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哪位皇帝,从未见过老头刘备

2023-02-19 06:28:04 93阅读

乐不思蜀是哪位皇帝,从未见过老头刘备?

《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确实很爱刘备。嫁给刘备之后,完全遵循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传统,对于刘备这个年纪上都可以给自己当爹的老男人死心塌地。

不仅背着哥哥跟随刘备悄悄跑回了荆州,在被骗回江东之后,还依旧想着刘备,甚至于在夷陵之战中,听闻刘备猇亭兵败,死于乱军之中的传言后,万念俱灰,投江为刘备殉葬。

乐不思蜀是哪位皇帝,从未见过老头刘备

这主要是因为小说中的刘备,形象太正面了。出于罗贯中拥刘贬曹的主观叙事角度,刘备成为了书中的绝对主角,他胸怀天下,仁厚爱民,人格魅力简直无敌。与此同时,刘备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娶了孙夫人之后,真心相待。

这和为了政治利益,不顾妹妹终身幸福的孙权形成了鲜明对比。起初孙夫人是不喜欢刘备这个老头的,但是最终被刘备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以及被刘备的真情所打动,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大了二十多岁的男人。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戏剧性的情节刻画只是为了烘托刘备的正面形象。在正史中,这其实就只是一场政治联姻,刘备没那么喜欢这个小娇妻,而孙夫人也不爱这个老男人。

在正史中,孙权确实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但其实并没有说她叫“孙尚香”,包括《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只是称其为孙夫人。“孙尚香”这个名字其实是来源于戏剧《甘露寺》,并在后来被广为流传。

而这个孙夫人的形象,也并没有戏剧小说的那般痴情,因为这本就是一场她不喜欢的婚姻。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决定用联姻的方式,招刘备成为孙家女婿,而孙夫人就自然成为了这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而孙权的这个妹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算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对于这样一场被安排的婚姻,其实和排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刘备年纪实在太大了。

刘备和孙权联姻的时候大概是建安十四年,此时刘备应该在四十八岁左右。至于孙夫人,虽然历史上对于其生卒年没有详细记载,但是顶多也就二十来岁,因为他哥哥孙权都才二十几。就算刘备名声再怎么好,那也是一个老头儿,孙夫人估计很难喜欢。

但是没有办法,孙坚和孙策死后,孙权就是孙夫人的家长,正所谓长兄如父,容不得她拒绝。于是,这场年龄相差了二十几岁的婚姻还是结成了。

而刘备和孙尚香的婚后生活,其实也并不幸福。这个孙夫人从小就爱舞枪弄棒,嫁给刘备之后,还不忘带上自己的卫队。《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皆记载,孙夫人有着百人规模的贴身卫队,刘备每次见孙夫人,心里都慌得不行。

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如果孙夫人真的接纳了刘备,应该不会如此刁难自己的夫君。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刘备与孙夫人结婚数年,却没有子嗣。毕竟孙夫人搞出了这样的阵仗,刘备哪还有闲心去洞房。

而且对于刘备来说,他深知孙夫人的身份,二人的结合,完全就是一场不具任何感情基础的政治联姻。而他和孙权的联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的对抗曹魏所结成的暂时性利益共同体,并不稳固。双方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其实分歧矛盾不小。这也注定刘备不敢过于的和孙夫人亲近,毕竟她是孙家人。

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二人虽然是夫妻,但据说其实是分居两地。

孱陵故城,又名孙夫人城,在县,相传此乃刘备妻孙夫人所筑。夫人权之妹,疑备,故别作此城,不与备同住。

甚至于刘备西征益州时,也没有带上孙夫人,而是将她放在荆州。同时因为担心孙夫人作乱,还专门让留守的赵云执掌内宫事务,监视孙夫人。

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种种条件约束下,导致二人很难产生真正的感情,所以最终孙夫人离开了刘备。当时孙权趁刘备西征,便派人来接孙夫人。当时孙夫人临走时还想带着阿斗一起,将其带到东吴做人质,以此要挟刘备。但好在赵云和张飞中途将其截住了,抢回了阿斗。至于孙夫人,他们并未阻拦,走了也就走了。

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其实从这件事就看得出来,孙夫人还是站在孙权一边的。而刘备这边,其实也不太想她留下。夫妻二人的感情可见一斑。

而孙夫人回到东吴之后,便失去了消息,并无思恋刘备还为其殉葬的记载。其应该是寻找自己的爱情去了吧!

