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韩信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是协助刘邦成就帝业功绩最大的三个人,萧何主管内政与后勤,相当于刘邦的大总管,张良提供谋略与计策,相当于刘邦的参谋长,韩信主管军事与第二战场,相当于刘邦的大将军和军团司令。
刘邦在功成名就之后,只选择了杀死韩信,对于萧何和张良,刘邦并没有加害之心,虽然史书记载了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实际上只是刘邦对萧何的一种政治敲打,刘邦从来也没有杀萧何之心,最多也就是担心萧何的政治权势会越来越大,会让萧何萌生于野心,而对于张良,刘邦更是毫无加害之心,任凭张良早早辞官离去。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但是,对于韩信,刘邦一直是加以提防,三番两次抽走韩信手下的军队不说,在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不是庆祝项羽被杀,而是把韩信从齐王改迁为楚王,原因何在?之后,韩信的楚王又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改放在京城监视居住,最终,韩信因为有谋反举动,被萧何与吕后联手骗杀。
韩信虽然死在吕后之手,但与刘邦的改迁、贬官、监视居住是分不开,那么刘邦为何对韩信如何安排?是因为韩信那千年一出的军事才能吗?
当然并不否认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那也是排得上号的,但是刘邦一直猜忌并防范韩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韩信的军事才能,而是兵权,没有兵权的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比如萧何与张良,只有有兵权的将领才能造反,比如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等异姓王。
韩信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为什么要对付异姓王?原因很简单,因为异姓王有兵权,在冷兵器时代,只有手中有兵权才有可能谋反,刘邦自己就是从底层依靠手中的兵权一步一步打出来,对于兵权,刘邦是非常看重,而且是牢牢把握的。
刘邦对兵权的重视源自于自身的经历和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总结,刘邦早年在打天下过程中,因为信任雍齿,把城池交给雍齿守,自己率领一部分士兵出去打仗,结果刘邦回来雍齿就叛变了,刘邦几次攻打雍齿,都攻不下城池,最终还是向项梁借兵,才打败雍齿,夺回城池的,这一次让刘邦深刻体会到控制兵权与用人唯德的重要性。
刘邦
其实就是刘邦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总结,陈胜吴广是秦末第一支起义军,力量发展最快,但是陈胜缺乏对军队和兵权的控制,导致起义军四分五裂,比如武臣是陈胜的手下,被陈胜派去攻打赵地,结果武臣就在赵地自立为王了,不再服从陈胜了,再比如吴广之死,就是陈胜手下将领田臧与吴广不和,假借陈胜命令杀了吴广,而陈胜对此毫不追究,后期陈胜失去了对各地起义军的控制,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刘邦不同,刘邦在整个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中,都是牢牢控制兵权的,而且与陈胜不同的是,刘邦是亲自在前线带兵打仗的,而陈胜大多数时候是在后方坐镇的,刘邦控制兵权的能力比陈胜强得多,这也是日后刘邦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所以,刘邦对兵权特别敏感,控制也是相当严格,刘邦手下掌握兵权的人,都是他绝对信任的,比如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不是刘邦的同乡,就是刘邦的好友,大多数都是刘邦的同乡兼好友,有着乡亲的纽带连接,再加上刘邦的知人善用,所以刘邦手下的军队,是控制得比较好的。
刘邦与韩信
而韩信是刘邦直系手下非嫡系首次掌握兵权的唯一将领,这话有点绕口,其中有几个意思:
1、韩信是刘邦的直系手下,而不是像彭越这样独立的势力,韩信的一切都是刘邦提供,包括兵权、粮食、士卒、将领等等。
2、韩信不是刘邦的嫡系,韩信能够被重用,是因为刘邦要争夺天下打败项羽正需要用人,而韩信是那个唯一有能力协助刘邦打败项羽的人。
3、韩信是刘邦手下掌握兵权的非亲信将领,而且还是唯一的,其他人与刘邦都是沾亲带故的,只有韩信不是。
这样看起来,你就会明白,韩信是刘邦现有将领及兵权体系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人,韩信完全是靠能力掌握兵权的,同时对刘邦又没有绝对的信任,在冷兵器争夺天下的战争时期,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信任才是,没有刘邦的信任,再有能力的将领也有造反的一天,所以,从刘邦的角度看问题,韩信非要除去不可,不过刘邦还算仁义,只是想除去韩信的兵权,并不想要韩信的命。
韩信
