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的资料,核桃是我国原产的么
张骞的资料,核桃是我国原产的么?
核桃应该是胡桃科里的单一属种,原产欧洲东南部及亚洲西部汉代传入中国,经数百年的繁育国内品种已经和国外的完全不同了。
世界上基本亚热带地区都有胡桃科植物分布,品种数百种。
国内各地都有分布,东北以秋子居多(野生)华北,西北也有分布。棉核桃(主要的食用核桃)因人为广泛种植分布在北方大部,但品质好的在山西,河北,陕西,新疆等气候干燥的一带。麻核桃(介于野生和家养过度期培育出的品种)主要那个在华北,用途基本供文玩使用。铁核桃分布在南方大部,绝大数野生,皮厚无食用价值,但经人工改良出现了云南“纸皮核桃”等可食用的品种但根源是铁核桃。另外南方江浙,湖南湖北一带还有胡桃分布,当地人叫“山核桃”或小核桃,如临安小核桃
按产地分类,有陈仓核桃、阳平核桃
新疆库车一带的纸皮核桃,维吾尔族人叫它“克克依”,意思就是壳薄,含油量达75%。这一品种结果快,群众形容它“一年种,二年长,三年核桃挂满筐”。
山西汾阳、孝义等地核桃以皮薄、仁满.绿核桃就是山核桃,约有20个种,其中4个种原产我国,1984年浙江林学院在安徽金寨发现一个新种。原产北美的有11个种,被称为长寿果的碧根果就是其中一种,又名大核桃。中国山核桃主产于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浙江省内的产地包括临安的岛石、昌化、于潜,淳安的临岐、唐村,安吉的孝丰,桐庐的分水等地。临安是中国山核桃产地之一,山核桃的栽培利用已有500多年历史。临安山核桃素以粒大壳薄、果仁饱满、香脆可口的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核桃的产地在哪?是哪的里的特产?
核桃的产地在哪里
商洛是全国核桃的主要产地,产量居全国之首
云南漾濞核桃
新疆
渭北
据《中国植物化石》一书记载,早在250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就有核桃分布。史书《隆庆州志》即延庆县志中列有核桃,说明核桃成为北京栽培树种有800多年的历史。核桃在北京各地均有栽培,但主要分布在七个山区县,目前以平谷和门头沟产量最多。核桃坚果与核桃仁自清代起就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其中一部分便产自北京
枣夹核桃是大家熟悉的一种食物,是我们在平时会经常吃的美味食物,特别是枣夹核桃的滋补功效是很强的,所以说很多人对枣夹核桃都爱吃,这是非常不错的养生滋补食物,那么具体枣夹核桃这种食物我们如何进行烹饪,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煌旗君来看看吧。 枣夹核桃的做法枣夹核桃是非常滋补的一种食物,我们可以利用吃枣夹核桃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滋补,不过大家吃枣夹核桃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才行。首先需要我们把枣洗净,然后我们选择用开水去烫泡上10分钟,取出沥水之后,就可以泡一下皮,等到大枣的皮舒张了就可以了,然后我们把枸杞,蔓越莓干用开水去泡…
核桃的主要产地是哪里?
你好,核桃的生长环境非常宽广,我国南北,处处都可以种值核桃,就我家,年前还种了不少(政府转行行为),关于核桃,请看以下相关资料: 绿核桃就是山核桃,约有20个种,其中4个种原产我国,1984年浙江林学院在安徽金寨发现一个新种。原产北美的有11个种,被称为长寿果的碧根果就是其中一种,又名大核桃。中国山核桃主产于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浙江省内的产地包括临安的岛
最好的核桃产地在那里?
核桃的产地主要有新疆、河北、陕西,其中新疆和田是核桃的主产区,也就是相对生产的核桃比较好。
陕西产核桃吗?产地是哪儿?
