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体裁,李白和杜甫你更喜欢谁

2023-03-31 17:50:03 96阅读

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体裁,李白和杜甫你更喜欢谁?

在唐朝诗歌的高峰之上,站着两个巨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很难说最喜欢哪一位,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和领会,自然对二位大诗人也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具体说就是:少年慕太白,风流传百代。中年敬子美,家国挂胸怀。

青年时期,最喜欢的的诗人是李白,因为他是“诗仙”,因为在中国诗歌文化的灿烂星河中,李白是最耀眼的一颗星辰,从他诞生到如今,从来都在舞台的中心,从来都是历朝历代聚光灯的焦点,从来都是被庙堂之上、江湖之远的普罗大众认为是神仙一般的存在。他生性傲娇轻狂、豪放不羁、自命不凡,自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爱背把破宝剑,做着行侠仗义的武侠梦,牛皮吹的乌泱乌泱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还喜欢寻访问道、寻找灵丹妙药,但最爱的还是喝酒,“两人对酌山花飞,一杯一杯复一杯”,还有个当高官的老头为他“金龟换酒”,给他起个绰号叫“谪仙人”,少年至此,夫复何求。

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体裁,李白和杜甫你更喜欢谁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语),既然是无敌,当然是数一数二,我觉得李白的诗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中能拔得头筹,李白潇洒放浪,飘飘欲仙,其诗歌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豪放、飘逸、灵秀、潇洒、想象瑰丽、超凡脱俗、充满仙气。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其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表现客观是其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瑰丽和超凡的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幻境和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在其作品中交错出现,无不成为他想象的介质和媒体。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这就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而是“外星人”或者神仙一类的人物才能做到的,由此可见,诗仙称号名至实归,绝非浪得虚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当你读这样的句子时,怎能不血脉贲张,豪气万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种出奇的想象,凡夫俗子们搔破头皮也是想不出来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种雄阔高远的境界,睥睨天下的视野,大概只有神仙才有。

人到中年,更喜欢杜甫的诗。杜甫被后人称作“诗圣”,是为苍生立命的儒家圣人,生于大唐盛极而衰的时代,国家不幸诗家幸,酿成了他那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悲天悯人的精神情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绪,因为他深受孔孟思想影响,有着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家国情怀。人到中年,大都在官场、职场、事业上奋斗,多读杜诗多一分人本主义精神,多一种责任担当的情怀。从艺术角度看,老杜的诗格律森严、炼字精到、沉郁顿挫,“语不惊人誓不休”,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格律诗第一人,完全当得起一个“圣”字。比如下面这首《登高》,气韵沉雄、横绝千古,被后人誉为自古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行文至此,引用唐朝诗人韩愈的两句诗作为结尾,也是对李杜二位伟大诗人的礼赞和敬仰!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诗歌需要什么心态才能写好?

诗言志,词言情。写诗歌有什么心态才能写好呢?本人也写过诗歌,谈谈我的经历吧!

首先心态放平,见景生情,家国情怀,正义之鸣,组合词汇,步入韵衡,情真意切,笔落诗行。

写诗歌之前,先立好中心思想,也就是要和读者说的是什么意思!写古诗是五律还七律,五绝或是七绝。下面是我本人写的诗歌,请你指教。

例如:七绝。浪漫影画。

天地从来二人春,

欠下江水几多恩。

留得今生欢愉影,

欲画云鹏漫童心。

(赏析,天地有生以来,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我们在这一世欠下江山,世界和一切有情众生许许多多的恩情,都说游戏人生,其实是人生的快乐和浪漫,是人的天性所然。应该留下浪漫快乐的倩影,才不须此行,拿起心的画笔,将大鹏翱翔云间浪漫和快乐,画出久违的童心欢乐之中。

