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走艺术家工作室师徒制可行吗
教与学,走艺术家工作室师徒制可行吗?
不但可行,势在必行!
师徒式的授课方法,促使师生的思想艺术、艺术见解、审美情趣、绘画风格和创作方法相同或相近,就会产生艺术流派,对艺术的健康发展很有利。
近两年,随着实用美术的开展,美术院校炙手可热,高考独木桥上挤满了美术类的考生。由于高中缺乏美术高考的教材,大多数美术类的考生都是美术培训班的产品,是美术应试教育的产物。美术应试教育是一种扭曲和异化了的美术教育,它把创造性、个性化的艺术学习变成了一种知识性和机械性的学习。美术培训班的老师对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了背诵、默记、套用的程式化的作图方法,来对付形式单一而又内容重复的美术高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及高中的学校美术教育,以美育为中心,强调的是文化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其目的是形成科学的、符合人的素质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而美术高考反而就只考技法,不考美学素养方面的书面知识。滋生了一批急功近利的投机者,既坑害了学生,也坑害了美术教育本身。建议主管部门要调整政策,減轻美术高考中素描、色彩等技法的权重,加强美术素养的考察。
师徒式的美术工作室是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美术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其前提是整齐划一,特别在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数额很大,以个性、创造性为前提的美术教育会受到诸多限制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整合资源、组织教学、而又照顾不同个体。但是作为非针对美术高考应试的美术工作室(师徒制),他们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的,让学生以艺术者的眼光来了解世界,解决问题。以生活技能为本代替了以內容为本的课程,采取情境学习的方法,接受多元文化,消除高尚艺术与低等艺术的分界。同时加强技法训练,并且不以应试为目的,只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样的工作室真应该是多多益善。
美术教育场所也应该扩大,拓宽美术教育的途径,把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引向纵深发展。师徒制艺术教学繁荣了文艺的百花园,推动了艺术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多样性、多元化才是世界的主题,师徒式美术教育模式在现阶段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当代美术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
教与学的矛盾中?
过去,教学注重的是教,现在更注重学。
在应试大背景下,以分高低论效果,教师就不得不考虑学习的效率问题了。
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虽然有利于提高成绩。但却牺牲了能力培养。
希望管理层能明白,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
国内的计算机本科在教与学方面有哪些问题?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阶段比较注重基础学科的教育,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在基础学科方面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不少毕业生的数学基础就非常扎实,这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为未来无论是从事大数据方面的研发,还是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数学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大部分计算机相关专业也都比较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像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算法设计等内容,几乎大部分计算机相关专业都会有所涉及,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但是无论从研究生考试的复试环节,还是在本科毕业生的答辩环节,都能够感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而且这个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对于就业非常重要,对于从事科研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应该重点关注一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于研究深度要求并不算高,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应该注重技术与行业应用的结合,这是提升本科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遗憾的是,目前不少毕业生对于所学知识如何进行落地应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最后,计算机领域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是非常敏感的,这就要求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应该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教学相长的名人故事?
教学相长就是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例子
课堂教学设计三要素?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三要素具体指:教师、儿童和教材
其一,学习者是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学习展开的;
其二,学习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
其三,协助和促进儿童凭借教材进行学习的是教师,教师主导地位来自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