一、商洛核桃 古名“胡桃”。商洛是全国核桃的主要产地,产量居全国之首。核桃营养非常丰富,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铁、镁、钙、锰等矿物质和胡箩卜素、硫胺等多种维生素。核桃对大脑有特效滋补作用。 二、“山里的核桃砸着吃”这句谚语,该改一改了。在渭北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黄龙县,其生产的薄皮核桃,用两指轻轻一捏即破,仁可浑然取出。这种取食方便的核桃大受市场欢迎,采收后两三个月,全县优质薄皮核桃即销售告罄。 核桃和黑木耳号称黄龙的两大宝,黄龙核桃以个大皮薄、仁满脂丰而闻名,群众历来有种植的习惯。2001年,黄龙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不久前,该县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并且取得了“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到目前,全县种植核桃12万亩,其中良种薄皮核桃5.2万亩,挂果面积4.7万亩。 核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具有乌发、养脑等保健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黄龙县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高尚锋告诉记者,今年初,他们带了3吨薄皮核桃到上海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每袋核桃0.5公斤,售价15元。原先害怕卖不完,没想到根本招不住卖,5天的会还没结束,核桃就卖完了。不少大超市还来和他们洽谈,希望代销黄龙核桃。 据了解,以前的老品种核桃种下后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挂果,影响了核桃的规模生产,致使我国年人均核桃拥有量不足0.5公斤。而新品种核桃种下后四、五年开始挂果,七、八年后进入丰产期,10年后即可进入盛产期。从1998年开始,黄龙县先后引进31个核桃品种试验,从中选育出了5个适宜黄龙发展的主栽品种。目前,香玲、维纳、陕核五号3个优良核桃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5.2万亩,其中挂果2.7万亩。 为发展壮大核桃产业,黄龙县先后成立了县干果公司、县乡干果技术推广服务站、县核桃开发管理局、陕西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和优质核桃开发指挥部等组织管理机构。同时,按照核桃标准化管理要求,对示范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使40%的果农掌握了良种繁育技术,8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标准化管理技术。今年,全县核桃总产量2000万吨,产值1500多万元,全县农民人均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
核桃属于哪里的特产
核桃好像有好多产地 核桃应该是胡桃科里的单一属种,原产欧洲东南部及亚洲西部汉代传入中国,经数百年的繁育国内品种已经和国外的完全不同了。 世界上基本亚热带地区都有胡桃科植物分布,品种数百种。 国内各地都有分布,东北以秋子居多(野生)华北,西北也有分布。棉核桃(主要的食用核桃)因人为广泛种植分布在北方大部,但品质好的在山西,河北,陕西,新疆等气候干燥的一带。麻核桃(介于野生和家养过度期培育出的品种)主要那个在华北,用途基本供文玩使用。铁核桃分布在南方大部,绝大数野生,皮厚无食用价值,但经人工改良出现了云南“纸皮核桃”等可食用的品种但根源是铁核桃。另外南方江浙,湖南湖北一带还有胡桃分布,当地人叫“山核桃”或小核桃,如临安小核桃
文玩核桃的产
主要还是产自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 文玩核桃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至黑龙江,南达云南、贵州,西至新疆,东至山东、辽宁,全国绝大部分区域都有核桃的分布。 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地的文玩核桃品质最为突出,也是传统优良品种的产地。气候、环境也利于文玩核桃的种植生长。 西北地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陕西秦岭主要出产灯笼等秋核桃,个头大、外形饱满,毛刺多。产量也高。陕西商州市洛南县古城镇也是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 陕西其他地区也出产官帽等品种,个头偏大,外形、皮质与北京等地的官帽区别较大。新疆的部分山区也有野生的山核桃,属于秋核桃品种,品质一般。甘肃、宁夏的情况也差不多。 扩展资料: 山西的盘龙纹、河北的南疆石、东北的秋子、平谷四座楼、蓟县的官帽、秦岭的元宝狮子头,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文玩核桃树,由于没有被人为的炒作,所以名气很小,大多不为市场认知,有的野生品种也早已经被毁掉,有的被嫁接,命运各不相同。 文玩核桃有麻核桃、秋子、铁核桃。在三大类麻核桃又细分为狮子头、虎头、官帽、公子帽、鸡心等等。这几大名品本源上是来自麻核桃,而能后称之为精品的狮子头居然有几百种哦。 在嫁接之前,老树的核桃品种分类其实根本没这么复杂。