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景宗,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
朝鲜景宗,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
大理今天只是个白族自治州,古代的段氏大理国,其疆域要远比现在大理大得多,它涵盖云南省全境、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广大地区。
当中原王朝身陷“三百年魔咒”不能自拔时,大理国一口气活到了317岁,只比两宋加起来只少2岁。如果算上段氏去帝号,实际统治大理的时间,段氏“土皇帝”一共在位450年,横跨五代、北宋、南宋、元朝和明朝。
大理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37年—1094年,史称“前大理”,第二阶段从1094年—1254年,史称“后大理”,第三阶段从1255—1387,为段氏世袭总管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有两年被高氏夺位,改国号为“大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段氏称皇帝,第三阶段去帝号称总管。
前大理国有14位皇帝,后大理国8位皇帝,世袭大理总管13位。
大理国历史概述隋末唐初,云南那里有六个小国,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南边,所以也叫“南诏”。
后来南诏国灭掉其它五国,统一了洱海地区,立下汗马功劳的段俭魏,被南诏王赐名忠国,位居宰相。从那开始,段氏一族成了洱海地区最牛的世家大族。
到段俭魏六世孙段思平时,南诏国走向没落,国内起义不断,国家走向分裂,豪门郑氏、赵氏、杨氏等,先后建立各自的小政权。
时任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也发动了农民起义。由于兵力不够,段思平的起步并不顺利,这时候,他的好友善巨县令高方,向段思平发出邀请,借给他滇东三十七部武装。
在高氏、董氏等豪族的支持下,段思平“八年抗战”,终于建立了段氏王朝大理国,时年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就是大理国的开国之君“神圣文武皇帝”,庙号太祖。
在《天龙八部》中,段思平被描绘成武林高手,是枯荣禅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三大绝世武功的创始人。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群臣集体奏请第十四位皇帝段正明,禅位给善阐侯高升泰。段正明为人宽厚,崇尚简朴,是个与世无争的“佛系毕业生”,他不做任何反抗,接受了众臣的建议,禅位后跑到崇圣寺出家了。
高升泰即位后,改国号为“大中”,在位两年后病逝。临死前,高升泰出人意料地叮嘱儿子,把皇位还给段氏,高家做段氏永远的忠臣。就这样,大理复国,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登基称帝,后大理时代拉开帷幕。
大元天定四年(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蒙古人攻破大理,虏获末帝段兴智,并将他送到蒙古汉庭,拜见蒙哥。没想到段兴智因祸得福,蒙哥不光没杀害他,还将他送回大理,赐金符世袭总管,替蒙古人管理大理地区。
段兴智感恩戴德,在蒙古平定大理、安南的反抗势力中充当急先锋。段家总管的大帽子,虽然没有皇冠炫目,但是戴得相当稳,元帝国被灭亡了,他们依然“总管”大理。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于洪武十四年派付友德和沐英进攻大理,末世总管段世兵败投降,给段氏大理王国画上了句号。
段氏真的是鲜卑后裔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段氏是鲜卑族。其实这个观点受了《天龙八部》的影响,金先生的作品里,段誉(段正淳之子)与萧峰、慕容复关系密切,这二人都是鲜卑贵族,鲜卑族有个“段氏部”,自然大理段氏就是鲜卑段氏部后裔。
人们还从段氏皇族的名字里看出了蹊跷——父子连名。所谓父子连名,就是儿子的名字中,要有与父亲相同的字。比如段正淳,他的儿子叫段正严,孙子叫段正兴,曾孙叫段智兴。开国皇帝段思平,其子叫段思英。
这一点跟我们的邻国朝鲜一模一样,跟汉民族避讳的规矩完全相反,似乎这也佐证了段氏出身鲜卑的说法。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白族跟朝鲜族一样,流行父子连名,这个情况只能说明段氏入乡随俗了,并不能证明他们是鲜卑人,相反鲜卑人汉化严重,还真没有父子连名的习俗。
那么,段氏的先祖是谁呢?按史料记载,大理段氏是汉族人,祖上世居凉州,西汉武威太守段贞就是其先祖。东汉时期,凉州段氏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段熲、段煨。至于段氏从什么时候迁居大理,已经无从考证。
再往前推,段氏其实与周王室姬姓同祖,他的第一代先祖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姓姬,名段,“共”是指他的封地,“叔”是指兄弟间的排行。
叔段自幼仗着老妈的偏心,总想从哥哥郑庄公手上夺位。郑庄公大耍阳谋,故意顺从老妈,纵容叔段,结果叔段越玩越出格,最后被哥哥以谋反罪干掉了。叔段的后人,有一支就以段为氏,迁居武威,即大理段氏的先祖。
