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院,按三司是什么样的机构
督察院,按三司是什么样的机构?
三司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公安部、最高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属于中央审判机关都察院是集司法和监察于一身的机关,都察院的职掌之一是参核并与刑部、大理寺审理死刑及其他重大案件大理寺是中央司法审判的复核机关,主要职掌是参加会勘重大案件,参与议办朝政大事,参加审议每年的“秋审”、“朝审”。大理寺对案件的审判,可以不同于刑部的意见,产生自己的判决意见。
古代正三品的按察使?
首先,我们需要看一下明朝时期的“三驾马车。”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以后,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进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形成了完美的模式。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各个机关之间开始相互推诿,耽误了很多事。因此,总督和巡抚先后出现。 请注意,明朝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官职,并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员。清朝入关以后,继承了明显的官员制度。
鉴于各个省份的实际情况,总督和巡抚成为了地方高级官员。此外,还出现了提督这一官职,类似于明朝的都指挥使。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提督,都属于封疆大吏。 其实,总督的地位最高,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一般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因此,被称为制台大人或者部堂大人。总督负责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同时兼管河道、粮道等方面的工作。在一个省中,巡抚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巡抚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文官,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军务。一般挂礼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被称为抚台大人或者中丞大人。
布政使的地位仅次于巡抚,属于从二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经济建设、民政推广、赋税征收、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属于常务副省级。提督属于从一品的武官,请注意是武官,由于文贵武贱的老传统。虽然提督是从一品,但是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提督见到巡抚,一般都是毕恭毕敬的。在围剿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四川总督骆秉章坐在大帐里,提督和总兵们只能站在周围。 至于按察使,则是正三品的文官。按察使负责全省的治安、司法和刑狱工作。按照现在的标准,属于公检法一肩挑。因此,按察使被称为臬台大人,布政使被称为蕃台大人。在巡抚大人面前,左右会有两个座位,就是留给按察使和布政使的。
巡抚仅仅是布政使、按察使的半个上级,后两位也拥有直接上奏折的权力。由于需要管理全省的治安,按察使需要管理部分绿营军。 此外,全省的官差、衙役等人员,也在按察使的管理范围之一。言而总之,按察使也属于高官,算每个省的封疆大吏之一。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江苏按察使直接硬扛江苏巡抚,并且说了一句:“我是朝廷正三品大员,谁敢动我?”当时,堂下的衙役们明显犹豫了一下,因为按察使有管理衙役的权限。
一般来说,如果巡抚和正三品的武官参将发生了矛盾。巡抚请出王命旗牌,能够直接斩杀参将,甚至斩杀正二品总兵或者从二品副将,都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对方是文官,巡抚连知府都不敢杀,因为知府好歹也是从四品或者正五品的文官。至于布政使和按察使,巡抚没有处理的权力,因为大家属于同僚,巡抚仅仅在职务上高了半级。 毕竟每个省的高级官员,都是军机处和吏部商议决定的,每个封疆大吏的背后,肯定都有靠山,有可能是亲王贝勒或者军机大臣,这个脸不能轻易打。言而总之,按察使的品级虽然低于布政使和巡抚,但也属于封疆大吏,在省内的实际地位明显在提督之上。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内阁和都察院什么关系?
前者是辅助皇帝处理内政,后者是监察天下两者并无从属关系,地位内阁权利大于都察院
第一,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决策(此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阁员官位较低,无实权),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3,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票拟是指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拟写初步处理意见,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供裁决参考,这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朝,“批红”多由宦官代笔。宦官干政、乱政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表现),此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
第二,都察院是负责检查、弹劾、风纪管理的:
1,在监察方面,御史台被撤销后设立了都察院。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官阶都是正二品。都察院主要负责监察、弹劾、风纪管理。从职能来看,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
2,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全国各地的监察、纠风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监察御史官阶仅为正七品,但他们的职责是代天子出巡,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
清代官府部门的个个名称?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御史台设都察院?
