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怎么死的,马景涛和张丰毅分别在孝庄秘史大清风云饰演过多尔衮
多尔衮是怎么死的,马景涛和张丰毅分别在孝庄秘史大清风云饰演过多尔衮?
马景涛和张丰毅都是演技派的实力人物,他们俩饰演的多尔衮都非常的经典,马景涛注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诠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感情丰富、为爱痴狂的多尔衮,而张丰毅则更加侧重于刻画多尔衮作为一代大将的刚毅勇猛,虽然两个人的演技都非常棒,但是对于多尔衮这个人物来说,我更倾向于选择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
1. 年少时你的回眸一笑,让我终生为之痴狂多尔衮与大玉儿相遇在科尔沁草原上,那时候的玉儿活泼跳脱,深深地吸引了英气勃发的多尔衮,只这一眼,便让多尔衮心甘情愿的为玉儿奉献了一生。
这个时期的多尔衮是非常单纯的一个青年,有着爱自己的父亲母亲,有着彼此深爱的爱人,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未来一片光明。马景涛饰演的这段时期的多尔衮,带有着青年人独有的蓬勃朝气,尤其是当看到心上人时,他将多尔衮对玉儿的倾慕、欣赏全部展现了出来,总是会目光紧紧锁定着玉儿、嘴角带着一丝由心而发的笑容,连眼睛里都荡漾着爱慕的情愫。
2. 嫁为人妻的你,闪烁出的夺目光芒再不会属于我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多尔衮便遭遇了接连打击,父亲去世、母亲被逼死、爱人成为了自己的大嫂,多尔衮由一个春风得意的青年变成了颓废丧气的败者,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女人被别的男人拥入怀中。
马景涛将这个时期多尔衮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在玉儿向他敬酒的时候,他将目光牢牢地看向玉儿,似乎是在无声的向她控诉,眼中噙着泪水,身体微微颤抖,眼神中再没有初见玉儿时的灿烂光辉,剩下的只有一个失意男人的不甘、委屈与落寞。
3. 你选择了你的儿子,而我永远只会选择你失去玉儿的多尔衮将精力投放在战场上,用自己的鲜血打下了大清的江山,此时的多尔衮褪去了年轻时期的稚嫩,多了一份成熟男人的魅力,当皇太极去世后,他为了玉儿,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王位。
这段时期的多尔衮在马景涛的演绎下,展现出的是历经千山万水,我仍不变初心的坚毅,虽然玉儿选择了自己的儿子,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但是他在看向玉儿的时候,目光依然温柔如水、依然满心欢喜。
只有当玉儿为了自己的儿子不顾惜两人之间的情分时,多尔衮才爆发出来。这段戏马景涛演绎的非常到位,听到玉儿亲口说出如有违誓,短折而死的时候,他先是呆在原地,玉儿之后说的话他仿佛没有听到,接着便重复了一遍短折而死这句话,仿佛不能相信这句话是从自己深爱的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然后泪水便顺着脸颊滑了下来,把人物内心情感的层层递进全部演绎了出来。
4. 哪怕生命走到了终点,有你亲手为我绣的荷包陪伴,我便可以瞑目当多尔衮走到了生命终点的时候,他默默地从靠近心脏的位置掏出了玉儿送的荷包,牢牢地攥在了手里,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在这段戏里,马景涛主要表现出了多尔衮在历尽千帆之后的淡然与轻松,看着蓝天的眼睛里透出了纯净,仿佛又回到了与玉儿初识的那种单纯美好。终于卸下了担子、放下了包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中还是只有玉儿,带着与玉儿一生的牵绊离开了人世。
在马景涛的演绎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悲情的多尔衮,他的一生就像那句歌词:只等到漆黑夜晚,梦一回那曾经心爱的姑娘……
多尔衮死后被掘坟鞭尸?