所以,刘邦三番五次到韩信的兵营中调兵,其目的就是不想让韩信与手下士卒建立信任,成为韩信的私家兵,所以刘邦在打败项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齐王韩信迁为楚王韩信,其目的就是不想让韩信在齐地培养私人势力,把韩信从他的根据地调到一个新地方,就避免了韩信拥兵自重。
即使如此,军事天才韩信还是不能让刘邦放心,只有 彻底除去韩信的兵权,刘邦才能放心,所以刘邦就借用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事件,夺了韩信兵权,把韩信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表面上看是贬官,实际上是夺兵权,爵位能有多大的用呢?只有背后的兵权才是刘邦所顾忌的,所以刘邦把没有兵权的淮阴侯韩信迁到京城监视居住,实际上就是软禁了。
韩信被杀
只要韩信彻底放弃兵权,或者韩信在政治上稍微聪明一点的话,都不至于被杀,但显然韩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在暗中图谋夺取兵权,还暗中联络了陈豨,并且在京城准备策划夺权,最终被萧何联合吕后所杀。
所以,韩信被杀的理由并不是传统的兔死狗烹,你可以看到刘邦在统一天下后,没有杀过一个文臣就会明白,刘邦顾忌的只是背后的兵权,任何没有兵权的将领,只是不会咬人的老虎,剥夺了兵权,任何军事天才都失去作用,韩信也是一样,这就是韩信被贬杀的真实原因。
韩信死时喊了最震撼的三个字是什么?
此提问有误!
据正史记载,韩信临死时不是喊了三个字,而是喊了二十个字。
所谓喊了三个最震撼三个字(据说是:我不服!)不是杜撰就是影视剧的虚构。
那么,韩信喊的一句什么呢?
容我慢慢道来: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最著名的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安邦定国之远大抱负。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楚霸王项羽,但都不受重用。后又投奔汉王刘邦。开初,刘邦看不起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韩信负气出走,丞相萧何演了一场“月下追韩信”的好戏,将其拽了回来并力荐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拜大将后,军事才能即刻突显,先是率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然后出函谷关,一路所向披靡,过关斩将,将兵锋逼至楚都彭城。
此后,韩信率兵数十万,开辟外线战场。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齐鲁之战,将诸侯联军各个击破,尤其在攻占齐地后,逼得刘邦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春,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韩信独当中军,担任主攻任务。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边。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这之中,韩信功居首位。
然而,功高震主是历史定率。韩信虽熟谙兵法,战功卓著,然却不懂为臣之道,政治上极其弱智,高调和优柔寡断断送了韩信的生命。表现为:
首先,占领齐国后,韩信拥兵自重,以功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让刘邦心里大为光火,种下了祸根。故在垓下之战后,刘邦以闪电之势夺其兵权,徙韩信为楚王。继而又罢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
其次,在与刘邦论将帅之才时,韩信认为刘邦最多领军十万,而自己领军则“多多益善”,明摆是抬高自己,贬低刘邦嘛,犯了君臣大忌。一山不容二虎,况且是比刘邦还厉害的虎呢?
再次,韩信明知刘邦对自己早己不信任,却总认为自己功劳太大,不相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认为皇上不敢对自已怎么样。对蒯通劝自己拥兵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计策犹豫不决,痛失时机。
最后,韩信被贬淮阴侯后,耻于与樊哙为伍,终于心生叛意,暗中联手巨鹿太守陈豨造反,没料到却被家奴告发。吕后和萧何立即引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迅速杀之。
韩信临死之时终于醒悟,于是悲叹一声:“‘悔不该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白话意:我后悔没听蒯通之计,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可见是真实之言。
所谓喊了最震撼的三个字,与史不符。
(图片来自网络)
韩信出生日期几月几日?
韩信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31年,去世日期约公元前196年。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原归属项羽,但不得重用。他结识萧何后,十分受萧何赏识,并被刘邦拜为将军。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孙武吴起白起韩信霍去病?