乐不思蜀是什么短语?

乐不思蜀是成语。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三国演义中后主指的是谁?

三国演义中后主指的是蜀后主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男,汉族,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感谢邀请,我是“宁静影像故事”。爱思考历史,喜欢分享有趣好玩视频,给生活加点新料。

刘禅,是蜀汉的第二位皇帝,蜀汉就灭亡在他的手里。他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典故,在人们眼中,刘禅几乎成为废柴的代名词。

近些年来,也逐渐有人为刘禅翻案,称刘禅其实是位聪明人物。那么,刘禅到底是废柴,还是才俊呢?

刘备建蜀汉称帝,刘禅被封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成才,刘备让他多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

刘备令刘禅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刘禅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继位,根据刘备遗诏,诸葛亮辅政。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没有作为,诸葛亮才不得不事必躬亲。

诸葛亮病逝,刘禅独揽朝政,下令禁止官员奔丧,还驳回了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经过向充等人劝谏,刘禅才答应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真正独掌朝政期间,也少有功绩。后来邓艾奇兵入蜀,刘禅选择投降,拱手将刘备等人多年打下来的基业让出,向邓艾军投降。

期间,北地王刘谌请求背水一战,刘禅不同意,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戈请求带兵前来保护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刘禅只同意了一件事,就是向邓艾军投降。并且,刘禅投降后,还下令让坚守在剑阁的姜维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成语乐不思蜀,由此而来。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命人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有人说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装傻是为了保全性命,应该是他本性如此,扶不起。

己家看法,欢迎关注“宁静影像故事”,留言讨论。

刘禅是否是个昏庸的君王?

陈寿在《三国志·后主传》里对刘禅是这么评价的: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hūn àn;同“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后主(刘禅)任用贤明的丞相时,就是就是遵循天理的君主;等到被宦官小人迷惑,就成了昏庸的统治者。古话说:‘白色的丝帛没有确定的色彩,只取决于它所沾染的颜料。’真是说的太对了!”

这是陈寿的“素丝”之论,他把刘禅喻为没有底色的“素丝”,就如一张白纸,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贤相(诸葛亮)在位时,他就是个“循理”的明君;等到诸葛亮去世,他身边出现了“阉竖”小人(黄皓),就成了昏君。

所以这“素丝”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是说刘禅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吗,还是就像题目中所言,“软弱无能”?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建立后,便没有设置传统的史官,“国不置史”,导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资料匮乏,《蜀书》所占的篇幅在《三国志》里面是最少的,《后主传》更是令人发指地简略,刘禅在位四十一年,除了蜀国灭亡那一年及迁居洛阳之后记述颇详,其余年份每年惟有几句话而已,就如流水账一般。

但从这些简略的记载中,依旧可以大致归纳他生涯的几个阶段:

垂拱而治

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前后共十二年,这期间国事先后由诸葛亮所专,刘禅垂拱而治。

话说在《魏略》里面记了一句真实性存疑的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据说是刘禅的原话,“国事由诸葛亮处理,朕负责国家的祭祀。”这也是诸葛亮执政时蜀汉朝局的一个实情。

这句话向来被人拿来怀疑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抱怨,但真是如此吗?世人总是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鱼、水之情”大肆赞扬,但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难道不是更值得称作典范吗?

刘禅登基时,虽说才年方十七,但这个年龄绝对是可以亲政的,但诸葛亮身上有刘备的遗诏加持,以“相父”的身份,总领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就这样的权臣,最后居然还能得以善终,极尽哀荣,子孙得受余庆。想想前世后世那些辅政大臣,有哪个有好下场的,死后被清算的霍光?生前被夷三族的杨骏?

这里固然是因为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但刘禅用人不疑的政治素养不也体现在内了吗?

