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军师,获得水泊梁山大首领之位的

2023-04-02 16:40:04 92阅读

宋江的军师,获得水泊梁山大首领之位的?

晁盖劫了生辰纲去梁山落草,他火并了原梁山之主王伦,成了梁山的大首领。因为宋江对晁盖有恩,再加上他在江湖上名气挺大(人称及时雨),所以宋江上了梁山即当了二把手。那么宋江是通过什么办法,获得水泊梁山大首领之位的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过程:

一、宋江先架空晁盖。

宋江上梁山以后,直接做了第二把交椅,凡是有带兵打仗的任务宋江都争着去。如果晁盖要去,宋江总是说:“哥哥乃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让小弟前去吧!”晁盖为人直率,没想其它的,所以就都让宋江去了。宋江就带上军师吴用及大部分头领去,结果打劫到很多钱粮,立了很大功,对宋江的另一个好处是收获了人心。总和宋江出去打仗的兄弟,时间久了,都成了宋江的心腹。打仗的过程中也收了许多好汉,这些人也成了宋江的小弟。都说功高震主,这时候宋江虽是二把手,但他实际上已经架空了一把手晁盖。

宋江的军师,获得水泊梁山大首领之位的

二、晁盖中毒箭身亡。

宋江这样干,时间长了晁盖也看出了一些端倪,心想:总让这小子出去不行啊,再这么下去兄弟们都拥护你,我不成了摆设了吗?于是晁盖决定亲自出马,去攻打曾头市。但是晁盖的命不好,在打曾头市时,中了史文恭的毒箭,结果回到梁山就死了。在临死前,晁盖交代了他的接班人人选。但出人意料的是,接班人不是宋江,而是谁捉住史文恭,谁就当梁山之主。很明显,晁盖不想让宋江当大首领(晁盖看出宋江有招安的打算,晁盖是不想招安的)。

三、本应卢俊义当大首领。

由于有晁盖的遗命,所以梁山大头领之位暂时空缺,只能由二把手宋江先“主持工作”。经过大家商议,要想攻破曾头市,打败史文恭,必须请出河北玉麒麟卢俊义。军师吴用出了个损招儿,害得北京首富卢俊义家破人亡,无奈上了梁山。然后卢俊义攻打曾头市,活捉了史文恭。按照晁盖的交代,应该是卢俊义当梁山大首领。但卢俊义却不接受,实际是卢俊义不敢接,因为他初来乍到,其他众兄弟又基本都是宋江的心腹,他哪敢呢?

四、宋江和卢俊义做约定。

卢俊义不敢做大头领,如果宋江直接做第一把交椅,宋江觉得这样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宋江和卢俊义约定,他们二人各领一支人马去打劫东平府和东昌府,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大首领。谁打哪个府抓阄儿决定,通过抓阄儿,宋江打东平府,卢俊义打东昌府。于是双方各领人马同时出发。宋江的运气就是好,他很快地拿下了东平府,可卢俊义那边却遇到了麻烦。东昌府的没羽箭张清的飞石功夫相当厉害,打败了众多梁山好汉。后来吴用使计才捉住张清,攻破东昌府。那么按事先约定,宋江先破的东平府,所以宋江还算是明正言顺地做了水泊梁山的头把交椅,卢俊义做第二把交椅。

宋江就是通过如上四个阶段,当了水泊梁山的大首领。那么他当上山寨之主,对什么人有好处呢?

我认为对梁山兄弟都没有好处。宋江当一把手后,实行了他的招安计划。招安后,朝廷派梁山人马去征讨大辽、田虎、王庆、方腊。结果征方腊胜利后,梁山一百零八将阵亡五十九人,剩下的人也基本没有好下场,被毒死的,自杀的,出家的,归隐的等等。

实际宋江当大头领,对一个人最有好处,那就是大宋皇帝宋徽宗。宋徽宗通过招安,利用梁山人马,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坐收渔人之利,最后又卸磨杀驴,他获得的利益不是最大吗?所以最有好处的人是宋徽宗。

声明:本文为“博超讲堂”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创作不易,抄袭必究。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留言!

水浒传中的神机军师朱武是个怎样的人?

