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都御史,清代的都察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右都御史,清代的都察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清代的都察院是中央政府的最高监察机构,主要掌管对官员的监督、弹劾等,其主官为左都御史,从一品。
都察院在清代的地位极高,一方面他的主官左都御史是从一品,与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品级持平;另一方面左都御史有资格够参加处理军国要事的廷议和九卿议。历史上明珠、陈廷敬、刘统勋等著名大臣先后出任过左都御史的职位。
为了更好理解都察院,可以了解下我们国家新成立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监察机关,它的监察对象是公职人员。
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下列公职人员进行监察:
(一)中国共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的公务员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集体事务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基本等同于我们国家的监察委员会主任,因监察委员会主任是zzj委员,所以,他同左都御史一样,也能够参与国家核心决策层的事务。
古代官服上的獬豸代表几品官?
獬豸:是明朝风宪官的专有纹饰。风宪官-风闻奏事执掌法度之官,即御史。风宪官身着獬豸纹补服,腰围獬豸纹金带。
风宪官的衙门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负责全国的监察工作,副职为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下面还有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一律是獬豸,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都是獬豸,只是花纹不同,以示别类。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上面问题里面,混进去了一个封疆大吏这个词语,相当于在一堆清朝的官职里面混去进了一个另类,因为封建大吏指的并不是什么清朝的官职,而是代指清朝某一省或者几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属于笼统一类的民间说法。谈起上面的这几个清朝官职就涉及到清朝政府的官制了,相信很多国人在看过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或者热播清朝历史剧《雍正王朝》的时候,如果大家不太了解剧中人物的官职名称和权力大小,那么看剧、追剧以及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那么下面,大可观天下就简单的来介绍一下清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相当于现如今社会的什么官员级别?
上面的问题里所提到的总督和巡抚,因在清朝时期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于一身,就相当于古代雄霸一方的诸侯,所以就被称为是:封疆大吏。在有的时候,也会有人把清朝的提督以及像是伊犁将军和影响力很大的地方都统等高级地方官员都统称为封疆大吏,可以说封疆大吏这个名称它只是一种概括性的民间说法,并不具有严格的官方规范使用规定。要是严格起来说,从上面几个清朝官职实权的大小排列,应该是总督——巡抚——道台——知府,只有其中的总督和巡抚才可以被称为封疆大吏。为什么提督不行呢?因为他受到总督的管辖和节制,在官场地位低于巡抚这一级,所以就与封疆大吏的称呼“擦肩而过了”。大可观天下反其道而行之,就先说知府这一级吧,因为他是上面这个问题的题目中,5个清朝官职里面官衔最低的。众所周知,知府是我国古代一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据我查阅相关资料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以前,“州”的行政长官的一般都称为太守,有一定的兵权和职权。到了唐朝时期,就称为府尹大人了。而到了经济文化鼎盛的宋朝时期,才开始叫知府的。当时的宋朝时期,地区的府和县之间还有一级政权——州,而州的主管官员就是知州了。有一些归省府里直辖的州地位比较特殊,而主管的知州权力也相当于一般的知府。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就一直沿用宋朝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也称这一级官员为知府,执掌一府之政令,总领辖区内的各个属县,凡是诸如宣布国家颁布政令法规,治理属下百姓,审决讼案,稽查拿贼,考核属吏,征收赋税,征兵出夫等,反正一切政务都是知府的职责范围。据我了解,明朝知府为正四品官,也称四品皇堂。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明朝知府就是胡军主演的《朱元璋》中的依靠阴谋诡计骗得朱元璋的信任,把他耍得团团转的扬州知府——杨宪,最后被五马分尸了!而清朝知府品阶稍低,是从四品官,比明朝的时候低了半级。如果要类比今天的政府官员级别,当时清朝的知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地区、盟或州的一把手,就如同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官职。扬州知府杨宪、洪武皇帝朱元璋、锦衣卫首领二虎
下面说说巡抚这一级吧。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巡抚这个官职只是一个临时的职务,“巡抚”的巡字本身就是个动词,是作为皇帝派出的钦差大臣出外办事的一个临时头衔,一般都是“巡抚到某地,处理地方军政、军务兼理粮饷的工作”,出完公差要回京向皇帝复命的,并不是常设的地方官职务,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这样的状态一直到了明朝景泰年间,巡抚慢慢地开始逐步地方化和常设化了。到了明朝成化22年,皇帝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老规定,可以说是,等于间接承认巡抚的地方化状态。九品芝麻官中的达叔、周星驰、徐锦江
八府巡抚——包龙星
