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蒲松龄,文言文中助词包括哪几类
口技 蒲松龄,文言文中助词包括哪几类?
文言文中的助词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
一、结构助词
(一)“之”字短语
所谓“之”字短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之”字用于主谓之间不翻译的情况,即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这话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我想在这里详细说明一下。举出两个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1句重在叙述邹忌貌美的事实,提供一种新的信息。2句是“之”字短语。表述一种情态(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重心在“之”字短语后面的内容,及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很久了。想要人没有迷惑也很困难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之”字短语,是句子成分,而非句子。如上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如果去掉“之”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而加上“之”,它就成为全句的宾语了。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这个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二)“者”字结构
“者”字结构是指:“者”加上动词,表示名词含义的的一种文言现象。“者”字结构中的“者”意思是“……的人(东西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句中“说者”“听者”就是“者”字结构。“说”“听”都是动词,加上者,构成“者”字结构。意即“说话的人”“听话的人”,词性由从动词变为名词性的词组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善术者”指“精通术数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善者”指“好的方面”,“不善者”指“不好的方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可观者”可以观赏的地方。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指过去的时候,即过去。
(三)“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指动词前加“所”字,表示名词含义的文言现象。比如说“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分别“作”“为”“见”“闻”都是动词,前加“所”字后,分别表示“做的事”“见的事(人)”“听到的事”。其中“所”字不翻译,无义。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所不欲”指不愿意做的事情。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咏雪》)
“所似”即象什么东西。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所思”“所忆”都指所想到的东西。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所得”指所得到的土地。
二、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是用来凑足字数,协调韵律,整齐句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类助词。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上面两句中“久之”的“之”是音节助词。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顷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蒲松龄《山市》)
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上面两句中“既而”的“而”是音节助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论文义,俄而雪骤。(刘义庆《咏雪》)
“俄而”中的“而”是音节助词。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已而”中的“而”是音节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少焉”中的“焉”是音节助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中的“者”是音节助词。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今者”中的“者”是音节助词。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俶尔”中的“尔”是音节助词。
三、语气助词
1、句首语气助词
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2、句中语气助词
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一、句首语气助词
(一)盖
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夫
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书·召诰》:“惟二月既望。(《书·召诰》)
二、句中语气助词
(一)者
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二)也
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三)乎
相当于“于“,表示语气的舒缓。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四)兮
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三、句末语气助词
(一) 表示陈述语气
1、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解释、肯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曰:“泯然众人矣。”(《方仲永》)
(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
3、焉
今译“呢”。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耳
今译“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承天寺夜游》)
5、已
今译“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6、云
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大铁椎转》)(二)表示疑问、反问语气
1、乎
(1)今译“吗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记》)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今译“呢”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列传》)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2、邪(耶yē )
(1) 今译“吗”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今译“呢”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3、与(欤,yú ,繁体字为“與”及“歟”)
(1)今译“呢”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今译“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曰:“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哉
(1)今译“吗”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疑其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荆轲刺秦王》)
(2)今译“呢”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也
今译“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三)表示推测语气
乎
今译“吧”。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四)表示感叹语气
1、哉
今译“啊”。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伶官传序》)
2、夫
今译“呀、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也
今译“呀、啊”
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周容《渡者之言》)
4、矣
今译“啦”
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你印象最深的中小学课文是哪一篇?
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是我上高中后的语文第一册的开篇,时至今日,大致38年过去了,依然印象非常深刻。
1982年秋季,九月一日,高一开学。语文第一篇。
我与语文的寓义,历来都很愚钝。大声用地方方言朗读此文,感到的是作者文笔之优美,用词之精妙,没有真正地体会到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更没有悟出作者不满现实之思想情感,这对一个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失败的。但凡语文学的非常好的人,想象力都很丰富,我正好在这关键的地方缺失了。背诵,没问题,想象差点。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这一段,我一直能背下来。只是觉得很顺口,没有体会到”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可见语文的理解是多么重要。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这一段也是记忆深刻之段落。上了高一,记忆力还是贼好的。只可惜语文大都时候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虽然是《西洲曲》里的句子,但第一次看到,却是在大文学家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不仅有这首词句,记得当时课后,还有一篇课后阅读”莲叶何田田”之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真是莲荷大会了。
正好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叫某莲叶,就成了大家观注的对象、焦点。
我当时就读的县城,并无半片荷叶,更无朱先生所绘之荷塘。在画上也没见过的莲叶、荷塘,想象出现了真空。
总结:优美的辞藻,碰上一个不懂意境、不知其寓意的半文盲,真是白瞎了。中的古今异意词?
