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怎么读,蜉蝣一日浮生一梦
惟怎么读,蜉蝣一日浮生一梦?
蜉蝣一日浮生一梦出自:
《哨遍》宋代 曹冠
聊写达观之怀,寓超然之兴云
壬戌孟秋,苏子夜游,赤壁舟轻漾。
观水光、弥渺接遥天,月出于东山之上。
与客同,清欢扣舷歌咏,开怀饮酒情酣畅。
如羽化登仙,乘风独立,飘然遗世高尚。
客吹箫、音韵远悠扬。
怨慕舞潜蛟、动凄凉。
自古英雄,孟德周郎。
旧踪可想。
噫,水与月兮,逝者如斯曷尝往。
变化如一瞬,盈虚兮、莫消长。
自不变而观,物我无尽,何须感物兴悲怅。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同风月清赏。
念江山美景岂可量。
吾与子、乐之兴徜徉。
听江渚、樵歌渔唱。
文言文两则中的惟是什么意思?
惟(wéi)[动]
⑴ 形声。字从心,从隹(zhuī),隹亦声。“隹”意为“鸟头”、“锐头”、“尖头”。“心”与“隹”联合起来表示“心尖起来”(心像鸟头一样形成了尖头,有了明确指向)。本义:心思集中于一点。转义:用为副词,相当于“仅”、“只”。英译为on(e)ly
⑵ 同本义【think】
惟,凡思也。——《说文》
臣窃惟事势。——贾谊《治安策》
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汉书·张良传》
⑶ 又如:惟思(思虑);惟度(思考忖度);惟念(思念;考虑)
⑷ 为,是【be】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书·益稷》
不变惟何。——【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⑸ 有【have】
相亦惟终。——《礼记》
⑹ 听从,随从【obey】
大国苟不以为然也,则亦惟命耳。——刘献廷《广阳杂记》
⑺ 又如:惟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⑻ 愿,希望【hope】
若草庵见毁一节,成功之后,万惟留心。——《英烈传》
⑼ 又如: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⑽ 在于【lie in】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副词
惟(wéi)[副]
⑴ 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惟明克允。——《书·舜典》
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惟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
惟手熟尔。——宋·欧阳修《归田录》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长公(袁可立子袁枢)无愧斯语矣。——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夫植物之中,禀真刚之气者,惟松为独多。——明·宋濂《看松庵记》
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⑵ 又如:惟一惟精(精诚专事,毫无杂念);惟义是从(只要有道理就坚决服从);惟口起羞(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惟利是求(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惟精惟一(精纯专一)
⑶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again】。如:惟新(更新)
⑷ 相当于“犹”、“还”【still】
惟,犹犹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连词
惟(wéi)[连]
⑴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and】
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多方》
⑵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then】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书·吕刑》
⑶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然”【even if】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史记·淮阴候列传》
介词
惟(wéi)[介]
由于,以【because】
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书·盘庚中》
助词
惟(wéi)[助]
⑴ 用在年、月、日之前
惟二月既望(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⑵ 用于句首,无实义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孟子》
⑶ 用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召诰》
惟和唯有什么区别?
关于“唯”、“惟” 每每写到“唯”、“惟”这两个字相关的词语,总会犹豫,因此想比较一下,看有何区别。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于“唯”、“惟”的使用是这样描述的:“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那么是否意味着,在现代汉语中,“唯”完全取代了“惟”,二者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说文》对于二者地解释。 “唯,诺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 然后,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于二者是这样解释的: “唯”(wéì)⑴独;仅;只有⑵以;因为⑶表示希望、祈请⑷听凭;任随⑸思;考虑⑹虽然;即使⑺语首助词。亦写作“唯”“维” (wěì)⑴应答声⑵招呼声 “惟”(wéì)⑴思考;思念⑵有⑶为;是⑷听从;随从⑸愿;希望⑹副词,相当于“只有”⑺连词,也作“唯”“维”⑻介词,也作“唯”“维”,相当于“以;由于”⑼助词,也作“唯”“维”⑽水名。通“潍”⑾通“帷”⑿姓 (wěì)⑴专一⑵独一无二 仅看两字的第一项释义,读wéì时,“唯:独、仅”,“惟:思考”;读wěì时,“唯:应答声”,“惟:专一”。与《说文》差别不大。 再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二者用法的列举。 词性 “唯” “惟” 副词 1、 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范围加以限定。可译为“只”、“仅仅”等。 2、 用于对话中,表示听到或同意对方的谈话,也可叠用作“唯唯”。可译为“是”、“对”、“嗯”等。 1、用于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范围加以限定,可译作“只”、“仅仅”等。 连词 1、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和让步,相当于“虽”。可译为“即使”、“纵使”等。 2、 连接分句,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理由。可译为“由于”、“正因为”等。 1、 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和”、“与”等。 2、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和让步,相当于“虽”。可译为“纵使”、“即使”等。 3、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理由。可译为“由于”、“正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助词 1、用在句首,意在引出话题,为立言行文开端。可不必译出。 1、 用在句首,意在引出话题,为立言行文开端。可不必译出。 2、 用在句首,引出时间、处所。可不必译出。 由表格中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副词时“惟”没有表示“应答”的意思。例如: 《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副词,独、仅)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副词,只有) 而在《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中,就不可以用“惟”替代。在这个层面上,“唯”可以包含“惟”。 作为连词时“唯”可连接分句,“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连接名词。例如: 《荀子?性恶》:“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连词,虽然、即使)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弗如也。’”(连词,即使) 《老子?第二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连词,由于) 《左传?哀公元年》:“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连词,由于) 而在《尚书?禹贡》:“齿革羽毛惟木。”中,“惟”表示“和、与”。这里,就不能用“唯”来替代。 作为助词时“惟”的用法比“唯”稍细致些,但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唯”并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况并不多。 [附] 列出“唯”、“惟”的一些词语,以供参考。其中,有些“惟”的词语为古用法,因此不列入考虑。 唯一、唯心、唯心史观、唯心主义、唯心论、唯我(吾)独尊、唯我论、唯利是求(视/图)、唯阿、唯妙唯肖、唯其、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所欲为、惟命是从(听)、唯美主义、唯理论、唯喏(诺)、唯唯、唯唯否否、唯唯诺诺、唯复、唯然、唯独、唯谨、唯识 惟一、惟力是视、惟大梁、惟口起羞、惟日不足、惟日为岁、惟兮、惟正之供、惟有、惟那木、惟肖、惟我独尊、惟利是求(图/命/视/趋)、惟谷、惟良、惟妙惟肖、惟其、惟所欲为、惟命、惟命是从(听)、惟念、惟垣、惟城、惟思、惟度、惟屏、惟恐、惟真、惟桑、惟惟、惟新、惟尘、惟精惟一、惟宁、惟翰、惟独、惟旧、惟藩、惟谨 另: http://www.pep.com.cn/200503/ca665518.htm
惟其如玉什么意思啊?
应该是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爱戴。
惟解在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诗中是什么意思?
应该念jiě,看看原诗和对诗意的理解就明白了.《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解jiě,有理解的意思,还有分离,分开的意思,而解xiè,一个是姓,还有就是通懈,松懈的意思,对照原文,草树都知道春天快过去了,都在争奇斗艳,在这个时候,杨榆无才思,没有草树的百般红紫,但也知道把自己的白花化作漫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