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什么善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善什么善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对这句话应该有两方面的理解。
其一,人在临死之时,他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不会存在骗人的话。因为他马上就要死了,没有必要再骗人。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理解:人在临死之时,说的话都是最有用的话。
将死之人,一般都是老年之人,他经过了五十不惑、六十知天命,一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在临死之时,他想把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告诉亲人、身边人,以让亲人或身边人明白真相,少走弯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有一定的道理,对将死之人所说的话,我们应加以重视,尤其是他所说的人生经验,更值得我们记住。
敌不知其所守?
只片面的考虑攻击和防守这两个词,没法理解这句话包含的精髓内容。善攻者,不是指喜欢攻击的人,而是指 攻击的目的十之八九会达成。敌不知其所守,也不是片面的说敌人不知道他在哪防守――带着几千、几万人的队伍,谁会不知道你在哪布有重兵防守――敌不知其所守,是指敌人不知道善攻者最害怕的弱点是什么。那么善攻者的弱点是什么?这个其实没有固定的答案。带机动性比较强的部队,最怕敌人扎堆防守;带攻击性比较高的装备,最怕敌人分散;辎重部队最怕伏击、高机动部队最怕断补给、北方部队最怕沼泽气候、南方部队最怕雪地作战。。这些都是敌不知其所守。如果敌人知道了善攻者最怕什么,那么善攻者也就不善攻了,必定打起仗来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攻击的目的十之八九是达不成了。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这个就比较好理解,就是敌人不知道他擅长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对手最可怕?看不见的对手(或者叫不了解的对手)。你不知道他会做什么,所以你的早期战术都是试探,但是试探也是交手,交手就必定会损失。而最怕的就是交过手了,还不知道损失是怎么造成的,这就是碰上善守者了。总体来说,这句话就是告诉带兵的人,不能生搬硬套,要懂的变通,随时局而转变。有时某种战术不是自己擅长的,但为了达到疑兵的目的,还是要冒险尝试一下,有时在面对老对手时,不能靠经验去判断他的意图,防止他出奇制胜。对手最怕什么,你就用什么,对手最擅长什么,你就想法设法的让他发挥不出来。消磨对手的意志、士气、耐性,最终是会取得胜利的。
为什么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后面还有一句更经典,但多数人都把意思曲解了!
原创 说历史的女人回顾史册,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而言,若论什么是第一位的,那必然孝。纵观世界诸国,翻遍世界史册,几乎难以找到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有中华儿女如此看重“孝”的。“孝”对于中华儿女而言,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孝文化,流淌在所有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在这春节将至的时刻,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孝”的大军,无数子女不远千里从外地归来,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回去看望父母亲人,和家人团聚一下。其实这个行为就是孝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在华人世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叫:“百善孝为先。”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但此处我们先说这句,另一句等会说。
在此我们补充一点常识,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出自何处。在明末清初有一位知识分子,他的职业有点像今天的文学评论家,此人叫王永彬,他写过一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评论,叫《围炉夜话》。原话是:“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后被人们总结简明,即百善孝为先。此后,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却鲜有人知这本书和作者。(又一说出自明人《古今贤文》,但《古今贤文》更像一本顺口溜,其可信度存疑)
那么这句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被华人奉为第一至理名言,推崇备至呢?其中原因应该有三点:一是在上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上,中国人都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要执政、生活、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而儒家思想是非常讲究“孝”的,在孔子的言论中,有许多地方说到孝。而这对中华儿女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二是古代常说的“孝”并非狭义上的单纯对待父母之孝,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古代帝王之孝,这第二种孝其实就是绝对的忠诚了。三是因为这种孝思想是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是农耕民族,人们群居历代,在民间还有宗法制度,宗族的威权几乎和官方的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宗族的主旨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所以这种孝的理念,可以说是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中国人。
孝让我们知道尊卑秩序,孝让我们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孝让我们懂得爱父母。但是近些年,有些人玩叛逆,反驳我们历经千年的孝文化,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试问,一个人若在父母面前都不懂尊卑,那么他心里还有什么是怕的?试问,一个人若连父母之恩都不知道回报,那么他还会在乎谁对他的情义?试问,一个人若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爱,那么他还会爱谁?所以说,一个不懂尊卑、不知感恩、不懂爱人的人,是非常可悲可耻的。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所以,孝文化教给我们的这些,不应该被忘记。
好了,说了“百善孝为先”,那么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句,万恶淫为首。其实这句话呢更为重要,但在很多时候,要么被忽略,要么被曲解。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被一个字所诱惑,此字就是“淫”字。按照我们今天一般的理解,就是淫乱、淫邪等意思。这句话也就成了,所有的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淫邪等。但实际上,真实的意思,却与此相差十万八千里。今天我们就来再次回顾一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在古汉语中,这个字,一般都有四个意思:第一指过度,第二是迷惑,第三是放纵,第四个意思才是我们经常想到那一层意思,即男女之事了。但是在“万恶淫为首”这句话中,这个“淫”字到底是第几个意思呢?
