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当朝,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2023-03-27 18:21:04 93阅读

春色当朝,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属于典型的富二代,家里不但殷实,而且是属于世代书香门第。因此,陆游从小就倍受关注,长大后向陆游联婚的人也很多。但陆游都不为所动,原因是他早有心有所属。

陆游的梦中情人是他的表妹唐婉。 因为亲戚关系,陆游的舅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很甚。唐诚的女儿唐婉不但长得漂亮灵秀,聪明伶俐,而且才思敏捷,善解人意。陆游和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两人渐渐长大,爱慕之情更加浓密。两人都爱好诗词,于是常常借诗词传情诉爱,两人花前月下,羡煞旁人。

春色当朝,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后来,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陆游便和唐婉结为了百年之好。婚后,陆游、唐婉你情我爱,爱的缠绵无比,深沉无比。 然而,两人因为爱却忘了“情”。当时的陆游已经跨过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了,他荫补登仕郎了,接下来便是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然而,陆游沉醉于温柔乡里,对应试功课丢在脑后了。

陆母爱子心切,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能够一朝金榜题名,光耀门庭,四海扬名。于是,先是对唐婉进行“提醒约谈”,告诫她淡薄儿女之情,力助丈夫参加科举前途为重。 然而,当时掉进爱情陷阱的两人把陆母的话当成了耳边风。陆母是个霸道而专横的人,她见状,把所有的怒火都迁怒到唐婉身上来了,她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责令陆游写一纸休书,直接休掉了唐婉。 陆游当然不愿意了,但陆母心意已绝,而陆游又是一个大孝子,他不敢违背母亲的命令,于是来了个变通之举。表面答应陆母,以一纸休书休了唐婉,但暗地里却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偷偷摸摸再续前续。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发现了陆游和唐婉的“暗渡陈仓”之举,于是上演最后一击,马上为陆游另娶了一位老实本分的官家女子王氏为妻。 就这样,陆母彻底切断了唐陆之间的地下情。

悲愤之下,陆游只得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三年后,二十七岁的陆游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结果一举夺得魁首。然而,正是这个魁首却给他惹了祸,屈居第二名的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眼看孙子居人之的一,自感脸上无光,于是迁怒陆游,便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就这样,陆游的仕途功亏一篑,只好无奈地打道回府。

回到老家,睹物思人,陆游愁锁眉头。一天,陆游到禹迹寺的沈园漫步散心。在园林深处看到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抬头一看,竟是他朝思暮念的前妻唐婉。这时的唐婉也已再婚,嫁给了“官二代”赵士程,但她心里却一直心有千千结。这时两人的奇迹般的邂逅,无疑将两人尘封的心灵重新打开,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然而,毕竟已是物是人非。唐婉这次来沈园是和夫君赵士程一起来的,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等她进餐呢。已为人妻的唐婉不敢多停留,与陆游深深一瞥后赶紧移步走了。 陆游象丢了魂似的,回过神来,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可见唐婉低首蹙眉,低头慢饮,这一切看得陆游的心碎如麻。 千般思念,万般无奈,陆游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随着时光的推移,光阴的汉逝,权倾朝野的秦桧也病死了,朝廷也开始重新召用大才子陆游,陆游于是离开了故乡山阴,出任宁德县立簿。第二年春天,心有千千结的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却没有看到惊喜,没有看到陆游的身影。物是人非,唐婉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题的词。她反复吟诵一番,心潮起伏,情由心升,于是提笔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 唐婉是位重情重义的奇女子,她对陆游爱的深沉,然而,她们的一切美好却毁于世俗偏见。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追忆往昔、叹惜世俗 ,她无法释怀,终于悒郁成疾,是年秋天便含恨离世了。

而这时的陆游在仕途上却迎来了“第二春”,他的超级无敌的文才受到新登基的宋孝宗的亲昵,被征调到朝廷,后官至宝华阁侍制。从政期间,陆游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的爱国诗词。直到75岁时,他才告老还乡。 时间虽然已过了数址年,但陆游的心里却依然有个结放不下,那便是唐婉。他回乡后,得知唐婉早已含恨离世,而已是垂暮之年的他常常到沈园去散步,每次看到唐婉的《钗头凤》便泪满衣襟,后来又写了“沈园怀旧”诗。 十年后,八十五岁的陆游最后一次去了沈园,回家后离世。他和唐婉的故事也成了史上最凄美爱情,他们的凄美爱情也像那首《钗头凤》一样,成了千古绝唱。

为什么白居易的夜雪被誉为千古名作?