大理与两宋令人惊异的神同步大理国22位皇帝中,很多都没有庙号,甚至连谥号也没有。庙号是皇帝死后,入太庙享受祭祀时的称号。不过庙号出现的比较晚,人们把获得庙号当作殊荣,所以,唐以前并非所有皇帝都有资格获得庙号。大理国只有9位皇帝有庙号:
前大理国3位,分别是:太祖段思平、太宗段思良、兴宗段思廉;后大理国6位,分别是:中宗段正淳、宪宗段正严、景宗段正兴、宣宗段智兴、英宗段智廉、神宗段智祥。
后大理国时代,只有两位末帝没有庙号,很显然,庙号在大理国跟中原一样,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谥号是皇帝去世后,大臣们根据他的一生表现,给予的评价,有表扬也有批评,“人人有份”,不要都不行。可大理国有4位皇帝,连谥号都没有。
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就代表,这四位根本不被承认皇帝的身份!
另外,大理国不光在时间上与两宋基本重合,而且还有一件神同步的事——皇嗣嫡系转移。
我们知道,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太宗赵光义。靖康之变后,赵构登基恢复大宋,可他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了。
民间有传闻,说当初赵光义夺了哥哥家的皇位,如今遭了报应,要想延续赵宋王朝,必须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于是赵构从民间找到两位太祖后人,择其中之一赵昚过继为子,即后来的宋孝宗,从此赵宋江山神奇地又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中。
同时代的段家,居然同步“copy”老赵家!太祖段思平驾崩后,其子段思英即位才一年,就被叔叔段思良夺了皇位。
皇位在“段二”一系传了八代后,新皇帝段素兴像只小蜜蜂,喜欢整天扎进“花丛”风流快活,被宰相高智升废黜。段素兴被废后,高智升拥立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又回到了“段大”一脉。
段氏皇帝为何频频出家?段氏22位皇帝,居然有一半出家为僧!而且段氏“皇家和尚”不像梁武帝,袈裟和龙袍换着穿,人家可是真出家。
为何出现这么奇特的情形?这跟大理国的文化有关,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他们将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形成儒教,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家家设佛堂。
在大理国,儒生想要入仕,必须精通佛教,同样佛家僧侣也精通儒学,僧侣和普通儒生一样,都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
因此,段氏皇帝都是佛家信徒,他们的出家,你也可以理解成放弃政治去专研学术了。当然,他们之所以“甘愿”当学者,很多也是被迫禅位,因为大理国还有一个很畸形的现象——段氏搭台,高氏唱戏。
段氏搭台,高氏唱戏高氏就是指前面提到的,帮段思平取得天下的高方一族。高方因为立国之功,被封鄯阐侯,成为领土最大的一方诸侯。
后来高智升通过政变,废黜“花皇”段素兴,拥立段思廉,从此权倾朝野。段思廉的儿子段廉义在位期间,被杨义贞杀害夺了皇位。高智升利用家族影响力,令其子高升泰举兵灭了杨氏,又拥立段寿辉即位。
从那以后,大理国的实权,落入高氏手上,段氏几乎等同于傀儡。
后来高升泰逼段寿辉,禅位给他的堂弟段正明。十三年后,段正明被群臣要求,禅位给高升泰,前大理国历史终结。
高升泰去世前令其子把皇位归还给段氏,留下一个谜团,自古哪有夺了皇位又归还的?高升泰自己的解释是,当初俺就不想当皇帝,是段正明逼我这么干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高升泰当了皇帝第二年,突然患上头风病,且一病不起。高升泰认为,是自己夺位遭了天谴,吓得赶紧归还皇位。
不过,我认为这都是打哈哈的说辞,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高氏得位不正,遭到反对派势力的抵制,他不得不做出让步。
试想一下,段氏即便是傀儡,也有一大批与段氏紧紧绑定的利益集团,以及与高氏利益冲突的集团。高升泰篡位,就打破了原有的势力平衡,遭到反击是不可避免的。
站在高氏集团角度,其实高升泰除了多一顶皇冠,权力并没有增加。高氏已经获得了世袭宰相的权力,又何必为了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个偏远的大理国,虽然与中原王朝交流不多,其政治文化核心,与母体却息息相通,不能不感慨,我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
