空为“遭瘟的”。
行者道:“我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见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将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那八戒听见慌了道:“遭瘟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不好听啊!”
猴子与“弼马温”“遭瘟的”相比,”猴子“的感情色彩要淡一些,情绪也要更和缓一些。但猪八戒内心对孙悟空依然是嘲讽、不屑的态度。原著第二十七回,孙悟空去化斋后不久,猪八戒等人遇到了白骨精变化的女儿,手里拿着馒头和白米饭。猪八戒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吃到斋饭,觉得孙悟空大老远化斋不济,对他充满不屑,便称呼为”猴子“。
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
综上所述,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猪八戒对孙悟空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既有褒义的、中性的,也有贬义的。一方面这折射出猪八戒精于人情世故,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猪八戒与孙悟空之间至始至终都有着距离感,只是在有求于孙悟空时猪八戒才服软,其实内心里并没有真正认可这位大师兄。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西游记孙悟空为何竖旗曰?
其实他被骗了!
前面提到了孙悟空在玉皇大帝的策划下,终于到达了天庭为官,这个官就是弼马温。
眼看孙悟空被玉帝拉拢,天庭中不怀好意者也开始行动了,他们的目标是,决不能让孙悟空为玉帝所用。于是御马监几个小仙设计激怒了孙悟空,让他误以为弼马温是小官,于是反下了天庭。
面对孙悟空的不辞而别,天庭的敌对势力又做了哪些事情呢?孙悟空的命运将走向何处?
西游记中独角鬼王是什么来历,为什么要怂恿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
一、
孙悟空学艺归来,砍了混世魔王,抢了傲来国,闹了东海,还砸了地府。这些罪过加在一起都可以灭九族了,可是我们前面也分析过了,这些事情其实都在太白金星的安排之下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玉皇大帝服务。
所以,面对众人前来告状,玉帝不慌不忙的敷衍,还不惜说谎说不知道有这么个猴子,最后给太白金星使眼色,临时给孙悟空定了个弼马温的职务。
也就是说,孙悟空调皮捣乱,最后啥罪过没有,还受了仙箓,成了天庭里面一个不大不小的官。
可是随后发生的一切就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了,因为孙悟空反下天庭了……
其实对于玉皇大帝来讲,这不是坏事,当初提拔孙悟空,也正是相中了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为他所用,才能打破目前的天庭势力僵局。
而且没有孙悟空的这一闹,玉皇大帝还真没办法继续提拔他。
不过,天庭敌对势力,也就是王母娘娘那一边,也并没有闲着,她们一看孙悟空真的被怂恿反下了天庭,高兴万分,于是派出了两个人物,他们就是独角鬼王。
我们看独角鬼王是如何出场的?
孙悟空当了半个月弼马温,对于花果山来讲就是十多年,那么这些小猴子们在干嘛?
“只见那四健将与各洞妖王,在那里操演兵卒。”
这也说明,即使孙悟空上天为官了,那些小猴子们也没有放弃演练,这里面一方面有孙悟空走的时候的嘱咐,另一方面则是四健将的功劳了,要知道四健将本就是受太白金星所托,也就是他们表面上是替孙悟空练兵,其实从某种层面上讲,更是替天庭练兵。
二、
回到花果山的当天,孙悟空跟小猴子们正在喝酒呢,就有小猴子来报了:
“大王,门外有两个独角鬼王,要见大王。”
孙悟空认识这俩独角鬼王吗?
显然不认识,不然的话,他不会问他们是干什么来的,更蹊跷的是独角鬼王跑进来就拜,并说了这么一通话:
“久闻大王招贤,无由得见,今见大王授了天箓,得意荣归,特献赭黄袍一件,与大王称庆。肯不弃鄙贱,收纳小人,亦得效犬马之劳。”
当年孙悟空花果山称王的时候,可是惊动了整个周边地界,共72洞妖王全部参拜美猴王,听从调遣。后来的孙悟空又结识了六位兄长,可谓风光无限,这么长的时间,都没见到过独角鬼王,他们怎么今天突然来了呢?