为什么白居易的《夜雪》被誉为千古名作?夜雪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写雪赞雪的诗很多,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都有从正面去描写雪的形态,说实在的,写雪的那么多,实在难以翻出什么新意,但白居易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这首写雪的诗,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句句是雪,却没有一个字从正面去写雪。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雪夜

已讶衾枕冷:起句点题,讶,惊讶;衾,被子;枕,枕头。可以想象,白居易是睡到半夜,突然被冷醒了。为什么会惊讶呢,因为雪是无声的,陶渊明也说“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睡前不是还好好的嘛,怎么睡到半夜不知不觉的大雪就下起来了。

这句诗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有雪,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寒意,这是从身体的感觉来写。

复见窗户明:被冻醒了睁眼一看,咦?怎么“窗户明”了?不是有“囊萤映雪”的故事吗,即使在夜里,积雪的反光也可以带来强烈的光亮,因此才会窗户明。

这句还是没有直接明说有雪,但从视觉上,依然暗示了雪,而且是超级大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到这里不装了,直接点明夜深知雪重,不仅是从感觉和视觉上知道的,还有听觉上。下雪虽然没有声音,但是足够大的积雪压在竹枝上,已经可以听到“折竹声”。

故事背景

诗意到这里就该完结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每一句,虽然都是在写雪,但都是从诗人的感受来侧面描写夜之深、之静、雪之大、之冷,就难免有一种凄凉孤独感。

这不矫情嘛这不是,咱们单身狗夜深人静的孤独经历多了,不至于还要写诗来抒发。

但如果了解一下背景,就不会这样觉得了,《雪夜》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就在前一年,白老师被贬江州司马,那年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叫做《琵琶行》,诗中自称“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得罪了一朝廷的显贵,作为一介贬官,朋友是不会有朋友的,掏出微信不是拉黑的就是退群的,在这种情境和心境下,正巧遇上了这么一场大雪,不骚上这么几句,那还叫诗人吗?

所以,这首《雪夜》,从字面上写的是雪,其实都是在写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冷。

延伸阅读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跟白居易《雪夜》有点异曲同工: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前面也没有直接写雪,但同样的感觉被子很冷、屋檐有光、而且夜里无风非常安静,不一样的是,苏轼是真不知道下雪了。

最后两句天亮了在北台扫雪,才点出昨夜下了一场大雪。

管道升的我侬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管道升所作《我侬词》并非原创,据学者考证,其实借用了民间曲词为底,加工润色而成。原文虽不可考,在元戏曲兴盛的背景下应当不成问题。

那么管道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我侬词》呢?

难道真的只是如与卓文君所作《怨郎诗》一样,为挽回心生他意的夫心吗?

因丈夫嫌发妻中年老色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审美疲劳,流露出欲纳妾另寻新欢之意的情况下,写诗词表达"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的作用,毕竟在古代仕宦富贵人家,一妻多妾是合法而普遍的现象,能像卓文君一样让司马相如感动,还是陈阿娇泪洒《长门赋》也未可知。

但元元觉得,《我侬词》词应是这对模范爱侣间偶然调侃戏谑之作,所谓纳妾之说,不过夫妻问戏语并非赵孟頫真实所想,为什么这么讲呢?

首先管夫人相当优秀,名门之后诗书画三绝的才女,"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词章不字而能”(见《魏国夫人管夫人墓志铭》),再加上"外家事,内外整然"收租讨债,家里家外全由她作主,丈夫才可专心事业。正如丧妻之后,赵孟頫喋喋不休在亲众信文中大倒苦水:"妻子过身,凡事不知所措",离了夫人根本没法活啊!

管赵作为大龄文青姻缘天注定,自从结为夫妻之后,不论在朝在野,均"公不离婆,称不离砣"如影随形,很少分离。三十年相伴,赵孟頫也独爱管夫人一个。

这对夫妻感情实在太好,赵孟頫处处时时以管夫人为傲,实足的"炫妻狂魔”,根本看不出有变心的迹象。他们共育三子六女,子女成才婚姻幸福,相爱长相守,活成了才子才女的传奇模样。有妻若此,夫复何求?

