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背景,袁世凯如何通过贿赂控制庆亲王奕劻

2023-10-28 10:45:07 87阅读

戊戌变法的背景,袁世凯如何通过贿赂控制庆亲王奕劻?

1903年,慈禧用了多年的心腹大臣荣禄病逝。

在这之前,李鸿章亦在1901年11月和欧洲列强签下《辛丑条约》后病逝。

戊戌变法的背景,袁世凯如何通过贿赂控制庆亲王奕劻

两员心腹大臣的离去,让慈禧难过不已。

随后,一向“荣辱忽焉,皆在圣意”的奕劻,得到慈禧重用,被提拔为首席军机大臣,顶替荣禄,入值军机处。

就在奕劻被提拔的当天晚上,袁世凯派心腹登门致贺,并送上一张十万两的银票。

由于早在荣禄任军机大臣时,袁世凯和荣禄关系贴得非常近,所以奕劻对袁世凯不太喜欢。但他没想到袁世凯出手如此阔绰,登时他就被折服了,只是一迭声对来人说,何必这么客气,我怎么好意思收下呢。

来人也很会传话,他说,袁世凯知道王爷要行走军机处,日后要开销的地方多了去了,这只是给王爷的一点零花钱,后面还有特别孝敬。

一番话说得奕劻非常高兴,于是也就收下了这十万两银票。

(奕劻旧照)

奕劻入值军机处后,袁世凯对他更是巴结奉承,月孝年贡雷打不动都会送上一大笔银票。

奕劻虽然得慈禧器重,但他工作能力不行,名声也很坏。

自从入值军机处后,他不顾清廷内忧外患,反而借着权利,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敛财。

除此外,奕劻深谙“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道理,所以隔三岔五就要大摆宴席。理由很多,比如自己过寿、福晋生日、儿子结婚、孙子满月……总之,庆王府的宴会总是不断。

奕劻之所以喜欢举办宴会,一个是能借机敛财,二个他办宴会不花钱,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袁世凯不光平日孝敬大额银票,还承包了奕劻府中所有的吃喝宴请。每次不用奕劻开口,他便提前把该张罗的事情,都给张罗得排场漂亮。

奕劻仅在军机处任职一年不到,便在英商汇丰银行存入了百万白银,其中大部分都源于袁世凯孝敬。

袁世凯之所以要拉拢奕劻,当然是有所图。

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靠着贿赂前军机大臣荣禄,和护驾慈禧西安回銮有功,在李鸿章去世后,得以顶替李鸿章的北洋军阀的职务。

但袁世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一心想独掌军权,所以他建议全国设立练兵处,扩编北洋军。

当然,袁世凯深知清廷一向忌惮汉人掌握军权,所以极力推荐奕劻出任总理练兵事务大臣。

(慈禧旧照)

奕劻深知“收人钱财,替人办事”的理,他很快说服慈禧,于是,袁世凯的北洋军从一镇很快就扩充到了六镇,约有7万新军。这样一来,袁世凯终于心想事成,掌管了兵力强盛的北洋军权。

同时,袁世凯又通过奕劻,把跟随他多年的亲信们安插在重要的岗位上。

比如,1907年东三省官职改革,袁世凯通过奕劻,竟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皆安排给了心腹将领,就连东三省总督亦是他的嫡系将领徐世昌。

这些人得到提拔重用后,免不了对袁世凯感恩戴德,愈发忠心耿耿。而袁世凯也借机布局,逐渐掌控了朝廷内外的政局。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遵慈禧遗诏,醇亲王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

载沣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杀袁世凯。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恨他告密导致光绪被慈禧幽禁至死;另一方面就是他军权在握,随时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然而,奕劻却百般阻挠,并质问载沣:“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

