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十三皇朝,拥有先进火器的宋朝和明朝军队为什么不能降维打击金国和满清

2023-03-19 22:00:05 100阅读

满清十三皇朝,拥有先进火器的宋朝和明朝军队为什么不能降维打击金国和满清?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宋与明看似火器问题,实则是人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靖康之耻”,但是孰不知这里的操作者就是徽钦二帝。这二帝,一对草包饭桶。当敌人兵临城下,这二帝不是想如何打败敌人,而是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满清十三皇朝,拥有先进火器的宋朝和明朝军队为什么不能降维打击金国和满清

即开始从政治上已经失去了民心,当主战派打赢了,这二帝马上解散主战派,这是自毁长城,能怪得了谁。可怜的是连累了三千多位北宋公卿大臣。

当赵构建立南宋,依然是二帝衣钵继续者,不管前方战势如何就是逃,而面对主战派岳飞等,竟然成了谈判主和的筹码,实在荒唐至极。这样即使打了胜仗又有什么用,所以最后岳飞成了主和的牺牲品。

当岳飞死去,标志着南宋再无收复失地的可能。也就是说一手好牌,叫赵构打个稀烂,这样谁能抗金,谁又敢抗金?老赵家时刻防备武将做大,结果是保住了江山,失去了尊严,成为后世的笑柄。

而明朝比南宋要好一点。但是文官驾驭武将已成为主流。在战场上能不能打仗,什么时候打,战场上的人说得不算,得文官点头,这还不算。当武将打了败仗,这是武将的责任,当武将打了胜仗,这是文官的功劳。

所以说,这仗没法打。而且在明朝士兵地位低下,明初还行,但是到了后期,明朝已经没有多少兵将了。也就是说根基就没有打好,这还是轻的,加上天灾人祸,灭亡成了必然。

当崇祯即位,整个中华大地灾难就没有断过。今年旱,明年涝,后年蝗灾,再往后又是瘟疫,水患。这是天灾。

而天灾直接促成了人祸。老百姓没了活路,只有造反起义,才能有一线生机。这样各地起义蜂拥而上,使得崇祯帝根本应付不过来。加上朝堂上东林党再烧一把火,直接把大明王朝终结了。

其实,从宋、明的文官驾驭武将是违背战争规律的,因为战场上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而文官普遍不知道这个规律,甚至随便干涉武将的自主权。像明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官助攻。

不过,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从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开始到南宋的赵构,典型的是君弱将强。一说打仗,吓得要命,赶紧求和,交纳岁币。但是大明则君强将弱,你看明朝皇帝动不动就是御驾亲征,而且从来不怕死。

所以说宋与明看似火器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两者面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宋的条件比明要好得多,宋时期没有大的灾难,农民起义也很少,但是皇帝不行,一切都没有用。

相比较来说,金国与满清打仗灵活很多,也没有一些条条框框,在战场上的将领有很大的自主权,皇帝也没有担心“尾大不掉”的毛病,这样即使武器落后一点,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的对手完全被束缚了,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为什么满清贵族在太平天国之后?

早在乾隆末年,白莲教起义时,八旗军和绿营兵就不堪一击。到了太平天国时候,这些军队更是堕落腐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被太平军击垮后,慈禧太后痛感满清贵族内部,缺乏人才。

1905年1月,曾经留学美国的驻墨西哥大使梁诚像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请政府开设陆军大学堂。并针对慈禧太后的需求,同时建议设立贵胄学堂。

1905年底,陆军贵胄学堂正式开办。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由冯国璋担任副都统和贵州学堂总办。这个冯国璋就是冯巩的曾祖父,早年毕业于北洋医学堂,在袁世凯的新军中,担任军官和教练,在军事理论和实践方面颇有建树。

醇亲王载沣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也是咸丰皇帝弟弟的儿子,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是亲上加亲。那自然是慈禧太后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也被列入了陆军贵胄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筹建新军,以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模式为模板,向全国推广,共建36镇新军。当时就有人向慈禧太后建议,这些新军都是由汉人军官统率的,为安全起见,应该组建一支满清武装。

根据满清贵胄学堂的章程,我们可以看出招收的都是满清贵族高官的子弟。他们从陆军初级军事学开始学起,后期要进入军队进行实操训练。整个学制长达5年之久。

1908年,以满清贵胄学堂的学生为核心组建了一镇两协的禁卫军。编制为1.2万人,除第三标为汉人外,其他全由满族和蒙古族人组成。不管是薪水还是装备,它们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比如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在这只1.2万人的军队中,汉人只有1000左右。在僧格林沁的骑兵被消灭后,满清的贵胄子弟早已腐化不堪。他们在学堂中也没学到什么真才实学,这次军队的战斗力也一般,但是装备超好。