说起战神,中华上下五千年,相信每个人心目中的名将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定论,题主中说的五人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所谓战神者,为将者至高的追求,它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历史中勇猛智谋者有之,莽夫枭雄亦有之。然为神者必为后人所敬仰,战绩谋略彪炳史册的同时,其德行也必是万世表率。当然人无完人孰是孰非自有各论。
这五位先贤在其所在的朝代都是兵家至圣级的人物。有鼻祖级别的人物,有开国元勋,也有少年英雄。下面我们从他们的历史功绩中,梳理一下其荣耀的职业生涯。谁是你心目中的战神也就逐渐清晰了。随后打开王者荣耀,选好心目中的英雄大杀四方,他不香吗?
孙武-兵学鼻祖这位春秋时期的兵家祖师爷,出生齐国贵族,经伍子胥力荐,携《孙子兵法》说服吴王阖闾,从此拜将侍吴。
孙子在吴国无论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都有高光表现。军事上西击强楚南平越国,政治上强调国力协同发展,加强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之间的联系,为吴国称霸提供坚实的军事保障。
孙武的军事战绩相对于其他四人显得单薄许多,但是其军事著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其军事思想在之后历朝历代都被奉为经典,兵家必读。甚至在现代的商业领域、体育领域、军事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
孙子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功绩的多寡,而是其对军事理论体系确定的贡献。不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孙子兵法》都是首次系统性得对战争进行阐述。其兵法思想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基础。只此一点,其他四人都得尊称师爷。战神之名在他面前略显苍白。不是不配而是不屑。
吴起吴起战国初期人士,与孙子并称孙吴,只不过其人品行争议颇多,窃以为其实在担不起子字。但除去个人德行,其无论军事还是政治都有极高的建树。
吴起是个奇人,精通儒家、法家、兵家。而且各家都造诣极高。同时他及其贪图名利,多为人所诟病。本是殷食人家,为求功名散尽家财。这其中有个插曲,在其跟随曾中学习儒家的时候,因其母去世没有回家守孝而被逐出儒家。只此一事便知其人品高低。图留后人以诗笑其曰:贪名笑吴起。
吴起一生侍奉鲁、魏、楚三国。
鲁国时期
齐国伐鲁,因其妻是齐国人,鲁穆公对启用吴起犹豫不决,不想这位老哥直接杀妻以助其成就功名。虽大败齐国,其人品也遭鲁国君鄙夷,终不受重用而投靠魏国。
魏国时期
侍魏期间其文治武功得到长足的发展,政治军事都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彼时魏文侯文韬武略,贤臣良将众多,魏国在文侯治下国力达到顶峰。
为图中原霸权启用吴起为将,打下河西地区,使秦国终日如芒在背。吴起治下的河西一直是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
楚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吴起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在楚国实行变法,迅速增强使楚国国力,军事上征服百越、西拒强秦、北威赵魏韩,楚国一度具有统一七国之势。其政治地位也一度堪比商君。可惜终究难逃战国变法必被杀的魔咒。
纵观吴起一生,其历史功业不可谓不辉煌,只是其品行瑕疵太多。
白起-战国杀神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至秦昭王时期国力大增,军事上制定了东进击败赵魏韩以谋天下的策略,制度上彻底推行军功制广纳将才。因此军事人才在秦国显得尤为重要,白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开启了其开挂的一生。
后世给他的头衔是军事家、大统帅,战国四大将之首。同时期大将还有廉颇、李牧、王翦。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长平之战灭赵45万,更是开创大规模围歼先例。秦赐头衔“武安君”,从其爵位名称便可领略其功绩之强悍。
为何称其杀神呢?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战争死亡人数大概在200百万左右,而白起一人就占一半,这数字细思及其恐怖。
秦昭王时期的南征北战,无论在国力还是战争心理上,对各诸侯国都形成了强力威慑,为后世始皇帝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倘若狭隘一点光论战来说,白起担起战神这两个字绰绰有余。
韩信-多多益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虽然后人对其功绩多有争论,但是从给其“兵仙”的名头来看,韩信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战术大家
韩信是历史上战争成语典故出处最多的军事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半渡而击等等,这些成语也体现了其作战战术上的灵活多变神鬼莫测,指挥作战犹如艺术,令人捉摸不透。潍水之战、井陉之战皆是其代表作。下图为其代表作井陉之战。
战略大家
