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而八国联军直接烧掉了圆明园

2023-04-02 08:00:04 91阅读

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而八国联军直接烧掉了圆明园?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圆明园和故宫可不是一个级别的,圆明园就是一个皇家园林而已,人家说烧就给烧了,八国联军不也没敢动故宫吗?这两个地方压根就不是一个性质的。

日本人在中国坏事都干绝了,制造的惨案数不胜数,他们实行的是三光政策,在哪里都敢抢都敢烧,那么他们在京城怎么没有破坏故宫呢?是日本人不敢吗?当然不是了,他们当时都杀红眼了压根没有不敢做的事。

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而八国联军直接烧掉了圆明园

可以说他们干任何事都是有目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去做,底下士兵杀红眼了,可是上面的人不傻呀,不烧毁了故宫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故宫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如果故宫无缘无故就被那样烧了,那恐怕民间的怨恨非常的大,他们不止想征服土地,同时还想征服民心。

其次日本人一直对外宣称的是他们在中国并没有烧杀掳掠,他们是来帮助中国人的,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个故宫,他们当然不会傻到去烧了,他们在外还一直装的是一个光辉的形象,当然不会亲自把这个形象破坏了。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占领京城的指挥官还是很尊重中国的文化的,他也不想将故宫毁了,而且他们还想将故宫里面的宝贝尽可能的都运回日本呢,可惜的是他们突然宣布战败,这些文物都没来得及拿回去。其实说白了,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人从长远利益考虑,最终才没烧故宫,他们的目标就是占领并且永远统治中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大英博物馆的构造?

建设布局

建筑规模

英国国家博物馆大中庭

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希腊爱奥尼式圆柱,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3312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70个常年对外开放的固定展馆 ,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800多万件。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爱奥尼亚式圆柱。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

埃及文物馆

埃及文物馆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五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 ,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

东方艺术文物馆

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等。

展出内容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藏品

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隆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1823年,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

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大英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据了半个3号展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3万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商朝铜尊为两只连体的绵羊,中间驮着一个圆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观、精巧。还有一只宋朝的瓷酒壶,底座和责周围是一朵荷花,壶盖上坐着一只狮子,更是难得的珍品。

著名藏品

英国国家博物馆内部的埃及展馆

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

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1816年获得,希腊要求归还)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1823年购得)

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1867年获得)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大英博物馆馆藏元代鳜鱼图案青花瓷盘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购买自第七代额尔金伯爵)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Ramesses)(1817年由Henry Salt捐献)

夏洛蒂·勃朗特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追求教授写的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当家教时追求有妇之夫的教授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谩骂简·奥斯丁的信笺原稿

夏洛蒂·勃朗特在报纸上与众三流写手对骂的照片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

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战埃及,随军带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村庄里,士兵们在修筑工事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是三段分别以不同的文字刻下来的话。

随军的考古学家断定,这块石碑不同寻常,运到开罗并做了拓片进行研究。1801年拿破仑的军队就被英军打败。根据战争协议,法国无条件交出了在埃及发掘的所有文物。最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石碑的题签上还写着“不列颠军队的战利品”的字样。

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中国获得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收藏 ,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但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

河北省行唐县明代清凉寺壁画和辽代三彩罗汉

其他精品还有“北宗”之祖、唐代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五代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永乐大典》10册等。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17.2平方米的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壁画 ,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四幅绢画及一尊木佛外,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大英图书馆还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巴特农神庙大理石

巴特农神庙大理石(Parthenon Marbles),博物馆里这组珍贵的浮雕,甚至影响了希腊和英国的外交关系。尽管希腊政府一再要求归还这组1806年被英国大使艾尔金伯爵拆除的用来装饰巴特农神庙的古代大理石浮雕,但遭到历届英国政府的拒绝。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希腊的石雕,印度的宝石戒指,巴比伦的银器,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比马王堆女尸还早上千年的古尸也有几具,但不是英国的,而是埃及的,十几具展出的木乃伊还仅仅是馆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馆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称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2018年8月10日,英国大英博物馆举行非公开仪式,向伊拉克驻英国大使萨利赫·侯赛因·阿里交还八件大约5000年前的物件。

2020年3月18日起,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英博物馆开始关闭。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建筑学的奇迹?