序号例词例句句中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裹,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26儿女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青年男女子女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古今异义词举隅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或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鸿门宴》)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
例如:余即所以(《狱中杂记》)
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6.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7.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
记》)
8.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劝学》)
9.稍稍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10.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11.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服久;
古义:不久。
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12.殷勤今义:热闹,周到;
古义:关切、问侯。
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13.唧唧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义:①织布机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叹息声。我闻琵琶又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
14.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②英雄人物。
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陈涉起义》)
15.何着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愚公移山》)
16.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7.鱼肉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8.卑鄙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出师表》)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古义:不超过。
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
20.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
古义:①它的果实。
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②那实际情况。
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忆》)
21.春秋
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
②一年。
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③书名。
例如:孔子成春秋而知臣赋予惧。(《轩子·藤文公》)
22.垄断今义:把持独占;
古义:山川阻隔。
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2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歌伎、宫妃。
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左右
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孟子》)
25.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古义:整装。
例如:婉贞于是集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26.约束今义:限制;古义:盟约。
例如:秦自缨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28.一切今义:所有的;
古义:一律、一概、任何。
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
29.宣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
古义:公开扬言。
例如: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0.烈士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31.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用作祭礼的牲畜。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32.交通今义:来往和运输;
古义:①交结。
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互相通连。
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33.扶老今义:扶着老人;
古义:拐杖。
例如: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34.秋天今义:秋季;
古义:秋季的天空。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5.可恨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
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马钧传》)
36.留意
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例如: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37.举手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古义:①动手。
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告别时的动作。
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38.老子
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
古义:老人。
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39.鞠躬今义:行礼;
古义:①弯着身子。
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②恭敬地、谨慎地。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40.小生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古义:青年人。
例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41.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
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42.一毛今义:一角钱;
古义:①一根小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一根汗毛。
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
43.怠慢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
古义:松懈、轻忽。
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44.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古义:口和舌,指说明。
例如: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45.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
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46.丈人今义:岳父;古义:①老人
例如:愿文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②长辈。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7.风流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古义:①杰出、英俊。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例如:摇落深知朱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卿。(杜甫《咏怀古迹》)
48操持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49.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
例如: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50.学者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5l.妖怪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
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
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伦》)
52.有意今义:居心;
古义:①愿意。
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
例如:岂有意乎?(《隆中对》)
53.地方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字,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
③地土方圆。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
(二)古今异义字词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
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
古义:妻子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却看妻子愁何在。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旱与之绝。(《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鸿门宴》)
古义:①缘故(名词)。
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
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9.稍稍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10.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11.五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不久。
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12.殷勤今义:热情、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13.唧唧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义:①织布机声。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叹息声。
例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
14.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②英雄人物。
例如: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15.往往今义:常常;
古义:①处处。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
②时常,常常。
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16.何苦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17.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如:申章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8.鱼肉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9.卑鄙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0.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古义:不超过。
你看过最恐怖的电影是什么?
NO.10:《鬼娃娃花子》;日本恐怖片第一部看的就是这部,被吓的不轻,当她姐姐若无其事的说我回来了真的背脊发凉!厕所那一段就更不用讲了,不过经过那么多年那么多恐怖片洗礼以后再看也没当初那么恐怖了!不过作为第一部看的日本恐怖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NO.9:《招魂》;想想这是真实事件改编。 不过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结局看着很温馨的恐怖片。 补充一句,这部剧所有人智商在线啊,看着舒服。吓人也不失这种希望感啊。感觉最近没有办法直视有花纹的镜子了。没有干巴巴吓人的情节,就很顺其自然。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后劲有点大。
NO.8:《驱魔人》;驱魔人真的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信仰才能斗得过恶魔。作为一部恐怖片,还是宗教的,我不能停止用科学观去试图分析不合理指出,矛盾颇多。驱魔仪式虽然不能算个bug,剧情上还是不尽如人意,虎头蛇尾的感觉。但不失为一部爆米花片,恐怖倒是还好。
NO.7:《电锯惊魂》;《电锯惊魂》系列早已蚕食了最为暴力的血腥噱头,《电锯惊魂》所营造的恐怖并非单是那血腥的渲染,更在于电影出色的剧情设计,废弃的厕所中不寒而栗的绝望随着电影的推进而持续发酵,当那全然出人意料的结局呼之欲出,电影给人的是一种已然深陷其中后的震撼,这种惊艳是之后接踵而至的续集斗都并没有再度超越的。
NO.6:《鬼影》;《鬼影》是泰国恐怖片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作品,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拥有着能多么刺激眼球的血腥画面,而在于其巧妙设置的悬疑以及尤为出色的氛围渲染,于此中那饱含爱意的悲情怨念,更使电影不止于惊悚,还有着能打动人心的感动。
NO.5:《寂静岭》;西方的恐怖片绝大多数都和宗教相关,看完非常“水土不服”,一点点害怕的倒不和恐怖相关,看着信仰的教徒狂热地情绪拥簇和急切表达个人愤怒,毫不怀疑和迟疑惩罚谴责的正当性正确目的,在当下的氛围里是有些心惊。
NO.4:《死寂》;这是我看过印象最深的恐怖片了,结局很漂亮出乎意料,是目前我看过的恐怖片里最好看的一部了,在我心目中这部片子是现在的恐怖片里无法超越的,也让我喜欢上了看温子仁的电影!不得不说温子仁的每部恐怖片音效是选的真棒,希望以后能够创造出更好看的恐怖片!
