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孟兰鬼节是什么啊
盂兰盆经,孟兰鬼节是什么啊?
不叫孟兰鬼节,应写作盂兰鬼节,也叫盂兰盆节。 节日简介: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节日起源: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揵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 佛陀告诉目揵连尊者说:“你母亲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悭贪,纵使你神通第一也无法解救她的苦难,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脱!”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所谓自恣就是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露忏悔:如任何人犯过,亦应对僧众忏悔。当日一切圣圣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 故此佛陀咐瞩目揵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 后来目揵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日本的和尚为什么可以有老婆有孩子?
“千日回峰行”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残酷的修行”,日本历史能完成这项修行的人寥寥无几。
在清幽古寺中参悟修行,六根清净,是世人对僧人惯常的印象,可在日本,有不少出家人却喜欢跨出山门,在红尘中经历一番:大口吃肉喝酒,娶妻生子;到设计领域拿个大奖;或是指点下乔布斯这样的学生……
日本佛教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日本僧人的行为屡屡让人瞠目结舌。
如果没有特意去了解,大概没人能分清日本的宗教观。比如说,圣诞节的家庭party,除夕夜的108响钟声,新年到神社祈福。他们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经历了基督教、佛教、和神道教,而这都已经成为了公认的习惯,理应如此。
一般以日本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的圣明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和上表劝信佛法,为佛教传日之始。佛教在日本流传后40年,为日本飞鸟时代的开始。圣德太子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干日本。
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圣德太子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12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由于促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为国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曼等,都是入唐留学僧,故使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
在日本,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宗派都有一个明显的组织特点,即宗教法人化。说俗一点,就是把寺院当做公司来管理。并不是在一个寺院里方丈就说了算,宗教法人法规定至少要有三名以上的类似“CEO”的高管(方丈只是其中一员)进行投票,才能决定事务。
在财产方面,日本寺院是发工资的,各级僧人包括方丈在内都须按收入缴纳所得税,并支付国民养老金和国民保险金。在收入和支出上也会有一套世俗公司似的财务系统。所有的钱放在寺院里面,是寺院的财产,而不是你方丈的财产,这是被明确定义的。当然,中国寺院存在一些漏洞,以至于被群众和舆论误解,像方丈拿iphone等。
在生活方面,日本僧人也被称为“坊主”。主要负责寺院附近信徒的宗教生活,特别是靠行葬礼(日本人也有举行佛教仪式婚礼的)和墓地的收入,就可以维持安定的生活。
日本和尚可以公开结婚,一般是长子承继父亲衣钵,也称作“后继”。日本僧人普遍娶妻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这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他们绝不是白衣信徒,普通信徒的佛教生活是在他们引领之下的,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态度。
在日本,僧侣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业,被认为是睿智、博学的象征。因此,在网上有不少朋友都特别羡慕日本僧人,认为那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
不过,日本僧人的修行过程却是十分残酷。其中,有一个修行方式叫“千日回峰行”。放眼日本历史,能完成此项修行的僧人也寥寥无几。
“千日回峰行”即在7年的近1000个日子里,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余处圣迹(包括佛、菩萨、神、巨树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完成千日回峰行,总行走距离大约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
在规定的一千日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生病受伤,都不能成为停下来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来就等于修行失败。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行脚历来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功课。用日本禅学者铃木大拙的话说,灵性就是大地性,大地孕育万物的生命力恰如人的灵性的生生不息。人走在大地上,呼吸大地的气息,有助于唤起自身沉睡的灵性。
从印度的游行乞食,到中国的行脚巡礼,再到日本的“千日回峰行”,虽然内容形式各有不同,但亲近大地、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你们都是怎么做的?
中元节快到了,小时候的回忆,有很多不懂的,只知道谁家有故去的亲人,到来年七月十五,祭祀一下,摆点供品,燒点冥钱,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来随个薄礼,在五,六十年前人们送点冥纸,中午主人家里做点便饭,乡下条件不好也不方便,随便做点素斋。
随着人民经济好转了,也兴起了接礼,随份子,大摆晏席。这是以前在乡下所見所闻。
到城里三十多年看不见这情形了。有的只是亲人上个坟,燒冥币,及供鲜花,摆供品及茶与酒,亲人跪下礼敬三拜。
这是古来传下来的民间风俗,也是慎终追远,返本报实,孝亲尊师的传统美德。
那么中元节他的真实意义何在?不知老一辈的人看过目连救母的评戏没有?