在辛亥革命最紧要的关头,陆军贵胄学堂毕业出来的学生成了满清政府少壮派的核心。其中的优秀人物,比如载沣、铁良、端方等人,他们坚决反对南北议和袁世凯执政。

但因为载沣这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虽然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他晋升的速度非常快,但他更愿意回归家庭。当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逼迫下,罢免载沣摄政王的职务后,他并没有感觉到有一丝不爽。载沣回到府中对自己的福晋说,终于可以回家带孩子了。

剩下的几个满清少壮派精英人物,比如铁良、良弼等人都被刺杀。近卫军协统载涛更是一个胆小鬼,早早放弃了军队的指挥权,这样近卫军的实际控制权就交到了冯国璋的手中。

禁卫军中的军官大部分都是冯国璋的学生,冯国璋告诉他们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劝他们不要与民国政府为敌。冯国璋个人保证他们的收入和军费,并把禁卫军放到了自己的名下,既不会被解散,也不会被分拆,作为一个独立的建制存在。

就这样,被慈禧太后寄予厚望的陆军贵胄学堂的毕业生和由他们组成的禁卫军,没有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保护伞,迅速成为民国军队中的一员。

实际上慈禧太后的努力是徒劳的,满清贵族内部早就腐败不堪,思想僵化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就连满清的皇帝道光咸丰同样如此,我更不要说下边的那些满清贵族了。

当清朝刚刚建立时,满清的国势正在上升期,整体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当时的八旗军如狼似虎,骁勇善战。从乾隆执政的中后期开始,八旗军就变成了一支流氓武装,走上了下坡路。

不管慈禧太后怎么去垂死挣扎,这个历史的大趋势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汉人官员和军官已经成为支持清政府统治的主流。只要这批汉人想推翻清政府,就没有一股力量可以阻挡。辛亥革命一声炮响,袁世凯就逼迫清帝退位,大清正式灭亡了。

十三皇朝系列电视剧都包括哪些?

1987年亚视开始制作了这部算大规模的剧集,根据史实和一些民间野史编写了这部剧集,亚视还是下了很多功夫,倾巢全台艺员,勇气还是蛮大的,断断续续历经几年分四个部分播出,分别为满清十三皇朝Ⅰ(包括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共68集)、满清十三皇朝Ⅱ(包括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共50 集)、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共20集)、皇城争霸(共20集)。

满清十三皇朝皇帝排名?

清太祖--天命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6 清太宗--崇德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1643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1644-1661 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1662-1722 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1723-1735 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 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1786-1820 清宁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1821-1850 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弈詝 1851-1861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1862-1874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1875-1908 清末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1909-1912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实录有没有可能是被满清修改过的?

被焚毁的《明实录》官方藏本

《明实录》曾经拥有四种明政府收藏的钞本,它们分别是皇史宬正本、内阁副本、御览小型本,以及弥补内府旧本之缺的大本。这四个版本的《明实录》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善本。因为政府高度重视,修撰人员的层次较高,校对人员也有相当规模,但很遗憾的是,这四个善本没有一版流传至今!

明末战乱,《明实录》已损失了一些卷帙,比如《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及七年六月共13卷,清廷曾下诏购求,终未能得。清廷建立后,为了修《明史》,变将明政府所藏的四种善本移入明史馆,作为修史的参考。等到《明史》修完,变又把它们移入内阁大库,等到仿照武英殿诸史作《明史考证》也完成时,便将《明实录》视为废纸和累赘,为了腾出内阁大库装其他档册,便听从满族大学士三宝的意见,于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将《明实录》的四个正规钞本,全部移出内阁大库焚毁!

