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而“四书五经”作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书五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左传》。自宋代朱熹编定之后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它,既可养心修德,又可增智广识,还可怡情励志。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明核心典籍。因它的包容性,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基本典籍。“四书五经”是和谐世界的导读,体现了中国人的“国家想象力”。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人文缺失、谈吐粗俗、人心浮躁、道德危浅,连维系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信都受到威胁。人心工程、文化工程亟须厉举。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今国际一体化大潮中世界文化交流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我们学习中华传统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意义在于:
第一,再次确认中国核心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信仰,凝聚全体华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打好价值观的基础,用信仰引导社会前进。
第二,使世人认识到人类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有着共同的文明。我们提出:人类共享文明,要自觉为世界和平创造精神条件。
第三,传承文化本身,致力于典籍传承、文化传播、学者培养、学园建设等“可视的文化”。
我们如何去弘扬它?
1、学以致用是关键。如学习了巜易经》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砥品砺行,奋发图强,艰苦谇炼,学习中华文化中的谦虚谨慎,和气待人,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质,千万不要被当今的某些浮华所迷惑,才能铸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是要做自己做起,做身边人的榜样。诚信这一条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的一份。在现在诚信面临危机,我们不要被不好的东西蒙住了双眼,以为别人不诚信我也来个不诚信,我们学习了以后,始终把诚信贯穿于自己于一生,牢不可破,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己做到以后影晌身边的人也做到。
3、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一讲,信仰重光。从朱子编纂“四书五经”到现在,往事历千年,万众犹一心。朱子以后就没有人能够通讲“四书五经”了,这一工程宏大,任务艰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心愿、时间、能力。三个条件中以第一个条件“有心愿”最重要。如今,我们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彰显能力,而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的感恩。千年一接力,我们在浩瀚宇宙中奔跑,已无限接近那无限之永恒。

如何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从中受益呢?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为应景,不为应试,只为提升自己的修养,我的看法是那就应该学习古人发现的,认识到的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古代圣人在格物方面,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因道生法“的思想。很多古代典籍记述了先圣们对日、月、星象、天文;气候、物候;地理、风土;植物、动物、农作物生长等有详细的观察体验。《老子》、《易经》、《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易传》应该是必读的书目,《管子》、《庄子》、《左传》、《中庸》、《大学》、《尚书》、《诗经》也应该涉猎。明末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普遍掌握天文知识,通过观察天文星象,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可见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因道生法”,“道法自然”的思想深入民心。中国传统文化“因道生法“的思想,威胁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基础,拂逆了专制统治者的私心,限制了专制统治者的私欲,历代的专制统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威胁其统治的内容采取了限制私习,篡改原著等手段加以破坏。传世本《道德经》,就是专制统治者文化专治、无道行私的典型例证,儒学“笔杆子”为了独尊儒术的目的,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迎合专制统治者的私心私欲。在官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识形态的高压政策下,借助皇权的威力,西汉时期的御用文人、魏晋时期的王弼等人对老子五千多字的原著陆续进行了七百多处编修。篡改后的作品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大相径庭。后世历代大家缺乏明道修德的实践,数千年来也无修正,误以为王弼等人编修的《道德经》就是老子的原著,便推而广之,流毒传播至今。专制统治者的文化自私,文化专治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对天文历法的垄断,是保证君权神授和天命所在合法性的一种象征。颛顼帝使重、黎,砍到建木,“绝天地通”,控制交通天地人神的途径,垄断对“天象”解释的话语权,成为了统治者维护政权和统治臣民的有力手段。绝天地通,其实就是让一少部分人观测天象,预测农时,向众人颁布,所谓“敬天授时”。皇帝自称天子,是因为他垄断了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特权。这种知识的垄断,就形成了阶级的划分,催生了王权。所以后世禁止民间私习天文,是有传统的。天象观测,制定历法,是王权产生的基础,是帝王的专权。李阳波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分经、史、子、集,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应该在封建文人鄙视的子、集,因为不屑一顾所以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而经、史部分大都经过历代专制统治组织御用文人多次篡改、阉割过了,去除了威胁“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基础,拂逆专制统治者的私心的内容。而这些被去除的内容往往是经典的思想核心、灵魂。专制统治者的文化自私,文化专治,不让普通人认识真理,学习真理,传播真理,应该是中国文明近代衰落的原因之一吧。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真正的经典告诉我们,道就在那里,理就在那里,性就在那里,真就在那里,实就在那里。通过格物,愚智贤不肖都可以发现认识,人人都可以身体力行,非圣人之专有,庖丁,樵夫,斫轮人,卖油翁都能体道、得到。如果想获得自然生态的甘泉,最好到水的源头上汲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历史上有颛顼帝“绝天地通”在前,王弼等阉割老子的著作在后,历代专制统治者为了私利,不惜扼杀文明,随其私欲解释经典、阉割经典,焚书坑儒,文化革命,大兴文字狱,文字避讳。这些历史就已经让我们知道正本清源是多么必要。老子提出“绝圣弃智”,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些可能是圣人对后世篡改经典预防的先见之明吧。我们现代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从德道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结合考古发现,结合现实的实践活动,恢复其本来面目。并让现实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古代圣人所知的真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尊重历史,学习、践行、弘扬优秀的德道文化。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怎么去写一篇好的作文?
你可以先在两者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东西/特色,但其必须是有关联的,然後分别描述其在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生活中是怎样的。最後就借事/物抒情,可以是抒发一些个人情感/人生反思/道理。
希望能帮到你,加油!
作文本是不难,只要找出题目中重点和出题者想你作d咩便可,如想要作出产品,便需用上许多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则随你而定(当然最好是你能抓着问题的重点,选出最合适而你又能够掌握的写作手法)。
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有哪些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愈加焕发出越来越大的魅力。
文化+旅游,一个地方的旅游才有品味和颜值。一个有底韵、有文化的景区,才有吸引力。河北蔚县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十分注重将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蔚县秧歌依托《魏象枢》和《花烛错》,唱到了京城和昆山。蔚县剪纸依靠一张小纸片,做出了大文章,打出了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的品牌。蔚县打树花打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暖泉古镇。蔚州青砂则一举响彻了全中国,与宜兴紫砂相提并论。依托丰厚的文化遗产,推出了蔚州古城、暖泉古镇、蔚州古堡、蔚县古戏楼等,向国内外全面展示了蔚县文化的独特魅力。蔚州博物馆号称河北县级第一馆,被誉为距离历史最近的地方。
蔚县,一颗璀璨夺目的京西历史文化明珠!
什么叫民俗文化?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