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冬,皇太极率兵十二万亲征朝鲜(“丙子胡乱”),被围困于南汉山城的朝鲜仁祖被迫投降,史称“丁丑下城”。而在朝鲜和清朝订立的合约中,便包括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断绝和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当然朝鲜也不再被允许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而要改用清朝年号。然而,朝鲜王朝虽然在正式场合履行了这个条约,但在其他场合却依然沿用着“崇祯”这个年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仇:“丁丑下城”被认为是朝鲜历史上的耻辱事件清军凭借庞大的军事实力,虽然成功迫使朝鲜投降,但朝鲜君臣从内心非但没有认同,反而认为“丁丑下城”是朝鲜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要知道,朝鲜一直都是以“小中华”自居的,如今沦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令朝鲜上下极为痛心疾首,再加上经济上的掠夺、政治上的欺压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朝鲜始终有着一股极为浓烈的思明反清浪潮,而这种思潮更是长期成为了社会主流。
即使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上下依旧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里称清朝皇帝为“胡皇”,称清朝的使者为“虏使”。尤其是在葬礼和祭祀中,朝鲜上下更是一贯反对使用清朝年号,而一直用着明朝年号,一旦有人使用清朝年号,便会被人骂做“家贼”。
除了暗中的无声对抗之外,朝鲜方面更是进行过公开的反抗,朝鲜孝宗李淏(1649年-1659年在位)直接便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而且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曾意图联合南明、日本一起“反清复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备战,可惜最终未能成行。
而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朝鲜更是玩了一票大的,3月19日这天朝鲜竟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便是60年前殉国的大明皇帝崇祯,祭文的开篇便是,“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鲜国王臣李焞,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而在祭祀活动之后,朝鲜肃宗竟然又命人在汉城府筑了一座“大报坛”,并表示要年年祭祀。
此后,到了肃宗的儿子英祖在位时,更是直接将崇祯皇帝和洪武皇帝的神位请进了“大报坛”,使“皇朝之日月,复照于朝宗之邦”,而这座大报坛自此便成为了朝鲜君臣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场所,直到1908年被日本人拆毁。
家恨:部分朝鲜臣民对清朝充满了怨恨为了确保侧翼安全,后金(清朝)曾先后两次大举进攻朝鲜,第一次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的“丁卯胡乱”,第二次便是前文所说的“丙子胡乱”。而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少朝鲜臣民死于清军手中,这导致不少人对清朝怀有着深深的仇恨,这也是民间使用“崇祯”年号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仇恨下,甚至有大臣公然反对使用清朝年号。例如仁祖朝的金光炫,按照规矩大臣上疏时是要采用清朝年号的,毕竟这算是公开场合,然而金光炫因父亲死于清军之手,便坚持不肯使用清朝年号,虽然他也没有采用“崇祯”年号,但却只使用了干支。然而即使如此,朝鲜君臣却对此表示了默认,即使金光炫此后因事触怒了仁祖,仁祖也并未对此深究。
而在朝鲜肃宗三十九年(1713年),画师在为肃宗画像后,肃宗竟然特意吩咐,在纪年处“当以崇祯后几年书之”,而在朝鲜的官方史书《仁祖实录》中,更是在明朝灭亡以前(即1644年以前)均使用“崇祯”年号,而即使明朝灭亡以后,也仍然未使用名义上的宗主国清朝的年号。这一习惯直到编修《景宗实录》时才改用清朝年号。
公开场合尚且如此,民间抵抗之激烈可想而知,当时朝鲜民间便流传着“虽下贱无书清国年号者”。例如纯祖三年(1803)时,忠清道怀德县知县姜世靖在主持地方祭祀时,将祭文中的“崇祯”年号改为“嘉庆”年号,结果激起民愤,以儒生李近源为首的七百多人上疏强烈抗议,姜世靖最终被贬。
清朝作为朝鲜名义上的宗主国,每年都要朝鲜“颁朔”,也就是赐予朝鲜历书,以便其使用。然而朝鲜人在使用的时候,却故意将清朝年号涂掉,反而在旁边书写上明朝年号。朝鲜文人在记载此事时所提到的年号是“大明永历二百二十九年”(1875),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后期。
由此可见,由于清朝对朝鲜的入侵,导致朝鲜大量军民死于战乱,亲人的去世使得这些朝鲜军民始终对清朝饱含怨恨,他们从内心对清朝怀有一种抵触。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上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极为亲近,不仅从未侵犯过朝鲜的主权,甚至多次挽救了朝鲜的统治,因此当清朝通过武力迫使朝鲜投降后,在这种“国仇家恨”的刺激下,朝鲜上下始终对清朝怀有一种敌意,而对明朝充满了思念之情。
为君主们建立了何种业绩?