独角鬼王还说久闻,那么他们到底是听谁说的?
如果是听孙悟空的六位结拜兄弟说的,那么他们今天前来拜见,理应由人引荐才对,他们自己前来的,而且还来的这么巧,证明他们的消息来源绝对不一般。
而孙悟空这次从天庭回来,并没有路过什么别的地方,是直接闯出南天门,直接回到花果山的:
“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
而这十几年间,不见独角鬼王前来,偏偏在孙悟空刚刚回到花果山的时候来了,事出异常,必有妖!
三、
显然,告诉独角鬼王孙悟空行踪消息的人,来自于天庭!
而且独角鬼王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硬要揭孙悟空伤疤,故意说他“得意荣归”,往孙悟空伤口上撒盐。
不仅如此,独角鬼王还进献了一件“赭黄袍”,这件物品意义非凡:
在那个时候,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赭黄袍”,一个猴子何德何能也配得上“赭黄袍”?
可是傻孙悟空还是笑纳了,不仅笑纳了,还立马封了独角鬼王为前部总督先锋,统帅72洞妖王的大将。
独角鬼王一看孙悟空已经上当,不禁再次往孙悟空伤口上撒盐:
“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
他能听说孙悟空上天当官了,还能知道孙悟空当天下界,会不知道孙悟空当什么官?
他其实就是故意继续激怒孙悟空,把他往造反的路上引,所以在孙悟空回答弼马温之后,独角鬼王鄙视的声音说:
“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
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弼马温是玉皇大帝临死安排的职务,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职务高低,在天庭除了孙悟空手下的几个手下讲过,也没有其他神仙嘲笑过孙悟空是弼马温,那么独角鬼王怎么知道他是养马的?
显然,独角鬼王这样说,就是为了后面的献计做准备:
“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
四、
结果孙悟空成功的中计了:
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
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乃是胆大包天,后来的巨灵神提到过这是大忌,牛魔王听说了这件事也是惊讶万分。
只是孙悟空并不知道称齐天大圣的后果,还以为独角鬼王是真心为了自己好,独角鬼王会不清楚天庭的实力?他当然清楚,他此举就像当年赵匡胤的手下一样,硬是让孙悟空来了个黄袍加身,说到底,还是培养孙悟空成为反动力量,拉拢他跟玉皇大帝作对。
也让玉皇大帝培养孙悟空的想法落空……
其实更委屈的是跟随了孙悟空很多年的72洞妖王,他们鞍前马后伺候了这么久,结果来了俩独角鬼王,几句甜言蜜语,就获得了这么高的职务,成了统领头。更重要的是,也把花果山的四万多只猴子,和七十二洞妖王逼上了绝路,想退出都难。
而玉皇大帝也不傻,当然清楚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搞鬼,于是派出了李天王和哪吒等人,暗地里跟孙悟空较量一下,他要看看孙悟空本领到底如何,只要本领足够强,那么就会继续纳为己用,也就是会同意他当齐天大圣。
说到底,孙悟空此举虽然是王母娘娘手下办的,毕竟王母是众妖之王,但其实也符合玉皇大帝的预期,就像赵本山的小品一样,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也预示着孙悟空要进行下一步磨炼了。
而独角鬼王及72洞妖王势力,也就是王母娘娘安插到花果山的卧底,也在玉皇大帝的安排下予以除尽,看看后来四健将怎么说的:
“今早帅众将与天王交战,把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鬼王,尽被众神捉了,我等逃生,故此该哭。这见大圣得胜回来,未曾伤损,故此该笑。”
那时候的孙悟空也已经明白了处境,所以回话也相当利索:
“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
那么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玉皇大帝面对王母娘娘的进攻,又做了哪些部署?孙悟空后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创文章,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