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哪本书,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不靠谱的地方

2023-04-24 17:35:03 118阅读

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哪本书,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不靠谱的地方?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记载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画卷。

然而《史记》一书时间、空间都跨度太大,难免会有纰漏,后世很多学者发现《史记》存在的错误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上千处。

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出自哪本书,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不靠谱的地方

错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叙述过于夸张,难以置信

同一件事情在史记中记载互相矛盾

与其它史书记载不同

与现代考古结论不一致

请看@赵宋春秋详细解析:

叙述过于夸张,难以置信

叙述过于夸张难以置信的情节,如:

1、姜嫄生弃的故事

“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史记 周本纪》

《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朝的祖先叫弃,他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妃子。姜嫄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心里欣然爱慕,想去踩它一脚,没想到就怀孕了,后来生了弃。

2、简狄生契的故事

《史记 殷本纪》记载: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 殷本纪》

商的祖先契的故事,简狄是有娀氏女子,是帝喾次妃,路上看到黑色的鸟生了一个蛋,简狄就把蛋吃了,于是怀孕生下商祖先契。

小结:

《史记》中这种类似的情节很多,大多都是出现在上古时期,由于年代非常久远,司马迁没有亲历,所以只能以传说的方式加以记录。这些记录在今天看来都是神话传说,但毕竟司马迁是二千年前的人,不会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他所看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这样记载,所以写入《史记》也无可厚非。

殷商的传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同一件事情在《史记》中记载互相矛盾

《史记》前后记载互相矛盾的情况,举几个例子:

1、秦始皇的生父是谁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秦始皇母亲赵姬是怀孕然后才嫁给秦始皇父亲子楚,所以秦始皇生父是吕不韦。而同样是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又有相反记载,明确记录的是秦始皇是庄襄王之子。

“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

2、蒙恬领兵击退匈奴的记载

还有《史记 匈奴列传》中记载大将蒙恬领兵击退匈奴三十万,而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蒙恬领兵击退匈奴仅十万,两处自相矛盾。

3、《赵世家》和《晋世家》记载互相矛盾

《史记 赵世家》和《史记 晋世家》记录的是接近同一个时期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互相矛盾之处,令人不解。

小结:

这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手中不同来源的史料互相矛盾,他无法确认分辨,于是都作了记录。

秦始皇的生父《史记》中有截然相反的记载

与其它史书记载不同

历代文献很多,许多记载和《史记》不同,这里举两例:

1、与《竹书纪年》记载差异

西晋咸宁年间,出土的战国时期魏襄王《竹书纪年》,其内容与《史记》差别非常大,完全颠覆了我们之前的认知。

例如在《史记》尧舜禹时代的禅让传承家喻户晓,但在《竹书纪年》中,没有禅让而是血腥的阴谋冲突。舜是先囚禁尧,后来杀了尧而夺取帝位。禹又据夏地对抗舜,最终将舜击败,取得帝位,并将舜流放到苍梧,最后死于苍梧。

再比如据《史记》记载,商朝前期的伊尹是忠臣,国君太甲荒淫无道,伊尹将太甲囚禁,代为管理国家。三年之后,太甲痛改前非,伊尹又将国家还给了他。而《竹书纪年》中伊尹却是篡位的权臣,他打败了太甲并自立为王。而后来太甲卧薪尝胆回到首都杀了篡位的伊尹重新掌权。

2、与左传记载差异:

如果说《竹书纪年》还是孤证,那么同样是经典历史文献的《左传》有许多记载也和《史记》不同。

例如,在中国妇孺皆知“赵氏孤儿”的故事,两部典籍记载就完全不一样,《史记》中,记载的是晋国的权臣屠岸贾杀掉了赵氏一族,程婴、公孙杵两位义士救下了赵氏孤儿赵武,后来赵武成年后在韩厥帮助下,杀屠岸贾复仇并重建赵氏一族。

而《左传》晋国没有权臣屠岸贾,也没有赵武长大复仇的情节,程婴、公孙杵臼义薄云天的作为也没有。有的是当年赵朔的叔叔赵婴齐与赵朔妻子——晋国公主私通,致使赵婴齐被流放,而公主找到国君告状,晋国国君晋景公便诛杀了赵氏一族,因感念赵氏一族对于晋国的贡献,单单留下赵武一支独苗继承家业。

对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的记载更为可信,因为左传记录的时间更靠近春秋时期,而《史记》中关于赵家被灭过程许多地方自相矛盾。

小结:

关于《史记》与其它书籍记载虽然不同,但很多情况下只是过程不同,事件的结果是一样的,由于《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作者对书中的传记有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以及改编。因此传记中的情节虚构有一定的必然性。

赵氏孤儿(剧照)的故事:《史记》与左传记载不同

与现代考古结论不一致

这里也举两个案例:

