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疫情的影响是否会引起通货紧缩
通缩,疫情的影响是否会引起通货紧缩?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现在看已经不容置疑了。国际大环境的恶劣程度,使我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
反观几次世界经济动荡,我国都用我们的智慧应对了,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降到了最小。这次也不会有,能影响我国民生的情况发生。但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会不同。财富越多影响会越大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投资到,有一定保值能力的产品上。还可以多关注一下目前两会的有关报道。
个人如何投资债券?
证券市场没有最好的投资,只有最适合投资者的投资。
通缩情况下,由于利率逐渐降低,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收益最高。但是风险更大。固定利息的短期债券风险小,但是收益更低。浮动利息的债券对通缩敏感度不高,如果出现大幅减息浮息债券将不如固定利息债券的收益高。企业债就是发债主体为企业的债权。信用债就是没有抵押品,只是以发债主体信用为基础,以发债主体股权为清偿抵押的债券。怎样正确认识通胀与通缩?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7月份CPI同比增长2.8%,比6月份有所上行,CPI的上行是否说明目前面临通胀的压力?虽然说7月CPI同比上行,看起来似乎通胀有抬头迹象,但透过通胀表征看内里,实际上更应该担忧通缩的风险,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
一、什么是通胀与通缩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通胀与通缩,通胀即通货膨胀,当市场上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通缩即通货紧缩,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
通胀与通缩,是相对应的概念。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如果通胀加剧,就会出现恶性通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胀会打乱进出口秩序和金融秩序,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家竞争力大幅下滑。而通缩会造成产品价格大跌,企业批量破产,通缩会使债务人负担加重,造成银行破产,带来经济衰退。
所以很多人都在探讨通胀,害怕通胀,说得最多的都是如何通抗通胀,实际上通缩与通胀一样会产生极大的危险,无论通胀还是通缩都需要做好预期管理。
为了比较直观和简单的来看待通胀问题,我们引入了CPI数据,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指数越高,说明物价上行越快,有通胀风险,指数越低,则说明价格下行越快,有通缩风险。
二、CPI上行是否意味通胀风险提升?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7月份CPI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0.4%,无论同比和环比都有上升,并且创了12个月的新高。
如果仅从CPI数据来看,确实确在通胀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另一个数据PPI指数,PPI指数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指数处于CPI的前端,那么PPI价格的变动会传导给CPI,但是从数据可以看到,PPI指数一直在下行,在6月同比增幅为0%,7月份已降为负值。
CPI指数与PPI指数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原因有三个:
第一,供给收缩造成,年初以来,因种种外在因素,猪肉和水果出现了供应端的大幅收缩,使得这两类产品价格涨幅较明显,推升了食品的价格。
第二,非食品价格回落,虽然食品价格整体上涨明显,但非食品价格走势是回落的,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实际下降0.3个百分点。
第二,需求滞后,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生产端与需求端存在时间差,需求滞后,导致PPI端处于观望和等待,弱需求支撑致其下行。
因而,CPI的上行主要由猪肉和水果带来的食品价格上涨推动,CPI呈现回落之势,并且PPI指数出现了201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价格的上涨不肯有普遍性。从过去几轮通胀周期来看,PPI走势都会领先于CPI,但目前PPI与CPI呈现背离,说明社会总需求下降,通胀风险只是表征,驱动逻辑更应注意防通缩。
三、未来影响通胀的几个因素从当前的数据来看,其实现在没有通胀的风险,反而更应该注意通缩的风险。那么看未来,通胀的影响因素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货币投放量,根据央行的报告,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降低0.4个百分点。M2增速放缓,显示了目前货币的超发情况得到了改善,较2015年之间的增速大幅下降,从货币供应角度来看,不存在明显推升通胀的风险。
第二,核心物价变化,CPI衡量的是一篮子商品价格变化,而其中30%的比重是食品价格,在食品中猪肉又占了三分之一,所以猪肉价格变化对CPI影响很大,根据最新的报道,8月15日国生猪均价达22元/公斤,超2016年的高点,主要还是因为生猪供给不足,截至7月猪肉产量同比下降达25%。短期来看,供求难以平衡,下半年猪肉还会上涨,大概率还会推升CPI。
(图:瘦肉型白条猪价格走势)
