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废材狂妄庶小姐,有没有近几年比较火值得一看的古装剧推荐一下

2023-07-01 03:15:03 97阅读

逆天废材狂妄庶小姐,有没有近几年比较火值得一看的古装剧推荐一下?

权力的游戏

美国2011年首播的奇幻电视剧系

逆天废材狂妄庶小姐,有没有近几年比较火值得一看的古装剧推荐一下

剧评

《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是美国HBO电视网制作推出的一部中世纪史诗奇幻题材的电视剧。该剧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系列。由戴维·贝尼奥夫、D·B·威斯、艾伦·泰勒等人执导,大卫·贝尼奥夫和D·B·威斯编剧,乔治·马丁担任剧本顾问,彼特·丁拉基、琳娜·海蒂、艾米莉亚·克拉克、基特·哈灵顿等人主演[1]。

2015年,第67届艾美奖中《权力的游戏》破纪录斩获12项大奖,包揽了最佳剧情、导演、编剧、男配等大奖[2]。2016年,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剧集[3]。2018年,获得第70届艾美奖最佳剧集奖[4]。

2019年9月,该剧被英国《卫报》评选为21世纪100部最佳电视剧,名列第7位[5]。

集数

73集(八季)

每集长度

50-81分钟

制片地区

美国

类型

剧情,战争,奇幻,史诗

首播时间

2011年4月17日(美国)

导演

艾伦·泰勒,D·B·威斯,马克·米罗等

编剧

乔治·雷蒙德·理查德·马丁, 戴维·贝尼奥夫,D·B·威斯

主演

基特·哈灵顿,艾米莉亚·克拉克,彼特·丁拉基,琳娜·海蒂,麦茜·威廉姆斯,肖恩·宾,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索菲·特纳

中文名

权力的游戏

外文名

Game of Thrones

其它译名

冰与火之歌,王座游戏

出品时间

2011年(第一季)

出品公司

HBO电视网

拍摄地点

北爱尔兰,马耳他,克罗地亚,冰岛,摩洛哥,苏格兰,美国

发行公司

HBO电视网

制片人

大卫·贝尼奥夫,D·B·威斯,卡萝琳·施特劳斯等

主要奖项

2011年艾美奖最佳片头设计

2012年美国演员工会奖剧集最佳特技奖

2013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2014年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电视节目奖

第70届艾美奖最佳剧集奖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为太子?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晋武帝司马炎,作为晋朝的开创者和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其在历史上也算个人物。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不仅有终结乱世,一统天下的不世之功,也有“太康之治”这样的安居盛世,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

但是,他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其中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就是其生平第一大败笔。西晋王朝的灭亡和五胡乱华时代的开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司马炎选错了继承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衷就是晋惠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智障。他脑子是真不好使。有一年闹灾荒,百姓们没饭吃,饿死了很多人,司马衷得到消息后居然问道:“既然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何不吃肉羹呢”?

我的天啊,饭都没吃了,上哪整肉羹去啊?这便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所以这哥们儿是真傻!

而正是因为晋惠帝智商不行,导致其大权旁落。他老婆贾南风和太傅杨俊,司马亮等人争权,引发八王之乱。这场亲戚打架事件,极大的消耗了西晋国力。北方胡人乘虚而入,大举进攻中原,是为五胡乱华。

最终西晋王朝为匈奴人攻灭,幸存的皇族不得不说南渡江左。从此中国进去到了一个长期的南北大分裂时期。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靠谱的继承人是多么重要。

那么,司马炎为何要选司马衷呢?要知道他可不只这一个儿子。他仅仅是登记在册的儿子就有十八个之多,随便哪一个都比司马衷要优秀啊。

历史君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呢,就是选择正妻所生的长子作为继承人。这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都采用的一种继承制度,因为这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兄弟相残,皇族内斗的情况发生。

当然了,司马衷并不是嫡长子,他还有个哥哥司马轨,但是这个嫡长子死的过早。所以司马衷作为嫡次子,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这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司马衷背后的势力也是司马炎所需要考虑的。司马衷的母亲是杨皇后,她只有这一个儿子了,自然是支持司马衷继位的,司马炎是个妻管严,算是继承了他爷爷司马懿的优良传统。所以,他自然会顾及到皇后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杨皇后背后的杨家外戚势力,他们肯定是支持司马衷的。

