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客,中途岛战役日本机动部队的第一波攻击为何没能摧毁中途岛机场

2023-04-15 18:05:03 103阅读

挖客,中途岛战役日本机动部队的第一波攻击为何没能摧毁中途岛机场?

小挖客要说:首先,摧毁机场到如今都还是个难题!其次,二战的机场更容易修复;还有,情报的原因。

摧毁机场很难

机场不动,攻击容易但摧毁就难了。到底攻击哪里才能摧毁一个机场?指挥台?炸垮了只要有电台立刻又可以建立起来;导航系统?军用飞机对这个的依赖度很低;跑道?这个倒是最致命的!但炸起来是真的难!跑道长度2000米吧?要每隔100米制造1个弹坑,才能瘫痪掉起降能力中?这要求非常均匀、非常准确地击中20枚炸弹!而且这炸弹威力还不能小,否则坑太小,还要冒着机场密集的防空炮火!就算投弹的准确率达到10%,也需要200枚炸弹!

挖客,中途岛战役日本机动部队的第一波攻击为何没能摧毁中途岛机场

说个近代的战例,马岛战争,为瘫痪斯坦利机场,英国出动“火神”轰炸机(如上图,英国飞机里算是好看的)带重型炸弹,炸了2次,战果怎么样呢?看下图吧,红圈里是其2次投弹的情况,这个可以直观感受一下炸瘫跑道有多难。所以不是南云和友永不想,而是没能力!

如今怎么炸机场呢?以“狂风”战斗轰炸机为例,使用JP233撒布器,必须沿着跑道,扔下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小弹药,有反跑道炸弹、有破片弹还有小地雷(阻止修复),破片弹带延时引信,维修队要是敢上来修,时不时会爆1颗!这样,也只能让一条跑道瘫痪大约24小时!

二战时机场容易修复

二战螺旋桨飞机居多,起飞距离非常短!中途岛上的4发B-17会长一些,其它那些单螺旋桨的飞机起飞距离就非常短了!短的甚至在轻载下要不了100米!这意味着要瘫痪机场,就不能让跑道上出现100米没有弹坑的情况!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件很难的事,再放张某国试验反跑道武器的效果图感受一下!大家觉得对于二战那些小飞机来说,这样的跑道能起降吗?

即使被炸了,二战的小飞机们体重不大,着陆的速度又相当低,因此对跑道的冲击力很小,那么修复跑道的弹坑也就相当容易!美军有大名在外的带孔钢板!如下图,这玩意儿正式名字叫“马斯顿垫”,平时卷起不占地方,要用时展开非常迅速。陆地机场用它修弹坑,坑里填上砂土,上面一铺马斯顿垫,齐活!还用它修建临时机场,登陆作战坦克和车辆要过沙滩和泥泞也靠它!

情报的优势

其实摧毁机杨上的飞机也是好个瘫痪机场的好办法,但在中途岛上行不通。情报的优势加上雷达的优势,第一波攻击到达之前,所有的飞机能起飞的全部起飞了!东岛的雷达站甚至“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只是因为那时候美国飞行员和飞机都还比较菜,所以战绩不太好,否则友永丈市能否回去都是个问题!

结论

第一波攻击不是不想摧毁机场,“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友永非常想摧毁机场,但又没做到,所以才要求对中途岛进行第二次攻击,所以南云才会有第一次换弹……

为什么会说核弹发射后就不能拦截?

说拦截都想拦截,死马当作活马医,一个字“难”。为提高进攻能力,核大国都有“三驾马车”,天上轰炸机,携带射程几千公里的核导弹,远在防区之外发射,进攻从各个方向,说来就来,不知从何处而来;陆基发射井,更有移动式发射井,前苏联还有一种“死亡列车”,射程都超过上万公里,每枚导弹都有十多个弹头,俄罗斯更改进一种“撒旦”-2,2万公里的射程有16个分导式核弹头,选择从何处攻击基本上随心所欲,从不同方向任意攻击,还加载着不少诱饵;潜射型更难对付,美国一型核潜艇,同时发射24枚弹,每枚弹都有8个核弹头以上,俄罗斯更有一种自航上万公里的核鱼雷,唤做“波塞冬”,从水下千米处游弋,藏得很深难以发现,随时随地攻击。每一种都不易对付,各有各的绝招秘典,纵然铜墙铁壁,终难挡住,要在防不胜防。