01多尔衮的一生看起来是非常风光的,江山美人要啥有啥,然而真正走进他的生活,却发现这个人也有很多不幸的地方。生前和死后都很不幸。
多尔衮十四岁丧母,而且母亲是非正常死亡。从此生活在皇太极的阴影下,为了自保和发展,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以说是拿命去换取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哪次重大战役少得了多尔衮,一路这么南征北战过来,一路这么出生入死过来,多尔衮终于成为一个实力派,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但是,这么辛勤努力地工作也让他积累了许多内伤外伤。所以,豪格才说他体弱无福。
多尔衮率领大军入关后,中国大地一片混乱,流寇到处都是,南明几个政权掐得死去活来,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多尔衮政权内部更是钩心斗角的非常厉害,多尔衮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以说全国的命运都系于他一身。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病死,可能也会累死。掌握大权之后,多尔衮跟顺治和孝庄之间又发生了摩擦,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将具体权力交给手下的王公大臣们,自己则一头扎进欲海,寻求放松和解脱。
可以想象,当时多尔衮的压力确实非常大。他不光沉溺在女色中,对烟草也非常依赖,基本上是个烟不离手的主。多尔衮常年让朝鲜供应烟草,常年吃肉,又纵欲过度,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多尔衮就有眩晕的毛病。
本来政事和军务就特别繁忙,你再饮食无度起居无节,这样只会让健康更加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尔衮眩晕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前身上遗留的战场上的伤也经常性地发作。
02多尔衮最后几年,心境也非常糟糕。顺治七年,多尔衮最信任的人——弟弟多铎病逝,接着多尔衮的元妃去世。同年二月二十五日,多尔衮公然召集王公大臣贝勒开会,将豪格的媳妇博尔济吉特氏纳为后妃。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认为这事做得非常过分,把自己的侄子整死,还把他的媳妇纳入后宫。多尔衮的这个做法有些反常,不像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行为。只能说他对豪格恨得咬牙切齿,这么做就是为了羞辱九泉之下的豪格。
二月二十八日,多尔衮忽然发布了一道非常奇怪的命令:各部事务有不需入奏的,由亲王满达海、博洛、尼堪等人处理。换句话说,多尔衮大胆地放权,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多尔衮这个人是非常贪权的,这时候怎么会拱手将大权交给手下呢?唯一的解释是多尔衮处境很不好,身心两方面都快扛不住了。
七月初四,多尔衮觉得北京酷热难当,下令在关外创建一座大城充作避暑之用,还向内地九省加派二百五十万两白银。想当初,清兵入关时提出废除明末三饷的口号,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多尔衮突然加派钱粮,这让人不理解,你这个摄政王是做什么的,现在天下还没定,你的政策就出尔反尔,还要不要大好江山。
七月初十,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当着大臣的面抱怨说这个小皇帝怎么回事,我生病了他也不来看我,我真失败。结果,顺治帝听到多尔衮的抱怨,亲自来府中看望多尔衮,是不是受了孝庄的指示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顺治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这些事情都充分说明了多尔衮在生命最后阶段,情绪非常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很有可能是自身的身\_体状况引起的。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英明神武的摄政王了,他仿佛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整日沉溺于享受之中,声色犬马样样不少。
根据史学家谈迁的记载,多尔衮临终前曾经与兄长阿济格密谈。
到底谈了什么,无人知道。我们只看到,阿济格和多尔衮密谈之后,立刻快马加鞭带着三百骑兵往京城冲去。这事被翰林院大学士刚林知道了,他抢在阿济格到来之前赶回京城,让诸王和大臣们立即关闭九门,严加防范,阿济格三百人马到了之后,全部被拿下,除了阿济格,余人全部被处死。
03就在举办多尔衮丧礼的第四天,大学士刚林奉命前往摄政王府收回两样东西:信符和赏功册。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多尔衮尸骨未寒,顺治就要动手收回。信符相当于兵符,国家遇到战争或者大的灾难时,皇帝就是用这东西调集全国兵马。这东西向来是由皇帝亲自保管,多尔衮摄政后以特殊时期特殊政策为由,把这个东西移到摄政王府,相当于把王府变成国家的五角大楼。这毫无疑问是多尔衮巩固自己权力的一个大步骤。