所以,如果选择司马衷上位,他们司马家的江山会得到杨家的鼎力支持。

最后一个原因,在司马炎看来司马衷,并不是笨得无可救药,这孩子为人老实,颇有仁义之心,很合司马炎的胃口。

总总原因综合下,司马炎最后选了司马衷,当然,历史证明他选错了,但是没办法,司马炎毕竟不是神仙,他也没想到后面居然会这么乱!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打匈奴?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不同于北宋和辽国。

北宋定期给辽国岁币,辽人收了钱,每一代辽主都能信守承诺,宋辽双方得以维持百年和平局面。

相比于契丹,匈奴人则毫无信用可言。

众所周知,早在白登之战后,刘邦就采纳了刘敬的建议,主动与匈奴和亲。

按刘敬设想,匈奴单于娶我大汉公主,那匈奴单于就是大汉皇帝的女婿了。

这世上哪有女婿打老丈人的道理?

况且,我大汉公主是金枝玉叶,嫁给匈奴单于后,肯定是正房正妻。生的儿子,也肯定是继承人。

到时候,匈奴的二代单于就是我大汉皇帝的外孙了。

这世上何曾有孙儿与外公分庭抗礼的道理?

不得不说,刘敬的设想是有道理的。也正是因为有道理,刘邦不仅采纳了和亲建议,而且还落实了和亲政策。

一开始,刘邦想把亲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只是吕后不同意,才改成嫁宗女。

之后的汉朝皇帝,有样学样,也都是奉行和亲政策,嫁宗女于匈奴单于。

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嫁宗女于冒顿单于。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嫁宗女于老上单于。

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嫁宗女于军臣单于。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嫁宗女于军臣单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嫁宗女于军臣单于。

然而,设想是设想。现实是现实。

现实是,刘邦死后,冒顿马上写了一封信调戏吕后,大意是说你吕雉没了老公,我刚好也没了老婆,要不咱们在一起过吧?

见信后,吕后差点没气死。扬言要出兵。只是因为群臣反对,才忍了这口恶气。

事后,吕后给冒顿回了一封信,说自己年老色衰,配不上冒顿,才把这事了结。

汉朝嫁了公主后,冒顿这个刘邦女婿是没有出兵打老丈人,但他调戏丈母娘,这也是任谁也不能忍的啊!

吕后能忍,说明她是个优秀政治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吕后这般定力,谁也不能要求其他人都如吕后一样,这么能忍。

毕竟,谁在忍无可忍时,都有把心里那团怒气发泄出来的时候。

而且,和亲注定只是权宜之计,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匈奴人不想守约,随时都是打汉朝。

到了汉文帝时期,匈奴得寸进尺,果然就背弃了盟约,三次入侵汉朝,烧杀抢掠。

其中,公元前166年的入侵最为嚣张。

14万匈奴军攻破萧关,烧毁中宫,前锋直抵宝鸡凤翔,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到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

军情如此紧急,文帝得报后,自然是立即调兵遣将,一面调集十万大军屯驻长安,一面又调集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战匈奴军。

此一役,汉军苦战月余,才迫使匈奴军退出塞外。根据事后统计,汉朝损失巨大,几万人被杀害。汉军因为不具备出塞能力,只是把匈奴军逐出长城就停止了反击。

估计是看穿了汉军虚实,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刚与匈奴和亲,匈奴的军臣单于就故意绝和亲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以6万骑兵,兵分两路,对上郡、云中郡进行洗劫。

最终,汉朝又是以“赔出去”数万人的代价让匈奴满意而归。

匈奴人如此肆无忌惮的背盟,说明和亲就好比拉钩,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匈奴人没吃没喝了,就会主动打汉朝。才不会因为和亲,就不打汉朝了。

对此,汉朝应该怎么办?继续上供?