就狮子头来说,也就只有四座楼、磨盘、苹果园、南疆石、满天星、马老四、马蹄等这几种。但是后期,人们渐渐了解到文玩,并且市场也在逐渐扩大,供不应求,于是核桃的品种乱象丛生。 虽然这种现象不好,但是没有办法,还是得面对现实。毕竟这种嫁接的品种,不仅拉低了价格,也让很多玩家们对于以前昂贵的价格望而却步来说有了新的选择。 随着老树核桃在市场上的不断绝迹,玩家也是无奈接受着嫁接品种,由此诞生了后精品时代,王勇大官帽、白狮子、盘龙纹狮子头、麦虎、盘山公子帽等都逐步受到玩家们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国家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北岸木子话文史,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首先非常感谢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古代是有翻译的,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翻译,那么古代人是如何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呢?其实古代的时候是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的,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
古代的翻译官和翻译机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会有不同的语言,所以语言隔阂问题是必然要克服的,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象胥”这个官职,负责的是接待各国的使者。“象胥”既然要接待各国的使者,他必定是要学会其他国家的语言的。在《礼记》中也有记载,当时对翻译的称呼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意思是,翻译东方语言的人叫“寄”,翻译南方语言的人叫“象”,以此类推。古代中国的国力相对都比较强盛,一般是外国使者来学习汉语,再来和中国进行沟通。所以当时的官方文书用的也大部分是汉字。
后来为了翻译佛教,大量的佛教徒开始学习梵文。其实“翻译”这个词就是佛教徒发明的。而为了翻译佛经,翻译体系也逐渐形成,翻译的准则也被确立了出来。
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强大,翻译的压力也开始变大了,到明朝时期永乐年间设立了“四夷馆”,“ 四夷馆”是专门用来翻译外国文件和培养外语人才的,大明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
“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正德六年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增设暹罗馆”。说明当时的明朝政府已经相当重视翻译工作了,还有专门的国家细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法文英文、法文、德文等等。当时学习外语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用汉字来标注读音。
1862年清政府成立了京师同文馆,专门用来培养外语人才,以及教授一些西方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刚开始设立的只有英文这门课程,后来又开设了法文德文等等。
来华使者学习汉语&著作的翻译接着我们来讲一下外国人是如何学习汉语的,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不仅仅要学会汉语,还要掌握文言文,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也并不是一件。我们今天要将文言文完成掌握也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更何况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教材的情况下,那些西方的传教士要学好汉语,掌握方言,他们要克服的困难显然更多。
在明朝末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协助中国的士大夫翻译了一些西方的西方巨著,例如《圣经》、《几何原本》就是在明末被翻译成中文的。
其实在西方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汉语教材,这些教材是在明朝末年编著的,是用拉丁文来教授汉语的。西方早期汉学家也是通过这些教材学习的汉语。不少西方的汉学家在学会了汉语之后还协助中国学者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
北岸小结这说明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翻译的,中国古代的翻译是比较成体系的。虽然说当时也有不少的外国来华人员会自己学习汉语,但是要能够便利地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翻译一职不管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欢迎关注,带您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但是繁衍出将近9000万的人口?
