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情人节是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情人节是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公历2月14日的情人节,不属于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这个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我想我是中国人,干吗要过西方国家的节日呢!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情人节,比方说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就是中国人的元宵节,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节日。是说年轻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可以一起观灯猜谜吃元宵,互相培养感情。当然也有说农历的七月七是中国的情人节,是古代的乞巧节,就是妇女们互相展示女红的节日,年轻男子可以通过这个节日找到中意的人。
元宵和七夕哪个是情人节?
是七夕节。元宵和七夕那个是情人节,国家没有规定,在民间七夕是情人节,元宵虽然说一个团圆的日子,但是他不是情人节。
农历一月十五是情人节还是元宵节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起源中国,中国的情人节。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还是准备过元宵节?
说起过情人节或是元宵节,这对而言没有区别,只选一个的话,我一定会选元宵节。因为如果我在情人节的时候给我老婆买花的话,她会告诉我,她其实特别想在元宵节吃元宵。所以我还是选择元宵节吧。自己在家里给她做好吃的元宵,她快乐,我就快乐。元宵节就是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5月20日情人节2月14日情人节?
谢谢邀请
没情人节离婚率很低,有情人节后离婚率年年升高说明了什么?
“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共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些赞美爱情的词典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经过了历史长河,留传至今的,象征着人们对拥有真挚爱情的愿望和向往。
我没有去考证西方的214情人节,什么时候在中国开始流行,也没有去查阅七夕情人节、520情人节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些所谓的情人节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是没有的,不流行的,只是到了上世纪未,214情人节才开始在国内(主要是在北上广深)开始被年青人接受,至于七夕、520情人节可能也就是近十年才开始流行,而且越来越作新(流行的意思)。
年青人喜欢情人节,中年人也跟着流行,现在连一些四、五十岁的人也来凑热闹。这是现在情人节真实写照,这是社会的进步吗?还是因为生活富裕些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不管怎样,有一现实问题,近十多年来,国内情人节越来越多,离婚率却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这跟情人节有关联吗?
以前没有情人节离婚率很低,现在左一个情人节右一个情人节,大家过得很欢,可离婚率却年年升高,这说明了什么呢?
一、西方情人节由来
西方情人节至少有五个传说版本,最古老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主要是以纪念某一个人而演变而来的。在公元三世纪,罗马统治阶级贪污腐败,人民生活悲惨,基督教为拯救百姓苦难,领导各地劳苦大众不断发生起义,罗马政府为维持统治开始武力镇压起义,并且逮捕基督教徒。
当时,一个叫瓦伦丁的教徒被逮捕入狱。瓦伦丁入狱之后依然信仰基督,不对罗马贵族阶级低头,最后被判以死刑。他在狱中对监狱长的女儿表达了爱慕之情,还治好了自幼失明的眼睛。在死前瓦伦丁以书信的形式转达了对恋人的情谊,然后从容赴死。基督教在后来为了纪念这个忠诚又热情的年轻人,就将他去世的那一天2月14日定为“圣瓦伦节”,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情人节。
但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情人节风俗渐渐淡化,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贺卡的盛行,情人节又热火重燃。
近些年的美国,男性在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说“情人节快乐”已经没有特别的感情关系,而逐渐演变为有如公开场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也就是说在美国不怎么信那个了。
而在日本:女性送巧克力给她喜欢的男性,而男性则在一个月后的314白色情人节回礼表衷肠,这是日本商人于1977年炒作的结果。当年日本的《读卖新闻》解释说:“礼物指定是白巧克力,原因是避免吝啬的男子把女友送赠的巧克力收藏起来,然后又将其原封不动地作为回礼。
所以,我认为,现在国内这些所谓西方情人节都是商人的炒作,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一对真情相爱的恋人,是不需要鲜花和巧克力的,也不需要什么情人节的。
二、七夕情人节
七夕起源于我国汉代,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后逐渐成为了七夕节,古时也叫乞巧节。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但现在很多人相信,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演变过来的,是追求美好爱情的一种愿望。我不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不要别有用心。
三、520网络情人节
网络情人节(Network Valentine's Day)是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定于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该节日源于歌手范晓萱的《数字恋爱》中“520”被喻成“我爱你”,以及音乐人吴玉龙的网络歌曲中“我爱你”与“网络情人”的紧密联系。后来,“521”也逐渐被情侣们赋予了“我愿意、我爱你”的意思。“网络情人节”又被称为“结婚吉日”、“表白日”、“撒娇日”、“求爱节”。这是现代国内年青人中最喜欢最流行的情人节。现在已经延申演变成人们口中的“我爱你”。
四、国内离婚率越来越高
近十多年来,国内离婚率越来越高。根据近期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开始,中国的“粗离婚率”连续15年一路走高,从2002年的0.9‰升到2017年的3.2‰。所谓“粗离婚率”,指的是离婚的人数除以总人口数。这项数据公示还表明,从地域角度上看,北上广深这几大一线城市的离婚率占据全国前四名,离婚率在39%到35%之间。
五、离婚率那么高跟情人节有关联吗?
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离婚率那么高,这跟情人节有关联吗?以前没有情人节离婚率很低,现在左一个情人节右一个情人节,大家过得很欢,可离婚率却年年升高,这说明了什么呢?他们有多大的关系?
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这是国内人们接受外来文化,而又没有完全消化外来文化带来的后果。在我们的想象中,美国是一个自由而发达的国家,它的开放和包容是举世瞩目的,他们也爱过情人节,他们更注重家庭氛围,一般是丈夫给妻子送礼物,爸妈为女儿买礼物,儿女给妈妈买礼物。与国内情人节相比,我更倾向美国人情人节,让家庭关系更为美满。而据马里兰大学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以前美国离婚率很高,但在2008到2016年却下降了18%,负责该项研究的马里兰大学教授菲利普科恩表示,主要因为美国年轻一代对待婚姻的态度更谨慎。
与之相反,中国的离婚率从2002年的0.9‰上涨到2017年的3.2‰,离婚率已连续15年上涨,形成极大反差。主要因为我们国内很多人,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受情人节,简单认为情人节就是男女朋友送个花吃个饭,更有少数人借这个情人节向男朋友索要重礼,很多男士,却有着别样的想法,理解为情人节就是去泡妞,去找情人约会,寻找“男欢女爱”,这些都是对西方情人节认识上的的一个误区。
其次,就是商家大肆商业炒作,以带动自己的生意,推波助澜造成情人节火暴,。近些年,网络情人节,即520,网络销售业务增长可以用火箭的速度来形容,只要是情人节开花店的人都要累垮,宾馆入房率家家暴满,餐饮业半夜还没有打烊,整个服务业都是赚得荷包满满。情人节商家成了最大受益者。我们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精明,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那么多“情人节”,只有我国这些商人创造奇迹,制造出那么多的情人节。
六、有情人终成眷属
衷心的祝愿,情人节那天,为了爱情走在一起的真情相爱的恋人终成眷属,为你们的爱情坚守和曾经的海誓山盟点赞,祝你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七、尽量的避免参与不和谐的“情人节”
不可否认,情人节那个时段,会发生很多不和谐的故事,那些天,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男女大街小巷上演“全武行”打得鼻青眼肿,没有人统计,但媒体鲜有报道,特别是名人有花边新闻,更是铺天盖地。这都是“情人节”惹的祸。我由衷的表示,为了家庭幸福,大家要正确的理解情人节的真正含义,尽量避免参与不和谐的“情人节”活动。
我不敢断定,搞那么多情人节就是离婚率高的直接原因,但搞那么多情人节肯定不是很正常。大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谈谈你的看法吧。也欢迎大家评论和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