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法,万历十五年宰相
一条鞭法,万历十五年宰相?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男,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为内阁首辅。此时由于新任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张居正得到其母李太后的信赖,开始独掌一切军政大事。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但他的财政措施带有强烈的敛财性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不过在严苛的考成法下,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使用残酷的手段逼迫老百姓交税,造成死人无数、民怨不断的局面。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查出其藏有大量金银珠宝,说明张居正言行不一,贪污严重。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政府为了借助张居正的敛财办法,为其恢复名誉。
一条鞭法的积极意义?
一条鞭法积极意义是:
1、一条鞭法后,役银编审单位由里甲扩大为州县,对里别之间民户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有一定调节作用,使由赋役问题产生的阶级矛盾暂时得到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官府直接把赋役清单发给各户,各户直接把赋役交给官府,去除了里长和粮长的重役及痛苦和拘私舞弊、耗损公粮的弊端。
由于以银纳税比以实物纳税运输轻便,使得赋役的缴纳、运输等也非常方便,节约了税收征纳成本,既提高了课税的行政效率,又提高了课税的经济效率。
4、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一条鞭法能否解释一下?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九节鞭套路动作名称?
九节鞭的动作分类
九节鞭的招式动作繁多,各地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九节鞭的招式动作多以形容词命名,而且各地的命称差别也比较大。不论动作招式如何发展演变,它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按照动作特点,可以把九节鞭招式动作分成若干类型。
1、抡劈横扫:鞭谚说“纵打一条线;横打一大片;纵抡横打;威力无边”。抡劈鞭就是纵向立圆运动,鞭直力猛速度快,横扫鞭就是平圆运动。这是九节鞭的主要攻击性动作。象左右劈鞭,左右提撩鞭、过顶云抡鞭、左右拦腰鞭等。而且九节鞭的其它动作招式都是在这两类动作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2、拨挂鞭:以手、臂、腿为支点改变鞭的运行方向和轨迹。如拐肘鞭、骗马鞭等。
3、缠绕鞭:以脖颈、肩、臂、腰、背等部位为接触面改变鞭的运行方向和轨迹。缠绕动作要难于拨挂,缠绕与拨挂都属九节鞭的主要动作,而且又具有观赏性。
4、抖鞭:抖鞭也称扎鞭,是以手腕的抖动,使鞭身直线运行,鞭头象枪一样扎出。因为抖鞭不走圆孤而直线运行,行程短速度快,出其不意很具攻击性。此招式看着简单,练好则难。
5、舞花鞭:单手或双手握鞭体,象舞棍好一样将鞭体舞起,要求鞭体要挺直。
6、抛接鞭:将鞭向空中抛出,待鞭在空中旋转几周后下落时,拉住鞭把或鞭头。关键在于接鞭瞬间把鞭抡起来,不让鞭头触地。抛接鞭可分低抛、中抛、高抛,也可连续抛接鞭。
7、地趟鞭:身体接触地面,鞭在身下绕行。如仰身滚动下扫鞭、前滚翻下扫鞭,乌龙搅柱下扫鞭等等,这需要有地趟拳的功夫。这类动作属高难动作之一。
8、腾空鞭:身体跳跃腾空。如旋子下扫鞭,旋风脚劈鞭、腾空反身扎鞭。
除此之外,还有拉鞭、脚蹬鞭、甩鞭等等。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毛主席在井冈山还和敌军玩过“空城计”?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来自现代军事指挥理论,而是来自《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1927年7月29日,已经步入中年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深夜,毛泽东借住在三湾村“协盛和”杂货店。在他要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货架柜顶上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书籍,一生都喜爱看书的毛泽东心中一喜,准备取下来看看,一看,好家伙,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这可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籍之一,于是毛泽东就向店主借了这套书籍,在空余闲暇时间,有事没事翻出来读一读。根据当时长期呆在毛泽东身边的同志回忆:“1929年前后,那时候属于井冈山最为艰苦的时期,读书也许是他(指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时间空闲就拿出来看看。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特意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还曾经派人到农村各地寻找《三国演义》这本书。10年后毛泽东到了延安,讲起农民当时的回答,仍然感觉有趣。当时一位农民老乡的回答是:“没有了,没有了,昨天平均了。”就当时偏僻且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讲,不会有太多的书籍可供毛泽东在战争中选择和阅读。能够在农村搜得几本《三国演义》已经很让当时的毛泽东格外高兴的了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胜负得失,都在军事上有借鉴意义。当时有人甚至因为毛泽东喜欢读《三国演义》用《三国演义》的原因,嘲讽毛泽东只有农民式的狡黠,丝毫没有工人的立场,指责其军事才能低下,把古代小说而不是近代军事教材当成了近代战争战术的教科书,从而脱离了初衷,脱离了工人,走向传统的农民起义,认为毛泽东上井冈山是错误的战术路线。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的战争艺术,为什么不能用于革命战争呢?比如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都让人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面,扼守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易守难攻。
留守井冈山的是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残部,加起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在警卫队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凭借险要据守要塞,连续打退敌军多达四个团的多次猛烈攻击。
当天下午,正当敌军准备重新组织进攻的时候,将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敌军。
致使敌军指挥官误判红军第四军主力已经回援,当天连夜撤退。
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军第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有力条件。
这也是毛泽东和朱德最为惊险的一次战役,也是他们活用“空城计”的一个战例。
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的庆祝晚会上,有人根据这一战绩的情节,编演一出耳熟能详的京剧《毛泽东空山计》。这其中有一段唱词为:“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红米,红米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这大概是最早直接歌颂毛泽东的文艺作品了,也表达了将士们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赞赏。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说道:“我本来就没有读过多少现代理论的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古典书籍上都或多或少的讲过打仗,但是一旦真打起仗来,自己却脑子一片空白,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然后找出敌人弱点,一举击溃。”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和在不同时期对《三国》里面的知识的使用,很能反映毛泽东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思想策略的能力。
毛泽东不但从战争的视角来看《三国》,也从《三国演义》中看其他领域的学问和组织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对一位身边的同志说过,看《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和外交。看看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上的士绅打交道,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意思就是外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同地方的工作人员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毛泽东还讲过,曹操下江东,东吴谁当统帅成了问题,结果找了个“青年工作人员”周瑜,29岁就当上了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大都督,大家不服,后来加以说服,还是由周瑜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借这件事说明选拔人才,不能唯资历论,要在必要时以能力论人才。1936年9月8日,在写给当时担任陕西省最高行政长官的邵力子的信中,毛泽东还特意用《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吴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内容这来说明两党派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景。1957年,毛泽东在上海某会议的讲话中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说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重要性。同一年,也在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某代表会议上发言说:“我们的组织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能有生命力,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没有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的帮助,刘备也只是一个小摊贩子,所以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