攻重于防

正应了一句话,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以攻为守才是王道。速度高,快得超乎想像,最快者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每小时2.8万公里,每秒7900米,地球的周长不过4万公里,从任意一点可展开攻击,正是一小时可打遍全球了呢。难以发现,发现了也具不确定性,不知道哪一种是否就是末日审判。一般来说,高超音速,每小时6000公里以上,就难以拦截,更何况要有所准备,等于说发现了也就晚了。所以核大国都重于进攻。

矛与盾

有总比没有强,展开战略防御,都蛮上心的。美之“萨德”,俄之A-235,多了一种选择,不只是被动挨打。只是眼下技术有待更加努力,30%能不能防住,还是一个天大的问号。说是有了60%,甚至说得更高,其实都明白,一次次展开战略反导演习,说是能达到八九不离十,其实无非左手打右手,都是准备好了的。战时全然没有用,就目前的技术来说,虽说够努力,也可以展开实战部署了,但是远远不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没准能有更好的技术思路。这是一对矛与盾的关系,要把盾筑强,未来还有更长的路好走,不过只要不舍,就会促进发展提高。

第一艘国产航母和辽宁舰相比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第一艘国产航母就是002型17号“山东”舰,他对比16号“辽宁”舰是大体相同的,只是有一些细节的改变,但是正是这些改变,突出了航母的一个发展方向:更加强调航空作战能力。

“辽宁”舰有6万吨排水量,可以搭载54架战斗机,包括24架歼-15和30架其余各类直升机,他的前身是苏联时期建造的“瓦良格”号,没有建成苏联就解体了,出售给我国时完工率达到了68%,到我国大连造船厂后,我国对其进行了大量改进。

这些改进主要包括:使用机库旋转台,方便飞机调度,使用346“海之星”有源相控阵雷达,增强独立搜索和航空管制能力,使用HHQ-10近防导弹和1130近防炮,同时还拆除了12单元的“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山东”舰与之类似,大体就是在“辽宁”舰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山东”舰排水量也是6万吨级,不过搭载的飞机要多一些,为58架飞机,可以携带28架歼-15战斗机和30架各类直升机,也就是说,他比“辽宁”舰多了4架歼-15的搭载量。

同时,他使用了更新的346A“海之星”雷达,对空搜索和航空管制能力更强,而且他缩小了舰桥尺寸,减少了大约10米,这样腾出来一架歼-15的操作空间。“山东”舰做的这些改进,全部都是为了能够多搭载飞机,同时也是为了增强航空操作能力。

这些改进,体现出我国和苏联海军对航母不同的定位和认识,航母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动攻击作战,而是融入航母舰队之中,为其他军舰提供航空掩护,扩大作战半径,同时配合其他军舰一起对敌人发动立体的海空打击,而不是自己发射超音速导弹就解决问题了。

要知道,苏联海军可一直都是让载机巡洋舰自己搭载超音速反舰导弹,然后还要发动导弹突击,这就占用了航母上飞机的操作空间。当然,从实际战斗力上来说,“山东”舰也优于“辽宁”舰,这就是他们主要的不同了。

德国的重战在拦截盟军轰炸机时实战情况怎么样?

历史小挖客说:明确一下问题是好回答的关键。首先题主说的“二战重型”是什么意思?是按起飞重量算,还是按乘员人员来算,还是按发动机数量来算?按单机起飞重量算的话,著名的美国P-47“雷电”,起飞重量2万磅以上(10吨),超过许多双发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虽然笨重,但战绩相当不错,特点是高空性能优异、结实、火力猛、俯冲速度极快,欧洲战场盟军的头号王牌部队第56大队就一直用它,交换比达到1:8!

如果说重型是指双发战斗机,那么美国的P-38“闪电”和英国的木头飞机“蚊”式也是相当的不错。“闪电”击落了赫赫有名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造成了美国的头号王牌!“蚊”式是优秀的多面手,被称为“木质奇迹”!不过,单就重量来说,“闪电”甚至略逊于前面说的单发动机的P-47的后期型。

题主特别提到德国的重战,其实早期德国最出名的重战,就是双发的Me110。这种战斗机研发之初的目的,就是利用重型战斗机的冗余量来提升航程,Me110这个目的倒是达到了,但机动性却差了一大截!在德国轰炸英国的“不列颠之战”中,长航程的Me110本来应该是护航的主力,可不敌英国的“飓风”和“喷火”,甚至需要Me109来给它护航!大家体会一下:Me109是给护航战斗机护航的战斗机。

不过Me110倒也找到了它的用途:夜间作战。英美开始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时,初期是利用夜间掩护。而这时Me110这样的双发战斗机机体空间大、火力也比较猛,正适合加装雷达去对付夜间的重型轰炸机!由于战斗效果不错,德国立刻又研发了更重更大的He219“夜枭”战斗机(下图机头上的枝丫就是雷达天线),它在原型机测试时就创下了一口气击落5架重型轰炸机的显赫战功!