那不能解决问题,人心都是欲壑难填。今天你赔一个亿,明天他就要求你赔十个亿。

当你赔无可赔时,他就会一口吃掉你。就像秦灭六国一样。

正是因为看到了匈奴人言而无信本色,所以汉文帝才在每次匈奴入侵时,都会备战。以此警告匈奴,不要肆无忌惮,汉军并不是没有反击之力。

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汉朝还不够强,无力对匈奴进行远程打击,所以文帝的几次备战才显得略显消极,不够主动。

文帝死后,历经景帝的继续休养生息,到了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国强民富,完全具备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实力。

此时此刻,如果武帝不整军备战,对匈奴进行大反击。汉朝的下场就可能如后来的西晋王朝一样。

西晋统一东吴后,侍御史郭钦上书:戎狄强犷历来就是中原的祸患,如今虽然他们臣服于我朝,但谁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反叛?一旦真出现这种事,胡骑从平阳出发,三天就能杀到洛阳!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趁着还兵强马壮,把胡人赶走!尽早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然而,晋武帝却把郭钦当神经病看。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

多年后,太子洗马江统又上《徙戎论》,也建议晋惠帝驱逐胡人。

然而,时人也把他当神经病看。放着好日子不过,打什么仗啊?你江统就是战争贩子!

结果,十年后,匈奴攻破晋都洛阳。创造了著名的“永嘉之乱”。

皇帝被匈奴人俘虏去做佣人。皇后、公主被俘虏去做小妾。普通老百姓直接被匈奴人杀得堆积如山。

又过了五年,匈奴再破长安。堂堂的中原大一统王朝,竟然为匈奴人所灭。

这时候,当初骂江统的人,又去哪里了呢?

怕是已经被匈奴人一刀砍死了吧。

看看西晋的下场,再回看汉武帝的决定。

汉武帝真的是深谋远虑。

你强盛的时候,嫌麻烦,懒得打匈奴。等到你衰败时,匈奴揍你时,它可不嫌麻烦。

事实证明,该来的,始终会来。有些事,不是你的意志为转移。你越是害怕战争,战争越是找上门来。

因此,对于和亲,我们要辩证的看。

它的积极意义,我们要承认。

但我们绝对不能把和亲视为万能药。认为和亲能决绝一切问题。

而汉武帝选择对匈奴全面开战,原则上没有问题。

汉朝不反击,匈奴也会入侵。

与其被动的挨打,不如主动出击,试图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

总而言之,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高惠文景三代人该干的事,是休养生息。他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到了武帝这代人,该干的事就是打匈奴。武帝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有能力的时候,当然要把边患问题解除。如若不然,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这其实才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好,我是小崔读书说事,我来回答。

题主所问:《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的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引言:

其实,看过影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们可以看出,太子胤礽在这部剧中形象很差,胆小、自私、懦弱无能、专横、毫无能力、与母妃有染……种种劣行不胜枚举。那么,历史上的胤礽果真是这样吗?千万别被电视剧给骗了。

答案是否定的,真实历史上的胤礽,聪颖好学、文武双全、颇具才能、出生高贵,处理起事情来那是有模有样,并且政绩不俗,颇有建树。那么,为何影视剧中的胤礽和真实历史上的胤礽会有如此大的偏差呢?

一、作者之所以这样塑造胤礽的形象,是因为艺术需要

其实这很好解释,我们读一本书,书里面都有自己喜欢和推崇的人物,《雍正王朝》这部影视剧是根据作家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而来,显然,二月河先生是偏向四爷雍正的,推崇一些人,自然就得贬低另一些人,这是写作的惯例,这样才能显示出主人公的伟岸形象。所以啊,像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这些人的形象被作者塑造的很不堪。

二、胤礽出生高贵

胤礽系皇后赫舍里所生,他母亲因为生他难产,在他出生后两个时辰左右便离开了人世,没娘的孩儿最可怜,康熙便亲自承担起了照顾他的重任,康熙与赫舍里算是青梅竹马的那种姻缘,两人感情很好,为了纪念死去的赫舍里再加上那时候“三藩”作乱,康熙便立胤礽为太子,以固国本,胤礽也是清朝唯一一个被公开立为太子的皇子。