神机军师朱武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来讲讲朱武的故事。朱武领导的少华山黑帮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现的黑帮组织,开始规模比梁山黑帮大多了。朱武会使双刀,足智多谋。和陈达、杨春占据少华山打家劫舍。当少华山准备向华阴县叫板的时候,王伦的梁山还只是只敢打劫单身过往的客商。朱武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山头老大,说明什么呢?他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为什么造反?因为他感受到了大宋百年未有之变局,正所谓天下风云出我辈,天下大乱对于朱武来说正是出头之日。

那么朱武怎么上的梁山呢?这事还要从史进说起。少华山强盗的存在,让华阴县出3000贯赏钱悬赏捉拿少华山三个匪首朱武、陈达、杨春。华阴县的悬赏也让少华山很紧张,就想着先解决钱粮缺乏的现状,万一官兵开征讨,也不至于被围困而饿死。来钱粮最快的方法就是抢劫,这是土匪的拿手好戏。少华山附近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华阴县一个是蒲城县,去哪里抢粮,头领间出现了争执。华阴县人多,田广钱粮丰富,但是有个拦路虎存在,就是史进,要经过史家庄。史进是华阴县保正,得到王进的传授,武艺高强,肯定不会同意借路。老二跳涧虎陈达偏偏不信邪,可是陈达有不服的勇气,却没有不服的实力,下山和史进单挑,结果被史进活捉。在兄弟陈达被史进活捉之后,朱武就带着白花蛇杨春前来上门赔罪。朱武知道硬拼不行,就想出了这条苦肉计,与杨春二人自投罗网,跪在史进面前说:我们兄弟三人生死与共,你把我们一起抓了吧。史进被感动,看到朱武重义,不忍伤害,遂释放陈达,与少华山众人结交。按说土匪应该有些匪气,朱武为何这样自投罗网呢?这是很有争议的选择,因为这就是一场豪赌,万一史进不受这一套怎么办?史进直接把他们交给官府怎么办?

朱武的投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史进是条好汉,武功非常了得。他们三人中陈达的功夫最好,尚且不是他的对手,他和杨春去肯定也是送人头,与其打不过别人被杀,不如就此认输,如此面子上还好看些。再说,服软恐怕也只是个表面态度,并不代表心里就怕。如果史进,真不肯就范,这个时候才掏出刀来拼命。他们这些土匪可是亡命之徒,朱武看透了史进,朱武的眼光独到。他料定史进是一个讲究江湖道义的人,吃软不吃硬,他演了一场兄弟同生共死讲义气的苦肉计,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可见朱武有勇有谋。

自此,少华山和史家村常来常往,史进也与良民的身份完全脱离,最终上了少华山。朱武与史进、陈达、杨春同霸少华山为王。史进坐第一把交椅。史进为救被华州贺太守霸占的民女玉娇枝,不顾后果不听朱武的劝告,只身前往华州城刺杀贺太守不成,反被捉拿。朱武他们不救史进很值得玩味,鲁智深来了,质问他们为何不去救史进,朱武说:我等正在这里无计可施。什么叫做无计可施?这里的朱武怎么突然就怂了呢?那么朱武真的无计可施吗?宋江与吴用说道,怎样定计去救史进?鲁智深到达到华州城,得知城墙高厚,壕沟深远,急切难打,除非里应外合方可取得。朱武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攻打华州,但是因为实力不够,所以他是不肯冒险。那么他为什么不求助梁山呢?朱武何等聪明的人,他不知道求助梁山的后果吗?求助的结果就是少华山被吞并,如果没有鲁智深来少华山寻找史进一起投奔梁山,朱武已经决定放弃史进。朱武不愿意投奔梁山寻找更大的山头,是因为他要独立发展,可是天不遂人愿,他还是不得不上了梁山。朱武上了梁山后成了梁山上的军师第三,军师排名依次是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神机军师朱武。公孙胜虽然是军师,但是发挥作用很少。朱武和吴用是梁山上实际战争中两大军师,如果光论才华,二人不相上下,甚至很多人认为朱武更胜吴用一筹。

