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中国人说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中国人说人性本善?
一、东方的性善论
1、来源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2、特征
A、“善”是一种价值或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价值体系
“性善论”中的“善”可分为三个层次,“‘善’首先指的是仁、义、礼、智诸德行和符合它们的德行。其次,‘善’指的是人的优秀性。最后,‘善’指的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第一层是基础,仁义道德是唯一的“善”,其他的“善”只能是对它的引申、补充。第二层内涵是对第一层的补充,仁义礼智之所以谓“善”,是由于它是人类的优秀性和应具德性。由于它,人才与禽兽动物区别开来。第三层是对前两层的引申拓展,道德之所以是善,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满足人们的需要。
B、强调尽心知性
“性善论”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的同时,认为人有不善的原因即外部环境和自身主观愿望的影响。为了能使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发展,“性善论”强调道德修养,存心养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德修养从良心、善端开始,向着仁义礼智诸善德和君子圣人的人格这一目标迈进。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
C、强化宗法伦理观念
儒家最早的典籍中就出现了宗法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关系被认为是统治中不可缺少的“大伦”。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把君臣父子关系依然看作是最根本的二伦,并进一步提出了“人伦”的概念。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性善论”强化了孔子的宗法理论,说明了人之所以成为人和人的价值所在。后来,视人伦为人的本性的思想被宋理学吸收,完善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思想。
二、西方的性恶论
“性恶论”是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这种性恶论思想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法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西方性恶论及其发展
A、性恶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基督教内部产生
那时,围绕对《圣经》的解释,发生了关于人性的争论。《圣经》上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受了蛇的怂恿,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犯了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罗马帝国教父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据此提出了“原罪性恶论”。他认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就造成人的本性的堕落,他们的子孙天生就有罪。他说:“我们一定不要幻想在我们自身没有恶习,因为如使徒所说的:‘肉体之所欲,反抗心灵’……我们在现世里无论如何不能够达到至善的。”他认为,人有原罪,人性是邪恶的,人不能自己救自己,只有服从教会,通过教会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把奥古斯丁奉为理论权威,他的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几世纪之久。
B、文艺复兴时期对原罪性恶论的批判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大都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说这种理论是用宗教谎言欺骗群众,企图把群众变成愚昧无知的牛马,听任教士们摆布,温顺地缴纳各种贡赋。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类天然就倾向于互助友爱。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C、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的恢复和发展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的冲击是巨大的,但由于宗教神学的影响年深日久,在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又恢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路德和加尔文较奥古斯丁的进步之处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是最高权威,但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路德和加尔文都认为,人得救的最大障碍是人的骄傲,人只有靠自己的有罪感、忏悔、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和信仰上帝的宽恕,才能得救。
路德认为,人人之所以都有原罪,是因为人的始祖亚当就是有罪的,人生下来就有情感、欲望,这些都是邪恶的,反抗上帝的。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信仰上帝,没有得到圣灵和上帝 的恩惠,他就会放纵自己心中的情感、欲望,只能不间断地作恶犯罪,从一个罪走向另一个罪。
加尔文说,原罪是由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带来的,人人有原罪,堕落和邪恶渗透于所有人的灵魂的一切部分。“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原罪之中,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因为婴儿是带着他们的罪一同来到世界上,所以,他们就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罪而不是由于别人的罪而应该受到惩罚。
D、霍布斯和弗洛伊德对性恶论的发展
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恶论是在中世纪末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在西方一直受到重视,西方近现代都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此侵犯,人对人像狼一样。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就是无条件地要求快乐和满足,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不过他反对社会对人的本能欲望过多的压抑。
2、性恶论在西方文化历史过程中的影响
A、性恶论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