三、康熙亲自抚养调教胤礽

康熙最喜欢的儿子就是胤礽,除了亲自调教之外,还请名师教他。这胤礽也争气,自小聪颖好学,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样样学的精通,并且能熟练的应用,而且满人的马上骑射功夫,胤礽也是很娴熟的。长大后,康熙看着胤礽学有所成,便让他监国,处理政事,别说这胤礽不但书读的好,处理起政事来也是颇有心得,绝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胤礽处理政事的能力不俗,朝野内外都是一片赞叹之声,都说康熙选了一个好太子。

四、高处不胜寒,太子不好做

有一句诗写的很好:“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高处不胜寒呐,碧树是什么?碧树就是太子,胤礽长大了,并且高高在上,别的皇子们怎么想呢?都是龙子凤孙,大家都想争一争那个位置,好事不能让你一个人全占喽啊,所以啊,胤礽稍有不对之处,便会有其他皇子盯着不放,太子难做啊。

其实,这也主要怪他的父亲康熙,一是因为康熙当皇帝时间太久了,胤礽做了四十几年的太子,试问哪有做过四十几年的太子呢?二是因为康熙给了其他皇子开府建牙的权利。康熙这么做主要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明朝除了太子有权参与处理政事,其他的皇子都有封地,全被打发到外地去了,不准参与政事,所以,明朝快灭的时候,只有崇祯一个人在硬挺着,李自成破洛阳的时候,福王吃的跟肥猪一样,整天歌舞升平,家里堆着金山银山,却舍不得分给守城的将士,不知激励人心。正是基于这一点,康熙给了众位皇子很大的权利,每个人都分有自己的差事,并且每个人都办的像模像样的。

五、胤礽第一次被废

胤礽第一次被废是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带着众皇子大臣去热河行宫狩猎。这期间,大阿哥胤禔等皇子给康熙吹了不少耳边风,报告了胤礽的诸多不良行为。比如说他暴戾不仁,随意责骂处罚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私自截留蒙古送来的贡品,放纵他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种种不良的表现,都让康熙非常的不满。其实这些报告,有些有,有些都是大阿哥等人捏造出来的,但是康熙却相信了。最重要的是,康熙不仅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而且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之后回京途中的一个晚上,康熙发现胤礽在他的帐篷外面偷窥,康熙立时起了疑心,认为太子胤礽想要篡逆,至此康熙便起来废胤礽之心,回京之后,便下发明诏,废了胤礽。

六、废而复立后的胤礽

胤礽被废之后,各位皇子们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大阿哥八阿哥等人串联了一帮朝臣公开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康熙不满儿子们的结党行为,囚禁了大阿哥,斥责了八阿哥胤禩。康熙为了平衡儿子们的夺嫡情形,之后释放了废太子胤礽,此举是为了缓和矛盾,也是再给胤礽一个机会。

废而复立之后,胤礽的性情也变了,他为了防止其他兄弟们再次坑害于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很快便结起了一个“太子党”,其他的阿哥们也没闲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是康熙晚年间著名的“九龙夺嫡”,兄弟们之间的夺嫡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人人心里有数,大家都上了擂台,不把对方打得魂灵出窍,自己便难以站脚了。

胤礽太子虽然复立,但他和父亲康熙以及兄弟们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太子党的事件。康熙四十九年,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皇太子在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了太子胤礽。

七、最后的胤礽,胤礽的结局

胤礽再此被废之后,一直被囚禁在咸安宫,直到雍正二年去世,终年51岁。总共活了51年的时间,却当了四十来年的太子,其实,胤礽也挺悲催的。雍正对他还算不错,胤礽死后,雍正追封他为和硕理亲王,并且对他的后代也很照顾。

其实,胤礽是很有能力的一位太子,他如果做皇帝,可能比雍正稍差些,但绝对能好于他的侄子十全宝宝乾小四。无奈,康熙活的太久了,再加上康熙容许其他的儿子们开府建牙,各展本事,胤礽处处受制,以至于两次被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康熙给了胤礽一切,又亲手毁了这一切,难怪人们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呢。