其实特种兵,就是指那些为了执行特殊任务而成立的兵种,现代军队当中,以我军为例就有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以及武警特战队等。而其实以这个概念来看,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支特种部队。以下我就来简举几个。
燕云十八骑
一到燕云十八骑,可能有些人会有些许陌生,但是只要看过《隋唐演义》的,边对这五个字非常熟悉。
相传燕云十八骑是北漠之主罗艺领导的一支王牌骑兵部队。总共由十八个人组成,他们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同时都配有清一色的圆月弯刀。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动,很少进入中原。神出鬼没,并且个个都带着面罩,从来没有人看到过他们的真面目。每次出现时,都将给蛮族带来一次惨绝人寰的大杀戮。在《隋唐演义》中评价它们: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燕云十八骑以号角为令,只听命于其主人罗艺。
岳家背嵬军
提到南宋的中兴四将,或者是精忠报国这四个字我们都会想到岳飞这个名垂青史的名字,而他率领的岳家军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支战斗力强悍,纪律严明的军队。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 “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还有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又说这是番语,岳飞只是借用了这个词。
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步兵亦有数千。 在绍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15000人。在朱仙镇,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余万金军。 难怪金人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
大明神机营
大明神机营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使用热兵器军队,比欧洲最早的西班牙火枪兵还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永乐八年即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在远征交趾今越南的时候,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兵种。
1410年2月,明军受到蒙古军队阻击,神机营立即用炮火突击阻敌,敌军的防守阵地被神机营的炮火所摧毁,大部分守军在炮火中丧生。明军的骑兵部队发起攻击,大获全胜。
1449年10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远征蒙古失败被俘,蒙古兵越战越勇,步步进逼,12万蒙古兵已经攻到了京城附近。守备京城的将军命令神机营设伏于北京德胜门外。10月13日,蒙古兵兵临城下,明军守卫部队派出骑兵小分队,将蒙古兵引入神机营设伏地区。
明军的神机营装备着最早的火炮——铜火铳。而且,神机营久经百战,有着火炮战和机动战的经验。在蒙古兵被引入神机营设伏地区后,守城的将军一声令下,神机营的大小铜火铳一齐开火,大小铜火铳发射的石制或铁制的球形弹丸,一齐射向蒙古士兵,用来杀伤敌人。
神机营的大小铜火铳打乱了蒙古兵阵形。此时,城内外明军乘势出击,大败蒙古兵。在这次京城保卫战中,神机营的铜火铳发挥了重要战斗作用,立了大功。
其实像这样的特种部队还有很多,他们都在那样一个时代发挥了他们自身所应该付出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历史,推动了历史,所以不管如何,这些军队都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只留下那些事迹,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古代东北出过几个皇帝?
