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周易区别,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易经

2023-04-06 03:50:04 100阅读

易经与周易区别,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易经?

每个人都能读懂《易经》,这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易经》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典籍之一,同时也是公认为最难读懂的书籍之一。说它难读懂,因为两千多年来,那么注释家和研究家,从未将它成功解读。讲到这里,大家的感觉可能会很奇怪,一方面你承认它最难读,另一方面你又宣称人人都能读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事实上,《易经》难读不是因为其内容自身难懂难识,而是因为人们人为的设置了过多障碍,以至于无法接近它的本来面目。《易经》是周初官书之一,属于官学。春秋以降,官学没落,私学勃兴,孔子首创平民教育,将知识传播到平民中间,使得众多平民以学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宣传自己的思想或政治立场,才有了以后诸子争鸣的局面。

易经与周易区别,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易经

但此时,以《诗》、《书》、《礼》、《乐》、《易》为代表的官学对于平民学子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东西。孔子则将这些书籍用作教材,向弟子们讲授。据传,《易传》的作者是孔子,但通观《易传》言论很难看出其与《论语》有相通之处,对此我们要持怀疑态度。

我们只能将《易传》的作者看作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对《易经》进行研究并试图对经文给出解读的学者。但是《易经》与对《易经》的解读终归是两回事,我们无法保证《易经》的思想与《易传》的思想是一致的。传统易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毫无论证的假设《易传》对《易经》内容作出了最正确的解读。从此以后研易的学者就要戴上《易传》的有色眼镜去审查古经文的内容,以至于迷失了还原经文本义的方向。假使方向不对,努力愈多,与目标的距离就愈远。传统易学著作浩繁,却不能对经文作出正确解读是不足为奇的。

河出图,洛出书,据说河水中出现了一只大乌龟,背上有特殊的图案,被圣人发现后成为了八卦的原始。这分明是讲神话,但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仍旧会有人堂而皇之的拿它作信史来讲。假如古代能有这样一只神龟出现,那么后世以至未来仍旧也会有类似的情形出现的,可是翻遍史书从未有见过有类似事例记载。这在理智看来,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事情,却常常被传统易学用作证明经文内容神奇的证据。

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乃画制八卦以类万物之情。这个说法其实也只是一个神话传说,根本不可能是历史事实。传说中,伏羲氏时代远比夏代为远,而且至今为止,除甲骨文我们尚未没有发现商代以前成文典籍。如果只是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倒可以设想它能经历几百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但却有几个特殊的符号,它就需要某个介质来传播了,比如石头之类。但是凡物以有用为目的,才会保存并留传。但是只有伏羲氏懂,别人不懂的东西,为什么要帮他保存并留传呢。

另外,学过古代史的人都了解,夏、商、周三朝分别是由三个不同民族所建立的朝代,我们凭什么假设伏羲氏是后世不同民族或朝代的共祖。据我们已知,商代文化与周文化就存在诸多不同,相信八卦符号是由伏羲氏时代一脉流传至周代的民族和文化的基础是不充分的。伏羲创八卦也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其目的无非是神话经文。

最重要的是《易传》对八卦符号所代表意义的说明。《易传》称八卦符号分别用来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事物,这个说法成为传统易学解读卦理和经文内容的基础,是传统易学的核心内容。但是,以这个假说为基础的解读从未成功过。我们是否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个基础假设本身是否就是有问题的。

比如,假设乾代表天的论断为真,我们就应当能够在天与乾卦符号之间找到某个共通的性质来支持这一论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是天,以及天应当具有的性质,然后再与乾卦符号作出比较。但是,当我们试图考察什么是天时,我们将遭遇极大的困难。我们要追问,在古人的意识当中,哪个区域是天呢?我们头顶上的虚空就是天吗?天行健指得是什么?难道季节的轮回,日月的运转吗?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季节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原因,动的是地并不是天。这样看来天是个含混的概念,更不可能具有什么确切的性质,又如何能与乾卦符号之间做比较。所以,在天与乾卦符号建立起某个必然关联看来是不可能的。

既然我们不能在天与乾卦符号之间找到某个必然联系来支持乾为天的论断,我们就要从古经文入手看一下这一论断是否出自其中。乾卦经文元亨利贞,潜龙,见龙在田,君子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反正我是无法看出这些文字是在论述天及天的特性。飞龙在天之天,一定是指天空,我们前边已经讨论过,它可不是行健的主体。这样看来,乾为天的论断也不是出于古经文内容。

那我们自然会奇怪了,八卦象八物的论断既不出自经文内容,也缺乏物理的证据,那么它们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只能设想,这些内容可能是《易传》的作者为神话经文内容,结合当时已有的传说,人为添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有建立在正确理解古经文内容的基础上。这些内容既然外在经文,那么就不能有助于经文的理解。传统易学不能超脱《易传》言论的束缚,自然无法看清楚《易经》的真相。