韩信胸中韬略是古之少有的。其谋略也奠定了楚汉战争的总基调。其汉中对策使刘邦有了根基。兵分三路作战在整个大势上对楚国实行包围,北面一路灭魏、赵、燕,东进灭齐国,南路对项羽构成威胁牵制。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韩信的战略部署多么宏大。
韩信虽然亲自参与的战争或许没有曹参多,军功或许有些许水分,不过其战略方针对于楚汉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出其不意的战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倘若战神就宏观而言,因其谋略韩信堪称战神。
霍去病-少年英雄霍去病在这五个人中资历最浅。他处汉武盛世,是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怜其英年早逝。短短一生与大漠为舞,孤军深入痛击匈奴,从此汉朝北方边境保持了长久的相对安宁。
初出茅庐
霍去病初次征战方才17岁,随舅舅卫青大战匈奴于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当时帅800勇士甩开大军孤骑深入,歼敌2000多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其叔父。换现在我们这个年龄的小孩在干吗,多是在王者荣耀里称王称霸,而霍去病经此一站威震华夏。
河西之战
河西两战,大败浑邪王,至此占据河西地区,为之后汉朝打通河西走廊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大一统王朝制定了标准,中原王朝要想一统江山,河西走廊必须纳入政治版图中,北宋丢河西而出西夏,弄的大宋王朝始终在辽夏两国间进退两难,这是后话。
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这应该是自古将领的最高荣誉,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119年春,卫青与霍去病分别率军深入漠北与匈奴决战,卫青虽然与匈奴接触并获胜,但是其没有碰到匈奴主力,飞将军李广更是迷路无功而返,随后羞愤自刎这是后话。
而霍去病统兵深入漠北2000多公里,神奇般的找到匈奴王庭,歼灭其7万多人并俘虏王孙贵胄将军相国多人,但是霍去病并没有停下追击步伐,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今天蒙古肯特山附近),再此整顿并举行祭天仪式,以示北击匈奴的决心。就此大汉威名远播,匈奴漠南再无王庭。因此“封狼居胥”也就代表了军人的至高荣誉。
霍去病在中国军史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统率的骑兵第一次真正的让匈奴胆寒,也第一次真正的做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战神当之无愧。
五位古代战神,代表了中华武将的最高水准。谁是真正的战神已不重要。我们惊叹于他们在所处时代造就的伟大功业,也钦佩他们胸中所具备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韬略,更被他们过人的胆识非凡的魄力所折服。有此战神,中华之幸也!
历史上六位名将韩信霍去病卫青和大唐李靖明朝朱亮祖蓝玉如何排名?
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朱量祖和兰玉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或当世名将。他们取得的战功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取得的战功有时侯带有偶然性。如果按照他们六个人的谋略和战功排续如下:韩信,李靖,霍去病,卫青,朱量祖和蓝玉。
韩信是西汉初期军事家,谋战派代表人物,兵家四圣之一,国士无双被称作兵仙。韩信登台拜帅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定三秦,擒魏,破赵,下燕,伐齐,杀龙且,
垓下之战结束四年楚汉战争,为大汉王朝建立做出巨大贡献,官拜楚王,军事谋略天下无双,故排在第一位。
李靖是唐朝初其军事家,号称军神。著有兵书
《李靖六军镜》。李靖唐以后随李孝公扫平江南,灭萧梁,辅公拓,阴山之战大败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最后一战是攻灭吐谷浑王国。李靖官拜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武庙十哲之一。李靖的军事指挥艺术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李靖是秦朝以后第一名将,《封神演义》中托塔天王原形,故排在第二位。霍去病和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军事家,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北伐匈奴,两个人拥有天下最精良的军队,对匈奴有辇压优势,发现即摧毁。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卫青。两次河西之战重创匈奴,获其祭天金人。漠北之战,斩首七万余,兵至瀚海,封狼胥居,把汉帝国疆域推进到漠北地区。故排在第三位。
朱量祖和兰玉是明朝初其名将。朱量祖原先是元朝兵马元帅,归降朱元璋后灭陈友凉,张土诚,方国珍战功无数。明夏战役,收复闽浙和广东为大明江山建立作出巨大贡献。朱量祖是独挡一面的名将,故排在第五位。大将军兰玉是常愚春的外甥,是军中后起之秀。徐达,常愚春等名将凋零后在冉冉升起。很长时间兰玉只作为副将出征。捕儿鱼海一战封神,所以放在第六位。不知这种排续合理否?望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