NO.3:《山村老尸》;和寂静岭刚好相反,因为大家把这部鬼片描述得很恐怖,所以我第一次看没看完,可能是害怕了,现在再看,觉得这个浮夸的tvb演技随时都要给我煲糖水下面给我吃,还有这个巴啦啦小魔仙同款特效,不过,氛围确实很恐怖,只是当时拍摄条件有限吧!
NO.2:《午夜凶铃》;这个电影被评为S级恐怖片,这个电影我是在10年之后才看的,做了很多心理建设!白天阳光灿烂的天气,一堆人一起看,然后还是被吓的不清,记忆里好像电视剧也很久未开启,总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只能说这部电影真的很恐怖!
NO.1:《咒怨》;《咒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导演对压抑氛围的把控,每部鬼片都离不开制造沉重的气氛让观者紧张,但《咒怨》别于《午夜凶铃》之处就在于对空间的把握——故事一直发生在阴森的房间,这一狭窄的地点,足以让人血脉喷张。
口技要原文?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半更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
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译文:
村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到这里来行医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要等到晚间问一问各位神仙。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自己关在里面。大伙儿围绕在门窗口,斜着头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只听里面在小声私语,谁也不敢咳嗽一声。屋里屋外,黑洞洞的一片,没有一点动静。
大约到半夜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帘微动的声音。女子在屋里说:“九姑来了吗?”一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也跟着九姑来了?”好似一个丫头的声音,说:“来了。”三个人话语间杂,唠叨起来没个完。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帘钩馓动的响声,女子说:“六姑来了?”接着听到几个女子杂乱的说话声:“春梅也抱小郎君来了吗?”
一个女子说:“这个顽皮的小家伙,怎么哄也不睡,定要跟来。身子有百十斤重,背着真累死人。”马上又听到女子殷勤的接待声,九姑的问讯声,六姑与姊妹们的寒暄客套声,两个丫头的互相慰劳声,小孩儿的嘻闹声,一齐嘈嘈杂杂地传出来。就听女子笑着说:“小郎君倒很喜欢玩耍,老远的抱了个猫儿来。”接着说话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门帘又响了一声,满屋里都喧哗起来,说:“四姑来得怎么这样晚?”听到一个女孩子细微的声音,说:“路足几千多里,我同阿姑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到。阿姑走得太慢了。”于是各人问寒问暖的声音,移动座位的声音,招呼着加座的声音,各种声音并作,喧闹满屋,有一顿饭的工夫才静下来。接着就听到女子问病求药的声音。
九姑说当用人参,六姑认为当用黄芪,四姑说该用白术。协商一会儿,听到九姑叫人拿笔墨砚台来。不久,听到折纸的刷刷声,拔下笔帽扔到桌子上的丁丁声,隆隆的研墨声。接着就听到把笔投到桌几上的碰撞声,抓药包纸的苏苏声。过了一会。女子掀开门帘,招呼着病人的名字,把药包和药方一起递了出来。
她转身入室后,立刻听到三位姑娘作别的声音,三个丫头的道别声,小儿哑哑的叫声,小猫儿的呜呜声,又一时并发起来。九姑的声音清晰悠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滴宛转;以及三个丫头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点,听着完全可以辨别得清楚。
大家感到很惊讶,认为真是神来了。回家试试药方,也并不灵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口技,特意借这种方法卖药罢了。但她的口技水平,也真够高超的了。
以前,朋友王心逸曾讲过:他在京城时,偶尔从集市上经过,听到一阵管弦音乐的声音,围着看的人好像一堵墙。他到跟前一看,是一位少年,用优美的声音在演唱。他手中并没有乐器,只用一个指头按着脸颊,一边按一边唱,听起来铿锵有声,与弦乐没什么差别。也是口技者的后代啊。
扩展资料:
有关口技的表演,明清人多有记述,不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生动描写。林嗣环早生于蒲松林三十余年,其《秋声赋自序》一文,与金圣叹之笔调略同,因文字灵动而被选入中学课本。
清末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有“口技”一则,载录有关口技文字就包括林嗣环、蒲松林所撰写者,后加感叹说:“一口技耳,写之各有胜场,后出者较工,小品岂可易言。”的确,蒲松林此作将口技表演蒙上一层求医卖药的面纱,更饶趣味。
《口技》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
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
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