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雅号,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李贺

2023-03-19 20:40:04 96阅读

李贺的雅号,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并没有别名。

李贺的雅号,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李贺

诗人的雅号顺口溜?

唐代诗人雅号:诗骨一一陈子昂,诗杰一一王勃,诗狂一一贺知章,五言长城一一刘长卿,诗圣一一杜甫,诗囚一一孟郊,诗奴一一贾岛,七绝圣手一一王昌龄,诗豪一一刘禹锡,诗佛一一王维,诗魔一一白居易,小李杜,大李杜,诗鬼一一李贺,诗仙一一李白。

李贺的号?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号诗鬼。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杜甫李贺和王维的美称各是什么?

王维——诗佛,杜甫——诗圣,李白——诗仙,刘禹锡——诗豪,李贺——诗鬼,白居易——诗魔。

与当时政治文化氛围有什么关系?

唐朝诗歌达到巅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支持和提倡。其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前辈们在诗歌道路上的筚路蓝缕,不断开拓,再次是得益于政治稳定,军事实力强大,经济发达。孔子编订《诗经》,开了个好头,屈原开创了楚辞体。

南北呼应,诗歌朗朗上口,老百姓没事就唱两句,解乏,鼓气,发泄,相思,用了都说好。诸子百家名人辈出,名篇无数,大家能记住的主要就是那些寓言故事和成语,邯郸学步、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为什么短呀!不但短,而且还有故事。其他的,就作为文学常识,还给老师了。诗言志,表达心志。项羽能来,刘邦也能来。词藻先放一边,关键是气势。在这一点上,刘邦就胜了了项羽。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气势,那叫威猛!

项羽自刎乌江之前也来一首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到底是霸王名头太响,输不起,自刎吧。

诗方便抒发情感,两位豪杰都能赋诗一首,引得天下人人仿效。

到了汉朝人们知道了司马迁和《史记》,具体内容却了了。影响不小,主要是对史学家。对一般人来说,主要是羡慕另一个司马,司马相如。

一曲《凤求凰》,得到了卓文君,一篇《子虚赋》傍上了汉武帝刘彻,从此犬子成了好词儿。有了好的带头人,赋在整个汉朝受到追捧。之前虽然有个贾谊,赋也写的很好,而且开了汉赋的先河,但是主要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走的时屈原的路子,《吊屈原赋》、《鵩鸟赋》汉文帝自然不会喜欢,传播力度自然就差点。追捧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路,还成了汉朝的文学代表样式——汉赋。枚乘、杨雄、班固、张衡、左思,哪一个站出来都是鼎鼎大名。都是汉赋高手。

这些汉赋辞藻华丽,铺排夸张,但是有个毛病,劝十讽一,鼓励奢侈的十分,委婉劝谏的之战一分。尤其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候,就没了市场。这时,古风走到了前台。

《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歌辞这样的能反映百姓生活的诗篇开始为人们所传唱。由于曹家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大力提倡和践行,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创作推广,所谓上行下效,这种题材的诗篇很快流行起来。

随后进入两晋,诗仙李白都佩服的大神谢灵运为避祸,寄情山水,写下大量山水诗,开了山水诗一派。同样原因,陶渊明开了田园诗的先河。到了南北朝,《敕勒歌》、《木兰辞》则让人眼睛一亮,塞外的风光,边疆的烽火原来也可以这么美。杨坚收束了分裂的山河,杨广随后就把他交给了李渊。终于,来到了大唐。

李世民继承了杨广的科举制,虽说是让天下英雄入彀,客观上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毕竟很多人从动荡中走来,看到了光明。开进士科招揽了大批有抱负的庶族子弟,他们把目光投到了国家的各个方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风,是玄宗李隆基刮起来的。进士科最后要由皇帝面试。

本来是时务策(谈谈对时局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及解决办法等)。偏巧李隆基喜欢诗赋,还是个音乐家呢(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就是他的作品)再一次殿试时,本来考试结束了都,他一时心血来潮,再考个诗赋吧。没办法,来吧。各位进士刷刷刷刷,又都写了一首诗、一篇赋。都写完了。玄宗饶有兴趣一个一个看了,觉得杨绾写得最好。钦点为状元。而且立马官升两级。从那以后,进士科取士,诗赋就由不考变成了必考。遂令天下士子心,不重策士重诗文。

毕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管你是达官贵胄,还是寒门学子,想要通过科举,诗赋是必备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来,天下的读书人摩拳擦掌,鼓足干劲,争着为国效力(求取功名)各种有关诗的雅号也就层出不穷:诗仙、诗圣、诗魔、诗佛、诗骨、诗魂、诗虎、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为了功名而来,还可以有个清新脱俗的名号,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多少人不知疲倦的奔波在这条路上。杜甫的《朝献太清官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都有一种难言的心酸。

总之,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是积极因素,国家政策(尤其是皇帝提倡)最重要,个人有需求,三者共同作用,才出现一个诗歌的空前繁荣的盛世。

我是月淡风青。同意我的看法,就点个赞支持一下。有问题留言,互相探讨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