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的来历,秦汉及以前人名都是一个字

2023-03-17 08:48:04 94阅读

一个字的来历,秦汉及以前人名都是一个字?

简单来说,单字名是在西汉才开始进入全盛的,秦朝并不强求。

不同的时代,对人名有着不同的偏向和喜好,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建军遍地走,现在则是紫萱、子轩等随处可见,二者背后都有其客观因素,同样道理,人名的长度其实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现实。

一个字的来历,秦汉及以前人名都是一个字

在现代以前,名与字并不合一,人们除了名以外,还有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鉴于题主的要求,我们只看名。

按照二十五史中人名的统计数据,先秦时期,单字名处于优势,单字名率达60%。在西汉时期,单字名进一步飙升,到东汉、三国和两晋时期,单字名率在95%以上,几乎这一时期的人物都是单字名。

直到南北朝时期,双字名突然多了起来,与单字名平分秋色。双方拉锯千余年,直到清朝时期,单字名率进一步下降至25%,双字名占据优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礼制松紧与阶级的替换。

人名作为一种工具,却被纳入了避讳的范畴,在严格的避讳礼制下,双字名避讳难度更高,对生活的影响也更大,儒家一方面提倡“二名不偏讳”,也就是只要不是两个字连用就不必避讳;另一方面又提倡“二名非礼也”,在孔子编纂的《春秋》中,就把魏曼多写成魏多、仲孙何忌写成仲孙忌。

这两种提倡在先秦时期和秦朝并没有什么作用,双字名虽居于劣势,但并非绝对劣势,以最高的的周天子和诸侯为例,周武王名发、周平王名宜臼、齐桓公名小白、晋桓公名重耳、楚庄王名旅、秦穆公名任好、秦庄襄王名异人(后改子楚)、秦始皇名政。

所以,秦始皇给长子取名扶苏,幼子取名胡亥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据史书记载,他还有一个儿子叫高、一个儿子叫将闾,这说明秦始皇在给儿子取名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偏向性。

单字名全面崛起,还是在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以后,到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已经遍及朝堂,皇帝纯用儒术,大臣上书也必言经义,扯了一堆古代贤人怎样怎样,然后才提意见,末了还要说我这意见就是照着古代贤人学的啊。

到最后,外戚里出了个学术大师,精通经义、崇尚复古,他就是王莽。

儒家的两条提倡,汉朝皇帝抓住了第一条,自武帝以后,汉朝的双字名皇帝上任后都会改名,汉昭帝刘弗陵改名刘弗、汉宣帝刘病已改名刘洵、汉平帝刘箕子改名刘衎。王莽就只能抓第二条,要求大家改单字名,为此还出台了相关法规。

王莽后来搞改革,改了很多制度和地名,但新朝一亡,基本都被推翻了,唯独双字名改单字名这条留了下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汉还是双字名与单字名并列,如周亚夫、霍去病、萧望之、韦玄成、张释之等,都是双字名,到了东汉,双字名的人就几乎绝迹了。到最为人熟知的三国时期,遍地都是单字名,双字名可谓凤毛麟角。

汉朝灭亡后,除了西晋短暂统一以外,中原长期处于战乱,礼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加上政权更迭迅速,一个人一生中光避讳改名就得改上好几次,讳礼难行。

此外,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胡汉取名的传统进行了融合,在命名方面,他们往往保留本民族的名字(多字)而不用单字名,或者采取折中办法,采用汉姓,又结合多字和单字,取双字名,所以这一时期北方双字名增多。

而在南方,宗教的盛行使得人们热衷于在名字中加个字眼表示信仰,比如王羲之的“之”字,他的儿子全有,王献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

这种风气流行起来后,双字名渐渐多了起来,而且逐渐往非宗教方向发展,比如南朝陈的建立者叫陈霸先,南朝末代君主则叫陈叔宝,都是没有宗教色彩的双字名。

到了隋唐时期,修谱风气兴起,这使得单字名的最大弊端——重名率太高充分体现,比如张氏修族谱,翻开一看,大半页都是张伟,谁知道哪个是哪个啊,双字名由此稳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意字的由来?

答:会意字。 小篆:意,从心从音,音示言语,以己之心,察人之言语,便足以推知人之心志何若,故意之本义作「志」解,见<说文>,乃心所着想者之称。

意(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根据现有材料,此字最早形体见于战国简牍文字,文献材料最早见于《诗经》。意的本义一般认为指意向、心里的想法,又指愿望、意愿。意也表示猜想、预料,用作动词。

百笔顺 : 点、 横、 点、 撇、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点、 斜钩、 点、 点、

基本释义

1.意思:来~。

2.愿望:满~。

3.料想:出其不~。

4.事详细释义

意 [yì]

〈名〉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中有真意。——晋· 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无意则已。——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

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奔驰,难以驾驭)

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着;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胸怀;内心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情意;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意气;气势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意图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动〉

思念;放在心上 。

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意料;猜测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 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怀疑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如何用50字描述汉字的来历?

1、汉字的节奏感与优雅的文体永远是美丽的。

——柳田邦男《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

2、汉字!做为华夏大地五千年来最伟大的结晶,造就了如今强盛的中国!四四方方是你的本貌,正气凛然刚正不阿是你的原性,外润内圆标志着你的美感,博大精深注定让你包罗万象。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3、汉字中的艺术可大着呢,有时,汉字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耀着你的灵感;有时,汉字像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依偎在你身旁;有时,汉字又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书中跳舞。

——郦波《中国诗词大会》

4、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庄子·在宥》

白话译文:天地不言语,它只是独自美丽着,而一个人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这关乎于他的内心。

5、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

君字的由来是什么?

【唐韵】举云切【集韵】【韵会】拘云切,$音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归心也。【易·师卦】大君有命。【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又凡有地者,皆曰君。【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晋语】三世仕家君之。 又夫人亦称君。【诗·鄘风】我以为君。【传】君国小君。【笺】夫人对君称小君。【论语】邦君之妻,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又子称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又子孙称先世皆曰君。【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又兄称弟曰君。【杜牧·为弟墓志】君讳顗。 又妾称夫曰君。【礼·内则】君已食彻焉。【注】此谓士大夫之妾也。【仪礼·丧服】妾谓君。【注】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疏】以妻得体之,得名为夫,妾虽接见於夫,不得体敌,故加尊之,而名夫为君。 又妇称夫亦曰君。【古乐府】十七为君妇。 又夫称妇曰细君。【前汉·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又上称下亦曰君。【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又封号曰君。【史记·商君传】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又妇人封号亦曰君。【史记·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 又彼此通称亦曰君。【史记·司马穰苴传】百姓之命,皆悬於君。君谓庄贾也。又【张仪传】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又隐士就聘者曰徵君。【后汉·逸民韩康传】亭长以韩徵君当至。 又持节出使者曰使君。【后汉·%恂传】非敢胁使君。 又【諡法】庆赏焱痪又闪t曰君。 又君子,成德之称。【易·乾卦】君子,终曰乾乾。【论语】不亦君子乎。【注】君子,成德之名。 又姓。【正字通】明有君助。 又叶姑员切,音涓。【刘向·烈女传】引过推让,宣王悟焉。夙夜崇道,为中兴君。

间字的由来以及故事?

间、閒 jiān“间”是会意字。金文从月,从門。小篆将“月”移进門内,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閒”和“間”。汉字简化后写作“间”。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閒,本义见间 jiàn )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礼记·乐记》

而独閒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閒。——《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閒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閒)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