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哪里自杀,项羽为什么要自杀
项羽在哪里自杀,项羽为什么要自杀?
战国末年,秦始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其他诸侯国,从而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大秦王朝。此后,为了能让秦朝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劳民伤财,进行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举措。然而,在秦始皇刚驾崩没多久,陈胜吴广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由于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烽火很快席卷各地,项羽跟着叔叔项梁也举兵反秦,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也没闲着,带人拿下了沛县。
秦朝灭亡后,天下并没有稳定,项羽和刘邦成了对手,一山难容二虎,两人只能有一个成为天下自主,从而就爆发了持续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展开了激战,这也是决定双方命运的一场战斗,胜出者可得天下,失败者将一无所有。刘邦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并拥有韩信、英布及彭越等名将的辅佐,而项羽只有十万楚军。最终,项羽寡不敌众,不能再续巨鹿之战的辉煌,在乌江边挥剑自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其实,纵然当时项羽失败了,但他带兵逃到了乌江边上,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选择渡江而过,这样就有机会活着。然而,项羽却没有这样做,亲手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为何项羽非要自杀呢?真的是想常人所说的那样,他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才做出如此的抉择吗?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自从项羽随叔父起兵反抗暴秦,南征北战驰聘沙场,几乎是战无不胜,尤其是在巨鹿之战中,他带着几万人就打败了40万秦兵,此等战绩至今令人膜拜。而刘邦则相对较弱,项羽几乎没把他放在眼中,认为他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垓下之战,项羽冲破汉军重重包围,率二十八騎来到乌江岸边。据《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此时乌江亭长划着一艘小船来了,对项羽说:“江东之地虽然小,但怎么说也有数十万人,足够称王了,您现在马上渡河吧,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没船渡不了河。”项羽笑着说:“天要灭我,我渡了又有何用!当年八千江东子弟和我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人回去,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称王,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他们?”有对着亭长说:“我知道您是长者,这匹乌骓马已经陪伴我五年了,一日行千里,不忍心杀之,就送给您吧。”后面追兵到了,项羽下马就冲了过去。
《史记·项羽本纪》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突然项羽看到老朋友了,汉军的一个骑兵司马。这个人叫吕马童,项羽对他说:“你不是我老朋友吗?”项羽接着又说:“我听说刘邦用千金和万户侯爵位来买我的头,今天我就送给老朋友吧。”说完便自刎了。汉军看见一窝蜂上去就抢,把项羽的尸体撕成五半了。这就是项羽宝马赠亭长,头颅谢故人!那么项羽他想不想过乌江呢?我觉得应该这种求生欲望还是有的,比如东城之战以及后来项羽到乌江时也想过渡河。但是乌江亭长说的一番话,让他感到耻辱。而且项羽还有一种非科学的天命论,认为自己是败给了天,而非败给了刘邦。“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种天命论也是项羽自刎原因之一。所以,在兵败垓下之时,项羽内心是接受不了的,宁愿死也不愿相信被打败的事实,这是楚霸王固有的性格。所以后来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
另外,爱妾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含泪自杀了,这对项羽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对虞姬的感情很深,当他看到滚滚流淌的乌江水时,想起了与虞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不愿独活在这个世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失败了可以卷土重来,但心爱的虞姬已经不再,即使得到天下又能如何。
最后,项羽清醒的意识到,即使自己成功渡过乌江,返回到家乡,以江东现有的人口和地盘,绝不是刘邦的对手。按照刘邦的性格,肯定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必将立马对江东发起进攻,对于江东父老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是项羽不愿看到的结局。所以,他选择了骄傲的死去,而不是苟且偷生。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疏远范增,虽自立为王却失尽天下人心。项羽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史学大师王立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我想这就是项羽的悲哀!项羽虽然自刎乌江,但在后人心中虽败犹荣,成为世人心中永远的战神。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也发出了惋惜的感叹:“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怎么评价刘邦和项羽?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用,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没有听从范增的话,放掉刘邦,以致放虎归山,导致最后得失败。本人不这么认为,他真正的失误不是没杀刘邦,而是失误在自己不能客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最后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识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不过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适合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就是狡黠、油滑,爱吹牛,就像个混混。刘邦的出生非常普通,就连他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在这点上,当然比不了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注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中,刘邦更显得黯淡无光,这使两个人在各自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一套,狡黠、油滑自然不是一个领导者该有的气质,刘邦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从信陵君那学到了什么?本人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笼络手段高明,善于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自己所用。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没有什么才能,但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张良都忠诚效命。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混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自己效力,这岂是一般的手段所能达到的?