保留至今的在世界地理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和纪念意义的伟大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宫廷府第建筑: 如故宫、凡尔赛宫,布达拉宫

2-防御守卫建筑:如长城、嘉峪关

3-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凯旋门、方尖碑

4-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姬陵、埃及金字塔

5-祭祀性建筑:如孔庙、天坛

6-桥梁及水利建筑:如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

7-宗教建筑:如圣家族大教堂、米兰大教堂、

8-民居建筑:如客家土楼、平遥古城

9-园囿建筑:如苏州园林、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些都是在世界五千年历史上由当世的能工巧匠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打磨出来的伟大建筑作品,他们共同见证着世界的动荡与和平,矗立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持续的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人类不止,建筑不灭。

建筑的魅力,一个在于其历史,一个在于其形制。东西方文明固有的差异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承和创新,西方古代以其单体建筑的宏伟、典雅、豪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古代的这些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则以群体处理的空间布局见长,在因地制宜、塑造环境以及空间、尺度、色彩处理等方面更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相似点则是,他们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是不会变的。

西方建筑美学

1.米兰大教堂

公元1386年,米兰第一任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决定修建米兰主教堂,即‘大圣母玛利亚教堂’,他希望通过这座无与伦比的教堂建筑提高米兰在中世纪末期欧洲的声誉。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建设,米兰主教堂的主体竣工,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1805年拿破仑曾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被安装,算是全部竣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建成的米兰大教堂成为了整个城市的标志,在基督教徒的世界里,只有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才能与之相媲美。米兰主教堂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而非当时新的古典式建筑风格。

2.圣家族大教堂

这是一座至今尚没有完整成型的艺术品,每一个十年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毕生代表作。它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巴塞罗那的市区中心,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 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截止目前,仍在修建当中。更厉害的是,虽然它还未完工,却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计2026年,也就是高迪逝世100周年,完全竣工。

圣家族大教堂是一座宏伟的天主教教堂,整体设计以自然的花草动物、山脉、洞穴为灵感之源。诚如高迪所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圣家族教堂的设计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等各种变化,组合成充满韵律动感的神圣建筑。

圣家族大教堂的墙上伸出各种怪兽滴水嘴、蜥蜴、蛇和蝾螈,还有其他许多雕塑。教堂的4个空心塔高耸入云,看上去就像是被穿透了数百个孔眼的巨大蚁丘。塔顶形状错综复杂,并且用各色花砖来加以装饰。每个塔尖上都有一个围着球形花冠的十字架。这些塔几乎都有章鱼足状的外观,整个建筑没有采用直线条。

东方建筑奇迹

1.故宫

中国人去过最多的景点,应该就是北京明清故宫了。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衬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引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现存的宫殿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时14年,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所用民工达30万之众,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北京宫殿虽参考依照南京宫殿而建,但在规模上,比之南京,要来的更加壮丽宏伟。到了清朝,仍然沿用明代的旧宫,有清一朝,对宫殿进行过多次的重建、改建,但总体布局,仍然大体保持明朝时候的旧貌。

2.布达拉宫

位于拉萨市西面大约2.5km的布达拉山上,是历代西藏地区达赖喇嘛行政办公和居住的宫殿,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可容纳僧众2万余人。这座宫殿始建于8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在随后的岁月里,毁于战争。一直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由当时的五世达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50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300年之久。

布达拉宫拔地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在建筑形式上,布达拉宫既保留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如金殿屋顶),又使用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反映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也体现出藏族建筑艺术的超高水平。此外,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超2500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对研究西藏的历史和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