受性恶论思想的影响,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性卑鄙,有权必滥,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他提出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这一原则成为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实际奉行的政治制度的一条根本准则。当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政治民主是以这样一种观念为根据的:没有一个人或有限的一群人是十分聪敏和十分良善的以至于无须别人的同意就去统治别人。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对少数统治者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统治者也有通常人有的贪心,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们,他们就会利用职权,任意占有他人的财富。他的学生胡克指出,民主政治有效行使最重要的要求是:对统治者的不信任。不然,民主制就会演变为独裁制,一种英雄崇拜的民主一定会过渡到专制的暴虐统治。“一个民主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这些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
B、性恶论影响了西方的法治
由于对权力的不信任,所以现代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原则,刑诉法规定了无罪推定、抗辩式审判等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限制司法权的滥用。行政法规定依法行政原则,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被告地位平等和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限制行政权的滥用。制定了界定每一个体权利义务的私法,划定了每一个体的权利义务范围,既不允许国家权力擅入个体权利领域,也不允许社会个体间相互践踏权利。私法是平等主体间利益竞争的战场规则,它不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善人信条。相反,它首先承认利己欲望的正当性,然后再设定每一个体欲望、利益的范围。性恶论不相信人会自觉尽义务,因而制定法律旨在确定人的权利范围,这种法律属于“ 权利型”(权利本位)。
C、性恶论促进了西方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 、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恩格斯在这里直言卑劣的贪欲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或许会让相信性善论的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性恶论是一种唯心的先验论,但与性善论相比它却在私有制社会显得更为真实,更有利于实行法治。它是片面的,但又是深刻的。 不管怎么说片面的深刻总是要比肤浅的全面略胜一筹。
三、我的看法
我觉得,恶,是个体存活的基石,善,是群体合作的关键。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善恶都是并存的。没有一丁点自私自利,作为个人保障,那么我们个体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但如果丝毫没有善,那么社会、文明就发展不起来。吃饱了才会想到还有人没吃饱,倘若一个纯粹善良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吃任何一口东西,而会全部捐出去,因为总有人饿肚子,所以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私自利存在,只是程度多少,但不可能完全没有,完全没有恶的人早就把自己的所有器官捐出去了,毕竟牺牲他一个,可以救N个人。
完全善的人不存在。但如果人类仅有恶,也发展不起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起来的基石就是善,每个人都要让渡一部分权利,进行一定程度的利他行为,整个社会文明才得以牢靠,得以维续。而且整个社会越发展,那么善的那一面就越被发扬,恶的那一面就越遏制。但两者是并存的,人性不是纯粹的善,也不是纯粹的恶。如果要说哪一部分更多的话,那应该是恶的那一部分。哪一部分更重要,同样是”恶”。必要的恶才能让一个人尽最大程度保障个人权益不被损害。
总的来说。恶,是个人最优解,善,是群体最优解。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个人为善为恶就是在两者取平衡。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
人性最大特征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农村燕姐,
感谢平台邀请答题,
现今社会,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是人情冷暖,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身上有远亲,如今社会现实中,20岁的美女可以嫁给70岁的老头为妻,20几岁的小伙子可以嫁给五六十岁的老太婆当夫,而且还在某些平台秀恩爱,明明其夫都可以当自己的孙子了,唉,,只怪金钱的诱惑力量太大,
人性最大的特征是什么?人活在世,短短几十年,应该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人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够拼,或者是你努力了,路走弯了,转个弯坐下来好好想想,是否得换条路走走,人性天生下来就不是邪恶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把自己给打败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没有勇气重新站起来?人生在世,事业上,工作上,家庭中,生活上起起落落,纯属正常,
感谢平台,谢谢大家的支持
燕姐在农村分享农村绿色健康食品,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
有人说善良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
从正面引导的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极具真理,是对人性之美的赞叹和张扬,是培养浩然正气、扶正祛邪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但若从人性的本质而言,无所谓美恶,所谓的美与恶,都是后天养成的,这就像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样,尽管有性善与性恶,都不是娘胎带来的,都是后天养成的,“昔孟母,择邻处”,孟母要的是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孔融让梨”是因为他有那样的家教;“和圣”柳下惠和盗跖是同胞兄弟,成长环境不同,从业路径不同,人生境界云壤之别。
人一出生,是无所谓善恶的,就像一张白纸,不红不黑也不花。给它涂上红色,它就是红的,给它涂上黑色,它就是黑的,给它涂上五颜六色,它就是花的。但它的本质无红无黑也五花,红、黑、花,人们的视觉而已,或者说,是人的精神感官造成的,这种感觉是评价者赋予了评价对象以自己的评判标准,是一个人审美价值的平行转移。
所以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还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任凭涂色加彩。但是当一个人观念一旦成熟,任凭你怎么洗,却已经不好洗了。那些二进宫三进宫的问题少年,就是身为娃娃阶段,被人乱涂乱抹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恶例。
环境才是大染缸,再看看贪官,一开始都不错,马列著作背的滚瓜溜熟,却不料免疫能力差,感染了官场“病毒”,还抱有侥幸心理,等病症发作时,已是病入膏肓,没救了!
美德与恶德也是这样,是人们有了某种特定的评判标准后的产物,当人类没有这个标准的时候,人们是不分、也没法区分美恶、是非的。这就是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原因。
当我们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不就随之产生了吗?当我们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时候,那善的对立面“不善”的观念不也就产生了吗?啥样的是恶的,啥样的是丑的,不就是因为有了善和美,才有了区分的标准码?
