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u,华为5g研究员是谁

2023-04-19 09:20:04 118阅读

arpu,华为5g研究员是谁?

研究员童文,2019年是5G产业进入全面商用的关键一年,全球5G网络的部署已经启动。2018年6月,5G独立组网标准冻结,5G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eMBB标准化工作;12月6日, 中国三大运营商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今年1月10日,工信部宣布发放5G临时牌照,拉开我国5G商用建网的大幕。

华为5G首席科学家、华为Fellow 童文

arpu,华为5g研究员是谁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5G将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新阶段。特别是,5G网络的初期部署将一方面普及移动互联网极致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推动物联网创新,进而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新一代转型。

具有超级连接能力的5G网络,将承载10亿个场所的连接,50亿人的连接,500亿物的连接,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而且,具有超级连接能力的5G网络,将与数字化驱动技术,实时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带来产业的革命性变化:也就是连接平台化、万物在线化、全云化、万物即插即慧。

5年前,在产业定义5G阶段,我们对5G技术指标有明确诉求:1~20Gbps的峰值速率;10~100Mbps的用户体验;1~10毫秒的端到端延时,1~100倍的网络能耗效率提升;不忘初心,5G的这些基本能力将在2019年兑现,以下我们对具有原生的超级连接能力5G网络的能力,及其对产业的转型和变革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极致用户体验的拐点

5G eMBB是用户体验的转折点。基于互联网TCP/IP协议的基本技术原理,当网络容量是应用流量的4~5倍时,网络的拥塞和延时趋近于零。也就是说,5G的G比特级接入速率,已经超越互联网接入,以及视频通信应用流量的基本速率,终端用户体验开始发生本质变化,进入“无限网络容量”的体验时代,即终端用户感受就像网络有无限的容量。

目前,全球70%的运营商已经提供流量不限的MBB业务,并且其中40%的运营商已经由此带来ARPU提升的经济效益。流量不限的MBB模式已经成为移动运营商下一个增长的驱动力。

5G的来临,适逢其时,是流量不限的MBB模式的原生平台。同样,5G的G比特级接入速率,已经超越固定互联网接入的基本速率需求,5G也是流量不限的FBB模式的原生平台。

全球已经有230张网络开始进行WTTx的改造,WTTx的用户数大幅增长;在欧洲,WTTx的速率已经超越固网的接入速率;在美国,基于毫米波频段的WTTx是5G预商用的第一个商业模式。

总之,5G是固移融合的原生平台。更进一步,5G的G比特级接入速率,是云游戏的原生平台,将使能50Mbps速率,20毫秒延时,小于15%的抖动的云游戏业务大规模普及。

从5G eMBB新生业务的角度来看, 5G的G比特级接入速率,将使AR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许多行业的现场维护与现场服务也将因此受益。比如,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资源稀缺,而即使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年也只能前往数个偏远的站点提供现场服务。

借助5G eMBB网络和AR技术,那些尚处于培训阶段的工程师,只需通过手中的平板,就能立即获取相关设备的信息,就能快速做出正确而最优的决策,而不再依赖于需要数年时间培养的经验与直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可以通过5G网络和AR应用,快速获取设备的相关参考信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从而为许多的产业的现场服务极大地提升效率。

与世界零距离的用户体验

5G系统的空口及无线接入网确保端到端低延时,从而使能VR等高端eMBB业务,特别是实时视频业务和应用得到普及。

多年的网络用户体验研究表明,由于网络延时远低于人类的近百毫秒的视觉感知延时,网络两端的用户具有身临其境,天涯咫尺与世界零距离的体验。5G是低延时原生平台,进而使能所有eMBB业务与世界零距离的用户体验,也是VR/AR第一平台。

5G低延时原生平台的广泛部署,将催生物联网创新与变革。5G在自动驾驶和工业等领域创造了全新的创新用例,随着机器人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一步突破,5G技术的普及和全云化,将推动各行各业自身业务的提升,如制造业、运输/物流业、智慧城市领域等。

特别是,在5G原生低延时平台的基础上,很多行业的几毫秒延时的实时应用,如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化的算力都需要尽可能下沉部署在终端设备附近,从而降低机器决策的延迟,5G低延时原生与认知计算的平台,进而开启万物即插即慧的新时代。

端到端网络切片的5G网络

5G网络为不同垂直行业服务运行在同一套物理基础设施上,生成相互隔离的不同5G网络切片,端到端的网络切片将是实现5G使能全行业数字化的支柱型技术。为每个行业应用建设一张独立的网络显然既不经济也不现实,5G网络就是一张物理网络支持多个逻辑切片的原生平台。