朱武与少华山的弟兄们上梁山后不久,山下不远的芒砀山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向梁山挑衅,史进立功心切,与朱武、陈达、杨春协同攻打芒砀山,却被樊瑞的妖法击败。后来梁山军队来援救,朱武负责指挥大军,公孙胜击破了樊瑞的妖术,樊瑞兵败,项充、李衮被生擒,三人愿意归降梁山。

在招安方面,宋江、吴用梦想走高俅的门路,结果发现高俅说人话不干人事,过河拆桥,早把招安之事抛到脑后。宋江万分苦恼之时,这时朱武提出走宿太尉门路,才实现了梁山的招安大计。就这件事上朱武比吴用技高一筹。朱武的排名低不低?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拿他和吴用对比,他的计谋能力大家是认可的,但是朱武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首先朱武不去救老大史进这件事,没义气,做兄弟不合格,这在江湖中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行为,甚至比孙立坑害师兄的行为还严重。其次,不主动投梁山是觉悟不够,格局有局限。第三,他没有独立打赢一场胜仗,战斗能力不足,而梁山目前最缺的人才就是像史进这样能打不要命还忠诚的武将。朱武之流,对梁山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他的策划能力宋江是认可的,也觉得地煞委屈了他,几经权衡之后,给了他地煞之首,总排第37名,对应星号为地魁星,宋江还给朱武安排了参赞军务的职务,也算是进入决策圈了。再换个角度,宋江如果大力的提拔朱武,请问吴用怎么看呢?在梁山上,宋江要维系的第一关系就是和吴用的关系。后来的吴用对宋江可以说是绝对的忠诚,这也是宋江最看重的一点。

宋江给朱武地煞星头名的位置既不得罪吴用,还能提高吴用,太庙招安后,朱武成了卢俊义的御用军师,大家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朱武攻打玉田县,对方摆出一字长蛇阵,对阵时,辽兵的五虎靠山阵改一字长蛇阵,被朱武识破。攻打幽州时,看到梁山的九宫八卦阵,敌方随即摆出了太乙三才阵、河洛四象阵、循环八卦阵、武侯八阵图等四种阵法,结果全部被朱武看穿。朱武为梁山指明了破阵的方向,虽然认识不算啥,但总比不知道强呀。这里是朱武人生的巅峰,朱武打仗的特点就是集团化作战。梁山几番对敌,若遇敌军怪阵,吴用看不懂,只好装深沉,摸着希疏的山羊胡,不做声儿,朱武却能识别阵法的奥妙,你看吴用出的那些馊主意都能排梁山第三把交椅,朱武总比吴用强吧?但是朱武最后的排名却只是地煞星第一,这是他身上最大的争议。到了征方腊的时候,都是野路子,朱武却得不到重用,立刻就泯然众人了。结果梁山惨胜方腊,108好汉死了69人。

直到史进,陈达、杨春、石秀、薛永、李忠六人战死,朱武为好兄弟陈达、杨春哭完,然后才想出偷袭的计策破敌。朱武没有为史进哭,但是为了陈达,杨春流泪。没有九纹龙史进不听劝告,只身犯险华州城惹祸。他们少华山派怎么会上梁山?不上梁山怎么会有今日的下场?如果按照朱武的规划,不应该是这个结局。平定方腊后,朱武回朝受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但是朱武没有做官。原文中他的结局是朱武和樊瑞两个做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这个结局很有意思,自来投授樊瑞道法是什么意思?朱武主动去交樊瑞道法,樊瑞跟着公孙胜没学到啥,最后跟着朱武学了真东西。说明什么呢?说明公孙胜把天罡正法交给了朱武。无论怎么说,朱武成功活了下来,虽然人活了,但是创业的梦想却没了。朱武的创业失败说明什么呢?他自创业以来,从没有获得过绝对的权力,他先是受制于陈达,后来受制于史进,最后被吴用压制。

他那么聪明,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单纯的聪明是不够的。朱武的计策都是阳谋,对付的都是老实人,比如要面子的史进,忠厚的宿太尉,还有打仗一板一眼的辽国。而现实的敌人是不讲道义的事,不讲武德、没有章法的,是很不守规矩的。这个时候朱武就无能为力,他就没有吴用的脑子好用,打死朱武他都想不到,可以用阴招呀,可以嫁祸呀,朱武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不会玩阴谋,他还是太老实了。