结语:历史上的胤礽很有能力,文武双全,绝不像电视剧里那样软弱无能,无奈,康熙让所有儿子们都参与办事,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但也有害,好处是每个儿子都很有能力,坏处也是每个人都很厉害,大家都想争那个最高位置,这导致了夺嫡的水深火热,导致了胤礽的被废。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康熙亲自抚养了他,给了他一切,也亲手毁了胤礽的一切。但胤礽的能力是不能否认的,至少他做皇帝绝对比那个十全宝宝强一些。

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

袁绍是一个被极度低估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袁绍其实很牛。

一般提起袁绍,总绕不开这么一个词——四世三公。在袁绍那个时代,这个四个字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是身份的象征,是最好的招聘广告。

所谓四世三公,指的是袁绍的家族连着四代人,都坐到了三公这个位置。至于三公,则是代表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位列三公就基本算是位极人臣了。当然了,不同朝代的三公位置是不一样的。据杜佑的《通典》记载:西周的时候,三公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秦朝的时候,三公就变成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到了东汉,就变了太尉、司徒和司空这三个位置是三公了。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此外,不同时期三公的权力地位也不一样,秦朝的三公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实权派,位极人臣。丞相总领百官,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而在东汉,三公在许多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实权,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职务。当然了,这里的权力小是相对于外戚和宦官而言的,在朝廷的官员系统里面,三公依然是最高职位,在天下士族的群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更为关键的是,四世三公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有多辉煌,更代表着一种实力。这四个字的背后,乃是一张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网。古代的官场都讲究“师生之谊”,因为在官场里面,大部分人都免不了需要上司前辈们的提拔和引路。甚至于一些人还有这求学问道的经历,从而促成了一种门生故吏的关系。

一般来讲,你所在的位置越高,待得越久,那么门生故吏那么就会越多。尤其是坐上三公这样的位置,其底下的门生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势力与网络。至于像袁绍他们家这种,连着四代人都位列三公,称其为门生故吏遍天下自然也不为过。

如此豪横的家世背景,自然是给袁绍带来了很大的助力,天下士族子弟,无不向往着投与其结交。而朝中的权贵大佬们,也希望通过袁绍,来拉拢袁家这么一颗大树。比如当初在都城洛阳,大将军何进将袁绍纳入门下,并且帮助袁绍进入了西园新军,成为八校尉之一。这里面自然是少不了袁家的背景支持。

当然了,原本四世三公这个招牌对于袁绍是不会有这么大帮助的,因为他只是一个袁家的庶子。袁绍是袁家三老爷袁逢和家中婢女谈工作的时候,意外生下的儿子。

古代嫡庶观念严重,相对于嫡子,庶子本身就不受重视,再加上袁绍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丫鬟,其在袁家的地位无疑要更加卑微。这也是后来袁术称袁绍为家奴的原因之所在,虽然袁绍是他兄长,但因为庶出的缘故,地位是远不如袁术这个嫡子的。

如此卑微的出身,无疑是极大限制了袁绍的发展。因为家中长辈不会去花大力气培养一个庶子,更不会将家族重担交到一个丫鬟的儿子手里。这种环境下的袁绍,不要说投入何进麾下,连能否到洛阳打拼都成问题。

但是袁绍运气好啊,他的伯父袁成没有子嗣,父亲袁逢便将他过继到了袁成名下。如此一来,袁绍便成为了袁成那一房的子嗣。从宗法上讲,此时的袁绍已经是有资格继承袁成那一脉的家业了。

对于袁绍来讲,这无疑是相当于土鸡变凤凰,起点瞬间拔高。就算家族地位不如弟弟袁术,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远没有袁术所谓的家奴那般夸张。而袁绍的命运,也在此时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和弟弟袁术一样,成为了袁家年轻一代的重点培养对象。甚至于因为年龄的缘故,他要比袁术更早的出名,成功当起了袁家的门面。而四世三公这个招牌,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袁绍身上的重要标签。