另一个是水果,水果主要是供求关系带来的涨价。但在由于时令水果大量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充足,水果价格整体出现了回落,而且回落幅度还比较大。据对36个大中城市监测数据显示,7月下旬苹果、橙子、梨、西瓜和香蕉5种水果平均零售价格与7月上旬相比下跌5.2%。其中,西瓜、梨的价格降幅较大,分别下降16.0%、15.1%。水果价格接下来有回落预期,这意味着CPI指数的最大推动力其实就是猪肉,预计全年CPI会在2.5%左右的水平。
第三,输入性通胀,输入性通胀主要是资源端价格的上升,层层传导,最终会引起消费端价格的大幅上升,主要集中在矿产价格和原油价格,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均有放缓预期。根据IMF7月更新的报告,今年全球增长依旧疲软,明年增速有所回升,IMF继续调低预测值,其中对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分别调低了0.1个百分点。
这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走势都比较低迷,输入性通胀产生的概率较小。
第四,汇率变化,最近汇率变化比较大,人民币美元汇率呈现快速贬值的走势,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货币贬值,那么就没有以前值钱,不就是通胀膨胀吗?实际上不是这样。汇率贬值,是对外贬值,并不直接影响国内消费物价,不能据此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对外升值,对吸引热钱流入,推升资产价格,有通胀风险。而如果汇率贬值,则会引起资金外流,对支撑经济的总资金形成影响。
自去年以来,国内开放金融市场,引导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完全可以有效对冲货币贬值带来的资本外流,同时汇率的贬值对有利于出口型企业应对贸易困难。不过,汇率贬值虽然不直接产生通胀,但会间接影响通胀水平,因汇率变化,外币升值,进口商品(包括原材料)成本上升,会进行传导。
分析汇率对通胀的影响,不光看汇率变化,还需要看美元指数变化导致的美元计价商品价格变化。因为美元升值导致的美元计价商品价格下降,会抵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影响,并且从汇率变化通胀账的影响主要在PPI增速上(因为我国的进口主要在原材料而非最终消费品),因此汇率短期的变化对通胀的影响比较小,长期来说汇率肯定会保持一个平稳的水平。
从以上四个因素来看,未来由于食品价格的因素,在下半年供给因素可能还会推高CPI,但总需求并不强劲,PPI指数低然会保持低迷,两者之间的背离进一步加剧,剔除核心CPI影响因素后,不存在整体通胀风险。
四、货币政需仍需偏向宽松今年全球各国央行相继下调利率,美联储亦在7月底进行了十年来首次降息。这使得国内的利率政策有了一定的宽松预期,但目前整体来说,国内存款利率并不高,如果下调利存款率,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向。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今年2季度GDP增速放缓至6.2%,叠加PPI指标下行,未来货币政策仍会偏向宽松,但更多会从存款存备金率及贷款端进行调节。
根据央行发布7月金融数据,中国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600亿元,预期12423亿元,前值1660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也显示了目前实体经济的需求并不充足。未来货币政策仍需要宽松支持。
从最近的政策走向来看,对房地产贷款端进行严监管,对未来社融资金会有影响,需要引转投向精准的需求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可能会通过定向降准的方式释放流动性,既需要对实体经济流动性支撑,也需要对资本市场(主要是股市)进行流动性支撑,通过更加高效的和有针对性的调节,稳定宏观经济的增长。
总结:虽然7月份CPI上行,但结合各项指标来看,生产扩张、需求收缩、库存收缩、价格上升的组合存在一定矛盾,需要做好通胀和通胀预期的管理。在总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更需要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现在核心问题并不是防通胀,而是注意防通缩。
通缩过后什么产业恢复最快?
通缩过后恢复最快的应该还是农业相关的农、林、牧、副、渔业。按照我国去年四月份经济统计结果看,当时恢复最快的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危机分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
答案:或许可以这么说。原因:
第一,经济危机一般的表现是:商品出现大量积压、生产锐减、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生产力降低,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或倒退状态。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或许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早期的经济危机,主要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因为那个时候许多的国家采取的经济干预的措施,可能比较少。
现代的经济危机,有的可能会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另外有的可能一开始会出现经济危机并且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后期由于许多国家干预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也可能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