除了成为千古典范的君臣关系,两人之间的私人感情其实也有体现,史书上记载有诸葛亮对刘禅的两次赞扬:

一次是在刘备写给刘禅的遗诏中,内中提到了诸葛亮对他的表扬: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中郎将射援到我这儿来时,讲诸葛丞相赞叹你(刘禅)聪明且有度量,射援还向我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看来你超过了我原本对你的希望……”

另外,在诸葛亮的一封信中提到:

朝廷(刘禅)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皇上今年才十八岁,天性仁爱聪敏,慕爱德行,礼贤下士……”

既说明了诸葛亮对他的感情,同时也可以看到刘禅自身的才能与素质,其实也并没有常人印象中那么不堪。

自摄国事

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234年)秋“星陨五丈原”后,此后由他指定的继承人蒋琬“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控朝廷大权,但丞相制度却在此时被废除了,这显然是刘禅的作为,是他准备参与国政的一个表现。

此后直到蜀汉灭亡,将近三十年,刘禅一直有参与朝政的治理。

蒋琬在位时,虽也是一人“录尚书事”,独掌朝政,但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声望与能力,凡事都不敢专断独行,就算“将在外”,遇事也得预先向朝廷禀告: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而在延熙九年(246年)冬,蒋琬去世,此后刘禅便开始自摄国政了。

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蒋琬死后,费祎继任大将军并录尚书事,在第二年也就是延熙十年的时候,刘禅新设立了“卫将军”一职衔,迁姜维为卫将军,并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这实际上是对相权进行分割了,是刘禅为了加强权力的一种政治手段,这能说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除了懂得分权制衡,刘禅也能够纳谏,比如董允与谯周曾对刘禅“常欲采择”、“增广声色”等扩充后宫的行为进行劝谏,而刘禅也能够采纳,懂得任用这些直臣。而刘禅后来虽然宠信宦官黄皓,但因为董允的劝谏,也一直不敢给他加官: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他的朝中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贤臣,宫廷内也没有发生内斗的记载,这在当时简直是一股清流。看看看看北边魏国司马氏的内乱,看看东边吴国为了皇位的骨肉相残,蜀汉的内朝外廷一直都能稳如泰山,这难道没有体现出刘禅的政治才能吗?

在刘禅的治理下,当时蜀汉的经济情况也不错,据载,蜀亡之时,府库中尚有:

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以区区益州之地,能积攒出如此充盈的府库,这能说是无能的表现吗?

乐不思蜀

后主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在绵竹大败诸葛瞻,震动成都,刘禅举国投降。《三国演义》里姜维一句“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早降”,给刘禅招了不少黑点,世人也常以此来对他加以恨其不争的讽刺。

可是看看三国的地盘:

我们看地图,好似调色板一样涂了三块颜色,感觉好像版图差不多大。但是这种地图是很能糊弄人的,根本看不出国力的差别。真正能看出国力的,是看朝廷设置的州郡的密度,这直接与土地的开发程度与人口这两项国力的主要指标有关。

当时东汉设置的十三州,魏国占据了九个,吴国占据了三个,蜀汉只有一个益州。可以说在国力上魏国对蜀汉完全是一个碾压的态势。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明知毫无胜算,难道真的要战到益州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刘禅选择以最少伤亡的方式,不战而降,虽说有点不够英雄,但认清现实,也是一种识时务的“仁”吧。

此后,他被举家送往洛阳,被司马氏掌控的朝廷封为安乐县公: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后来司马昭在宴请刘禅的一次宴会上,故意命人表演蜀汉的伎乐,以之试探。刘禅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问他思不思念蜀汉,刘禅答到:“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典故,一直被人拿来嘲笑刘禅。但我们看看三国另外两家的结局,曹髦在大街上被司马昭的部下公然弑杀,孙皓梗着脖子跟司马炎放狠话,投降不过几年便死在了洛阳。而刘禅享寿六十五,子孙不光得到保全,还能封侯立国: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这还看不出刘禅“乐不思蜀”里的这股聪明劲儿吗?

总的来说,刘禅当然不是一个英主,无法要求他以一个弱小的割据势力去争霸。但他能在皇位上坐上四十余年,前期任用贤相,用而不疑,懂得放手;后期自摄国政后,虽也有宠信宦官小人的槽点,但朝中依旧有贤臣在位,朝局稳定,府库充盈。总的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守成之君。最后在敌方优势尽占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举国投降,而在司马氏的试探下,机智地用“乐不思蜀”这样装傻的话,终得保全自身与子孙。

所以综合来看,刘禅软弱倒是真,但无能就谈不上了。其实若是把标准放宽一点,刘禅还真的不负诸葛亮的那句评价:“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