张姓背后的秘密,为何几千年竟没有一个统一王朝是姓张的?还是张氏先人张百忍聪明,高山流水心自知,人间冷暖也只有知己知道,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百忍成钢,千忍成仙,万忍成佛,方为大道。
张王李赵在百家姓中从古至今占据着重大比例,在整部二十四史中,当过皇帝的姓氏"李、赵" 是大有人在,唯独张、王二姓比较少。
王姓吧,至少还有西汉末年的一个新朝开拓者王莽,哪怕是篡位吧至少还算有一位皇帝人选。更何况在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之时,还有前蜀的王建也算过了一把国君瘾,尽管不是皇帝,但毕竟也是称过王吧。
唯独张姓,自古以来人才济济,什么张良、张飞、张九龄、张之洞等各类名人都有,只有皇帝之位空缺。
俗话说得好,"张王李赵遍地刘",张姓经常名列第一,人数从来都是最多的一个姓氏群体。为什么这么庞大的一个姓氏,却鲜出现过帝王呢? 当然,尽管也有明朝末年大西王张献忠这样的枭雄人物,但毕竟不是帝王,正儿八经的皇帝人选却实在难觅其一啊。
提起张姓的来源,那可是大有来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 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从此,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就是今天山西太原西南的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确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张子,即大名鼎鼎的张仪,就是出生于山西万荣。他才华横溢、舌如巧簧,能说会道的他把合纵拆开,使秦国大展拳脚、开拓疆域,也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
翻遍史书,可以发现,张姓一直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在华夏大地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自古以来,他们英才辈出,像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科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还有创立天师道的张修、张鲁;之后,什么文学家张华,画家张僧繇,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大将张俊,政治家张居正等等。
甚至,连最牛叉的人物--老天爷也姓张啊,不是有部戏剧《司马茅告状》中称之为"张玉皇"嘛! 玉皇大帝叫张百忍,是统领三界最高的神。生前原是一个大寨的寨主,原名张友人,幼年时即聪敏过人,行善积德,后历经3200劫难,方才修成金身。
据说,盘古开天之后,天地间一片祥和。但好景不长,只因各路神仙争雄斗狠,于是三界乱成了一锅粥。太白金星想找一个才德兼备的人,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扭转这种局面。为此,他化装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在张家湾,发现张友人。张家湾是个几万人的大山寨,张友人就是此寨的寨主。男人治理好一个小家尚且不容易,张友人居然能够将这么大的一个寨子治理得井然有礼。问他有何高招,张友人笑了笑说,无非一个"忍"字。于是,人称他"张百忍",可见张友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后来,经太白金星推荐,各路神仙经过试探,一致同意张友人管理天庭,便做了玉皇大帝。
也许,正是张玉帝的"忍"字思想,让张氏后世子孙不敢张扬、霸道,更不敢有敢为天下先的豪迈。《百忍歌》中所言,"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试想想,以此为家训的张氏后代,敢越雷池一步吗,敢篡权夺位吗,更别提折竿起义了。因而,张姓人距离皇帝的距离是太远太远。
好在明末之时出现了个张献忠吧,称得上是个异类,领导的农民义军是所向披靡,打下了不少领域,并建立了大西政权,与大顺、大清可谓是三足鼎立,三分天下有其一啊。但只因在四川杀人如麻,违背祖训,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
当然,你若是硬要掰扯说什么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有张姓称帝的,比如前凉的张诈,354年称的帝,355年便被杀,如同儿戏。
按这样说的话,清末民初之时,东北王张作霖还算得上半个呢,至少人家当上过北洋政府的执政者,按总统级别来说,那也相当于古时的帝王呢。 甚至,还有北宋末年的张邦昌,也称过帝,1127年建立的伪大楚,相当于民国时间汪精卫建立的伪国民政府一样,那是当不得真的! "
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俗语,可是,血腥的权谋争夺令多少帝王惨遭不测,有几人能善终的?还是张氏先人张百忍聪明,高山流水心自知,人间冷暖也只有知己知道,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百忍成钢,千忍成仙,万忍成佛,方为大道。
张姓,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3%,为世界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但根据中国大陆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基本信息
词目:张姓
读音:Zhāng Xìng
姓氏:中华姓氏,百家姓排列第24位。
含义:姓氏,也写作“张氏”,某人的姓为张就符合“张姓”条件,包括出生时就姓张和改姓为张的人。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张氏祖庭
华夏张氏祖庭,坐落在张氏发源地的河北清河县,此处每年召开世界张氏肯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30多个国家的张氏子孙参加了2009年第四届世界张氏肯亲大会。清河县张氏园区建设了一殿两园。
“一殿”,即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大殿(华夏张氏祖庭),总体规划构思源于原始的“明堂”意象,演绎上古祭祖建筑的“品”字形古风,规划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约90亩,加上外围紧密区绿化、广场、甬道等共计300亩。“两园”,即张氏文化生态园和世界张氏工业园。
张氏文化生态园,环绕挥公大殿周围,以现有1000多亩森林公园为基础,以“弓形”湖水和“生态”之林为总体框架,辐射周边近5000亩区域建设集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生态园林。
世界张氏工业园,包括如今省级开发区羊绒园区西扩部分和张氏生态园在内,概念规划约30平方公里,计划整体招商,成片开发,最终打造成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张氏志士能人集聚创业的国际国内知名园区。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姓氏名人占据了《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总名人数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第三位。而在华夏历史上,张氏曾涌现出8位圣人、43门望族、63位宰相、100多位状元和300多位名将,民间更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美谈。
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到底是什么铸就了张姓的繁荣昌盛?张姓风水为何如此之好?