3.港珠澳大桥

2019年10月23日,也就是前天,是港珠澳大桥开通一周年。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去年的23号那一天看央视网的直播,习主席宣布大桥通车的那一刻,身为一个中国人内心的自豪。建国70周年,中国人民在困难中一步步走来,这中间有太多的不易和心酸,经过艰难的努力和创造,才有了如今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综合实力,这是中国人民之幸。

回到主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可以追溯至1983年。当时香港的建筑师胡应湘最早提出了建造大桥的构想,认为通过大桥的建设,可以给两岸三地的交通、经济、贸易带来积极重大的影响,而彼时的香港,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此后的数年,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研讨分析建设大桥的可行性。2009年10月28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15日,大桥开工。

十年一瞬,今年,已然是港珠澳大桥工程批准的第十个年头。十年之间,祖国优秀的建设者们,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技术突破、不断的克服难关,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1860年德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焚烧10月6日10月18日10月19日三个日期为什么着重写?

因为我们要记住让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耻的时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八世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卜鲁斯(James Bruce,他是恶名昭著的古希腊石雕收集者七世额尔金伯爵之子)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指文源阁——译者注),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近代以来我国各大文物古迹流失海外的案件都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就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为这个数目的10倍。在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文物,以及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墓走私出境的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在分布上,主要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

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

旧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圆明园园内四五十外殿堂内装饰了难以计数的柴檀家具,陈设了大量的国内外珍奇宝贝,有家具、锦缎、毡毯、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宝石、书画、钟表、历代典籍应有尽有,当时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的合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彻底的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东大典》,被掠走海外,为英、法、美、日、西欧诸国博物馆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多。英军劫走的圆明园珍宝除部分被拍卖外,其余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现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多达3万多件,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摹本。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0000多件。

据长期从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国联军纵兵三日为所欲为,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宫禁苑还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铺都没有能够幸免。紫禁城遭洗劫后,宫内收藏损失过半,贵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后,收藏所剩无几。皇家行宫颐和园内陈设的珍宝几乎劫掠殆尽。经过这次浩劫,北京“自无明又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同时,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掠去的中国文物也不计其数。据统计,1856至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曾考察我国西北地区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历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窃取的9000多个卷子和500多幅绘画,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一部分在大英图书馆,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伯希和窃取的6000余种经书和一些画卷,主要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历年的劫掠,加上国内某些军阀、奸商及无知国民的盗卖,中国文物被大量偷运出境,国外的中国文物日见丰盈。

1899的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流失之中,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后又被西方列强的文化掮客以各种名目大量收购而去。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骨片3万片流失海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内忧外患,各地盗掘成风,文物如潮水般地涌出国门。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监守自盗”,将6大箱共计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经变卖、哄抢,绝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慈禧太后陵寝被军阀孙殿英野蛮盗掘,墓中所藏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因被变卖购买军火而散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对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文物进行了大规模地盗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间,美国人利用中国社会动荡之机对中国文物大肆收购。

1949年解放以后,我国一度告别了大量文物外流的历史。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非法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掀起了一波波盗窃、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统计,从1982年起,江西余干县800多座古墓被盗;1987年1~6月仅半年时间,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盗掘古墓2000余座,抢走文物1万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盗,湖南邵阳市某县在二、三年内被盗古墓的面积近全县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我国文物资源丰富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度竟成为海内外走私者买卖文物的金三角!又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至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据公安部不完全统计,1993至1997年,公安机关侦破文物案4943起,缴获文物5000万余件。

近20年来,中国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仅从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象。有报道称,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象。有报道称,香港做贮装文物匣盘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挣五六十万港元不止。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80年代以后,凭借大陆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结合我国20年大规模的文物盗掘、走私活动,如果以查一漏九来估算,近20年中,外流文物至少有几十万件,甚至接近百万件。

据有关资料表明:仅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的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万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包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万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面对如此光彩夺目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的上百万、数百万的祖文物相比,能够回到祖的文物实在少之又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