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元日是农历几月几日

2023-10-20 13:45:04 83阅读

元日,元日是农历几月几日?

元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一说元日就会想到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元日》。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诗意简写?

元日的诗意简写如下:

元日,元日是农历几月几日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

元日解释?

元日[ yuán rì ] 一年的第一天(旧指农历正月初一)。

另有古诗《元日》

《元日》

宋代 · 王安石

《元日》

宋代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这首诗怎么样?

我是豫东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元日》这首诗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之手,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员之一。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有很多传统民俗活动,比如贴春联、除夕守岁、爆竹辞旧岁等。

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元日》 北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一首诗,先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为摆脱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危机,北宋神宗皇帝赵顼于1068年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提出新政变法策略。1069年,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开始主持变法事宜。同年,时至春节,看到万家张灯结彩、喜迎春节,联想到新法推行发能带来的国泰民安、百姓祥和,王安石有感而作此诗。新法最后由于层层阻挠宣告失败,这里暂不做延伸阅读。

诗的内容,也即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列次如下:

(1)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描写的画面为随着声声爆竹,人们辞旧迎新,在欢声笑语中告别过去的一年,在阵阵鞭炮中迎接新的一年。过年放鞭炮,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除夕之夜,家中遍燃蜡烛,通宵不灭,合家欢聚,其乐融融,一起守岁,以其来年财富充实。而后新年到来,燃放爆竹,满心欢喜,象征把一切瘟疫赶走,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2)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画面为春风和煦温暖,让人在喜庆的日子里精神抖擞,不仅拿起酒杯,开怀畅饮屠苏酒,春风暖、酒暖、人心暖。如果说酒暖肠胃,那么春风就暖了人心。让人不禁心胸开阔,充满生机斗志,意欲在新的一年大有作为。饮屠苏酒在古代是一种过年习俗,适量饮罢屠苏酒可以驱邪避瘟疫,让生命更健康。

(3)第三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描写的画面为日出时,天虽寒,但初春的阳光明媚,空气中传递着温暖的气息。千家万户的人们打开门,一起喜迎新年春节,相互道贺,相互寒暄。曈曈是日出时光线明亮而温暖的意思,家家户户推开门在新的一年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好一派祥和、万象更新的气象。诗人这里借用瞳瞳来代指新法,仿佛看到新法实施后,带给人民的一片光明而又生机勃勃的气象。

(4)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按照民间习俗,人们把绘有神像、挂在门上辟邪的旧桃木板符取下,换上新的桃木符。古时春节挂桃符的习俗现已被贴对联、门画代替。本诗最后一句与首句相呼应,意为革旧迎新,旧的事物终究要被新的事物所淘汰,这也正和诗人推行新政,意欲革除旧有弊制、施行新法的心情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新政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整首诗,诗人虽在极力渲染元日的节日氛围,但也烘托出对新政带来的物阜民丰、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和向往。

元日比较可信的由来?

最早的元日(元旦)起源于古埃及人。

远古的人类并没有年、月、日的概念,人们只知道根据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把一昼一夜当作一“日”。

后来,人们发现天上的月亮有盈亏圆缺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规律的,于是就把从圆到缺的一个周期称作“月”。

古人类还发现,自然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有一种周而复始的规律,于是逐渐形成了更长的时间概念,那就是“年”。

那么,将哪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呢?这就需要编制一种历法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了。

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的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如各朝纪元的第一年叫“元年”,“一元复始”等;“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中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顼)(ZHUANXU)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由于各国的历法不同,确定元旦的时间也不相同。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为一年的岁首。居住在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则把第一场雪的那一天作为元旦。印尼的凯拉比特族人以每年候鸟第一次飞来的那一天作为元旦。乌干达人住在炎热的非洲,一年只有干湿两季之分,他们把一季(6个月)作为一年,因此他们每年有两个元旦。

我国历代所定元旦的日期也不一致。我国古代都用农历,夏代定为正月初一;殷代定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定为十一月初一;秦朝定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的建议创造了科学的《太初历》,即农历,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新年,一直沿用至近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