发源于宰相之都清河
明朝嘉靖乙末年张士镐、张俊等人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吾张姓之得姓者,自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清河就是"中华张姓的祖源地",因"挥"居功至伟,官封弓正,赐姓张氏,世居青阳(即今天的河北清河县)。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河北清河不仅仅是张氏祖源地,更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之乡"。自汉魏以来,出现了上百位名人志士,特别是从东汉到五代的九百年间,出现了诸如三国时的崔林、北朝时的崔宏、唐朝时的张文瓘等在内的20多位宰相。
此外,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清河,还记载着很多全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宋朝的打虎英雄武松,北魏朝中大司徒崔浩,唐朝时代诗人张牯,宋代诗人王迈等人。其中,清河古城旧址、武大郎墓、腾王庙、黄河古道等很多历史古迹更是他们生活在此的见证。
集赵匡胤神马之灵气
相传宋代始年,宋太祖赵匡胤从山东来到清河地界,见四面环山,杨柳成行,环境甚是优美,便情不自禁牵马到湖边饮马水,啃吃了岸边青草。马匹吃罢,顿时杨蹄、昂头、对空长啸、倍显精神。
此湖就是清河县三家湾,几年以后三家湾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来了一户姓马的人家在此安家落户,可能是依托了赵匡胤神马的灵气,这户姓马的人家,人烟特别兴旺、日子富足有余,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几百户人家的马氏大家族,也就是日后的葛仙庄镇。
虽然葛仙庄镇是由马氏家族发展起来,但是这里却为张氏后人留下了很多印记,坐落在清河县城西的华夏张氏祖庭就是其一,并且每年都会有大批张氏后人前来探亲祭祖。
据介绍,华夏张氏祖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氏族几年圣地,其风格独特。仿照四、五千年以前黄帝时期的祭祀建筑形式,以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酋长金字塔状建筑为原型,以上古"明堂"(效仿天圆地方,四周环水、四面没墙的宫殿)为意象,以"亚"字型布局为基础,配以独特的牌坊,高11.8米的汉白玉挥公雕像、祭祀广场、门阙、望楼等,从而达到一种古朴、宏大、庄严、神圣的历史场景感和纪念性效果。
每年四五月,世界张氏总会都会在此举行恳亲大会,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今年5月28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加拿大、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大陆20多个省份的170多个团体,约5000余名张氏后裔聚首清河,寻根祭祖共叙浓浓亲情。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张氏总会把每年的四月、五月设立为"中华张氏祭祖月",每年的五月二十八日为"中华张氏祭祖节",两项活动的地点均定在河北清河。
为什么司马迁评价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功?