最后,在奕劻的强势阻挠下,本就缺乏政治魄力的载沣,最后只得以“足疾”为由,解除了袁世凯的所有职务,让他回老家河南养病。

袁世凯哪里甘心告老还乡,暗中仍以重金贿赂奕劻。

奕劻也甘做袁世凯的眼线,朝中的一举一动,他都向袁世凯暗通声气,并极力扶持袁世凯在朝中为官的心腹们。如此一来,袁世凯的势力并未因他离职受到影响。

(袁世凯旧照)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起义的浪潮更是一浪高于一浪,但北洋新军根本不听载沣等人的调遣。

眼看着到了王朝存亡之际,王亲贵族们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

奕劻见此,建议说,应该任命袁世凯为湖北总督,让他率北洋军去对抗革命军。

奕劻的建议,在载沣等人看来,并不算个好主意。毕竟当初是他们削了袁世凯的职,现在再启用他,一方面会啪啪打脸;另一方面,也担心袁世凯掌管军权后,会报复清廷。

奕劻暗中联合袁世凯的心腹将领,让他们在北京城外故意放枪打炮,同时自己又以辞职要挟,最终逼迫载沣重新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却不急着上任,反而和载沣讨价还价。最终,不仅让载沣交出军政大权辞职走人,还挤走了奕劻,代替了他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

从此,袁世凯成了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臣。

然而,袁世凯暗中却和革命党眉来眼去,谈起了条件。

那时候的袁世凯,实在是太有优势了。一方面,他是清廷军政大权在握的总理大臣;另一方面,整个北洋军阀都听命于他;同时,外国势力也支持他。

几经考虑,民国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凯能劝说清廷退位,就让他出任大总统一职。

为了谋得大总统一职,袁世凯再次封了300万两银票给奕劻。

奕劻为了让袁世凯早日达成心愿,亦顾不得祖宗江山,使出各种卑劣手段,威胁恐吓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最终成功地让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宣统帝亦宣布退位。

延续了200多年的清王朝,最终在奕劻的帮助下,被袁世凯颠覆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晚清宫廷见闻录》)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全面介绍包括发展过程、历史背景、变法内容、失败原因、意义、教训等。

虽然你只问了败因和教训,我还是决定都说说,当复习一下吧,哈哈。

一、发展过程

1·兴起:1895年,康、梁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变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等活动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5年到1898年之间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学堂、书报多达三百余所,表明维新派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3·高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在这一百多天的变法活动中,光绪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军事活动等方面颁布了许多上谕,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二、历史背景

1·政治: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理论: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三、变法内容

1·政治上: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减闲衙和冗(rǒng)员;废除旗人特权。(记为:上书裁减废特权)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设厂、筑路;开荒、开矿。

3·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等。

4·军事:按西法训练军队,裁汰绿营,添造军舰。

四、失败原因

1·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2·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五、意义

1·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是一场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

2·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其基本主张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勃兴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六、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同是文科生,我也得找书。重点已加粗,还有点细节就不打出来了,考点的话这些就够了。

觉得文章对你有用点个赞同吧。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谢邀!

这个问题太大,不能全面解释,只能做片面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一、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1.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

2.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基本国情,变法大刀阔斧。

4.目的不同:前者为了维护大清统治,后者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滋长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从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都没有改变这种封建阶级的专治,自称是天朝上国,目空一切,推翻旧王朝,成立新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戊戌变法

阿谀奉承、贪图享乐

康有为、梁启超

十大长篇历史小说?

一是大秦帝国,由孙皓创作完成,以秦朝为背景,讲述了在三春秋末年经过几代君王努力,最终一统天下的故事。

二是雍正皇帝,是中国最经典的历史小说之一,讲述了雍正皇帝的一生,由二月河创作的历史小说。

三是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小说,以戊戌变法为背景,先后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仁人志士

辛亥革命推翻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历史背景

1、清朝衰落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2、

革命党反清运动

伦敦蒙难时康德黎交给警探辨认孙中山的照片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3、

立宪运动

1906年,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家人在东京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