我们要看清楚《易经》的真相,首先要懂得卦象的原理。六十四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符号,可是它们为什么是由六个爻组成呢?我们给出的解释是,六爻卦其是由两个三爻卦相叠而成的。这说明六十四卦是以八卦为单位组成。所以由八卦推演六十四卦的说法是对的。

六十四卦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是一三爻卦。如果我们将每一三爻卦所代表特定状态称为一象,那么六爻卦就是由两象或两个特定状态组成。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变化的意义,从一象到另一象,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就是变。所以易经其实就是变经,象变之经。六十四卦下面的三爻卦我们称为初象,六十四卦上面的三爻卦我们称为终象,六十四卦的意义就是由初象到终象的变易。知道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够理解卦名文字的含义,进一步就可以逐渐理解卦辞和爻辞内容了。这也是最具基础性的东西了。

既然六十四卦的基础仍旧是八卦,那么八卦符号的意义究竟为何还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易经》古经文中却没有提供八卦符号来源及其意义的信息,《易传》提供了伏羲画卦说与八卦象八物说来回答上述问题,但《易传》所给出的言论却与古经文的所体现的精神并不一致。《易传》所提供的八卦的相关知识与理解古经文内容所需要八卦知识不一致。所以,传统易学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试图将本不一致的知识揉和一起。既然不相关,就没有可贯通之理可言,强解难通自是合理之事。

其实,理解八卦符号的意义最不困难,这些符号直接体现的意义就是它的一个方面。比如,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就代表阳气多,阳气盛。同时也代表有阳无阴。坤卦由三个阴爻组成,就代表阴气多,阴气盛,也代表有阴无阳。离卦代表阳中有阴,坎卦代表阳在阴中。震坤,一阳爻在下,代表阳遇阴阻,安居于居处之里。巽卦,一阴爻在下,代表阴气始长,阳气始收。兑卦,阳行健遇一阴拦阻,艮卦,一阳在二阴之上,代表阳在阴上。

另外,为了理解八卦符号的意义,我们还需要借助四气四象学说中大小阴阳的观念和生长收藏的观念。根此,我们可以推知,八卦符号其是以二爻四象卦为基础演变而来的。所谓的二爻四象卦就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个符号。少阳即小阳,应四气为春,应四象为生。太阳即大阳,应四气为夏,应四象为长。少阴即小阴,应四气为秋,应四象为收。太阴即大阴,应四气为冬,应四象为生。四象卦的四气四象的意义是三爻八卦意义的另一个基础。

所以八卦的创制并非如《易传》所说,由伏羲氏观天地察人身而画制,它们植根于我国早期的四气四象的阴阳学说,二爻四象卦是这个学说符号语言。有了四象卦,为了适应上古时代探问神明旨意的需要,卦象符号系统得到了推广,逐步由二爻四象卦演变到三爻八卦,再由三爻八卦演变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上古占筮活动的卜具。卦象是神明信仰文化与我国古代早期自然哲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植根那个特定时代及其文化,而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物。

为什么有些人要学习易经?

《易经》是一座神秘的迷宫,里面充满了金银珠宝,珍珠玛瑙,等各种宝藏。

为什么有些人要学习《易经》呢?

现在学习《易经》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原因和目的。

有的人,出于好奇,想了解它的神秘。有的人历经心灵之苦,苦心向道,于是发出对人生、命运的追问: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荣辱得失,悲欢离合……这气象万千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主宰?为了寻求答案,便去学习《易经》。

有的人,是想从《易经》中,获取宝藏造福人类。有的人是想从《易经》中,获取宝藏以提高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是为了传承、发扬中华国学,有的人是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人是为了为众生排扰解难,解除心灵疾苦。有的人是为了拉大旗做虎皮,招摇撞骗,骗财骗色。有的人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有的人是为了解决生活、人生中的疑难,指导自己的人生。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去学习《易经》。他们费心费力地下苦功,走入《易经》这座神奇迷宫的大门,去寻求自己需要的宝藏。

易经大家有多少人看过?

道在《易经》里的意思是事物的最根本的规律。万物最本质的面目。事物本来就是要从两面论来看待的。

毛泽东主席说看待事物的根本规律一定要从两面论来看待。毛主席说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定不能只能一面。不能单方面看待事物。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理念,一定要全局全面的看问题。

阴阳合一之为道,阴在阳之内,阳在阴之中,万物怀阴而抱阳。

看待《易经》一定要古今结合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全面客观的来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通古而博今。最终还是一切为了共同富裕!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学习周易,可关注我的头条号:杨吉德。

想看懂周易,请关注我的系列文章《周易,文王的64封家书》和《话说文王演周易》。周易卦爻辞艰涩难解,古今鲜有懂者。其原因有二:一是《周易》成书久远,字词的用法与现代差异较大;二是《周易》是文王写给武王和周公的信件,以指导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为避免被纣王识破,含义隐藏的很晦涩。为向广大读者普及周易,前面发表了《文王写周易的故事》系列文章十三篇,主要从字词的角度剖析易理。从反馈信息看,非专业人士阅读文章比较吃力,很多人就放弃了了解文王思想。我便想:既然《周易》是文王写给姬发看的,那周武王姬发岂不是按照家书的格式去看、去理解吗,而且许多真实的思想因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不得不通过弦外之音表达,武王、周公看得懂,用文字是不会直接写出来的。现在为什么不以家书的形式描述出来呢?于是就萌发了以书信的形式阐述卦爻辞的想法,这是“文王家书”系列文章的由来。本人保证,信中表述的关键字句都是从卦象和卦爻辞中延伸而来,保持原有思想,不敢妄加篡改。期望大家喜欢这种格式,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下面是