到了清朝时期,满清皇帝正式把巡抚地方化了,巡抚正式作为一省的最高军政、民政的长官,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满清皇帝还把巡抚的级别提高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大家是否还记得周星驰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他就是皇帝亲封的“八府巡抚”,可见权力有多大了。那时一个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大人,就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加省委常委中的武警部队司令于一身!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总督这个官职!总督是清朝某个地方或是某个区域,甚至是几个地方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总督管理着一省或者数省,并且军民要政都归他管辖。例如四川总督只管辖一省,而两广总督则同时管辖广东、广西两省,这个两江总督则是管理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放到现在社会,就略相当于建国以前的解放军的各大解放区,如彭德怀管理的西北局,邓小平与刘伯承掌管的西南局、林彪掌权的中南局一样的最高军政长官。那时清政府还设有专门管理具体事项的总督,比如说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等。清朝时期,总督也和巡抚一样,也开始地方化的实践,满清皇帝把总督的级别提高为正二品,再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也就是说,总督是高于巡抚的。其中比较知名的张之洞作为湖广总督统辖湖北、湖南两省军政民事要务。可以说张之洞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在湖广总督的任上将湖广变成了近代的实业中心之一,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张之洞
因为张之洞当了十几年的湖广总督,所以他在湖广地区势力很大,也在湖广地区创办了不少实业,很多国人对“汉阳造”步枪这几个字仍然耳熟能详,就是由汉阳兵工厂生产的,这个汉阳兵工厂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手创办的。汉阳造步枪
下面讲讲道台是怎么回事?我觉得道台这个官衔是个比较奇怪的职务,我相信有很多人以为道台是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可是,据我了解后得知,这真是一个错觉。因为满清政府继承明朝的典制并作了一些方面的修改,比如说把原本是临时性差遣的道台职务,改为固定的实权官吏,并大多还兼有兵权。所以有时候,道台就成了一个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行政、军事、民政长官,这就相当于在今天的同一个省内的几个地级市之上再增设一个权利机构。大家都知道,清朝实行的是省、府、县三级架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并没有”道”这一个级别。实际上,这个道台一般多是特意承办某项具体事务工作,就比如说,有专门负责人的有督粮道或叫做粮储道,就是人们所说的粮道。还有专门管理河道的河工道,就是人们所说的河道,此外还有其他的诸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等,这些道一般都是由当地同品级官员兼任道员,就相当于今天的市委副书记兼任公安局长是一样的。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提督这个官职。据我了解,清朝的提督并不是地方官员的头衔,实际上是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他是负责统辖指挥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就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比如说,在陈道明出演的《康熙王朝》中,有一个决定皇帝身家性命的官职叫做“九门提督”,总理京城一切军政要务,相当于现在首都卫戍区的司令员了!《康熙王朝》剧照
还有在清朝时期,提督大人基本上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军事长官,官阶为从一品,手里掌握着一省军权,可以说权力极大,是一个地区的王。如果以职能划分,提督也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的区域达一至两省,好几万平方公里呢,甚至是几十万平方公里都有可能。据我了解,大清朝刚开始的时候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2名陆路绿营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分别是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和长江水师提督,后来又有了北洋水师提督。这几个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海军三大舰队司令员的职务!关于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问题,大可观天下觉得,我们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都应该带着怀疑的目光和态度去审视已经发生的事实,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民族英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欢迎大家评论,点赞,转发,及收藏!御史侍郎尚书哪个官职大分别几品?
尚书官位大,侍郎官位小。
尚书是从一品,是朝廷六部的最高掌管,一般一部设一名(清朝为两名,满汉各一)
侍郎是正二品,是朝廷六部的二把手,一般一部设两名
御史分很多种,都是负责监察,但品级不一,如:
1、都御史是从一品,都察院一般设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各一,都御史一般作为加衔
2、副都御史是正三品,左、右各一
3、监察御史是从五品,担任数额比较多
4、其他,如侍御史
宋朝时的兵部侍郎是几品?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兵部侍郎没有迎来大翻身,反而更加的地位卑微,因为全国的军事,不论大小,都由枢密院掌管,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
宋朝最著名的兵部侍郎莫过于李纲了。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