同为浪漫文化人,二人诗词唱和,常见你画竹我题句琴瑟和鸣,两人互动最有名的《渔父图》。曾唱和有题句:"山妻对饮唱渔歌,唱罢渔歌道气多。风定云收中夜静,满天明日浸寒波",赵孟頫将诗录入与好友田师孟信中,自夸妻慧之余,还求老友也要点赞!《我侬词》正是经管夫人巧妙润色,凭添文坛一段佳话。

其次,在元代上门女婿虽不被鄙视,但作为"出舍女婿“上门女婿中的一种,婚姻中"妻唱夫随”的地位,赵孟頫才不敢有纳妾之求。管夫人乃管仲后人,其父无子一直让女儿当家理事。按元风俗招婿为子。据专家考证,赵孟頫很可能是在外单独居住的管家女婿。

据其所写《管夫人墓志铭》,以及管夫人去世后,赵孟頫多篇文章中透露的信息,他是"甩手先生",对持家理财之事概不关心也不会的。

而且他死后并非埋在赵氏家族墓地车盖山,而是葬于管氏墓地东衡山。此中虽有夫妻恩爱不舍之故,若非上门女婿,按惯例管夫人绝对不会葬于自家墓地的。

并且从赵孟頫对岳父的尊重和夸赞之词,只有上门女婿才会有的谦恭。要知道赵孟頫为宋皇室后裔,诗书画皆绝,又官居一品,管夫人纵名门之后,亦夫贵妻荣封为魏国夫人,在通常情况下也是夫唱妇随的。

世人当然更愿相信,由于管赵二人伉俪情深,《我侬词》为情深之际夫妇愿"生同衾,死同穴"合二为一,而许下的共守今生来世之誓言吧!

为什么李清照是婉约派诗人写的渔家傲?

问题:为什么李清照是婉约派诗人写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却是豪放的?

前言

婉约词是词家的本色,即使是豪放词派的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也一样有婉约词作品。

作为婉约词的词人,当然也偶尔写出有豪放之风的词作。

所以李清照写出这种豪放词并不奇怪。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李清照的豪放之风

对于宋朝人来说,一般都不太瞧得起填词,因此称之为“诗余”。诗用来言志,词是文人闲的没事时用来解闷的一种形式。

词,最早是伶工歌女演唱的歌词。诗虽然一开始也是演唱的诗歌,但是诗在科举中是考试的一种文体,比起词来,要正式得多。

李清照的豪放词的确不多,因为她的词学理论中,不支持以诗为词,甚至还笑话苏轼等人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

至晏元献 、欧阳永叔 、苏子瞻 ,学际天人 ,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李清照《词论》)

但是李清照不写,并不代表她写不出来。我们看看她的诗就知道,李清照把豪放之风都写入了诗里。例如《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大宋溃败之时,她还写诗言志,讥讽当时的无能之辈:

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二、其他婉约词人的豪放之词

其实在宋朝,根本没有什么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两种派别是明朝人的区别。

另外,诗人填词和作诗常常是两幅面孔,作诗如士大夫正襟危坐,填词如风流轻浮的才子佳人。所有的婉约词人,其实都能写出豪放之作。

除了李清照,我们能看到其他著名的婉约词人,也有豪放之作。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虽然也写羁旅之情,但是上阕颇有盛唐之风。深得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赞赏。

婉约词中的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青玉案》闻名,不过他也有著名的豪放之作,如这首《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闲呼 一作:间呼)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三、豪放派词人的婉约之词

同样,豪放词人也有婉约的词作,实际上,有些豪放派词人的婉约词多于他的豪放词。

我们看一首苏轼的《蝶恋花》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大诗人陆游有一首风情之作,被认为放入花间词中难分彼此:

霁景风软,烟江春涨。小阁无人,绣帘半上。花外姊妹相呼,约樗蒲。修蛾忘了当时样。细思一饷,感事添惆怅。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倩传书。《月照梨花》

辛弃疾也有《汉宫春 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结束语

唐宋词随着时间的流逝,原先的乐谱渐渐失传。 明朝张綖(1487-1543)是第一个写词谱的人。张綖在《诗馀图谱·凡例》中第一次提出了词分婉约、豪放二体:

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其实,对于词人来说并没有婉约和豪放的概念。一般来说,文人作诗时,大多豪放,填词时,大多婉约。

豪放词早在五代时就有,在苏轼开始以诗为词以后,对于文坛影响很深,词也有了言志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豪放词。

但并不是说,婉约词人写不了豪放词,豪放词人写不了婉约词,只是风格不同,对于词的理解不同,例如李清照,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大多数词人以婉约为正宗。

@老街味道

梁山的悲剧究竟是谁之过?