《史记·大宛列传》载:“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又《史记·索隐》解释:“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
这便是司马迁评价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之行”的出处。“空”,通“孔”,孔道,“凿空”的意思就是“开通大道”。另外,中国在西汉以前对西域一无所知,所以也有“空前”的意思。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人得以了解西域各国,也使西域各国了解了中国,开辟出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行”。
(屹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张骞通西域雕塑,向人们讲述着“丝绸之路开拓者”的故事)
说起张骞出使西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楚汉之争时,趁机占领了河套平原,随后一直对西汉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率30万大军平定韩王信叛乱,在平城白登山中了匈奴单于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刘邦率领骑兵先头部队被围困于白登山,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刘邦率领汉军依靠险峻的地形苦战七天七夜,伤亡惨重,没死的也大部分冻成了伤残,眼看全军覆没。谋士陈平出奇谋贿赂单于阏氏,并诈称大部援军将至,单于阏氏说服了冒顿,悄悄给汉军让出一条逃生通道,刘邦带着残部败走。
刘邦视其为奇耻大辱。但他认识到国之初建,百废待兴,匈奴强大,难以灭除,于是忍下这口气,决定以和亲安抚。
公元前198年,刘邦“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并且“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汉书》)。冒顿娶了汉室公主为妻,高祖皇帝成了匈奴单于名义上的老丈人,从此给汉朝带来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时间。但是匈奴人撕毁合约的情况时常发生,一不高兴就又过来骚扰,汉朝统治者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屈辱”。
(刘邦咽不下这口气也得咽)
甚至在刘邦死后第四年,冒顿上书太后吕雉:“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是冒顿名义上的丈母娘,但冒顿在信中却极尽不恭和挑逗:你已经守寡,我也是个寂寞的君主,干脆你嫁给我,做我的王妃,一起生活,互相取悦,这样你也不用寂寞了。吕后看罢大怒,欲兴兵讨伐,被季布劝住:高祖率领30万大军败于匈奴,我们国力尚不足将其灭掉,还是等再强大一些吧。吕后无奈忍下了这样的羞辱,回信道:我年纪大了,年老色衰,头发稀疏,牙齿脱落,这样出嫁有辱单于,还望单于莫怪。于是又加倍送了钱财、物资和女人。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国力已空前强大,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决定痛击匈奴一雪前耻。他从匈奴俘虏的口中得知,匈奴击败了月氏国,将国王的头割下来当酒杯。月氏国的残存势力想要报仇,却苦于为无人帮助,只得西迁。汉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如果能联系上月氏人,大汉和月氏前后夹击,定能打败匈奴!
于是,汉武帝下诏寻找出使月氏部落的人。就这样,张骞横空出世。这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
(张骞身陷囹圄不忘初心,遭遇挫折不弃使命。)
二、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过程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西汉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东方的哥伦布”。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郎”,即郎官,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张骞的传奇从他揭皇榜的那一刻开始了。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以归降的匈奴奴隶堂邑氏人甘父为向导,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进入河西走廊后,张骞的队伍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军臣单于见这一队人来头不小,就询问他们的目的何在,张骞誓死不说,但匈奴人在他的随行人员身上找到了突破口。于是,军臣单于想劝降张骞,并从他这里了解一些汉军的军事机密,于是想尽办法进行软化、拉拢、威逼利诱,但是张骞毫不动摇,“持汉节不失”。军臣单于又命人挑选了一名美貌女子照顾张骞的起居,想色诱张骞,但张骞依旧稳如泰山。
(张骞位卑不忘报国,立志以身许国。)
张骞留居匈奴十年,每天为匈奴放羊。在和那名女子的接触中,他了解到她也是个苦命之人,并且几经试探并无歪心,于是日久生情互致爱慕,两人生活在了一起,女子为张骞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动摇为大汉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放弃逃跑的念头。一日,他和已成为朋友的匈奴监视人员饮酒,趁机将其灌醉,和甘父一起,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张骞一行人一路西行,经车师折向焉耆,然后过库车、疏勒,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不论到达哪个国家,都以大汉使者的名义示好,从中寻找月氏国的线索。
一路上,大漠戈壁,忽而热浪滚滚,忽而飞沙走石;葱岭高原,白雪皑皑,寒风刺骨。他们风餐露宿,没有水和干粮,就靠甘父射杀禽兽充饥解渴。
在大宛,他们受到了热情款待。大宛国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的汉朝十分富庶,想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从中梗阻,一直未能实现,现在正是机会。于是,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到大月氏。
(张骞真诚团结异族同胞,依靠汉胡各民族力量,完成国家使命。)
十年的变化很大,当年的月氏在败给匈奴后,向西迁徙到了伊犁河流域,又被匈奴支持的乌孙国攻击,于是继续西迁,到达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政权后重建家园。但是,时间已把他们的仇恨冲淡,他们占据着水草丰茂的广阔土地,过着无忧无虑的游牧生活,不愿再重提仇恨,拒绝了张骞的请求。