端到端网络切片的优势之一: 未来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大量尝试,但传统的电信网络往往需要论证数年之久才能投资上马。基于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运营商就可以按需生成或撤销逻辑切片,从而实现更快的网络定制、试错,以及实时的调优、改进。

端到端网络切片的另一个优势: 每个切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端到端的网络切片的安全是5G网络的独特技术创新,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需求进行对端到端应用的可信安全适配。

作为端到端整网切片的原生平台,5G切片网络的生成,也为运营商带来新的机会,无论是主动引导需求,还是被动适应市场需求。这需要云管端协同的顶层设计及生态构筑。不然,切片只是一个管道。端到端切片与全云化、数字化、数字转型、安全可信、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的结合,使5G无线接入网将超越管道的角色,成为一个泛在平台。

常说的SDK是什么?

比如游戏SDK,每个游戏都需要有帐号体系,解决用户的登录和注册,有支付来解决用户的充值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游戏还需要对基础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些点是每个游戏都需要去解决的。而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每个游戏都去做一个帐号、支付以及统计功能。游戏SDK就是把这些共同性的功能给抽象出来,通过一定的接入规范,形成一个独立的软件包。让游戏研发无需再费时在这些功能的研发上,只需要按照接入规范,引进软件包资源,对接接口即可。

帐号体系:核心功能,包含了登录、注册、帐号管理等功能。这里面单就登录而言,就有缓存登录、游客登录、帐号登录、手机号登录、第三方登录。其次,还有帐号绑定、游客升级等功能。

支付体系:订单系统,支付功能、补单功能、以及集成主流的第三方支付渠道如:支付宝、微信、银联等。

数据体系:数据部分主要分为产品数据和运营数据。

产品数据:这部分数据主要是SDK产品经理最为关注的,以我上面的登录流程为例,登录/注册流程页面的展现、点击、关闭按钮的数据都需要做埋点统计。如果期望95%的转化率是及格线,那么低于95%的转化率就是不达预期的,可能就需要去优化登录/注册的逻辑、界面UI等等。

运营数据:简单说就是运营层面的数据,如新增、活跃、创角、付费率、ARPPU、ARPU、LTV、留存等等。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能明白了呢?这里说到游戏SDK,QuickSDK旗下的官方SDK系统(QuickGame),一套为手游发行商搭建专属官方SDK系统的解决方案,可打造专属的用户系统及支付系统,使玩家能够更加便捷的使用账号登录外,支付方式也可任其选择,并提供详细的数据报表,一定程度的提高运营效率,并且支持Adroid、iOS、H5、H5转微端、H5加壳等平台,可以说是自主发行需求者的福音了,更多关于官方SDK系统的介绍可以进入https://www.quicksdk.com/quickgame.html,了解一下。

长城宽带现在什么状况?

长城宽带,一个大家熟悉而陌生的名字。早些年,长城宽带以价格便宜闻名,一度吸引了众多用户办理套餐。但最近几年却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服务口碑越来越差,甚至沦落到100万甩卖的地步。

曾经一度对三大运营商宽带业务造成威胁的长城宽带,到底怎么了?1月14日,鹏博士在其官网上发布了相关公告和具体经营细节,侧面回应了这个问题。

长城宽带经营细节

在公告中,鹏博士发布了2017——2019年近三年的主要经营和财务状况。数据显示,长城宽带三年的营收分别是34.59万元、27.81万元、20.8万元,每年的营收都处于下滑状态。另一方面,净利润则陷入了极大的亏损,从-9086万元、-2.69亿元变成了-26.39亿元。

鹏博士给出的原因分析是互联网接入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在网用户数逐年减少,同时 ARPU 值(每用户平均收入)逐步降低。虽然进行技术革新、营销变革,成本费用中人工费用、资产折摊费用等均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低于收入的下降幅度,使得整体利润下滑,仍然形成亏损。

长城宽带面临的问题,也是三大运营商近几年头疼的问题,只是民营宽带的抗风险能力显然要更差一些,鹏博士在2011年收购长城宽带时,大概也没想到会是如今的状况。

民营宽带的宿命?

2011年是我国宽带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的时期,长城宽带当时拥有网络覆盖用户近 1200 万户,收费用户超过 220 万户。那时电信宽带套餐还是2M、4M,长城宽带就玩起已经是10M、20M套餐,而且价格还低。在人口红利下,长城宽带依靠这样的低价战略提高了市场的影响力,并使得市场份额快速扩张。

然而随着用户上网需求的提升,长城宽带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虚标宽带。看似20M的网速,但实际的真实网速可能比不上电信的4M宽带,用户的上网体验非常差,久而久之,低价战略也挽救不了长城宽带的口碑。