1、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史记》中记载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胜吴广起义事迹。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也在受征发的行伍中,半路天降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按照秦的法律规定,他们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要被处斩。于是陈胜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起义,占据陈郡称王,建立政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秦朝法律中“戍兵误期当斩”也成为史学家的共识。

但是在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包括:《秦律十八种》、《徭律》、《秦律杂抄》等秦代的法律条文,记载了秦代施行六百多条法令。

其中《徭律》有不同的记载: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秦《徭律》

这条法令的意思是: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也就是说,出土秦简法条的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对迟到者最高处罚仅仅是“罚一甲”,而且因为大雨导致的迟到和误工,是不会被斩首的,而且征发的命令也会被取消。这一记录和陈胜吴广起义时声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截然相反。

2、秦始皇传位之谜

又例如,《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本来要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但是后因赵高、李斯篡改诏书而胡亥成功上位。

但是到了2009年,北京大学收购了一批流失海外的珍贵西汉竹简——《赵正书》。赵正,其实就是秦始皇,因为秦国国君与战国时候的赵国国君都是同一祖先,都是嬴姓赵氏。《赵正书》载: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

记载中明确提到大臣们提议立胡亥为太子,而且秦始皇也说了“可”表示同意。也就是说,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明确的继承人就是胡亥。而不是《史记》中记载的扶苏。

小结:

相对《史记》记载,考古结论的准确性更高。

为什么《史记》会出现这么多错误?

那么《史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出现呢?总结如下:

1、增补修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其实《史记》虽然是司马迁所著,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其实是经过历朝历代许多史学家二次编撰增补修订的版本,原版的《史记》早有遗失。所以有可能在修订中出现了错误;

2、抄录过程中的错误

毕竟唐代之前没有印刷术,书籍是靠人工抄录的,人工的抄录出错几率是比较高的。现存的多个《史记》就有出现部分信息不同,很多都是抄录过程中的错误。

3、原史料错误或缺失

《史记》一书年代跨越三千年,先秦时期还出现“焚书坑儒”文化浩劫,也出现很多珍贵书籍文献毁于战火。很多情况下,太史公拿不到第一手的真实史料。只能借鉴之前的记录,如果之前记录有误,那么记载肯定是有问题的。

没有印刷术的年代,书籍抄录错误难免

结语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的体例成为后世官方修史的重要方法。文学上的成就也非常高,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评价。

从整体来看,《史记》算得上是一部公正的历史文献,有非常宝贵的史料价值。无论《史记》出现了多少错漏,司马迁都是我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应该从多个层面来了解来契入,学习国学要循序渐进,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从基础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演化而成的反映我们各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贯穿着历朝历代不断的丰富、更新、传承,包含着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内容包括:文、诗、词、曲、赋、乐、国画、书法、对联等形式。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的特色文化。

开蒙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要从基础开始,古代的教育从孩子四岁左右开始,称为“开蒙”,就是启蒙,有启发引导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学习的启蒙读物也叫“蒙学”。

一般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为主。中国的国学源远流长,这三部简单的读物真正细究起来无不包含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的思想以及做人的行为规范。

像是《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第一句展开来讲,就有无限的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主要是指“儒学”,里面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发展的文明史,是以中国“汉”文化为主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国学包括儒释道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持社会发展、家庭稳定、自身塑造综合性的文化,是维护社会架构的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一个“善”字上,就是引导人们向善,善以致用。这也是儒、释、道共同一个特点,一个过程。

比方说,儒家经典《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把“善”当作一种结果,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一种人性趋向。

而道家《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把善作为一种人性的追求,而走向“顺其自然”的无为无不为。

佛家把善当作是一种“善”果的因,种善因而得善果。

这些文化的内容基本都来自于国学。所以说所谓的国学其实包含内容很多,主要是包括儒释道的经典。上面说了儒家的经典,另外像是佛教的《金刚经》、《心经》、《法华经》也是给大家找到一条心性修养的哲学;另外道家的《道德经》《文昌帝君阴骘文》都属于“国学”范畴。都是我们应该涉猎的经典。

什么什么无后为大?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万物祖宗的作者是?

作者佚名。

“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作者的生平以及编写年代不详,著作完成大约在四、五世纪,也就是在一千五百年前。

《孙子算经》相传为春秋时代作兵书十三篇的孙武子所作,但因为原书在明代已经亡佚,所以该书作者“孙子”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孙子算经》,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安徽数学家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儒家文化的礼在葬礼中的体现?

孔子继续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

孔子在回答门生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门生宰我以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怙恃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怙恃乎!(《论语阳贸》)。

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哀悼,但他提倡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代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由汉迄清,各代都推行传统的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把丧葬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以为孝莫重于丧。在这种儒家孝道丧葬观念的支配下,从周迄明清,历代都盛行厚葬。厚葬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丧葬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