虽然如此,朱武能够在残酷的战争中活到最后,被朝廷封为武奕郎都统领,证明了他的眼光和本事都不错,但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急流勇退,不贪恋荣华富贵,远离了这个凶险莫测的官场,辞官和樊瑞一起跟公孙胜学道。吴用却落得个在宋江墓前上吊,结果可以证明:朱武明凶吉、知进退,的确是个高明人物。

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

我觉得,吴用手中的“铜链”是类似于古代私塾先生“戒尺”这样的教学用具,而不是兵器。下面,我就根据原著文本,来回答这个挂了很久的问题,向此前的高人们请教。

吴用的铜链是不是一件兵器

东溪村私塾先生吴用一大早来找晁盖,在村口遇见了斗朴刀的刘唐、雷横。观看了一会,吴用便用手中的两条铜链隔开了一对朴刀,止住了这场朴刀大战。书中写道,吴用当时是“掣两条铜链”,而不是“擎”着铜链。“掣”是拽着、扯着的意思,所以,后文写道:吴用手提着铜链。

劝住了打斗,恰好晁盖也赶来了。晁盖对吴用说,正要找先生商量事情。于是,那吴用还至书斋,挂了铜链在书房里。

从“掣”到“提”,然后是“挂”,这一连串动作说明,吴用是时常带着铜链的。而且,不能“擎”,又说明却是是“链”,而不能解读为“锏”。那么,是不是说吴用手中的这对铜链与邓飞的铁链是不是一样的,也是一件兵器呢?

容与堂本《水浒传》中有一首赞诗,大概可以解答这个疑问:文才不下武才高,铜链犹能劝朴刀。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铜链原本是代表吴用文才的一件文房用具,不是一件兵器。所以,是“犹能”劝朴刀。吴用虽然是书生,但却能用文人的用具挡住劝住武夫的朴刀,说明加亮先生也是文武双全的梁山好汉。

假如铜链是一件兵器,吴用又何必把他挂在了书房而不再带在身上呢?智取生辰纲、石碣村击杀官军,以及后来带兵打仗,这两条铜链是用得上的。但是,吴用却把他挂在了书房里,再也没有带在身上了。

因而,这两条铜链就不能解读为锏、铁链之类的兵器了。大清早的,吴用拿着一对兵器去找晁盖干什么呢?这与吴用的身份也极不相称啊。

吴用的铜链是不是“戒尺”

我觉得,吴用的铜链很像古代私塾先生用的戒尺。这里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古代戒尺是个什么样子。

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曾经制定《百丈清规》,其中提到: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

据此,戒尺最早应当是佛教戒师的法器,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这等佛教场合中使用。大概是针对在佛教仪式中交头接耳,或者昏昏欲睡等违反纪律的僧人,用戒尺敲打,发出响声提醒劝诫以维持纪律的。

据相关记载,戒尺由两块木板或者竹板制成,分俯仰两板。俯板在上,长七寸四分,宽一寸,厚五分余。仰板在下,长七寸六分,宽度厚度均略大于俯板。俯板正中有木扭,捉住木扭便可敲击仰板发出声响。

后来,戒尺被引入私塾教学,也慢慢的变成了一块板,除了维持课堂纪律外,更多的是惩戒不听话的学生,处罚学习不认真的孩子。

吴用手中拿的恐怕是两块铜戒尺,用链子串了起来,所以是掣着、提着、挂起。因为这条戒尺有一定的长度,而且是铜制的,所以才能隔开朴刀,临时做了兵器使用。

书中交代,吴用是受人雇请设馆课徒的,这把戒尺还应当是雇主给吴用提供的。因而,吴用不打算教书了,便把这把戒尺挂在了书房里。口中虽然交代主人家,给学生放假一天,而挂了戒尺,也就等于辞职不干了。

吴用果然不干了,书生造反,肯定是不会回到书房教书了。所以,吴用手中再也没有那两条铜链了。

现在的问题是,戒尺都是用木块做的,而且,也从不叫“木链”。所以,吴用手中的“铜链”还真不一定是戒尺呢。

吴用为何要掣着铜链去找晁盖

我觉得,我基本上可以确认吴用的铜链就是戒尺,铜制戒尺古代也是有的,为携带方便,吴用大概就把俯仰板链了起来。这天,原本是要上课的,所以,吴用带着戒尺准备去书房,路过村口遇见了刘唐、雷横两人厮杀。