赏功册,无疑是八旗将士的功勋档案,这东西本来也只能为皇帝所有。多尔衮把这个东西也拿回王府,赏功册向来是汗王和皇帝权力的象征,八旗军以征战为生,掌握了将士们的赏罚权等于是掌握了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收回信符和赏功册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措施,是政权转移的一个象征。小顺治当时才十三岁,哪里懂得这件事的意义。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孝庄太后。
多尔衮独裁掌管大清国七年时间,现在猝然离世,按常理说很容易引起政局的动荡。大清国一时之间似乎群龙无首,顺治帝是名义上的领袖,要确保顺治帝顺利接班,又到了孝庄付出的时候。
当时,八旗军内部斗得非常厉害,八旗军经过多尔衮的改造和吸收,已经越来越乱了。这时,只有孝庄太后能出面调停,代表小皇帝周旋在各股势力之间。而且,孝庄当时的威望很高,能够得到各方的尊敬和信任。
孝庄从蒙古草原来到后金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在位。她历经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三代四朝,长达二十五年,政坛的什么风风雨雨她没见过。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眼光与阅历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
孝庄进言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的时候,就已经对应对局势做好了准备,她命令苏麻喇姑联系仍然忠于皇帝的大臣和王公们,让他们密切注意摄政王多尔衮的行迹。
04应该说,多尔衮刚刚去世的时候受到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十二月二十日,顺治帝降哀诏,用一种非常惋惜非常悲哀的语气向全国人民宣布多尔衮的死讯,并表彰了多尔衮的盖世功劳,还规定了二十七天内,无论官民一律服孝,另外禁止人民在这段期间内屠宰和办婚事。十二月二十五日,顺治帝再降诏书,加封多尔衮为皇帝,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所以,下面的场面应该是预料之中的。当多尔衮的灵柩抵达京城时,顺治皇帝居然亲自主持盛大的迎灵仪式,而且脸上的哀痛之情人人都能看到,这显然麻痹了许多仍然拥护多尔衮的大臣。一边办丧事,一边让人进入摄政王府收回信符和赏功册,这么成熟的政治手腕很难想象是顺治能干出来的。
多尔衮逝世后,政局不明朗,孝庄不方便用太后的身份召见朝廷重臣。每到这时候,总少不了一个人的身影,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见到范文程后,警惕的范文程就低声说:“小心隔墙有耳。”两人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范文程才感慨地说:“太后的处境老朽了然于胸,你不必赘言,时间紧迫。我只想知道,太后是否一切以大清江山为重,没有其他的想法?”
苏麻喇姑忙不迭地点头。
范文程终于郑重地说道:“摄政王虽然对我们大清有很大的功勋,但是位极人臣,形式上跟皇帝没什么区别,这是对朝廷的蔑视啊!即使摄政王自己没有想法,但是一帮宵小在他耳边蛊惑,导致悖逆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摄政王不忠之举越来越多。也是上苍保佑我大清,居然让摄政王猝死关外。不过,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两白旗和正蓝旗的王公大臣仗着武力,气焰嚣张;现在武英郡王准备浑水摸鱼,形势那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出现一个有手段有魄力的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危险势力斩草除根。除此之外,我觉得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苏麻喇姑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范文程的话她牢记在心,一字不漏地复述给孝庄太后听。
孝庄听完后,一言不发,良久才说道:“霹雳手段我可以做得到,也必须去做;菩萨心肠,纵然我心怀此念,也未必能做得圆满。”
05顺治八年(1651)二月十五日,有人控告多尔衮谋反,尽管这时多尔衮已经死了。控告者是谁呢?苏克萨哈,正白旗的议政大臣,以前是多尔衮的亲信。他控告多尔衮什么呢?
苏克萨哈说多尔衮死在行猎之地,侍女吴尔库尼要殉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时候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恶,这侍女本来活得好好的,现在要跟多尔衮陪葬,是人都不爽。你让我陪葬,我就告你谋反,我们现在没法知道吴尔库尼的心思。
