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的天文书
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的天文书?
《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仅次于前1800年的巴比伦星表。
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齐人(一说楚人或鲁人)甘德、魏人石申(一名石申夫)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着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
据我国科学家席泽宗研究证明:甘德已发现木星的3号卫星,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麦依尔的同一发现早近2000年,甘德、石申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书中记有120颗恒星的位置,以现在的观察结果来看,还是比较准确的。它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的星表早约200年。
《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天文历法的新成就?
中国天文历法方面重大成就,举例如下: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该如何进行入门学习?
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水远是地球上人类的向往和众多天文爱好者的方向。随着近年来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不满足于把每天24小时全部花在关往地球表面的人和事上,而是对地球之外浩瀚的宇宙产生了兴趣。天文学本身是一门观测的学科,除了为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之外,能够亲自站在星空下体验观测的乐趣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
到了21世纪,人们对宇宙的兴趣与日俱增,他们不仅仅阅读书籍,也会走到户外亲眼观察夜 空、观星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还没有人因为在这一领域中付出的努力而感到后悔。和对其他 事物的兴趣一样,一个人对自己看到的东西了解得越多,就会越发满足。
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天、地、生 、数、理、化)之一,近30多年来有了飞速的发
展。伴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天体奥秘方面愈来愈深入,新的发现接踵而至,天文学教科书差不多每年都要补充或改写。天文学除了在人类生产建设、生活服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外,也还有另外一种价值——培养青少年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字宙观,这种精神价值的结果是使人达到睿智、冷静、通达无碍, 步入一种目光远大、超凡脱俗的境界。
现代天文学以各类宇宙天体为研究对象。诸如行星、卫星、卦星、恒星、星云、星团、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星系团等天体,都是其研究的重要目标。天文学家告诉我们, 宇宙不是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它处在不停地 发展变化之中,就像人体一样,天体同样经 历着从诞生到衰亡的演变过程。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它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过程不能不受到周围天体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天文学、空间科学、地学、 气象、环境和生物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科学家们认识到,天与地之间存在着某些因果关系。因此陆续形成了一些与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互有关联的地球学科,譬如天文地球动力学、日一地物理学、天文地质学、天文气象学和天文生物学等等。空间时代的学者们把地球喻为一艘球形的宇宙飞船,还有些科学家把我们的行星称作“地球村”。
所以,要想学天文的朋友必须在高中阶段学好数理化的知识,为以后进入大学本科选择天文学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汉徐岳所著?
徐岳(?~220)字公河。东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盘”记录者。东莱(今莱州市)人。东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国中书令阚泽,使历法得以在吴国实行。历法的钻研为徐岳以后从事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搜集先秦以来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
《数术记遗》介绍了我国古代十四种算法,即积算(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珠算、计数(心算)。“珠算”之名,首见于此,其计算方法就是现在珠算中的五升十进制。后人以此书代替失传的《缀术》,列为《算经十书》之一。
相关链接:
链接一:《数术记遗》作者真伪之争
《数术记遗》卷首题为“汉徐岳撰,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注。”但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否定了《数术记遗》是徐岳所作,主要理由是:“《隋书》列举了徐岳及甄鸾所撰注的《九章算术》、《七曜历算》等书,唯独没有《数术记遗》,因此怀疑是后人伪托徐岳之名所作。
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出《数术记遗》是假托徐岳著作的议论后,支持这个见解的主要有清朝周中浮著的《郑堂读书记》,此书认为《记遗》中的“大千”、“刹那”是佛典语句,而且书中所说的麻姑的故事出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这不可能是汉末魏初人徐岳所知的。
现代珠算史家钱宝琮先生考证认为《数术记遗》是甄鸾伪造而自己注释的书,他说,书中称刘洪为刘会稽,用刹那、大千等佛经词汇和后汉末年的历史事实不合。本书决不是徐岳的原著。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册中说:“《数术记遗》是较接近于道教与占卜术的著作,而在甄鸾的注释中又有佛经的引文,这些事实使许多学者把全部原文看成是后来的伪作,并认为大概是注释者本人所写的。
另外对《数术记遗》作者是否是徐岳持有怀疑态度的还有余介石、李培业等。
但也有一些珠算研究者不同意《数术记遗》是伪托著作之说,而肯定是汉代徐岳的著作,代表人物是朱永茂和姜克华先生,他们的主要论点是:第一,麻姑的故事虽出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但传说叙述的故事发生于汉桓帝时,是在徐岳撰述《数术记遗》之前;第二, “大千”、“刹那”等佛典词汇在东汉时的佛经中已有这“大千世界如一河子”的说法;第三,《隋书》中未列《数术记遗》,是由于《隋书》本身就存在许多遗漏与错误之处; 第四,刘洪是颇有造诣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的乾象术最大数目用到67亿以上,他应当通晓万万进的记数法,所以徐岳可能提出。
通俗易懂的天文书籍有哪些?
通俗易懂的天文书籍有很多,其中新书《 漫步到宇宙尽头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作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专家团联合推荐的优秀科普读物,是一本科普物理泛大众级读物,该书值得题主一读。
作者李 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研究员,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访问学者、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 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
2016年初,国家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说法后,在过去的一年多,科普的热潮涌来,无论是科普书籍,还是各种各样的科普文章蜂拥而至,这其中文章质量和可读性良莠不齐、差别很大,一些文章尽管可读性较好但是有科学知识层面的硬伤,而一些科学家所写的文章又缺乏可读性,所以真正好的文章少之又少。作者李然先生富有文采,善于讲好故事,又是专业的天文学研究者,他的作品兼顾了趣味性和科学性。
李然先生所著的《漫步到宇宙尽头》一书,如同是一本宇宙漫游手册。既包含了一些经典问题的重新叙述,比如,“我们所处的宇宙从何而来,宇宙由什么构成?”,也包含了许多新近热点天文问题的解读,比如,“有无地外生命存在的星球,如何发现它们?”,“火星上能否种土豆?”,以及“霍金参与的摄星计划可行吗?”等等。每一章节,既可以分开独立阅读,结合起来看又自成体系。有故事,有科学知识,再加上作者流畅简练的文笔将这两者贯穿起来,使得《漫步到宇宙尽头》不仅是一部阅读性很好,而且是一部很有趣的书。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地球是一个很小的舞台,我们的世界,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围绕着一个巨大的火球年复一年地转动,永不止息。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我们如一粒尘埃,悬浮在一束阳光之中。 那在宇宙的视界之外是什么,生命又是如何起源的? 《漫步到宇宙尽头》一书,用智慧且赋予哲理的文字带领我们置身宇宙,以我们这个世界的想法与情感,了解人类的起源,眺望星际的旅行,思考繁星的故事,了解物质的演化。 然后你会发现, 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奇迹,就在这宇宙之中。《漫步到宇宙尽头》目录
第1站 从太阳开始的征途
第2站 璀璨的银河
第3站 膨胀中的宇宙
第4站 宇宙诞生
第5站 黑暗的世界
第6站 宇宙的尽头
第7站 太阳系的诞生
第8站 漫游于太阳系深处
第9站 火星计划
第10站 更快的星舰
第11站 太阳系外的世界
第12站 探寻地球以外的生命
第13站 黑洞、虫洞和高维世界
第14站 来自遥远时空的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