导读:几个皇帝?估计几十个都打不住。如果源于古代广义东北的区域概念的话,被说皇帝就是政权几十个都有了。源于大兴安岭大鲜卑山的鲜卑诸部建立的诸燕、诸魏、吐谷浑等等政权;源于斡难河源的蒙古诸部建立的元朝等政权;源于辽河的契丹建立的大辽;女真建立的金国以及建州女真建立的后金、大清王朝;靺鞨族建立的辽东盛国-渤海国;发源于东北,由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等等。所以说在古代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前赴后继的不断有部族崛起。有些政权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安全,甚至有些部族入主中原称霸欧亚。在此期间英雄辈出,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详细阐述。
古代东北由于没有国界的范围,所以部族的游牧、活动范围远超东三省。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三大部族:东胡演化除了鲜卑、契丹、乌桓、蒙古等民族;而濊貊演化出扶余、高句丽、沃沮等;肃慎演化出靺鞨、女真等民族。这些源于东北的部族在风云际会时就会迸发出强劲的威力,接下来我们一一评述。
源自东胡部族的鲜卑、契丹、蒙古政权源于东北大鲜卑山的鲜卑政权:
鲜卑组成复杂且没有形成统一政权,但是即便是分支建立的国都都曾雄霸一时。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秃发氏建立的南凉以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等等。可以说鲜卑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的纵横北国,强悍一时。其中后燕的成武帝慕容垂、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孝文帝拓跋宏以及北周武帝宇文邕都是这鲜卑族的人杰,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五位君主。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是前燕宗室,后燕的开创者,在前秦崩盘以后以一己之力建立覆盖北国半数疆土的后燕帝国。早期因功高震主被前燕皇室猜忌被迫出逃前秦,前燕覆亡后趁前秦淝水战败之机图谋恢复燕国。终于在前秦淝水战败后觅得建国良机,凭借一己之力中兴燕室、建立后燕帝国。
历史评价:“慕容垂才略过人,卒能恢复燕祚,不可谓非一世雄,其独择子不明,失之于太子宝,反以段后所言为营私。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历经20位帝王,享国148年。帝王中我们来着重说一下太武帝拓跋焘和孝文帝拓跋宏:拓跋焘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无论文治武功都很出色。虽然晚年执政比较粗暴,但是瑕不掩瑜不能否定他的作为。在文治方面拓跋珪体察民间疾苦、减轻赋税,抚恤孤儿和老人;在武功方面定胡夏、吞北燕、灭北凉一统北方,否则谥号中夜不会有个武字。而孝文帝拓跋宏的主要贡献是坚持汉化改革,在迁都的同时强制实行改革措施。汉化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阶级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周武帝宇文邕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甚至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宇文邕的一生堪称传奇,当时内有权臣宇文护揽权当道;外有宿敌北齐威胁。武帝宇文邕不疾不徐铲除权臣宇文护、发展国内经济;对外灭北齐、攻突厥差点一统天下。如果从才能上来说后周武帝一点都不次于康熙,康熙还有个皇祖母孝庄辅佐而宇文邕自己就做到了。可惜天不佑人,在宇文邕英年早逝后被隋文帝杨坚篡夺了政权。所以说客观上开创北周繁盛局面的宇文邕客观上奠定了隋唐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契丹、辽政权:
发源辽河号称青牛白马子孙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共经历九位帝王,享国209年。如果包括耶律大石在西域开创的西辽的话,国祚几乎达到和中原王朝国祚周期相同的300年。虽然只有九位帝王,但是真正的雄主并不多。而沉迷游猎类似睡王、耶律洪基、耶律延禧之类的昏君倒是不少。今天我们介绍的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圣宗耶律隆绪,这两位一个是开创基业之主;一位是开创大辽鼎盛局面的君王。
出身契丹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征服渤海国,改部落选举制为世袭制建元称帝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建皇城、立孔庙,一改往日游牧政权的治国方式。也许这就是大辽国祚绵延两百余年的原因吧。而从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确立了大辽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避免了无序的争夺皇位的情况;澶渊之盟的签订确立了宋辽百年和平的实现;开科举取士,整顿吏治都显示出辽圣宗有别于游牧政权帝王的一面。大辽也是在这个期间国力达到鼎盛。
(辽圣宗耶律隆绪剧照)
蒙古帝国、元朝政权:
发源于斡难河源的蒙古曾经在12-14世纪席卷欧亚,无数国度湮灭在这股洪流之下。蒙古帝国先后几次西征,把疆土拓展到中欧、中东地区。如果不是蒙哥汗暴毙旭烈兀着急回国争夺汗位,也许蒙古称谓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也未可知。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可以说蒙古时在古代东北崛起部族的最强者。
在蒙元时期著名的帝王比较多,我们介绍两位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被忽必烈追封为元太祖是实至名归的,铁木真在逆境下崛起统一蒙古各部建立政权称成吉思汗崛起。经过西征灭国无数,分封四子奠定四大汗国的雏形。而忽必烈在位期间完成了灭宋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使元朝接受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濊貊部族扶余、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政权的创建者是扶余人朱蒙,汉元帝时期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创建的政权顾名高句丽。高句丽趁着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时期迅速发展壮大,在这几百年中经过曹魏和前燕的打击被迫将扩张方向放到向南部的朝鲜半岛。到长寿王时代版图达到鼎盛,版图涵盖辽宁、吉林部分以及汉江流域领土。