吴尔库尼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如果没有她告多尔衮谋反的事,估计这女-人就不会在史书中出现。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吴尔库尼所以揭发多尔衮是因为多尔衮拆散了她和自己心爱的人。真实情况怎样,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尔衮非常喜欢这个侍女,虽然这个侍女身份低微,但多尔衮指定让她殉葬,那意思是死后都让你陪。
吴尔库尼为什么揭发多尔衮,一直是个谜。她这个揭发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揭发完了之后还是该怎样怎样,自杀殉葬了。当然,也有人认为她是被灭口的,不是自杀。具体怎样,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
多尔衮死后,吴尔库尼找来罗什、博尔辉、苏拜、詹岱、穆济伦五个人,告诉他们:“在摄政王王府里有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王爷没有让其他人知道,你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偷偷放进王爷的棺木中。”
如果说吴尔库尼是为了求生的话,她这个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她也自杀殉葬了。将黄袍这些东西作为陪葬品,简直就是谋反的证据。当然了,这事情很有可能是栽赃,压根就不关吴尔库尼什么事。
这事发生后,告发多尔衮的人越来越多,俨然变成一股潮流。墙倒众人推一定是没错的,墙没倒去推是有风险的。
不久,有人告发多尔衮在永平府一带圈房,准备把两白旗的人马搬到那儿。顺治帝接到举报后,自然是让大臣们认真调查。接着,又有人举报说何洛会曾经依附多尔衮,辱骂豪格的儿子,顺治说好好调查。
调查的过程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率的,结果是告发的事情都是真实,多尔衮私制黄袍、率两旗驻扎永平、阴谋叛逆,这些罪行都是确凿的。判决很快就下来了,多尔衮的家产和人口被没收,养子多尔博和养女东莪送给亲王多尼。何洛会被抄家,凌迟处死。苏拜没有举报多尔衮棺材内的违禁品,本来也应该处死,但顺治帝格外开恩,免死。
06如果认为对多尔衮的清算到此结束,那我们就太小看了孝庄。二月二十一日,济尔哈朗、满达海、博洛和尼堪四位亲王联合大臣们联名上奏,要追论睿亲王多尔衮的罪状。所谓追论就是以前讨论的还不全面,现在必须综合更多材料,更加详细地讨论这个人的罪状。多尔衮的罪状那是相当地多,我们不妨列举一些主要的。
一、以皇上之继位尽为己功;
二、擅权独断,作威作福,任意罢免选拔人才,一切公文自己裁断,僭称圣旨;
三、不让济尔哈朗摄政,擅自让自己的弟弟多铎当上辅政王;
四、整死肃亲王豪格,逼纳其妃;
五、以朝廷自居,令诸王、贝勒、贝子公侯等每天都到自己的府上上班;
六、排场跟皇帝一样,浪费国家资源;
七、亲到皇宫内院;
八、诳称太宗皇太极之即位“原系夺立”;
九、逼取皇上侍臣归到自己的旗下;
十、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
十一、欲带两旗移至永平。
……
顺治拿到罪状一看,心想,这些大臣真是好样的,看到这张罪状,大家都觉得多尔衮人神共愤。如果宽恕的话,实在是天理难容。但多尔衮已经死了,家产也被没收了,还能怎么处罚他呢?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首先是剥夺多尔衮的爵位和名誉,顺治帝下诏:“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多尔衮)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从多尔衮死后被追尊为成宗皇帝,到剥夺庙享剥夺一切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政治这东西说变就变,从中可以看见人性之丑陋。可以这样说,政治放大了人性的丑陋。
当然,这还没有结束,西洋传教士卫匡国记载,顺治帝对多尔衮跟自己母亲的暧昧事非常痛恨,加上一直看不惯多尔衮,顺治帝下令鞭尸。将多尔衮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枭首示众。鞭尸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刻骨的恨是做不出来的,但究竟是顺治想鞭尸,还是孝庄想鞭尸,抑或是两人都想鞭尸,这个就说不清楚了。
老外看到鞭尸这种行为,除了佩服中国人的创意之外,对中国人人性中的那种恨也是非常佩服的。
结语多尔衮一世戎马,为大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遭到这种待遇估计是他始料未及的。直到一百多年后,出现了一个喜欢下江南,喜欢到处享乐的乾隆,才给他平了反。乾隆是个享乐主义者,心里没那么多怨恨,觉得这人对我们大清有功,不该是这么个待遇,应该给他平反。看来,有时候做好事只需要平常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孝庄和顺治这么做就做坏了。当时,国家不稳,皇帝又很小,满朝多尔衮的爪牙。小皇帝要树立威信,加强皇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再说,多尔衮本来就视自己眼中钉肉中刺,顺治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何况还是个死人,毫无还手之力。
孝庄秘史中大玉儿诅咒多尔衮死?
大玉儿诅咒多尔衮死在《孝庄秘史》第29集剧情中
多铎的死对多尔衮影响大不大?