例如:五律。赞启功。

笔墨春风絮,丹青柳叶来。

三河封闭锁,百渡已盛开

芳泽书新道,园林画展台

为人师古意,国学大英才。

题记;笔墨春秋如柳絮翻飞,丹青最难画是柳树,而启功大师信手拈来。人生的道路上三起三落,沟沟坎坎大师也在其中,由于刻苦的努力,不管走到哪里都有百花盛开的景象。

启功书法是自创体。犹如芳泽一样清新脱俗,是书画园林中一面旗帜,为人师表,博学古今,是当今无愧的国学大师。

例如:现代诗歌。

海棠花。

半含清风

摇曳了天际火红

清魂吐纳俗世

扣开自若的矜持

淬火清华里

挤进了胭脂家山

乱了春情浅浮

沉香卷暮

解读红粉词章

不惊不诧

点燃风雨灯火

待霞光炙干今生

总结来说:诗歌要想写好,心态是主要的,因为文字是用心流淌出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韵律美,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韵律,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扫雅兴。

词汇的组合与想象力的结合,都是写好诗歌必备条件,心态这时候要遵循诗歌的意境和要求。

内容为王道,诗歌的内容是一切主旋律,俗话说吃饺子吃的是馅。

所以说写诗歌时心态是主导作用,但是它有时候又是副导角色。

谢谢!!水平有限!不妥欢迎指正!!

启功的书法水平超越周慧珺了吗?

启功和周慧珺同得兰亭终身奖,又都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家。从两位书法风格比较,因其艺术个性反差很大,风格迥异。“风格”这种东西是自然生成,为自己独有,无法量化,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风格。启功书法阅历较长,功底深厚,擅长行楷,书风温文而雅,不激不历,清秀圆润,书卷气很浓,看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周慧珺虽为女性书法家,却擅写激越奔放的行草,书风劲健纵横,流畅明快,豪情激荡,颇有米芾“刷字”的韵味,书体中带有一种“男儿气”,像似一位驰骋疆场的武士。二者相比较,启功以气韵见长,周慧珺却贵在用笔,各有千秋,难分高低。

再论书法综合实力。与周慧珺相比,启功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他是现当代中国书坛上为数不多集书法创作、书论研究 、书法教育和书法鉴赏等为一身的书法全才。与书法相关的国学,诗词格律,文字学、书画鉴定等方面多有涉猎,且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仅此一项,就足以奠定启功在中国书坛上的历史定位。

(以下为本人临习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部分作品)

易中天先生满江红•揖别林泉一词是垃圾还是精品?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判断一首词好不好,首先要清楚“词”是什么。唐诗过后是宋词。诗和词不仅流行的年代不同,表达形式也不同。

诗一般活跃于纸张之上,要求压抑对称……门槛比较高。而词主要活跃于大街小巷,没有那么多要求,三教九流皆可唱。直白一点讲,词等于现在的歌曲。经常有人将诗和词混为一谈,这是十分荒谬的事。

一首成功的歌曲必定金句频出,旋律动人,传唱起来朗朗上口。判断好词的标准也一样。

我开篇把王国维先生的词列出来,主要是因为这首词在近代“精品词”中比较有代表性,水平称得上出类拔碎。虽然我们在课本上没有读过这首词,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花”这两句,想必很多人都会背。

这正是一首词的成功之处。

再来看看易中天先生的《满江红•揖别林泉》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

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

易中天先生是我比较敬佩的一位学者,学识比较渊博,但他的这首词我不敢恭维。

首先,这首词没有做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一般人可能难以看懂易先生究竟在写什么。写历史,写景……还是借景抒情?

……

整首词,从“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到“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之间的跨度比较大,直接从写景过渡到了写历史。

跨度一大,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别扭,读起来也拗口。

其次,这首词表达不够清晰,有些不合逻辑之处。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必定表达清晰,而且符合逻辑。像弘一法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短短几个字就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再看易中天先生: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这一句,我觉得“龙蛇出没”四字无疑是败笔。

我们都知道,龙属于不存在的生物。“火光明灭”应该是指映入易先生眼睑的景物,但“龙蛇出没”指的是什么,或者比作什么?

这首词开篇写到:“初醒初,浩然明月”。从中可以推断,易先生看到的景色应该在夜间。但后面“牛尾羊头相继舞”似乎有些说不通。牛羊并非夜行性动物,在深夜应该看不到它们相继舞的场景。

也许易先生同样是比喻他看到的景物,但究竟比作什么?

读完这首词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知道易先生那晚究竟看到了什么,乃至于有了感慨。

总之,我并不觉得易先生这首词是一首好词。

你不是人不休是什么体裁?

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七言律诗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文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作品原文】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译文】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