对于御史台这个机构,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御史台这个机构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了元朝,在各种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是在明朝统治的初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把御史台改成了都察院。清朝入关以后,继续沿用都察院制度。那么,御史台和都察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何要撤销御史台?今天,我们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御史台创建的时间,御史台出现了东汉时期,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代王朝。在唐朝文献《唐六典》中有明确的记载:“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时以尚书马中台,谒者为外台,谓之三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皇朝因之。”御史台的结构是这样的,设立御史大夫1人、御史中丞2人,这三位属于御史台的高级领导。
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机构组成,其中,台院侍御史4人、殿院殿中侍御史6人、察院监察御史10人。那么,御史台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在隋唐历史文献中非常详细:“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风闻弹事,提纲而已。”由此可见,御史台的主要责任就是弹劾和监察。不过,到了唐朝统治时期,御史台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提升。御史大人成为了正三品高官,御史台开始介入司法程序。
到了唐朝统治的中后期,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其职有六: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日西推;四曰东推……”由此可见,御史台开始设计司法审核程序。但御史台也有自己的问题,御史台的机构设计并不大。对各地官员的监察能力不足。此外,御史台的整体地位不算太高,在弹劾和监察的过程中,御史们的底气不足。历经唐宋元三朝以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北伐,将元朝势力赶回了北方草原。不过,明朝沿用了元朝各方面的行政制度,其中就包括御史台。
朱元璋在位时期,皇权的影响力明显提高。作为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敏锐的察觉到了御史台的各方面问题。主要问题有:一、御史台在朝廷的地位不高,无法与其他重要部门抗衡。第二,御史台的机构过于简单,无法有效监控各地官员、第三,御史台的权力范围太小。公元1380年,朱元璋撤销了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的御史台制度。但迟迟没有推出替代御史台的机构,由此可见,朱元璋正在反复考量新机构的地位和职权。
两年以后,也就是1382年,朱元璋正式推出了都察院这一机构。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至于为何要建立都察院,这与明朝的政治结构有关。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后,全国各方面的事务都需要由朱元璋亲自负责。朱元璋天天忙得焦头烂额,曾经感叹道:“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至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 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由此可见,朱元璋明白自己不可能知道天下的所有事,建立都察院,正是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监察力度。那么,都察院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都察院属于正二品的衙门,与朝廷的六部平起平坐。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被称为“大七卿。”此外,朝廷授予都察院很大的权力。各级御史在正常的弹劾、监察工作中,其他各级官员不得阻拦。
《明史》中记载了都察院的权力范围:“御史为朝廷耳目, 而给事中典章奏,得争是非于廷陛间,皆号称言路。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盖六部至重,然有专司,而都察院总宪纲,惟所见闻得纠察。”都察院设立了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中高层领导。
下分为13道,对于明朝的13个行省,总计设立七品监察御史110人。与之相比,御史台监察御史的数量只有54人。从机构规模编制来看,都察院比御史台扩大了2倍以上。13道对于13岗位行省,意味着监察御史们能够监控、弹劾各地区的各级官员,这是之前的政权所没有的。都察院还是一个特权,那就是司法监督权。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被称为“三司,”如果出现重大案件,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和批准,都察院则负责监督。如果没有监察御史在场,所有的司法程序都不能展开。
朱元璋撤销了御史台,并不是不再保留监察机构,而是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机构的职能。由于都察院的权柄很重,涉及的领域又很广,都察院各级御史的选拔工作非常严格。明宣宗朱瞻基对于御史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己身不正而欲正人,得乎?凡在风宪必以洁己为先。”一般来说,都察院的御史们基本上都是从新科进士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而且有责任心,不怕得罪人。从各方面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建立了都察院以后,在各方面都加强了对全国的监控能力。
清朝入关以后,由于之前并没有什么行政管理经验,因此,清朝照搬了明朝一系列的行政制度。在清朝统治时期,都察院仍旧是朝廷的主要核心部门之一。此外,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官职,成为了地方总督、巡抚们荣誉头衔的标配。一般来说,总督都加封了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官衔,巡抚则加封了右副都御史的头衔。因此,下级官员称呼总督为“制台或者部堂,”称呼巡抚为“抚台或者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