张骞的原始目的没有达到,于是他就改变了方向,在妻子的帮助下,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将各国的地理位置、风物人情、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都记录了下来,又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都刻在了竹简上,装了满满的一箱。
一年以后,张骞带着眷属开始返回大汉,他想绕道羌人的势力范围,避开匈奴。但是他哪里知道,此时的羌人也被匈奴征服了,他们刚一踏入羌人的地界,就再一次被匈奴扣留了。
不过匈奴人还算客气,并没有过多为难他们,只是又把他们留在匈奴居住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病死,匈奴王室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才再一次趁机逃脱,然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长安。
汉武帝亲自接见了张骞,听了他的讲述,看了他的记录,对他的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甘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行”。)
三、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1、军事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历尽九死一生,虽然未实现既定的战略意义,但是为今后汉朝对匈奴用兵还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公元前123年2月到4月。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同时命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击漠北。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全面胜利。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充分肯定了张骞熟悉西域的作用。
公元前119年,汉军再次大败匈奴,取得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匈奴则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在张骞的自荐下,汉武帝再次命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合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共击匈奴。
张骞不辱使命,历时四年,于公元前偕乌孙使者返回长安,并促成了乌孙与大汉的联姻,使乌孙成为大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实现与乌孙的军事联盟,共同抗击匈奴)
2、政治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特别是功成名就后的再度出使西域,使汉政府在楼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实现驻兵屯垦,置校尉。这是汉朝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在张骞带回乌孙使臣的第二年,所遣副使与西域诸国使者也相继归汉,汉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平等友好的交往,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西域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实现与西域各国的诚信、平等外交,彰显大国风范。)
3、经济文化意义。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他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一带)、身毒(今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他随后作出的记录,是世界上首次对这些地区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第二次出使西域,进一步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道路后来被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不止丝绸,还有瓷器、琥珀等珍品都沿这条张骞开拓出来的道路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道路涌进长安,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丝绸之路”的辉煌,凝聚了张骞的心血与汗水)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中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经济作物也在内地扎根,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竭诚促进中原与西域先进生产经验技术交流,实现双赢发展。)
2100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才踏上中国的土地;1300多年后,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起航,开往东方。张骞不仅是历史上记录的从中国到达中亚的首个人,也是从中亚到达中国的首个人,而且是将中国文明圈和波斯希腊—地中海文明圈直接联通的首个人。他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首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彰显大国风范。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及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骞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出使西域路线图)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大月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大月氏这个民族已经湮灭在历史的进程中,究竟是什么族种已经不可考了。现在印度的贾特人,传闻是大月氏人的后裔,看他们的样子,估计也很难副实。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到楚河、伊犁河流域,再到巴特克里亚地区,及至到印度建立贵霜帝国,历经300多年,穿过了被称为民族熔炉的图兰低地,不知被融入了多少其他民族的基因,也很难再称为在河西走廊时的大月氏人了。所以,贵霜帝国的硬币头像上的国王形象有明显的黄白混血特点一点也不稀奇了。