目犍连遵者是佛的大弟子之一,他有神通,入定以后見母亲己坠落鬼道,枯瘦如柴,又是尖咽,他喂母饭,饭进入口变成火焰,目连尊者哭泣,哭着求佛救母。
佛的常随众每年四月十五进行夏安居,淨心修行,到七月十五满三个月了全部返回去纭集一起,这些千二百五十常随众都是证果的人,大阿罗汉。有修有证。
释迦牟尼佛带着众多弟子,为目连尊者超度他的母亲,靠大众的力量,他的母亲从饿鬼道得以超升,生到天道。
但是:要让亡人再往上升出三界,任何高僧包括佛也做不到,那必须是自己做到。目连救母的公案,他母亲只能上生天道了。
佛在世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只有在忉利天为母说法,那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众生别造业。
造恶业的因缘果报及本末,佛很少及乎不搞超拔,只讲善恶业的结果,叫活人明白,活l人没明白还想叫恶道众生明白?叫我们明白如何做个好人。
叫众生明白三恶道是怎么去的?
佛的母亲升天道,佛为母亲讲法,无数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参加集会,摩耶夫人很关心我们世间众生。
总之儿女孝,敬尊师重道,为母亲修善,她才借光,佛教没有迷信色彩。叫众生破迷开悟。别造恶业,中元节你们都怎么做的?
每逢中元节我尽自己能力做佛前供。鮮花罗列,香汁洒地,佛前忏悔,断恶修善,布施宅舍,请佛及僧应供,供佛斋僧:
唯愿如来少住于此受我微供。
唯愿如来少住于此受我微供。
唯愿如来少住于此受我微供。
而后礼佛三拜,阿弥陀佛。
[祈祷][祈祷][祈祷]
1000年前的日本书法?
东瀛岛国旁依水,源缘秦阕渡海滔,。遣使童子落船帆,孕育始祖崇安宁! 公元五七年日本岛国就派节度使,接受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在当时能够读汉文书和汉字的人很少!到了北魏时期,佛经,造佛像的兴起,传到日本,民间对中国书法产生兴趣,从此书法在日本兴起,圣德太子书写的《法华义疏》明显有着魏碑的风格!成为日本书法史的启蒙!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了阿倍仲麻吕遣使团12次来到中国长安,进行文化,政治,经济交流!而鉴真和尚应日本圣武天皇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把佛经,建筑,雕像,书法,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作出了贡献,在日本东大寺内诸帖中就有王羲之的《丧乱帖》《九月十七日书帖》真迹,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作品也有不少!为日本书法人士提供了临帖机会!发现日本主要有《多胡郡碑》,《金刚场陀罗尼经》,光明皇帝临的《乐毅论》!显示了,中国书法在日本喜爱,也是楷书,草书在当时盛行!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至太平时代(794--1192)相当于唐盛时期宋前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许多书法家,史上称为“三笔”的空海,嵯峨天皇,吉逸势。空海多次入唐,学习唐代书法家韩云明笔墨,集王羲之之风,临徐漫,颜真卿新意,而且作品在当时非常有名气,手迹有《灌顶记》《风信帖》。嵯峨天皇也是书法流畅,笔法细腻,工整,对于正楷入手,娴熟,遒劲!吉逸势的草书,临摹怀素惟妙惟肖! 后来,日本有涌现出了三位大书法家,“三迹”——三野道风,藤原佐理,藤远行成。由于王羲之的书法端庄温雅流畅,颇合日本人的心里,思想。“三迹”也继承了“三笔”的章法,倾向于于中国王氏父子书风,笔法独特,新颖,“唐道书法”和“本土书道”并驾齐驱,两种书法,以唐文化为基础,融合了日本特有的感受和理想,造就了日本的“假名文字”,把从中国学到的草书转化为“平假名”将中国的楷书偏旁改造成“片假名”,也就形成了后来的日本文字! 到了的日本平安朝代后期,唐灭宋兴,宋代重视个性书风开始替代了晋唐古典书风,这种书风也在日本上层贵族流行起来,也是日本文化发展的新起点,也推动了日本“假名文化”的传播!是书法艺术向美学思想的进步!武士执政时代,日本的文化也由柔美平淡的个性,发展成为粗犷豪放的书法流派,中国禅宗佛学影响到了日本而净土宗,莲宗及真宗在日本兴起,到中国学习禅宗的僧人渐渐多了起来。后来宋朝的文化也影响了日本的文化,黄庭坚的书法强劲,刚毅,俊俏,挺拔,深受追捧,日本许多僧人参与临摹,许多寺院可以看到黄庭坚,手迹,碑刻,日本著名禅宗弘文法师书写的《盂兰盆一品经缘起》《普劝坐禅仪》都是黄庭坚的风格,随着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到日本定居的中国僧人也越来越多,带到日本的书法手迹也是名家之作,宋代的苏东坡和元代赵孟,一时成为风尚,明未清初时期,也是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的军事政权时期,为了寻求人们的统治思想,上层阶级导入中国儒家思想的教育,大力提倡汉文化学习,诗词曲赋,文房四具开始在日本流行,中国僧人到日本设立禅院,学堂。中国禅僧隐元,任京都宇治广大寺院院的主持。而且一些到日本的中国僧人都有良好诗歌,文学,医学,建筑,雕刻艺术素养,加深了日本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日本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名副其实的书法家,也涌现出许多,自成一派,唐朝书风,宋元书风,明清书风在各个寺院兴起,弟子多达上万人,听中国禅师的讲座,临摹中国书法家的手迹,被日本堪称“尚古主义”米庵,海屋被誉为“幕府末期的善书家”称号!是日本最有“诗,文,书,画”皆有才气的人!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朝米芾,明代的文徵明摹本,开始在日本流行。 到了清朝,著名学者杨守敬,带来13000册书籍,碑帖,集篆,隶,行,楷,草诸多书籍,使日本单一文人书法为多元化书法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被日本各界称为“日本近代书法之父”,受其影响,松田雪柯,严谷一六称为日本一代巨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墨迹!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流派,! 日本书道源于中国,但是,他有自己的风格,流派,有两国书法的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一面,也有艺术创意,新颖的一面,许多作品不逊于中国的大书法家!虽然两国书法历史悠久,交流甚广,不论是古代和近代书法已经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互信公赢,这对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脉相传挥毫墨,丹青青史尽熠辉,深情拓展众才艺,雅致典籍皆传承!
鬼节你们那里习俗有哪些?
东西方“鬼节”:七月半与万圣节有何不同?
在我们中国,包括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也有自己的鬼节,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也叫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施孤、亡人节、送老客等。万圣节(HALLOWEEN)则是西方的鬼节,为每年公历 11月1日。
七月半:接送“老客”