文本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吴用的铜链大概就是教书先生的戒尺了。但是,私塾先生的戒尺只是一块,吴用为何链着两块呢?这其中的隐喻还是说的是佛门戒师用的戒尺。为何?这个问题还得从刘唐说起。

简要的说,刘唐是奉了道家大护法王灵官之命,来找佛教护法天王晁盖,为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聚义,攫取第一桶金。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有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蔡京是六月初一生日,而施耐庵则把蔡京的生日改为六月十五。如此,就变成了王灵官的生日了。刘唐,以及稍后出场的吴用、三阮、公孙胜、白胜都是道家的星煞,道家大护法便一定是要为这伙人保驾护航的。

但是,托塔天王是财神,白日鼠就是财神手中的吐财鼠,道家要劫财搞大聚义,那就离不开财神的庇佑了。所以,刘唐是在王灵官的庙里睡了一夜,这才由道家的另外一个星煞去把他拘押到了托塔天王面前。

按照晁盖的梦境所示,这次聚义是道家北斗七星的聚义,晁盖不过是那颗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因而,劫取生辰纲行动的实际领导者是天机星吴用。

虽然吴学究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上应“天机星”,施耐庵却早就把他设计成了这样的人物。因而,晁盖刚一说完七星之梦,吴用心里便有谱了,很快就开始运筹起来。

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天机星是得到了“天机”的暗示,所以,吴用手中的道具便是“铜链”了。他将要见到的是佛家的护法天王,当然是要掣着佛门的法器了。

吴用一见刘唐、雷横在打架,观察了一阵才用铜链隔开了朴刀。为何?这条戒尺象征着佛门法器,施耐庵以此暗示,吴学究以佛门戒尺提醒了两个道家星煞。

但是,施耐庵又没有明写,把自己“佛道联手”、“佛比道高”的宗教思想隐藏了起来。因而,原本是木制的戒尺,就变成了两条铜链。“两条铜链”实际上就是两块链起来的铜板罢了。

《水浒传》的“佛道合一”、“佛比道高”的符码比比皆是,绝对不止这一处。以这样的大背景,加之吴学究当时的私塾身份来解读,我基本上确认“铜链”就是戒尺。

戴宗的业务能力比燕青差?

谢谢邀请!

这类问题,看似无聊,其实当我们深究答案时,却发现折射出或绕不开的大道理,大智慧。

论情报快捷,及时传送,不误战机,这是情报搜集的基本要素。这点戴宗比燕青强;但若论为人机巧,多才多艺,能言会道,貌若潘安,这便于索取和贴近情报核心的便利能力,燕青强于戴宗百倍!这也是一名情报人员可遇不可求的关键素质。因为,传送为载,窃取也好,巧取也罢,取得到才有得送。那么,为什么宋江用戴宗为机要员、情报系统领导人参予核心军机的侦掌而只用燕青为辅呢?原因很关键:

军情者,军机也。直接关系到领头人的决策方向和决策对错,领头人掌握了情报中枢,才有不被架空,保持决策地位和领导方向的根本。而戴宗虽是吴用旧交,但却十分敬服并忠诚于宋江,即是宋江掌握可靠军机情报的保障。燕青呢,是二头领卢俊义的家奴,情同父子,连武艺和身上的刺青都是卢俊义一手教授及请高人刺绣的,燕青小乙哥对卢俊义有的是感恩忠心和唯命是从,关键时候不可能听命于宋江(这从燕青辞别宋卢二人时的不同说辞就足以证明)宋江对这点定然看得一清二楚。自已不敢相信的人,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出现假情报、不实情报误导领头人的判断,宋江也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宋江不可能将关乎保障自已在梁山的领导决策权地位的情报领导之职委以燕青。

否则,宋江有被卢俊义蚕食大权,变成如晁盖一样的聋子瞎子,关乎权柄旁落。

也许这就是原因吧?

梁山伯的军师是指什么?

军事是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是晁盖之后的头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