一支革命队伍从诞生到壮大到最后覆灭整个过程,他自己的生命周期长短,是由下面几个因素来决定的:

第一. 队伍的结构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梁山泊来说,队伍的主干是流氓阶级,这种阶层的主要诉求就是住得下、吃饱饭,在安定之后,最多再加一个成家生子的愿望,至于立业是谈不上的,因为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向,上了山之后,虽然有宋江卢俊义和吴用这个领导核心团队在领导着他们,但是小山头林立,小团队成风,比如鲁智深、武松、杨志、孙二娘等原二龙山团伙,智劫生辰纲团伙,顾大嫂团伙等等等等,细数出来可能得有近10个,这就决定了梁山纲领的两面性,一面是替天行道的表面纲领,这其实是宋江建立起来的,一面是江湖义气抱团抢劫树倒胡孙散的黑社会纲领。尽管最后被招安是宋江核心团队力主的决策,但是其他人只是无奈之下只好追随,因为不被招安,他们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来,最关键的是其他人如果不同意就从此失去了赖以服众的领袖,其他人谁都没有这个能力来再竖大旗,如果不同意,还会被其他团伙在宋江的授意下所孤立,因此,这样一个队伍构成,是不可能提出比招安更合适的革命途径来,也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找出高于他们本身阶层的革命方向来。宋朝当时已经开始孕育资本主义萌芽,团结工商农民这种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队伍进行天翻地覆的社会改造,他们是完完全全做不到的。

第二.核心领导团队的认识局限。梁山的三大头领中,宋江是绝对的老大,但宋江是什么人,公务员阶层里面最低阶的小吏,他连官都算不上,只是一个末等小吏,这就决定了他这个人的志向不可能真的是敢笑“黄巢不丈夫“,如果他没有自认多读几筐书还好,比如李自成,本身读的书并不多,因此李自成心目中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概念淡薄,心中是真正的睥睨天下黄巢的,而宋江显然中的书毒不浅,一旦朝廷稍示小恩,对一个小县城的小吏来说,真的是天恩眷顾感激涕零,感谢自己十八辈祖宗积德。他是绝对不会选择继续当强盗,因为驾驭着手下的一群虎狼之徒,自己一介书生,时间久了就不好办了,况且吴用这个人作副手,是真的百无一用,不堪大用,并不能帮自己非常持久的安抚手下这帮黑社会兄弟们,宋江是很清楚这点的,所以继续做强盗绝非自己的长久之计。除了诏安一条路,他想不出更妙的招数来。他这个路数就相当于现在有谁受了冤枉,于是在微博上连续转发闹腾,闹得民众的舆论响了,上面自然就关注了。他的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

再说二头领卢俊义,这个人的面孔自从上了梁山之后就是模糊的,一切都唯宋江是从,因为他本来也只是一个地主阶层的杰出分子,上梁山也是被陷害设计的,他只求能够保命就行了,绝对不会再提别的什么幺蛾子决策,尤其是不同于宋江的,更不会提,施耐庵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上了山卢俊义也就没法写了,所以说干脆就一笔带过就得了。

还有吴用,他能够在晁盖死后仍然跻身领导团队之列,主要还在于采取了和卢俊义一样的策略,跟宋江。梁山上诸多战役,大家可以看到吴用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倒是一些小的技巧阴谋诡计的时候他能派派用场,所以此人施耐庵给他起名叫吴用,没有大用,绝非大智大谋之辈。

第三. 作者的安排。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水浒传》的作者,你会怎么安排他们后续的章节呢?难道就让他们一路造反下去?那后面还有什么精彩可言呢?还有什么热闹可看呢?大宋朝又不是他们推翻的,他们最后还不是牢牢的被朝廷给镇压了,施耐庵他没有那个创新意识,非要去改写历史,整一个荒诞版的非现实作品。因此除了安排他们被招安,征方腊死的死亡的亡,伤的伤跑的跑,一个故事以悲剧收官,当然会让读者念念不忘。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一笑了之的事情谁会提不起放不下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