作为游牧民族,大月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史官,他们的历史多半要靠着其他民族的记忆来推测。当他们突然出现在史册时,已经是战国末期了。
(大月氏人想象图)
大月氏人的族属,与匈奴人的大夏后裔的说法有不同,极有可能与公元前3500年的南俄大草原那次民族大迁徙有关。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伏尔加河流域驯养野马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5000年。不过最初只作为肉用牲畜,而不是坐骑。此时原始印度——伊朗语已经形成,但雅利安人的祖先尚未从原始印欧集团中分化出来。公元前3500年开始,随着大种马的选育、辐条车轮的发明以及两轮战车从南高加索的传入,使王族和武士阶层发展起来,雅利安人从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们身材较大,皮肤浅白,面长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发色多变,而且掌握了马拉战车和冶铁的技术,人数虽然不多,却军事实力强大。因此,这些人的迁徙造成了后来的很多文明古国的灭亡。
往西迁徙的一支先是到了匈牙利草原,随后到了意大利,进而攻入了古希腊,灭亡了爱琴海文明,希腊的古文明因此中断了800多年。
往南迁徙的一支则先来到了伊朗高原,随后继续分化出几支。其中一支进入北印度,灭亡了刚刚经过洪水洗礼而势力大衰的古印度文明,并带去了种姓制度。一支则往西攻下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古波斯帝国。另外还有一支则往东,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出现在阿尔泰山一带,并最终发现了河西走廊,一直挺进到祁连山北麓。
(马的使用增强了雅利安人的军事力量)
历史的发展在这里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虽然后来者具备更为高超的战斗技能,但是华夏先民却拥有着出色的智商和学习能力,以至于很快西北地区的人们也学会冶铁以及马拉战车。东方的商王朝势力强大,他们虽然没有使用车兵,但是人多势众的他们经常是超过万人出兵规模的会战。妇好曾一次带领13000人出征西北,俘虏的敌人全都杀掉祭祀。东征的雅利安人毕竟人数不多,一两次会战的失利就足以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可是他们却给周人带来了先进的作战方法和兵器装备,这让周人部落短时间内拥有了匹敌商王朝的野心和军事实力。
那么,剩余的部分雅利安人无法东进,只好在祁连山一带融入了当地的羌民族,开始变得黄白混血的样貌,大月氏民族开始形成。
西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很多,他们围绕着400毫米等降雨线与中原华夏族争夺生存空间。不过,由于华夏族农耕民族的战争持久力更强,这些民族最终都失败了,不仅没能打败周王室,反而还被迫往更偏远的地方迁徙。虽然有犬戎攻破镐京的战例,但是这个事件中犬戎只是作为申侯的雇佣兵存在。
在这当中,秦、赵、燕都位于对抗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尤其是秦国,他们的国土就是在与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打下来的。秦国开国的几位君主都是死在了战场上,秦人尚武的传统也是来自于此时。
战争锤炼了后世的铁血大秦,也同样造就了强盛的大月氏。很明显,秦国的强大使得西北的少数民族不得不寻求联合,才能与在秦国的对抗中生存下来。尤其是秦穆公灭国十二,开边千里,很多游牧民族不得不向更西北风地方迁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早就在此游牧的大月氏人。大月氏人接纳了他们,使得大月氏的势力迅速膨胀,成为漠北第一势力,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
相对来说,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要比漠北草原要好太多了。虽然不处于东南季风区的气候影像范围内,但是有来自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的灌溉,也向来就是水草丰美。大月氏人有人,又有好地盘,很快就得意忘形了。
在大月氏的东边,是一个叫做匈奴的民族。这个民族我们就太熟悉了,他们跟汉朝打了300年,直到他们被打的分崩离析。此时,他们还在河套一带,勤勉地过着日常的日子。随着战国中后期赵国的“胡服骑射”的改革,林胡、娄烦等民族被击败,除了少数加入了赵军队伍,拿了绿卡,其他人都纷纷向北迁徙,加入了匈奴部落。
(张骞出使)
同样,燕国直到燕昭王时期,才由将领秦开北逐东胡千余里,并筑城以守。这次开边,竟然让燕国国土面积一度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大的国家。
大月氏率先强大起来,开始不把匈奴当回事,欺负匈奴新登基的冒顿单于,向他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来者不拒,不管臣下如何反对,都给了大月氏国王。眼见匈奴这么听话,大月氏人掉以轻心,最后被冒顿单于抓到机会,一举击败。大月氏从此失去了西域霸主的角色。后来到了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时,匈奴再一次击败大月氏。大月氏的国王甚至都被有“猎首”习惯的匈奴单于制作成了酒杯。此后大月氏无法在河西故地立足,只能西北迁徙。最后来到了伊犁河、楚河附近。
大月氏在这里被之前的小弟——乌孙国勾结匈奴又被击败了。无奈之下,大月氏只好再往南迁徙,最后攻灭了马其顿人建立的巴特克里亚王国,重新建立了国家,分成了五部歙候,其中有一个歙侯叫做丘就却,他统一了大月氏五部,再一次建立了国家。在他的儿子当政时,大月氏国还曾进攻过由西域都护班超带领的西域联军,最后不胜败走。从此,大月氏不敢对中土再起觊觎之心。(大月氏也是西方一大国)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贵霜王朝鼎盛一时,在印度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国土面积多达30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人,胜兵20多万,与安息、罗马、汉朝并称四大帝国。
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北方的嚈哒(塞种人,有说是斯基泰人)对大月氏贵霜残部进行攻击,贵霜从此一蹶不振。在阿富汗地区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在公元425年走完了它的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