所以,世上万物无不因对立而存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善与恶就是这么出现在人们视角和观念里的。
同样的话,佛祖也说过“我所知法是树上叶,我所讲法是掌上叶”,啥意思?千人千面千说法,一部道经与佛经,我讲你讲不相同。那又为何?个人价值取向使然。
再说,道与道不同,你说是美德,他说是恶德,又怎么评说?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与谋”,聊不到一块,不跟你玩,就是因为审美标准有差异,有争执,没法定性。
恶人、坏人就一定“无道”吗?不见得,俗话说“盗亦有道”。你看盗跖就是这样回答他的手下小喽啰的。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 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 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 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 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 下也多。简单大意就是:你这个蠢货,行行有道,做啥能离开道?无道,咱能闹得这么理直气壮吗?你小子听着:动手之前,先摸肥瘦,这叫灵视灵听,这是圣;行动之时破门而入,冲在前头,这是勇;行动结束,争相断后,先人后己,这是义;见机行事,适可而止,这是智;分赃公平,奖先罚后,基本均分,这是仁。这就是圣人的“五德”教导,都是从业者的优秀品质。若是那品性恶劣,道德败坏,无道小人,也只配做个小偷小摸,咋能与我等大盗相提并论哉!”
所以,你看这江洋大盗也是自己的道道,这个道道在他们就叫“美德”。我们不能说盗跖真的有美德吧?那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同样是圣人说的那“五德”,为何就变了味呢?那是我们以为的,在盗跖看来,还是我们变了味了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性是向善的,恶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只是迫于环境,他善不成,只能恶下去。
如此看来,“善良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这句话,更多的是人们出于对事物的美好愿景,寄托了人们一心向善的美好祈愿,也反映着人们对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真诚祝福和美好向往。
你认为人性是善是恶?
这个问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毕竟是先贤圣哲提出来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又不一定绝对,或许比较适应于他们的时代。对在当今这样的时代,我们再谈论人性的时候,我们应该谈论些什么?显然不再是孟子的“人性本善”,也不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那么,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却又莫衷一是。
有人一针见血地给出了人性的定义,那就是:人性利己,扪心自问,便可知之。
所谓人性利已,一点都没有贬义。我们屏蔽人类中那些智者和哲人们,把人性上升到的哲学高度,以及各种深奥的解释,只回归到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就是利已。
老祖宗也有言在先“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人性利己,实乃天性,就生命进化论而言,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要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在这一法则面前,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选择了利已,因为只有选择利己为自己的本性,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延续下去,否则必定会走向灭亡。
就如婴儿吮奶,他只要自己吃饱,而不会管长奶的母体是否有不适,乳头是否皲裂,这一点,但凡做过母亲奶过孩子的女人,在初为人母时都曾有深刻体会。或许,这便是人性利已的开始。
所谓扪心自问,就是要我们抛开那些哲学的思想虚高、虚伪的道德说教,以及华而不实的自我标榜和夸夸其谈的仁义正气,去叩问自己的本心。
扪心自问一下,你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你做出各种行为的动机有没有为了利己?如果你不虚伪,只尊重自我内心真正的想法,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也就是说,扪心自问,谁没有利己之心?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赤裸裸地竟争社会里,除了傻子,就没有人不去不为自己的利益去盘算,总之,我们不能否认,利己是人及一切生命体的天性,无法违背,也无法改变。
人有利己之心本无可厚非,但是,摆脱不了利己的本性,也不能以利己为理由去做坏事,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人正当的利益。
也就是说,利己可能导致人行善,也可能导致人为恶。@悟空问答 @微头条 @今日头条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
(原创)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宋朝王应麟作者《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对我们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我们人出生后,本性都是善良的,淳朴的,没有恶意。虽然人出生后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受家庭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人的本性也会由此而改变。这需要人后天接触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人生教育,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才能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良好人才。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呵护。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使孩子的心灵得到熏陶。
人出生后,本性都是善良的,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书写最美的文字,可画最美的图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由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
相反、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任意发展,甚至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那么只能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上了不良的种子。
学校教育方面,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学校教育从孩子抓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知识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人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而改变,受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驱使,有的人动起了歪主意,通过歪门邪道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达到致富目的。有的诈骗,有的偷税漏税,有的制假售假,做出了损人利己的事情。产生这些问题,是教育的缺失,违背了传统道德的理念,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总结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直接的,有效果的,孩子的好坏和家长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任重道远。
对孩子的成长,像培育小树苗一样,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养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谢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