最后,关于德国的双发战斗机讲两个终极型号:首先是划时代的Me262“风暴鸟”!两台喷气式战斗机,对盟军战斗机形成压倒优势!不过它的重量不算大,算不算重型不太好说;另外一个是道尼尔的Do335“箭”式战斗机,它采用非常独特的一推一拉双发布局,两个螺旋桨一前一后,大大减小了阻力,测试阶段的性能表现堪称螺旋桨战斗机的巅峰!但测试还没有完,战争就结束了!对于盟军来说,这两种重型战斗机稀少的数量,实在是天大的幸运!

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机枪都有哪些?

德国

1.MG34通用机枪

MG34是纳粹德国在1934年起采用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在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MG34的口径为7.92x57毫米。由于一战后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德国取巧研制了MG34。MG34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

2.MG42通用机枪

MG42机枪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二战中,MG42是盟军老兵们最不愿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恶魔机枪射击声,也有人形容为撕开亚麻布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就意味着死神快来了,而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纳粹德国MG-42通用机枪,最高射速可达1700发,连发时,人耳已经无法分辨,只能听见电锯一样的“滋滋滋”声。

3.MG08重机枪

MG08机枪,是由海勒姆·马克沁1884年开发的马克沁机枪发展而来。是德军在一战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重机枪。德国性能更好的MG34、MG42通用机枪迅速装备党卫军和国防军一线部队,二战德国二线部队直到1945年德国投降时,仍然有大量MG08重机枪服役。

美国

1.勃朗宁M1919机枪

勃朗宁M1919机枪,是美国勃朗宁公司生产制造的机枪。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最主要的连级机枪。直至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军队还继续装备了一段时间。主要特点,枪管外部有一散热筒,筒上有散热孔,散热筒前旋合助退器。口径7.62mm,弹头之初速为792~823m/s,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450~600发/分钟。

2.勃朗宁M2机枪

M2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发射12.7×99毫米大口径弹药,常见用于步兵架设的火力阵地及军用车辆如坦克、装甲运兵车等。主要用途是攻击轻装甲目标,集结有生目标和低空防空。从1921年就开始使用服役至到21世纪。至今依旧是美军的制式武器装备。

3.M1917A1式重机枪

勃朗宁M1917A1式7.62mm机枪是一种老的水冷式重机枪,设计者是著名的美利坚合众国枪械师J.M.勃朗宁。于1917年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商向军方提供了近5.4万挺M1917A1式机枪。M1917式机枪比较笨重,机动性、勤务性差,难以与德军的MG34与MG42通用机枪抗衡。

4.勃朗宁BAR1918自动步枪

勃朗宁BAR1918自动步枪,也可以称为勃朗宁轻机枪。是一代枪械大师勃朗宁于1917年设计的一款轻机枪。枪的口径为7.62mm,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步兵班需要班组支援武器于是作为班用自动步枪,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

5.刘易斯机枪

“刘易斯”式轻机枪最初由塞缪尔·麦肯林设计,后来由美国陆军上校I. N.刘易斯完成研发工作,曾经广泛装备英联邦国家。刘易斯机枪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采用粗大的散热筒包著枪管,作用是当开火时令空气被吸入筒中成为风把枪管吹冻,但后来证实此筒对冷却枪管效果有限但却白白增加枪重,另一个是在枪身上方的弹鼓,刘易斯机枪原本采用47发弹鼓,弹鼓采用中心固定式,开火时弹鼓轴承转动把子弹推入枪内。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使用。

英国

1.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式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 口径7.7毫米。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布伦式轻机枪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被使用,被战争证明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

2.维克斯机枪

维克斯机枪的前身是1882年面世的马克沁机枪,经过略为改动后在英国克雷福德的一家兵工厂进行生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所使用的重机枪。战后直到1968年,英军才正式宣布维克斯机枪退出现役。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军队还在使用该枪。

苏联

1.DP轻机枪

DP轻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主持设计的,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使用前苏联1908年式7.62mm有底缘枪弹。因供弹具为一个大圆盘状的弹盘,所以国人又叫它“转盘机枪”。此类机枪共生产有70多万挺,也曾被广泛用在卫国战争中。1937年8月,中苏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中国遂得到了该枪。

