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时间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时间?
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提出的。
辛亥革命中同盟会成立的时间与思想?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团体集合而成的革命组织,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其组织网络遍布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其发动多次推翻清朝的起义活动,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一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于其成员其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争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为之后中华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之前身。
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三文主义的影响?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民主义是指哪三个主义三民主义简介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它的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由孙中山在1905年(清光绪31年)所提出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前两句。旨在推翻当时中国由满族所建立封建王朝清政府,恢复中国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立由汉族掌权的新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由孙中山在1905年(清光绪31年)所提出的。
词句出处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准备北伐时发表《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后被孙中山所改编,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纲领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简称“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洲汉军人等,如悔司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创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上四纳,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
起义过程
1905年8月,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活动,试图武力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在革命思想的引导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同时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随后,孙中山被南方17省代表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从此结束了清王朝自1644年起对中国长达268年的封建专制,使中国“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虚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不切实际的无用文字。
出处:
《后水浒传》:进门便是财主娘子,故此不用虚文。
《汉书·谷永传》:“书陈於前,陛下委弃不纳,而更使方正对策,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废承天之至言,角无用之虚文。”
唐·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一道》:“舍斥己之至言,进无用之虚文。”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学校之盛,百倍曩时,然士务虚文而薄寔行,其能通当世之务者,百不一二焉。”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
晋·葛洪 《抱朴子·论仙》:“又《神仙集》中有召神劾鬼之法,又有使人见鬼之术。俗人闻之,皆谓虚文。”
宋·楼钥《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诗:“生长外家身已老,周旋中表意尤亲。从今家问须情实,莫事虚文学外人。”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病教揖让虚文减,老觉婆娑古意多。’”
《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主教久闻 陆钦差的大名,那有不请见之理?一切脱帽拉手的虚文,不用细述。”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
宋·李纲 《人物志》:“使士夫不复事虚名而收寔效,官司不复行虚文而施实绩。”
《元典章·圣政一·兴学校》:“农桑学校,为政之本……累圣相继,具有典章,仰各处提调官常切加意,勉求实效,勿事虚文。”
清·魏源 《军储篇》一:“凡舶方发,官必点视,监送放洋。然商人多先期以小舟载钱离岸,官验止为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