袁绍也正是凭借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么一个优势,逐渐将自己拔高到了可以代表袁家的位置,将出身比自己更好的弟弟袁术,给压在了下面。在当时的洛阳城里,提起汝南袁氏的年青一代,大家首先想到的绝对是袁本初。而袁绍作为袁家下一代的代表人物,自然会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他们都想通过结交袁绍,从而和袁家攀上关系。一时间,洛阳城内袁绍的家门口,每天来往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而且一般人还见不着袁绍,其门槛是很高的,当时的标准是“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在当时,袁绍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比如张邈、何颙、许攸等等,为日后自己的势力组成,做足了储备。总而言之,袁家的家世背景,是给袁绍提供了很大帮助的。虽然袁绍只是一个庶子,但是因为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家族地位直线上升,最终成为了袁家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甚至还要压过嫡出的袁术一头。

当初袁术在洛阳也算是年轻一代的翘楚,年纪轻轻就官至虎贲中郎将。但比起哥哥袁绍,却是差了一头,因为虎贲中郎将这个位置,袁绍早就做过了。后来袁绍被调入西园新军,成为中军校尉,位置空出来,才有了袁术的上位。要知道这个西园新军在当时可是天子亲军,权力地位是非常高的。当时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蹇硕,权力比大将军何进都还要大。

换句话讲,袁术对于袁绍所谓的嫡子优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而在失去了所谓的出身优势之后,袁术和袁绍可就没法比了。因为如果撇开出身不谈,袁绍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那都不是袁术这个骷髅王所能比的。甚至于放眼整个汉末群雄,袁绍都是才能最为出众的那一批。

由于袁家四世三公的背景,很多人提起袁绍,总免不了带上偏见,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靠着家族势力的官二代。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大家都低估了袁绍。

当然了,我们不能否认袁家势力,确实给袁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只是说袁绍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依靠家族背景,更多的还是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只不过因为有“四世三公”这么一个金字招牌在,往往会遭到忽略。

袁绍是一个非常有野心,而且是那种才华足以和野心所匹配的枭雄。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汉末乱世,其实就是袁绍所一手导演的作品。

汉末时期的权力架构,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外戚、宦官以及士族势力。其中外戚和宦官乃是朝堂主导,基本上就是轮流上位,而士族则是依附于他们麾下的打工仔。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此时汉朝的权力架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将军何进,凭借外戚的身份录尚书事,成为汉朝一把手。而袁家的主事人袁隗,则是被升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参录尚书事。换句话讲,袁隗就成为了朝廷的二把手。当然了,这里的二把手也只是名义上,宦官作为皇帝近臣,实力依旧不可小觑。但是,袁家至少也算是士族中的领头羊了。

也就是说,如果同时搬到外戚和宦官,那么袁家将会以士族领袖的身份,成为汉朝的话事人,这是一份多么大的荣耀啊?此外,就算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减除宦官和外戚势力,也是为民除害了。

所以,从这时候开始,袁家秘密开启了一个庞大且影响深远的计划。其计划核心我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外戚是鹬,宦官是蚌,袁家则是那个渔翁!

而在这个计划之中,袁绍乃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因为他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做事,并且深得其信任。期间所有的挑拨离间,都需要他来完成。在史书记载中,袁绍不止一次直接或者间接的,劝导何进诛杀宦官。

比如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面有记载:袁绍因进亲客张津,劝进悉诛诸宦官。

其实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并不大,因为当初何进就是十常侍们,扶持起来对抗董家外戚集团的棋子。为了能让何进与宦官集团彻底对立,袁绍可以说想尽了办法,为其各种找理由,说他占尽了天时地利,甚至于不惜昧着良心去吹捧何进,想起比作古之先贤。

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要知道何进其实就是一个杀猪的出身,能坐上这个位置,全靠妹妹肚子争气。这也够难为袁绍了。此外,袁绍还说宦官因为是天子近臣的缘故,日后必将成为大宦。

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总而言之,袁绍就是在何进身边不停的拱火挑事,最终让何进下定决心,收拾宦官集团。当然了,诛杀宦官对何进来说,确实也算一件好事儿。如果成功了,何进就可以大权独揽。很显然,这不是袁绍所希望看到的,何进当了老大,那还有他们袁家什么事儿?于是袁绍又开始给何进挖坑,他献计何进,让其大张旗鼓的令外兵入京。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这样做,表面上是在为何进造势,增强其实力。但实际上却是在给宦官们提醒,告诉他们何进确实是要收拾你们了,太后是保不住你们的。想要活命,那就先吧何进给收拾了。