二:宽容、仁慈、有大量,与项羽相比,刘邦做事有分寸。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 不斗力、坚忍刻己。
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做成大事,刘邦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
总结起来,项羽和刘邦都怀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的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分,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运气得来的。
项羽中十面埋伏阵?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末名将,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代表人物,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在钜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等,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年轻时志向远大,相传双眼各有两个相叠瞳孔,与舜一样是是重瞳,据说是圣人异相。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学了没多久就不想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愿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只学了个大概,不肯深入学习。项羽才气过人,力大无穷,吴中子弟,都非常怕他。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钱塘江渡船时,项羽见秦始皇车马仪仗威风凛凛,脱口说了一句:“秦始皇是可以取而代之的”。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会招来灾祸的”。 项梁内心认为项羽志气很大,从此对他青眼有加、另眼相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陈胜被杀,项梁召集部下议事,居巢人范增前来告诉项梁,如果不立楚国后人而自立,一定不会长久。于是项梁听取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9月,项羽与叔父项梁杀会稽守殷通,举吴中兵反秦,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立为会稽太守,项羽为裨将,管理所占领下属各县。秦将章邯围攻齐国相国田荣,项梁率军救援。在东阿(今山东省聊城属县)城下,击败了章邯。章邯往西逃跑,项梁则乘胜追击,在雍丘交战中斩杀秦将李由。后因轻敌,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战死。
章邯杀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足为患,便引军北渡黄河,大破赵国。赵王歇急忙向楚怀王求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作谋士为末将,率兵五万救赵。宋义率军行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肯进军。项羽说:“秦军围赵于钜鹿,危在旦夕,我等应快速渡河,与赵兵内外夹攻,必可大败秦军”。宋义不肯发兵,在军中饮酒作乐。说什么:“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吧!上阵跟敌人交战,我或许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我差远了”。当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见状,非常生气,拔剑将宋义杀了。项羽提着宋义的头对大家说:“宋义准备与齐联合谋反,楚怀王暗令我将其处死了”。诸将因为畏惧项羽,不敢抗拒,推举项羽暂为上将军。楚怀王得知后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并将黥布(英布)、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划归项羽指挥。
项羽命令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队输送粮食的甬道。虽收效不大,但减轻了项羽渡过河的压力。项羽就势率领着全部人马渡过黄河,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了三天干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钜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其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九战九捷,终于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军将士有举火自焚的,有作战被杀的,也有战败逃走的,围困钜鹿的秦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项羽在此战中破釜沉舟,确立了他在各路义军中领导地位。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性一战,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为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钜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无斗志,章邯见大势已去,率秦军20万投降了项羽。项羽却在西进新安城(今河南渑池),暗使英布将这20万降军坑杀了。刘邦见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趁机占领咸阳。项羽大为不满,派黥布攻下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灵宝)。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宴请刘邦。当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不足10万。刘邦自知不敌项羽,采纳张良之计,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楚军谋士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刘邦乘机逃脱了。后人说鸿门宴项羽养虎为患!项羽依靠强大实力,引兵咸阳,“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有人劝他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只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 ?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秦王子婴元年(前206),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地9郡,以彭城为都。封刘邦等为王,因分封不公,引起大家不满,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趁隙东进,平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4年多的楚汉相争。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见不是项羽对手,明的暗的倒向了刘邦,迫使项羽在政治上日益孤立。项羽虽说作战骁勇,但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争霸发生了著名的“彭城之战”。 刘邦遭到了起兵以来的最大的败绩,楚军在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下,仅用半天时间,就以3万之师歼灭了刘邦主力56万之众。置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境地,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刘邦彭城大败后,退守荥阳。刘邦提出割荥阳以东归楚,双方讲和的建议,被项羽拒绝。不久,项羽率楚军急攻荥阳,汉军粮绝,形势危急。刘邦出西门逃回关中,留周苛等坚守荥阳,成皋被楚军攻占。这时,彭越军渡过睢水,威胁楚都彭城,迫使项羽东击彭越。此后,项羽四处树敌,楚军由强转弱。
公元前202年十月,灌婴引兵进占彭城,攻下楚地许多地区。淮南王英布占领九江后,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今河南准阳西北)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与爱妻虞姬永诀,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公元前202年腊月,韩信、彭越、英布、刘邦后在垓下将项羽重重包围。楚军粮草全无,夜间汉军高唱楚歌,楚军以为汉军占领了楚地,士气重创。项羽不愧为西楚霸王,眼见大势已去,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破重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才得知项羽突围、引兵东向,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受田父欺骗迷路,被汉军追及,项羽奋战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仅剩下二十八骑。项羽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浦)边,项羽完全可以逃回楚地,但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受十余处创伤,最后自刎而死,时年31岁。
汉王刘邦以鲁公规格礼葬项羽于谷城(今山东泰安东平旧县三村)。项羽政治上的失败,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但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李清照有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对项羽的肯定!
鸿门宴中怎么评价项羽和刘邦?
项羽和刘邦同为王,但是他们却孑然不同。鸿门宴这篇文章就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之久楚汉之争的开端。鸿门的一宴,虽是开端但是却似乎预示着这场斗争的终结。
项羽无论是在鸿门宴的前夕还是在宴会过程中表露出来很多的悲剧心情,而刘邦不同,他擅长利用别人的弱点,他在宴会上利用了项羽的这一点性格的弱点使将要发生的危险化险为夷。
尤其是刘邦的一席话,十足表现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刘邦从小就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的话使项羽动了不忍之心。项羽可以说是个善良或者容易被假象所迷惑的人吧,至少他听说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专等将军这些陈词后杀刘邦的心动摇了。而刘邦在套出曹无伤泄露秘密后,回倒了军营后立即杀了曹无伤。这和之前的形象判若两人,所以刘邦是狡猾的。
有些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是后来苏轼却评价说他表现的是“君子之度”。他的做法,不同的人看来就有不同的评价。
无论项羽是否是君子或者懦弱,最后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尽了!刘邦利用他的狡猾也好计谋多也好,最终他胜利了。这些已经是史实了。
所以,在这鸿门宴中他们早已表现出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也许是这性格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吧!所以说性格决定了命运!
为什么她自杀的时候没有阻止?
身不由己
项羽被逼到垓下,本身就已经自身难保了
如何能保护虞姬?虞姬和项羽两人都非常专情对方,虞姬深知项羽已经没有退路,便决意和项羽共赴生死,项羽也深知虞姬如果不死,下场会很惨,多半是遭到凌辱,所以项羽在虞姬自杀时并没有选择阻止虞姬。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