我们的鬼节(七月半),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按照道教说法就是中元节(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以湖湘川陕一带最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老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烧纸钱、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供品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就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还有放水灯特别是荷花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则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其祭祀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再说,它也是佛教和道教共存的节日,故宗教界人士也都喜欢。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现在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七到十五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现在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四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现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万圣节:类似“狂欢节”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后来在公元八百年左右被基督教会创建。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亦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万圣节的主题就是鬼怪、吓人、糖果、变装,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它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大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现在,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万圣节等“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出卖相关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节日有关的玩偶或模型,以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基督教会创建这个节日叫做All Saint's Day,也有人把这一天叫做All Hallow's Day;而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有庆典聚会,就叫做Hallow's Eve,最终慢慢地缩写和演变成“Halloween”,中文则翻译成了“万圣节之夜”。它如果分开成两个单词,便是“Hallow”和“e'en”。万圣节之夜就是“圣夜”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圣夜”已变成一年当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西方玩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
万圣节起源于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 or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然而,万圣夜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千万不要让你的客人们小瞧了你哦!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了骇人的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曝光,让公众指责。
关于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自己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是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那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有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而最流行的游戏还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之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了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
总之,万圣节已成了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万圣节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自己的万圣节前夜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万圣节前夜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的。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光,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所以,这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但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可爱又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纽约市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当然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那么,东方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各有什么特征和区别呢?
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源自远古人们的习俗,后来又被神话化,再被宗教化,因为约定俗成、深入人心,放之天下而皆准,符合人们生活和精神的需要,就流传下来并一直火热。其中自然都是有鬼魂的存在,这既是人们对鬼魂的恐怖,又是人们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但流传到今天,它不再有恐怖的成分,完全被娱乐化了,而成为热闹、快乐的节日。
但相对而言,西方的鬼节更加轻松、开放、搞笑、狂欢,而东方的鬼节还带有浓浓的伤感、怀旧情怀。由于各自的鬼节在各地的广阔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之间流传了漫长的岁月,所以发展得内容丰富、种类广泛、形式多样;但显然东、西方的鬼节各自有许多鲜明的不同的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特色。另外,万圣节很大成分是小孩子的游戏,而七月半很大成分成了美食节。
补充:我前几天撰写此文,比较了中元节与万圣节的不同,但根据近两年中元节风格、路数、内容的变化,以后东、西方这两个节日可能越来越接近了,甚至跟南美的狂欢节都差不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