这里面的猫腻其实是比较明显的,当时曹操就已经看出来了,还劝何进说不需要这么大张旗鼓,收拾这些没有兵权的宦官们,随便几个狱卒就搞定了。令外兵进京,无疑是给他们提醒。但何进这个大草包,早就已经被袁绍忽悠得不知南北了,根本就不听曹操的。

典军校尉曹操闻而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果不其然,被逼上绝路的宦官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何进入宫的机会,把他给收拾了。而这一切,都在袁绍的算计之中。接下来,就是袁家收拾残局了。

首先何进死了之后,袁隗就是朝廷一把手,有着政治优势。其次袁绍是司隶校尉,掌控京畿防务;弟弟袁术是虎贲中郎将,负责宫中禁卫;至于何进的部下们,为了给何进报仇,自然也是站在袁绍这一边。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袁隗稳固朝堂,袁绍则带兵诛杀宦官。之后,便是袁家顺理成章接过大权,最终完美收官。

当然了,袁绍千算万算,算漏了董卓,结果被他摘了桃子,结果导致了汉末军阀割据的乱象。如果没有董卓的话,那么袁绍或许就该是东汉中兴的大功臣了。而且单从计划决策而言,十常侍之乱中,袁绍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更为重要的是,袁绍乃是在何进死后,诛杀宦官的带头人,弟弟袁术只不过是他的打手罢了。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袁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威望高涨,远超弟弟袁术。而后袁绍面对嗜杀残暴的董卓,不卑不亢,当面怒怼,最后横刀扬长而去,一点不给董卓面子。这无疑是有收获了一大波好感。

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整个十常侍之乱下来,虽说作为始作俑者的袁家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作为导演之一的袁绍个人,却因此而获得了名望。如果过之前袁绍受人追捧,更多的是因为家族背景;当下被人称赞,那就是凭借个人威望了。这也是为何,日后关东军阀讨伐董卓时,他袁绍能够被奉为盟主。这样的威望,自然能赢得人才的投奔。

当然,袁绍身上所吸引人不仅仅是威望,还有态度。袁绍这个人,是非常懂礼节的,典型的礼贤下士。史书评价其折节下士,说明对于人才他是能够放下身段,给予礼遇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袁术和袁绍最大的差距其实就在这里。客观来讲,袁术其实不算差,即使比不上曹操袁绍,但在汉末群雄之中,也算是个人物。他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十常侍之乱中,他也身先士卒,诛杀了不少宦官。面对董卓的招揽,他也避而远之。

凭借着这些资本,袁术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破虏将军孙坚,那就是袁术手下第一猛将啊。此外还有孙策、周瑜、鲁肃等等一些年轻俊才,那都是曾经袁术地盘里面走出来的。这些人原本都该是袁术的可用之才,可是最终都离开了袁术。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要自立为帝,赶走了一大批忠于汉室的人才。最终袁术众叛亲离,无奈败亡。相较而言,袁绍可就聪明多了,人家一直都是打的汉朝旗帜,甚至还想着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这样一个有威望,懂礼节,深明大义的英雄,自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所以后来袁绍在河北打拼,士多附之,最终帮他打下了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即便是后来官渡之战输给了曹操,其实力依旧很强。袁绍治理河北颇有成绩,当地百姓对其拥戴有加。荀攸就夸他以宽厚得众心。所以只要给袁绍时间恢复,卷土重来未可知啊。

只不过袁绍差了些运气,官渡之战后没几年就挂了。而因为在处理继承人方面,确实有些问题,废长立幼导致底下兄弟内斗不断,甚至于引狼入室,让曹操帮忙打架。最终,袁家势力,被曹操各个击破。如果袁绍多活几年,或许汉末局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所以总结来讲,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极度低估的三国历史人物。他不是什么只靠家族势力的无能官二代,而是一个能够与曹操这种人物平分秋色的汉末枭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