笔者认为,乾隆焚毁《明实录》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没有地方收藏,而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由于《明实录》中记载了大量明政府与清先祖的历史关系,即自努尔哈赤起建州卫女真与明政府的隶属关系,为了隐藏这一历史真相,便将《明实录》付之一炬、值得注意的是,焚毁《明实录》的时间与《四库全书》纂成的时间大抵一致。众所周知,清修《四库全书》除了粉饰盛世气象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机焚毁不利于满清的书籍,据统计,为修《四库全书》而销毁的书籍共达十万部。《明实录》焚毁于《四库全书》修完之际,绝不是偶然,它是清朝文化专制思潮及禁书逆流的牺牲品,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明政府收藏的四部《明实录》被焚毁了,但明代私人传抄的《明实录》及清初明史馆官员抄的《明实录》却侥幸留存了下来,不过,这些《明实录》没有一种本子是完整的,直到民国时期梁本及台本的出现,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现存《明实录》的重要版本

现存《明实录》版本中,主要有明代私人抄本及清初明史馆钞本。

明代钞本主要是神宗万历十六年开馆重新誊录太祖至穆宗各朝《实录》、《宝训》时,翰林院誊录官员及校对官员私下抄出,而为民间竞相传抄者,所以今传世各本多为穆宗以前各朝实录。

而神宗以后的《实录》,如神宗、广宗、熹宗《实录》就留存比较少。由于私人抄录《明实录》同样面临着焚毁的命运,故存留下来的也很少。清代明史馆抄本,是修《明史》时为众多史官翻检而抄录的一些本子。尽管当时也将明政府所藏四本移入明史馆以供参考,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才另抄几份。在明府四本被焚毁后,史馆抄本又的流传于世。而现在流传的版本主要如下:

1、馆本系统

(1)馆本 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简称馆本。起自太祖,至于熹宗。来源是清代明史馆,《明史》修成后移藏内阁大库,清末发交学部图书馆,该馆后易名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政府将馆本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寄存,后归还台湾,藏于台北双溪故宫博物院。学者认为馆本就是明代内阁所藏副本,是明府四本唯一幸存的副本,但也残缺不全。由于馆本是现存最完备的本子,所以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便以此本为整理对象,将之陆续补抄完备,并据此复制成晒蓝本及影印成台本。

(2)晒蓝本 这一本是民国时期中研院史语所谓整理《明实录》而从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馆本)晒蓝复制而成。它几乎完全保持了馆本旧貌,成为馆本系统之一员,晒蓝本实际上是从馆本到台本的一个过渡体。

(3)台本 台本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时开始利用馆本的微缩胶卷放大影印而成。馆本寄存美国时,美国国会图书馆征得当时驻美大使胡适同意,将馆本拍成微缩胶卷。史语所迁台后,便由胡适出面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胶卷转增史语所。史语所于是用此微缩胶卷放大影印成今天的台本。

2、抱本系统

(1)抱本 抱经楼本《明实录》,简称抱本。该本起自太祖,止于神宗,由抱经楼藏印。抱经楼是清代学者卢址的藏书楼,地址在浙江宁波。其所藏《明实录》,民国初年归浙江吴兴了(湖州)刘氏嘉业堂所有,所以盖有嘉业堂的印。

抱本虽然是明钞本,但并非所有卷都是明钞本。这本原来是明神宗重抄时为词臣私下传抄出来的,后来归李应昇所得,李应昇下狱后,被抄没入官,等到返还时已经残缺不全了。现存抱本是明钞本与其他本子拼合而成的。

(2)苏本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传抄《明实录》,简称苏本。苏本是民国初年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嘉业堂藏抱经楼本而成,所缺部分据嘉业堂所藏其他本配补,但仍缺《熹宗实录》,后来根据他本补入。

(3)梁本 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明实录》,简称梁本。民国三十年(1941),长乐人梁鸿志借来苏本,据此影印成册,这是中国《明实录》的一部印刷本。梁本跟苏本一样,从《太祖实录》到《神宗实录都是从嘉业堂所藏抱本及嘉业堂别本传抄而来,但《熹宗实录》则非来自于嘉业堂,而另有所源,有部分学者认为源自馆本。

3 广本

广方言本《明实录》,简称广本,此本起于太祖,止于光宗,仅却熹宗一朝。有“广方言馆藏书”印。广本也是几种本子拼合而成,有明钞本也有清钞本。广本至民国初年为国民政府兵工署所藏,民国二十年七月兵工署将广本曾给中研院史语所。

综上所述,《明实录》最权威的本子是明政府所藏的皇史宬正本、内阁副本、大本(内府旧本复制本、小本(御览小型本)四种写本,可惜在清初被销毁。现存最完备的本子只有馆本系列、抱本系列及广本诸种。

作为记录明代历史真相的《明实录》虽然在明朝遭到秘闭,在清代受到焚毁,但《明实录》以其原始史料的巨大价值,而被人们传抄开来,流传戏曲,有明一代的历史事实及清初隶明的事实真况,最终没有被掩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