依照高句丽的顽强,经过隋唐两个王朝四帝王反复征缴最终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彻底平定高句丽。
源于肃慎部族的靺鞨、女真等政权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国国祚长达200多年,虽然名义上接受唐朝册封的渤海国王的封号其实人家实行的就是君主制。渤海国与当时的唐朝藩属一样,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政治体系基本和大唐一脉相承。即便是上京龙泉府的建筑样式和设计都是小号的长安城。渤海国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人口达到三百多万。公元926年有“海东盛国”的美誉的渤海国亡于契丹。
女真建立的金国以及建州女真建立的大清王朝
在白山黑水间崛起的女真,在完颜阿骨打的衰落下经过出河店、黄龙府和护步达岗三场关键战役击溃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从公元1115年建立金政权开始到1234年被蒙古和宋联军灭国总计119年,先后有十位帝王在位。版图南到淮河以北、北至外兴安岭、东与蒙古、西夏接壤、西到日本海。
金国入主中原后迅速完成汉化过程,是典型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代表。如果不是汉化执行的好,也许随着猛安谋克的瓦解金国甚至都无法支撑百年国运。金国历代帝王中值得称道的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有小尧舜支撑的金世宗完颜雍。完颜阿骨打的主要功绩在猛安谋克制度的基础上灭辽,建立起金国。而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倡导节俭、选贤治吏,成功的结束金国四处征伐的局面开始休养生息。同时完颜雍轻赋重农、尊崇儒学,完全是一副儒家帝王的做派。所以金世宗开启了金国历史上安定的“大定盛世”,金国国力达到鼎盛。
在明朝晚期另一个女真政权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到1912清帝退位总计276年,如果从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开始计算的话清朝国祚长达296年。清朝鼎盛版图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雏形。
清朝总共有12位帝王,比较有作为的是开启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来说康熙比较宽仁,主要作为是扩张领土;雍正勤政爱民,主要作为是推行以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为主的新政。雍正在位期间国库充盈,为乾隆时期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君主,虽然文治武功不错但是晚期吏治腐败种下了衰亡的隐患。
小结:
综上所述,发源古代东北地区的部族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他们所建立的政权也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政权中杰出的帝王在政权的建立和繁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更是值得历史铭记的。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求李氏朝鲜历代国王世系表?
朝鲜太祖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朝鲜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朝鲜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鲜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朝鲜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鲜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朝鲜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 ,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国王年号
太祖 李成桂 用明朝年号 (洪武)
定宗 李芳果 用明朝年号 (建文)
太宗 李芳远 用明朝年号 (永乐)
世宗 李祹 用明朝年号 (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 李珦 用明朝年号 (景泰)
端宗 李弘暐 用明朝年号 (景泰)
世祖 李瑈 用明朝年号 (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 李晄用明朝年号 (成化)
成宗 李娎 用明朝年号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号 (弘治、正德)
中宗 李怿 用明朝年号 (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 用明朝年号 (嘉靖)
明宗 李峘 用明朝年号 (嘉靖、隆庆)
宣祖 李昖 用明朝年号 (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 用明朝年号 (万历)
仁祖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号 (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 李淏 用干支纪年,同中国来往使用清朝年号
显宗 李棩 干支纪年
肃宗 李焞 干支纪年
景宗 李昀 干支纪年
英祖 李昑 干支纪年
正祖 李算 干支纪年
纯祖 李玜 干支纪年
宪宗 李奂 干支纪年
哲宗 李元范 干支纪年
高宗 李熙 年号:建阳/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
纯宗 李坧 年号:隆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