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托子,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银托子,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尴尬的文物无非跟sex有关。比如: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中山靖王的「仿生铜器」,这尺度太大了,详谈的话怕过不了审,再者网上也说烂了,人云亦云也就没啥意思。
说一个知道的人比较少的尴尬文物:马王堆帛书「房中术」,尴尬到中国的专家学者羞于发布,被日本抢先发布。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种帛书《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十问》,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出土文献。
汉代流行黄老之术,其实在汉代这些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样动不动「三俗」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比如三号墓中的《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就是讲的如何「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如何前戏、如何「运动」、如何还精补脑等等之类的:
现代学者一些解读: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这里要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有三个墓葬,是汉代长沙王丞相、軚侯利苍近亲属的墓葬:
保存得最好的一号汉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苍的妻子。
二号汉墓辛追老公利苍,
三汉墓可能是儿子利希,或者说他的兄弟。(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确定了墓主身份:
图引自:陈松长. (2003). 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 文物(8), 56-59.出土文物结合《史记》文献记载,我们大致还原了【軚侯】的谱系:
引自:何介钧. (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11马王堆汉墓是在WG时期发现的,我看了社会科学院当时发布一手的发掘报告,「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房中术」: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 47-57.根据当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的回忆文章,当时对这些东西讳莫如深,除了发掘者根本没人知道这一批房中术文献。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这批文献注释以后,以「中医养生类」文献《养生放》,发表极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医学刊物上。当年,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作为学术交流,《养生方》送给了日本人,日本抢先以「房中术」文献发表。文章题目为:《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发表在三湘都市报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周先生去香港学术交流,当时饶宗颐先生询问:
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一年之后,考古组顶着压力曲线出版,将「禁书」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刊登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当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问,马王堆医学会将《养生方》的注释本,当作见面礼赠送给日本人。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
是不是古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传统?
在现今诸多的清史影视剧中,手持白娟,迎客拉客之青楼女子的形象可谓是比比即是、印象深刻。在诸多清朝历史文献乃至官方文献中,对于青楼女子这个特殊群体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甚至现今还流传着诸多以青楼女子为主角的轶事典故。
在清朝乃至清朝之前所有的封建皇权社会,青楼都是合法的存在,甚至还有着宫廷和官家为后台的官方经营所在。卖弄风情乃至皮肉交易,无论如何都难登大雅之堂,都不能算是封建礼教和传统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范畴。
在现今社会中,也只有欧美等思想极为开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以此为支柱产业的少数国家给予了性交易合法的宽容。
由此来看,青楼遍布的清朝似乎远比我们现今的社会要思想开放!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古代青楼,尤其是清朝时期的青楼,有封建统治阶层出于国家赋税收入、基层社会管控甚至有着部门为民考虑的理性考虑。
赋税收入《清碑类钞·娼妓类》有载:
古有官妓,今无之,然有公娼、私娼之分。纳捐于官中,略如营业税,得公然悬牌,可以出而侑酒、设宴于家者为公,反是则私。至业此之鸨,所蓄钱树子,悉为其假女,姓名皆伪托,阅时稍久,遂不可问,公私皆然,固不仅年龄之不能确计也。
也就是说,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官妓取消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净化,但同时为保证相当一部分赋税收入,保证国家高昂的财政需求,还需保持对公妓的支持、暗娼的默许。
不可否认,就“三百六十行”而言,皮肉生意较之其他普通生意,有着诸多优势,这对于清朝统治阶层要求之“纳捐于官中”,对国家赋税收入有着极为关键的正面影响。而后,清朝青楼之所以出现“公私皆然,遂不可问”的情况,也正说明了当时的青楼所需缴纳赋税种类之多、数量之巨,青楼经营者不得不想尽办法偷税漏税才出现的必然情况。
据史料记载,清朝娼妓的价格高昂,“大抵一果席,二金又当十钱四缗,其次则不设宴,不歌曲,但可留宿,费当十钱二十缗耳。费既少,妓之程度亦甚卑下,仆御走卒得一金,即可强邀一宿”乃系当时较为普遍的收费价格标准。而在这些高昂的交易价格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以赋税的形式上缴国库,成为维持皇权统治的根本。
也就是说,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系皇权统治,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清朝统治阶层只得允许青楼遍布、娼妓泛滥的情况出现。
社会管控所谓“食色,性也”,对于生理需求的释放,乃系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这种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清朝时期,并不是人人都能得以满足的所在。基层贫困之民众、久居军营之将士、特殊行业从业人员乃至丧妻鳏居之上层人群,都属这一行列。
长期的生理需求禁锢,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势必会形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在清朝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因为政府对青楼妓院“绝不加以干涉”的默许态度,或许会造成“公然往来,略无顾忌”等严重影响社会风化、践踏封建礼教的负面情况,但“奸案极少”、“民间稳遂异常”的社会稳定状态,却更是清朝统治阶层喜闻乐见的所在。
也就是说,对基层社会缺乏有效管控手段的清朝统治阶层,并非仅仅将青楼妓院等当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所在,更将其视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管控的手段之一。
为民考虑咋一看,这条理由似乎有点扯淡,但如果真正了解了当时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或许会改变您的看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期的基层民众生活条件较之前朝历代,有着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清朝基层民众就已经摆脱了温饱问题,衣不覆体、食不果腹仍然是清朝基层民众的生活特点。从明末清初到康熙朝晚期,中原大地遍地战火,在皇权更迭的过程中,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基层民众,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活命。
在诸多无奈的活命选择中,变卖妻女乃至将妻女免费送到妓院,只为换一口饱饭就是最为常见的选择方向。
在清朝官方文献或者民间野史记载中,诸如“舟中妓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等的妓女来源的记载,都足以说明青楼女子重要的来源组成。
也就是说,保证青楼妓院的存在,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基层贫困民众的温饱问题,甚至因为一个女性的牺牲而挽救一个家庭,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清朝统治阶层的“为民考虑”。
清朝时期青楼遍布、娼妓泛滥乃系统治阶层出于皇权统治、社会管控乃至极力减少民间动乱因素的有效手段。但这决不能否定此举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践踏,对正常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对正常婚姻家庭关系的伤害。说到底,青楼妓院乃系封建皇权社会背影下的时代畸形产物,于现今社会而言,已经不可取矣!
参考文献:《清碑类钞》、《汉典——青楼》、《清代野史大观》
旧社会女人陪嫁银托是何物?
旧社会女人陪嫁的银托是一个工具。在古代人们结婚很早,一般13~15岁这么小的年龄对于男女之事根本就不了解,父母更不宜去指导,所以很多东西就放进女子的嫁妆里面,专门用来教授男女之事。
最多的就是“银托子”,专门用来提示或教授用的工具,有钱人家才能拥有。现在,结婚年龄变化了,已经不需要了,此物该进博物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