在此我们是需要结合上句“百善孝为先”来说的,孝是付出奉献,对照“万恶淫为首”中的“淫”,此处是过度和贪婪的意思。关于这个“淫”字,在《书·大禹谟》解释为“过也”,即过度。在诗·关雎序》解释为:“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连起来解释就是: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身为人子的首要义务和责任;所有的罪恶中,过度贪婪则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过度贪婪会让一个人变得自私冷酷、丧心病狂、失去底线、不择手段、直到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经常在古代历史上能够看到许多这样的案例,比如秦朝的赵高过度贪婪权利,最终不仅葬送了秦朝,也让他自己背负千古骂名。再比如清朝的和珅过度贪婪钱财,虽然度过了乾隆时期,但却让嘉庆皇帝无法忍受。
结语:孝很重要,但控制“淫”更重要。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若能遵从有益的古训,将孝道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就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同时,若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若能控制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一方面不会走上歧途毁掉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还能够安心做事,活出自己的价值。今天我们看历史,早已应该抛弃追求奇闻异事的目的,而应努力从历史中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了,让历史增加自己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心灵。
参考书籍:清《围炉夜话》、东汉许慎《说文》、孔子言论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资料。
善字如何解读?
善与恶相对,善有多种解释:首先是心地要善良,慈善,其次是要有善言善行善举,再就是良好,友好,熟悉,办好,擅长,容易等。做人首先要心善,语善,行善。
我就见一小官人,表面好善装善,内心却恶毒得很,表里不如一,找人书写百善图而挂于中堂,最大讽刺的是,不久这个伪善者就露了真面目,被判刑入狱了,从罗列出的罪状看,他是无一善,都走向善的反面,无恶不作了。是十足十的伪君子,口是心非,是披着羊皮的狼,穿着袈裟的老虎。
人性本善,但社会复杂,要做到自始至终而善真不易,特别要心善语善行善尤难。不认真修心炼性树德立品培智是做不到的。有言说得好:行善之人,如春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之人,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做人就要积阴德集阳善,做好事求心安,不是求回报要人知,那有可能是伪善,有他图,用心险恶的,不是真善,善是有真假的。
上善若水,善者无敌。心地真善仁慈,品德醇厚会择善居善爱善,善仁善德,善诚善信,善智善谋,善能善为,一切都善善善。
但人善不是一再妥协退让无为,软弱可欺,而是以善良柔软的心态信念去拥抱世界,感化人物,不与人为敌,不树敌不结仇不嫉狠,知感恩不为恶。善者无敌,福可不来,但祸已远离;恶者有仇,祸虽不至,但福已不来。有话说得好: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善是应该,恶是不该。什么事必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未报,时候未到。做人就要一心向善,真善,心中有善,心中有爱,豁达乐观,宽容忍让,有善心善智善能善言善行善举,一切以善为先为重。
怎么理解这句话?
老汉先说几句闲言碎语,以契抛砖引玉,而合於道;此段文理要透过文字的表述而契入真实义,而就其作者本身而言,先以大儒(未悟道)而入世,以理学结合道学,专一攻击释学,以搏眼球,后於偶得《法宝坛经》而悟道。以上心、欲、爱是悟道后的明通与实受而感言。老汉〈大德们别笑,本人己虚过七十,原本是和盘古一块来的,失忆了,忘己归家路,求诸位大德指引归家。〉以为作为悟者,有缘留言,遇者得福慧,层次不同的理解与行持,就有不同的收获,不在於对与错,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余之浅识,此三论所提〔心、欲、爱〕都是妄思、妄念、妄想、妄行等等。若无此妄,则是无所住而生其与天地萬物共溶的清静心,亦名〔菩提心〕何为菩提心?即是觉悟,智慧,平等,大爱,慈悲,一句而括〔念念菩提〕。此三句中无心则善,关健是〔无心〕二字,有心就是妄,有妄就有挂碍,“心经”己有定论〔心无挂得,无挂碍故……〕,而禅宗言“动念即乖”亦为此意。而此善非善恶之善,他是远离是非颠倒后的真境。如道儒俩家所提持的“善哉!善哉!”佛门提持的“阿彌陀佛”两者并同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而无欲则刚,源本则欲生於汝意,意由思想生。动念即乖,无动则清静,包天包地包萬物。刚与弱是相对的,是废话,与修行相悖,诸位清醒点,世法不是佛法,世法是入世,是过日子。佛法是出世,是成佛作祖,两者绝不是一道。〔敬请与坛经三十六对法参照一下方明就里。〕第三句无爱则真,此爱指世俗之爱,非菩提心之大爱,此句流入偏执,〔真〕是道之别名,不可用一俗爱来照見五蕴皆空。而真爱是菩提心的显现,出六道必备。依文而观,而心所指是现在心,欲望所求是未耒心。爱之本体源之体会,是过去心,此三心俱不可得。此句是释佛依理施教的理入。依此理契入,明通三心不可得的当下心态是一种境界,此境界是禅宗语下的所提持的《無念》。此時无念即是契入境界后一切放下時的当下原态,亦为本源清净湛然的《菩提心》。亦名无余涅槃。亦为六祖大師所明通《应无所住》之所指《心》的真境。而无念的当下即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为身心与虚空共溶的境界。亦为入〔三摩地〕华语为〔正定〕境界。若能理明,行彻,从即时至达成一片后不生不灭的《無生》境界。亦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無念是理入,《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是行持。理行二入汝不是《佛》何其谁是也!…………。纵有萬语千言,难述心性之毫厘。用文字语言能表述的最最上层的也不过是相似,绝不是相同,如来真实义在字里行间,而绝不在语言文字相。唉!真应了古语言;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大德善知识可给咱参纠参纠!别笑话粗俗,老汉是地地道道的农夫,五十年代上过几年小学,知识来源于佛祖賜恩慧,合十、合十、再合十。喜欢喷的同修佛友也来几句金句,热闹热闹!!! 南無本師释迦尊佛!三称三拜! 無心道人礼叩