非常大。多铎的死给多尔衮带来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多铎是多尔衮的胞弟与多尔衮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又是多尔衮最强劲最忠心的政治支持者多铎的死让多尔衮十分伤心难过。
多铎死后不久多尔衮的弟妹、嫂子以及与自己相濡以沫25年的正妃都相继离世这些都给多尔衮的心里蒙上巨大的阴影。
明朝探花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
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中,曾涌现出一大批舍生忘死、百折不回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事迹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值得后世永远称颂。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卖主求荣、臭名昭著的汉奸,他们的行为令人唾弃。其中,崇祯朝的探花,曾先后三次背叛主公的陈名夏,便是典型代表。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人,自幼博闻强识、喜好诗文,曾在山东、河北等地游学并结交天下名士,做诸生时便已名重天下。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蹭蹬科场多年后,年已不惑的陈名夏考取进士,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陈名夏考中探花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旋即又出任户、兵二科都给事中。
然而,就在陈名夏的仕途刚刚起步之际,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便攻入北京,崇祯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殉国。北京城破前十天,陈名夏曾建议崇祯帝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可惜为时已晚。京城陷落的当天,陈名夏曾怀着殉国的想法上吊自杀,但因家人的施救而未能如愿,时在崇祯十七(1644年)年三月。
此后,陈名夏开始性情大变,由效忠明朝的耿直遗臣,转变为政治投机者。崇祯帝殉国后不久,陈名夏经人荐举投靠了大顺政权,因为才能颇受李自成的欣赏,得以入值弘文馆(翰林院)。不过,陈名夏侍奉李自成没多久,便发觉此君是一位志大才疏、名过其实的庸主,早晚必将失败,所以在大顺军出征吴三桂之前,便潜逃出京,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权。
陈名夏逃往南京后,并没有受到弘光帝朱由崧的赏识,反而因为投靠李自成的“污点”,被列入“从贼案”名单,备受朝廷的猜忌和打压。好在陈名夏交游甚广且是复社的重要成员,所以在友人的帮助下,得到脱逃朝廷的清算。等到多铎率清军攻陷南京后,陈名夏又毅然决然地投降清朝,时在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
陈名夏降清之初,为了能在新朝混出个名堂,便百般攀结、讨好“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曾经大胆劝说他篡位称帝。多尔衮虽然拒绝了陈名夏的提议,但却因此对他倍加青睐(“入谒睿亲王,请正大位。王曰:‘本朝自有家法,非尔所知也。’”见《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不久便任命其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顺治五年(1648年),六部初设汉尚书,陈名夏作为多尔衮的亲信,得以出任首位汉人吏部尚书。3年后(1651年),陈名夏又出任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官爵和名望均达人臣之极。但就在陈名夏的仕宦生涯达到顶峰之际,却因为多尔衮的暴病而死,命运开始急转直下,最终还丢掉了性命。
原来,多尔衮死后,失去靠山的陈名夏便遭到言官张煊、陈之遴的弹劾,称他“结党营私”、“谄事多尔衮”,并与吏部满尚书舒穆禄·谭泰(多尔衮心腹)一起擅权乱政。最终,谭泰被处死、抄家,但陈名夏却获得顺治帝的宽宥,只是被罢官了事,时在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顺治帝便因赏识陈名夏的才能,任命他为秘书院大学士、署吏部尚书。陈名夏的复出激怒了政敌宁完我(内国史院大学士)、冯铨(弘文院大学士)、刘正宗(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等人,他们决定利用对方生性疏阔“大做文章”,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宁完我等人之所以要除掉陈名夏,究其原因在于派别之争。因为,宁完我在官场上属于“辽东旧人”派(清军入关前投降的汉官),冯铨、刘正宗则属于“北人”派(清军入京后投降的明朝遗臣),两者都对以陈名夏为首的“南人”派(南明降臣)占据过高、过多的职位不满。为此,三人便结成联盟,准备以打倒陈名夏为契机,完全压制或消灭“南人”派。
好在陈名夏生性疏阔,身上的问题一大推,要想扳倒他并不难。顺治十三年(1654年)三月,宁完我率先发难,弹劾陈名夏“行事叵测”、“结党营私”、“纵子行贿”等多条罪款,其中最为致命的一条,则是指斥他反对朝廷颁布的“剃发易服令”,公然宣称“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实属十恶不赦。
顺治帝看到奏章后勃然大怒,经有司严审罪名坐实后,下诏以“揽权市恩”、“欺罔”等罪将陈名夏绞死(“疏下廷臣会鞫,名夏辨诸款皆虚,惟‘留发复衣冠’,实有其语。完我与正宗共证名夏诸罪状皆实,谳成,论斩,上命改绞。”引文同上)。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游走于各大势力间进行政治投机,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实在是令人感慨。
史料来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