在这一点上,长城宽带本身就比不了三大运营商的家庭固网宽带业务,毕竟它只能共用带宽。运营商是独立宽带,网速自然快的多;长城宽带几家共用一根网线,还没有公网IP,用户上网丢包顿卡掉线都是常事。那时还有一个吐槽梗,要想孩子好好学习不上网,家里就装长城宽带,可见用户的的体验有多差。

长城宽带实质是二级宽带分销商,从三大运营商那里租用带宽,再转卖给用户,这基本就已经注定了之后的结局。在三大运营商开始发力宽带市场低价竞争后,长城宽带再没有任何可以留住用户的资本了。用户的不断投诉,用户数量的减少以及经营成本的增加,都逼得鹏博士不得不甩掉这颗昔日的“摇钱树”,长城宽带没有市场价值后只能低价转卖。

合约用来限制携号转网合理吗?

帆辰科技专注于科技资讯,带你遨游科技世界!

中国移动将号码级别合约用来限制携号转网合理吗?其实对于携号转网业务来说,不论是对于用户和运营商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业务,但是携号转网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要比用户更加有利一些,那么用户最低的消费来进行限制携号转网,那么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用户携号转网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条件,若是能够符合可以进行携号转网

其实对于携号转网业务的办理来说,其实一定是需要在运营商中的营业厅出示用户的真实的信息登记来说,这是用户能够进行携号转网业务的必要条件。

还有就是用户和运营商签约合约期套餐的问题,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合约套餐来说,大家一定需要多加注意,因为若是用户和三大运营商中签订合约套餐的话,那么就无法进行携号转网,必须要等合约期到期之后,才能够进行转网操作。

自己手机卡账户下一定需要把所欠的资金给补齐,比如说在异地想要注销手机卡的话, 但是不能够进行异地注销的话,那么还是有必要在注销之前,将自己的账户所欠费的资金补齐。

再者就是携号转网业务办理的手机号码,想要进行转网的话,那么必须要在此手机号码入网满120个工作日的情况下进行处理的,若是没有满足这个条件的话, 那么还是无法进行携号转网。

运营商所限制的每个月用户最低的消费标准,对于用户来说是否合理

对于运营商所限制的最低的消费标准来说,很多用户都是觉得这样的消费并不是非常的合理的,因为可能自己每个月都没有使用那么多的话费,还需要缴纳那么多的费用,这对于用户来说明显是不够合理的。

所以说从这方面来说,用户所每个月缴纳的最低的消费标准来说, 其实并不是合理的,因为用户根本不需要使用这么多的资费,但是缴纳这么多的资费,这明显就是不够合理的一种套餐。

但是我们看待事物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看的,任何事情也是需要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所以说有利就有弊,这点我们应该从客观的进行对待。

而对于运营商的每个月限制用户的最低的消费标准,这对于运营商来说确实是有一定的优势之处的,因为用户能够使用这款套餐也是比较久的时间,能够为其创造更多的效益。

最后,对于说中国移动限制用户所每个月必须进行消费的套餐来说,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其实对于用户来说,个人认为并不是非常的合适的,因为用户每个月是无法消费这么多的费用的,那么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们一起探讨!

如何看待中国移动旗下咪咕拿下央视世界杯新媒体转播权?

看世界杯,也能上咪咕

5月22日深夜,体育界放出一枚深水炸弹: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正式成为2018央视世界杯新媒体指定官方合作伙伴!这则世界杯开赛前23天才放出的官宣消息,彻底坐实了之前关于中国移动获得世界杯版权的江湖传闻,也有望开启今年央视的世界杯版权分销潮。

咪咕官宣消息中写道——

基于中国移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面战略合作,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正式成为2018央视世界杯新媒体及电信传输渠道指定官方合作伙伴。

此举意味着,届时广大用户可以通过咪咕视频手机客户端和PC客户端观看全部64场世界杯赛事的直播和点播内容;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将通过中国移动家庭视频产品“魔百和”依法合规地向用户提供64场央视世界杯高清内容。

有人在用这款魔百和吗?(圈哥真没打错字……)

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咪咕自身,都未进一步披露这项交易的更多信息。但根据5月12日流媒体网的报道,“相关人士透露,中国移动以10亿元的代价购买了2018世界杯的新媒体版权,其权益应该包括在IPTV、OTT电视大屏端的播出,不排除还含有多年CCTV5的直播权益”。

“代价10亿”的准确性尚未得到证实,但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三点相互关联的事实:

1、世界杯新媒体版权交易价格绝对惊人!

2、咪咕的世界杯新媒体版权并未宣称“独家”!

3、通过前期招商,央视已经在2018世界杯上赚得盆满钵满!