话说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以西伯的身份替商纣王在西部地区弹压不服管制的部族,又联合一些友好部族,周国势力日渐增大。不料风云突变,文王在到商都朝歌朝会时,被商纣王囚禁在了羑里,并且捎信来不许任何公子前去探望。周国缺失了领导人,顿时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况。周边的部族不时派人来打探消息,自然是各怀心态。

武王姬发作为文王的接班人守国摄政,但许多大政过去都是父亲亲自规划操劳,面临这么复杂的形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天正在和亲信大臣商量之际,闳夭兴冲冲地拿着一块骨片走了进来,举过头顶喊着:“侯爷来信了!”武王拿过来一看,果然是给自己的信笺。激动的先放到桌案上拜了三拜,随即念了起来:

姬发知悉:(此信的写作过程请参阅《话说文王演周易:第二篇坤卦一》《第三篇坤卦二》)

我自被大王囚禁,生活如常,唯担心周国安危。我羁留于商,国内一时没有了掌舵之人,众诸侯国原来惧我强威,俱来交好,现在各生主意,国际形势处于微妙关头,故写此信提示现阶段之战略方针。

【卦辞】

总体原则,一切工作围绕着保证国家安全而开展。要坚决守卫住上天赋予我们的这片国土,国家才会长久平安。对一个没有领导人的国家来说,首要问题是经常巡视国境边防,保证边防安全,但不要迈出国门,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保持稳定。

可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出现不可抗拒的因素必须走出去,被动参与局部战争的话,我们万不可冲锋在前,为他人攫取利益,那样就失去了我们要创建大业的本意。可以在行进过程落在后面,缓缓推进,看到形势有利时再去缴获战利品。所以要保持我们的主见,不要被别人左右,预防利用敌人消灭异己,才是有利的选择。

在我国西南面的偏邦小国是可靠的盟友,有危机的时候能得到他们的帮助。而东北方的邻邦,由于靠近殷都,会奉大王的指示为难于我,这些原来的友邦是不可靠的。

总之,在目前危机时刻,要保持民心和政局的稳定,是最先要做的。下面再谈谈一些细节问题:

【爻辞】

细节决定成败。对小事不可疏忽大意,小事办不好,积累多了,就会出现大问题。

联合的力量大如天。现在一切工作以内政为中心,也需要把正直的邦国联合起来,这样也能产生大的力量。但联合的目的是壮大防御能力,一定不要起事。只要不起事就不会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要胸怀大志。军事上虽然不出击,不张扬,但一定要有大的志向,保持斗志,这样才行。假如我们要调兵跟随商王出征他国,不要替商王建功立业。在商军面前表现出我们兵强马壮,会受到猜忌;打败了他国,会增加仇敌。所以没有成果的征战才有利于我们的将来。

做经济强国。结束乱世的手段是战争,而战争打的是财力。一旦走出去,要尽可能多的获取财物,充实我们的财政。减损了别人的经济,增加了我们的财力,有错吗?没错。有好的声誉吗?没有声誉。我们的目的又不在这一事一时上,不要在意眼前的是与非!

以先圣为榜样。黄帝是我们姬姓祖先,在乱世中,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生活富足,诸侯宾服,后虽九战九败,但在涿鹿之野一举消灭蚩尤,平定了天下。所以我们要有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胸襟,国家才会有吉而无凶。

迎得贤人成大业。传说黄帝修德富民,感动了上界神灵,在涿鹿之野大战中,应龙下界相助打败了蚩尤,尸横遍野,血染天地。我们一方面要进德修业,一方面要寻访贤人,帮助我们成就大业,争取以少量的牺牲获取全面胜利。惟望依嘱而行。

即此布达!

附录

话说文王演周易:第二篇-坤卦(一)

话说文王演周易:第三篇-坤卦(二)

【原文】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易经古时候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很多人对这本书有若大若小的误解,有人说它是玄学、神学、其实不然。易经这本书的本质其实是一本“预测学”。

例如李耳的道德经、鬼谷子、阴阳、八卦、命学、相术、风水勘舆、奇门遁甲等,几千年来不断地有人去揣摩里面的端倪,每个时期的人领悟不一,所以现在很多大家国学多多少少跟易经有丝丝联系。

对包括现存的“中医”都是由这本书延伸开来的,这书包含实在太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乃至今日也没有谁真正意义上去剖析易为何物?!就像道家所说的:万物生为道,万物无为道!其意义何在,或许就在生活当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