2.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

SG43式重机枪是由苏联的枪械发明家郭留诺夫设计的,1943年被苏联红军采用为制式武器,口径7.62mm。该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原理,采用空气冷却枪管,它构造简单、轻便,配有轮式枪架,它主要用于消灭1000m以内暴露、隐蔽目标,适合寒冷地区作战,连续发射500发子弹不用更换枪管。

3.M1910式重机枪

M1910式重机枪是由海勒姆·马克沁1884年开发的马克沁机枪发展而来。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54毫米M1908 R带底缘枪弹,初速为860米每秒,表尺射程为2200米,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500至600发/分钟,枪全重为45.2公斤。

4.DShK1938重机枪

DShK1938重机枪是苏联在1938年二战时期装备的重型防空机枪。发射12.7 x 108毫米大口径弹药,弹链供弹。二战时除可作防空机枪外,亦被装在轮式射架上用作支援步兵的用途,此射架更加上装甲防护版。

意大利

1.布雷达30型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意大利布雷达公司承担了机枪的研制任务。1924年研制成功,定名为布雷达1924式机枪,口径为6.5mm。以后经过改进,制造出1930式,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步兵的制式武器,曾在北非的沙漠战役中使用过。

2.布雷达M37型重机枪

M37重机枪,这种重机枪采用了德国技术制造,所以性能还是挺不错的,可以当做高射机枪使用,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虽然是机枪,但是却只有20发子弹,大家都知道机枪的射速非常快,20发子弹根本不需要半分钟就打完了,累死机枪兵的节奏。

日本

1.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2.九六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口径6.5毫米。该枪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

3.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结构基本上与九六式轻机枪相同,不过口径改为了7.7毫米。

4.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是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以哈奇开斯机枪为蓝图,推出了此枪,该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枪弹,射速每分钟500发,战场上威力极大。九二式重机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量重,攻击63 公斤。因射击时会发出“哒哒哒”的类似鸡叫的声音,所以被称为“鸡脖子”。

捷克

1.ZB26式轻机枪

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研制并生产的一款轻机枪。口径7.92mm,最大理论射速为500发/分,子弹初速为830米/秒,有效射程800米。射击精度极高,一些熟练的射手可以用其击中几百米开外电线杆上的水壶。进攻时,机枪可以伴随步兵迅速前进,机枪手可以端着机枪一边冲锋一边以重大杀伤,可谓攻防兼备。英国仿制者称为布伦轻机枪,而后纳粹德国合并捷克后改称之为MG26 (t)轻机枪(t是捷克的意义)

2.ZB37式重机枪

ZB37为一种气冷式重机枪。与ZB26式轻机枪是同门兄弟,都是捷克布鲁诺兵工厂的杰作。国民政府在抗战开始前的1937年,从捷克进口了1000挺左右,主要装备各地的中央军精锐部队。ZB-37型重机枪火力猛,火力密度高,比同时期中央军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日军装备的九二式和三年式重机枪在性能方面要占较大优势,深受国军官兵的喜爱。捷克斯洛伐克就被德国占领后,德国军队也有装备。

丹麦

1.麦德森轻机枪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的轻机枪,从1905年至1950年间,麦德森机枪大量生产装备本国及出口,有不少于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并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

法国

1.沙捷里拉轻机枪

沙捷里拉轻机枪,口径7.5mm。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该枪有两个扳机:扣动前面的扳机是单发发射,扣动后面的则是连发发射;该枪还采用了枪机运动减速机构,能够将理论射速降低到450发/分。

2.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是哈奇开斯枪族成员之一。全长1150mm,重8.5公斤,发射法国7.5×54mm莱伯尔步枪子弹,由15、24、30发弹板或是20发弹匣供弹。中国自1931年起开始采购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已买了2,620 挺。

3.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口径8毫米,全枪长1440毫米,全枪质量49千克,初速804米/秒,弹版供弹,表尺射程2000米。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气冷式,只能进行连发发射。供弹具为24发或30发刚性弹板。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优点在于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射击可靠性好,威力大。但该枪质量超过49kg,机动性差。

排名

我个人认为排名是这样的:

第一名.ZB26式轻机枪:用途广,攻守兼备

第二名.MG42通用机枪:希特勒的电锯,战场收割机

第三名.勃朗宁BAR1918自动步枪:美国军用轻武器很少有像勃朗宁自动步枪那样赢得较好的信誉

第四名.马克沁机枪:老兵不死,足迹遍布欧亚大陆

第五名.MG34通用机枪:通用机枪开山之作

第六名.DP轻机枪:红色记忆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