此次官宣并未宣传“独家”二字,意味着一直期待世界杯版权分销闸门开启的PP体育和腾讯体育等公司,依然有机会获得权益,甚至地方电视台也有分得一杯羹的机会。但即便如此,不光分销价格并不“美丽”,而且从搭建团队、招商、完成高质量报道,留给其他几家新媒体平台的时间不算太多了。

而对于中国移动来说,此次涉足2018年世界杯新媒体版权,是其历届世界杯营销中手笔最大的一次。而这对于体育界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是中国网络运营商首次运作国际大型赛事版权。

但事实上,运营商获得体育版权,此前在欧美各国并不罕见。

中国移动为何要布局世界杯?

在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运营商服务巨头康卡斯特(Comcast)于2011年完成收购NBC环球,目前正与迪士尼竞购英国天空电视台,而NBC和天空电视台都拥有着大量的体育版权;另一家美国运营商AT&T旗下拥有DirecTV,近期正在谋求收购时代华纳,同样有着一定的体育版权布局。

而此前生态圈还深度报道过,英国电信的BT体育也拿下多项体育版权,还曾在2015年以8.97亿英镑的高价与欧足联达成协议,获得了之后3个赛季欧冠及欧联的英国地区直播权。

对于中国顶级运营商之一的移动而言,他们其实也一直没有放弃过世界杯这个大流量事件。

2006年世界杯,中国移动耗资上亿元拿到了CCTV世界杯节目的两个冠名权,分别是以6509万元拿下《2006年世界杯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权以及3800万元拿下《2006年世界杯射手榜》独家冠名权。

四年之前的2014年世界杯,对于中国移动亦有着战略性的意义。2014年是4G元年,中国移动主打4G定制手机,与央视合作在“和视频”APP上直播64场世界杯比赛,并以相应流量套餐促销活动,吸引了无数用户转向移动4G网络。

时间来到2018年,中国移动这一次直接获取世界杯直播版权,再度开创时代先河。

不过,这次试水究竟是出于进军体育媒体界的长期战略规划,还是短期的世界杯营销助势,目前暂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近期的中国移动非常需要这场下个月开幕的世界杯。

近日,在公布的4月份运营数据中,中国移动的4G用户首次出现负增长。据悉,在2018年4月,移动客户总数为8.99亿户,净增客户数减少至112.1万户,为22个月来的最低值。同时,4G客户数按月微跌0.36%至6.69亿户,流失了242.7万户。

中国移动的4G用户,在2018年4月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

这是中国移动自单独公布4G用户数量以来首次遭遇4G用户负增长。而与此同时,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4G用户数量都在继续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咪咕所获得的世界杯新媒体版权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这项直播赛事运作成功的话,中国移动或许能够挽救下滑的趋势,留住更多4G用户。

中国移动的胃口,不止世界杯版权

另一方面,中国移动和央视这两家国企之间的合作,明显并不局限于世界杯新媒体版权一事。无论是双方的“全面战略合作”,还是咪咕另一项似乎被人忽略的title“电信传输渠道指定官方合作伙伴”,都预示着双方还会有后续合作,而这些合作极有可能就集中于“电信传输渠道”上。

众所周知,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在发力5G网络,而近期的中国移动更是高调地宣布将启动大规模的5G测试。在与央视达成战略合作后,双方进行体育赛事5G直播场景测试亦非不可能。

4G之外,5G也是运营商的新战场?

在这一方面,一些运营商和体育媒体已经进行了尝试。前不久,美国福克斯体育与爱立信、英特尔和AT&T达成合作,将在今年的美国高尔夫公开赛上通过5G网络向全美进行4K转播实验。

总而言之,移动在入局之前,肯定算了一笔账。无论价值究竟几何,他们发现了体育中的流量价值,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急需提振士气的体育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一直在谈论的OTT技术,其全称正是“Over the top”,正是有着通过互联网“越过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之意。只不过由于中国运营商长期并未参与到版权大战中,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并不区分OTT、运营商与新媒体的权益。而随着这次中国移动的杀出,中国体育版权市场也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如果以中国移动为首的运营商能够抢滩登陆成功,中国体育版权的格局也将会得到改写。而无论是网络运营商进军体育版权市场,还是中国移动和央视的更多后续合作,都将为体育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移动入局世界杯新媒体直播,以及2018年世界杯央视分销潮的开启,不只有中国移动有望获得他们想要的流量用户,从而一举扭转下降的颓势,也捎带手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最终效果还需要实战来检验,但毫无疑问的是,普通球迷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包含咪咕的流量包价值陡增;而体育得到了运营商巨头们的重视,也迎来了中国移动这种体量的新玩家,在2018大赛年呈现出繁荣之景。

世界杯这样的顶级流量舞台,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究竟谁能在这股大赛浪潮中淘得真金,未来两个月的时间,答案即将揭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